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少兒英語的時候,不要為了學科或老師的要求。因為完成了,也就結束了。學習英語是一件事,事還沒結束,思維就結束了,是在課堂上,沒有參與互動啊,注意力分散,所以有頭無尾。事已經結束了,思維還沒結束,是實踐不到位,思考處於疑惑之中,落實不到語境中。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英語,比較慢呢。其實呢,我倒是不提倡太快的進度。如果太快,基礎不牢固。學得慢,是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在深入,就是竹子的根本,扎得很深,一直在積累實踐經驗,完善語境,讓自己的學習更有質量。而不是為了完成別人的需求,而努力。而是為了夯實自己的基礎。積累到一定程度了,學習就沒什麼阻力了。有時候,對待事物的方式和態度,就決定了事物的質量。是孩子對待事物,所以希望完成事物,先在事上下功夫。
課堂上跟隨老師模仿和互動,在英語環境中,去培養孩子行為和表達能力。其實呢,先教會孩子做事,在事上下功夫,才是語言的根本。如果孩子都知道怎麼去行為,那能表達出來什麼呢。因為語言的表達,是有靠實踐為根本。比如教孩子閱讀英語故事,一句一句地讀,每句都懂了,然後綜合來分析。如果有一句不懂,就思考的時候,單詞或句子,沒有找到可以實踐的根源。如果孩子能夠完成實踐,也是在完成思考,鍛鍊了英語思維。句子是事物構成的。明白了事,還怕物體的名稱,不能認知嗎。課堂上,跟著老師互動和練習。看起來是互動英語單詞,其實呢,是在鍛鍊孩子的語境。也就是結合情景模擬,遊戲互動,角色扮演,故事戲劇等。在情景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就是找到了自我啊。如果在情景中,找不到自己該做什麼,就不知道該說什麼了。互動,也就互動不出來,還談什麼溝通呢?
少兒英語學習呢,不必太過苛刻了。如果腦海中都是條條框框,怎麼去表達呢。句子是組裝出來的,而不是真情的流露,實踐的表達。課堂上呢,如果只有感性思維,就是玩得很嗨,但是沉澱不下來知識和技能,不能有長久地進步啊。如果只有理性思維,就是規定什麼條件和環境下,就該怎麼做,該怎麼表達,用什麼時態,內容都要符合語法和時態。很多時候,學科英語就是建立在理性思維上。針對英語的填空,理解,寫作和聽力;思路都是固定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思路,就是錯誤的。所以,要想達到目標,就要去使用這個思路。可見,此時的思維,是學來的,模仿來的。而不是在實踐中,自我體會而形成的。而感性認識呢,是在上層的。通過理性的應用,獲得感性認知的提升,才會更有效地,更理性地去處理事物。
通過表面的模仿,都是為了形成思維;因為思維就是實踐,實踐就是語境。在課後複習,就是為了完善思維,鍛鍊語境,從而能夠形成實踐。可見,在課堂上學習,就是很重要的。而課後的學習,是在事上練。因為日常生活中,家長的表現,和孩子互動,就是教孩子做事。在事上練,在思維中才能形成情景。情景呢,在語言溝通中,就是語境。語境呢,就是思維。所以,怎麼去做事,就會形成什麼樣的思維;結合老師教的聽說讀寫,去表現和分享出來。有時候,家長覺得孩子學不好英語,其實,是家長沒教會孩子如何合理地做事,做事的時候,思維沒有形成情景啊。情景呢,是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逐漸培養出來的。在課堂上,才會通過自己的表現,鞏固思維,形成自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