或許是受這陣Vlog風潮的影響,亦或是被博主Onuuk的生活方式所打動,我就這樣一點點地入了廚房坑。
工作後基本都是被外賣填飽的我,也開始耐心鑽研起了各式風味的料理以及各種精緻的食器。
早在學生時期,我就頗受「日式美學」的影響,迷戀三浦先生的「日日100」以及松下女士的「斷舍離」理念,隨即開始審視個人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思索物品與我的關係。
也就是在這股文化的洗禮下,我開始領悟到我人生的前半截是多麼地「貧乏」:貧貧如洗,乏善可陳。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對比人家的生活態度後,我發現自己的生活其實很胡來,不經審視地度過了前半截(雖然閱歷也是主要因素,不因苛責)。
由於見識的有限,造成了我不停地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範圍內打轉——如對我而言,牛奶就是蒙牛和伊利的區別,我不會思索選特侖蘇還是選德運。在一個物品種類相對有限的時代,消費升級還沒有被提及,我也就總是在被動地困在有限的圈子內重複做選擇,未曾想過要了解更多、去探索更多。
這是一種相當閉塞的心態,雖然不假思索地選購熟悉的品類會節約很多做選擇的時間,但也抹殺了許多未知的可能。
長此以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後來的後來,大家都知道了,網際網路發展了,消費升級冒出來了,層出不窮的商品文化極大地繁榮了人們的物質生活,負面影響就是花在做選擇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不夠果斷的人都被為難死了。
「能力範圍內一步到位」
這是我在工作後品嘗到的消費主義美味,而且我每有一次升級式的消費體驗,我就愈發覺得它政治正確。
再回到買鍋這件事上,充其量也只是一次探索精緻生活的勇敢嘗試,因為我本人沒什麼廚藝可言。但我每次播放Onnuk的視頻時,我會被那種「一個人的儀式感」所感染,會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愉悅和快樂。
」縱使生活肆虐,我們還是能在自己的一方空間裡休憩,並通過美味的料理治癒飽受戕害的心靈「啊,這種感覺真是太美好了。於是乎我也開始布置起自己的小居所,購置日常料理所需道具,優化個人居所環境,動手做料理也緩解了我每日應付職場的疲勞壓力。
自從我開始研究廚具和食器之後,我就意識到,很多中國家庭是根本就沒有在意過這些東西的,比起選工具和養護工具,大多數人更在意用料理本身去獲得口味上的刺激,至於過程幾何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自我記事以來,我家大概換了無數個鍋,便宜的有超市裡不足百元的炒鍋,貴點的有雙立人炒鍋,但在我記憶中好像這些鍋總是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就要再物色下一個了。更要命的是,從來沒有好生照料過鐵鍋,甚至還用」鐵鍋補鐵「這種藉口告誡我菜上有黑點是不可避免的.天知道我究竟補了多少鐵,反正安慰自己中國人嘛,呵呵,元素周期表都該吃齊全了。
當我自己開始研究廚具後,我就發現這壓根就不是補不補鐵的問題,是他們從未在意過鍋的使用及養護,甚至從一開始在挑選環節就沒有在意過,說淺點是不拘小節,說多了還是層次未到。即便後來買到了雙立人這一級的炒鍋,也未曾按正確方式使用和維護,光用」外國鍋不適合炒中國菜「這種水土不服的理由帶過去了,還造成了我對該品牌的負面初印象。
人家的鍋養的油光發亮,我家的鍋總是用一陣子就感覺岔了氣,菜中出現黑點的那一刻,就宣判此鍋的死期來臨。
我自己獨立後第一個買的鍋是X泊爾的普通平底炒鍋,當然也是出於應付草草購買的,受不了難吃的外賣,不得不動手自己做點什麼。使用中也沒有什麼養護區分,什麼類型的菜都用它胡搞,直至它外表殘廢引起我的厭惡,宣告它正式下崗。
沒有人教我怎樣正確挑選廚具,也沒有人教我怎樣正確使用和包養廚具,於是乎我也只是重蹈前人覆轍,草草營生。
後來的後來,Vlog的盛行讓我開始用心涉獵廚房領域,了解了各式各樣的品牌,知曉了各種不同類型鍋的用途和使用要點,也開始了剁手和實踐之旅。
普通市面上的鍋有很多品牌,但究其類型而言也就分為幾種——
1、不粘鍋:將一種特殊材料做成的塗層(特氟龍塗層)塗抹在鐵鍋的表面,以達到不粘鍋的目的。麥飯石鍋也算一種塗層鍋。
2、生鐵鍋(鑄鐵鍋):用灰口鐵直接融化澆注做成的。這種鑄鐵鍋,一般都比較厚,傳熱較慢但有儲熱性質,適合烹飪時間比較長的菜餚。
3、熟鐵鍋(精鐵鍋):用黑鐵皮鍛壓或手工錘打製成,具有鍋環薄,傳熱快,外觀精美的特點,適合爆炒。
4、砂鍋:由不易傳熱的石英、長石、粘土等原料配合成的陶瓷製品,經過高溫燒制而成,具有通氣性,吸附性,傳熱均勻,散熱慢等特點。個人覺得陶瓷鍋也是同類。
5、壓力鍋:通過液體在較高氣壓下沸點會提升這一物理現象,對水施加壓力,使水可以達到較高溫度而不沸騰,以加快燉煮食物的效率。
6、不鏽鋼鍋:以不鏽鋼為原料製作而成,具有很輕巧、幾乎不生鏽的特性,但不鏽鋼鍋受熱不均勻易造成菜黑。
7、搪瓷鍋:將無機玻璃質材料通過熔融凝於基體金屬上並與金屬牢固結合在一起的一種複合材料,一般適用於煲湯。
8、玻璃鍋:以康寧鍋為代表,主要材質為玻璃陶瓷。
9、鋁鍋:表面是氧化鋁,鋁的導熱性能特別好,導熱係數是不鏽鋼的 16 倍,而且非常容易塑形。據說日本家家戶戶都有一個鋁製雪平鍋。
10、其他非主流類鍋暫不列入。
對於燉煮來說,其實白琺瑯鑄鐵鍋的味道是最為鮮美的,能較大程度還原食材本身的味道,但是一般都比較耗時間。
傳統的砂鍋用來煲湯也甚是美味,但鍋本身易損率較高,而且耗時較長。印象中我家的砂鍋總是格外短壽.
在味道上,其實高壓鍋都不如前兩種,但優在耗時少、較智能。對於我這種每周都要喝五穀粥的人來說,前一晚定時,第二天起來就可以直接開鍋吃早餐,智能化對於上班族來說是非要必要的存在。
看了一大堆功課,經綜合比較後,我陸陸續續給自己配置了六個鍋——
1、River Light日本極鐵鍋 30cm 炒鍋
2、Tefal Jamie Oliver聯名款不粘鍋 28cm
3、River Light玉子燒鍋 小號
4、Staub黑琺瑯鑄鐵鍋 24cm
5、松下電壓力鍋 6L
6、Vermicular白琺瑯鑄鐵鍋 18cm
就在我寫文的時候,我翻回自己之前的訂單找圖,意外地發現我買的鍋都漲價了..(微妙的感覺)
普通的家庭小炒我都會用極鐵鍋,導熱快,炒菜特別香,使用完燒個水就當順手洗鍋了,鍋較輕,女生也可以單手掄起來用。
Tefal的不粘鍋我也非常喜歡用,用它炸、煎、煮都很方便,我最喜歡用它做雲朵舒芙蕾,不沾塗層非常順滑?做出來的舒芙蕾嘭嘭嘭非常軟綿。
玉子燒鍋的官方名稱其實寫的是章魚燒鍋?一個鏟子形狀的鍋,用來做蛋卷非常順手,用來做一人食的少量翻炒也很方便(不用洗那麼大的鍋了嘛)
Staub也是一口全能鍋,燉煮煎炸樣樣皆可,用它做過土豆牛腩、蒜蓉羊排、煎牛排都非常香。缺點就是自重較重?我買的是24cm的大小,重量反正不輕就對了,做個飯還能練臂~
松下電壓力鍋我一般用來煮飯和熬粥,壓力鍋煮的粥豆子才會非常爛,口感也更好一些;雖然其他鍋也能達到,但是只有壓力鍋才能滿足我的時間需求。燉大量的排骨或者整雞時,我也比較傾向於用壓力鍋,吃的就是一口酥軟~
想買Vermicular的原因是被Onnuk種的草,看視頻的時候一眼被這個淡雅精緻的小鍋吸引了,後來蹲了半天的品牌,被一番高大上的科普所下蠱(一看到頂尖工藝就受不了)不過看了價格後就望而卻步了,愣是等到過生日才捨得花這個錢拔草。
咬咬牙買下了Vermicular 18cm的鍋,官方價格¥2380,另配了一個木墊,官方價格¥498。最後是在一位」愛鍋博主「那覓得此鍋,有了折扣價便安心付了款,不過要說不肉痛那是不可能的,我得用到當傳家寶啊。
買回來立馬煮了湯,作為一個打小挑食、從不吃番茄(西紅柿)的人,我一個人把番茄牛腩湯喝完了.才發覺原來胡蘿蔔如此清甜、番茄如此鮮美.總之就真香吧。
買完這個鍋算是該收手了,也宣示著我光榮入坑鑄鐵鍋,成為「愛鍋達人」。
今年意外收穫了一次胃病,疼了幾天人都虛脫了,大概是工作以來長期胡吃海喝、飲食混亂的」福報「。經此一番折騰,痛下決心一定好好吃飯。
買下Vermicular也算是一種對自己的警示,花昂貴的價格去銘記一次胃病,希望自己永遠都不要再經歷那種疼痛感,務必務必過好每一天,從吃好每一頓飯開始,珍視自己的身體。
受申世景啟發,我也開始正八兒經研究料理書了,一點點鑽研美味,用心生活,戒懶戒躁,拯救自己飽受外賣摧殘的胃。
「買包不如買鍋」
買包是一個女生長大後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女生總會被各式各樣的符號LOGO所吸引,會幻想一個包帶給自己的升級快感;不停地刷卡,不停地更新換代。
Instagram:Onnuk_
但我覺得買鍋其實是一個女生轉變為女人的標誌瞬間,從身外物的表象層轉為對關注生活品質的深度層。因為真要細糾生活品質,吃永遠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而且買鍋行為需基於一定的經濟實力,除了「買得起」,更重要的是「捨得買」,而這個舍與不舍之間的博弈,就是女人成長的證明。
你可以用廉價的快消品包裹你的粗糙的皮膚,在雜亂的居所棲居你躁動的肢體,但你永遠無法長期用劣質的食物滋養你的胃。每一口吃進去的東西都會以各種作用力反映在你的臉上,缺什麼營養就顯露什麼缺陷,面黃肌瘦下沒有豐盈的機體,也就更談不上有趣的靈魂。
「買包不如買鍋」
我也就隨便說說而已。
畢竟成年人了,我都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