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兒英語學習中,老師能看到孩子學習中的問題,就已經變成老師的問題了,不要置之不理。在家庭環境中,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有困難,說明已經看到孩子的困難了,此時已經變成家長的困難了。怎麼辦呢,老師看到了問題,教孩子解決問題,就是在幫自己解決問題。家長怎麼教孩子克服困難,就是在克服家長自己的困難。當孩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問題,要讓孩子認識到問題,如何去看待很重要。比如少兒英語單詞,記住是為了能使用。在互動的時候,老師已經在教孩子怎麼使用單詞了。讓孩子去聽說讀寫單詞,是為了重現和還原語境,即單詞被使用的過程。如果能在事上練,不僅完成了事,更增強了記憶。面對物體的時候,能夠通過事來達到需求。學習英語呢,就是要在學習上下功夫。
英語學習課堂上,老師教孩子學單詞,就是通過事來認知的。如果孩子不理解物體,是理解上的問題。怎麼練理解能力呢,就是在事上學,落在實處。很多時候,學習單詞呢,總是在記憶上,所以會逐漸忘記,然後再去記憶;當不用的時候,又會忘記了。怎麼辦,是單詞沒生根啊。單詞的根是什麼,是語境。語境怎麼來?靠思考。思考怎麼來,靠實踐。面對單詞,如何去實踐?課堂上,要明白單詞是孩子的事,才能產生情景。如何才能把單詞當成孩子的事呢,引導孩子參與互動,循序漸進的完成情景模擬。快樂和輕鬆的氛圍中,完成孩子的事。如此,在回憶的時候,就有足夠深刻的印象了。因為這是孩子的事情,思維經歷了實踐過程,就完成了思考。當複習單詞的時候,就能想到自己的體驗,是直接的。
少兒英語的學習,是為了什麼呢?為了夯實基礎。學科英語階段,更多是為了知識的應用。抓住時機,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很多時候,孩子注意力在英語單詞上,而忽略了怎麼去學習。以記住單詞,來完成老師的要求。外在的表現,是可以教出來的;理解呢,並不是教出來的。比如,聽到一段英語,你理解一下吧,就是怎麼去思考了。思考是孩子在思考,只能通過外在的表現,來反應內在的思考。考核孩子的英語,也是通過表現形式來觀察的。但,所有的表現,都是為了培養和鍛鍊內在的思維。比如,孩子喜歡看動畫片;思維是跟著情景和表達來跳轉,所以思維是充實的。如果動畫片中的情景,孩子沒見過;發音和表達,之前沒聽過,就不知道在說什麼了。有興趣呢,是聽懂了。對單詞或發音的理解,是對語境的理解。
如果單詞沒有語境,就沒有事情。沒有事情,如何去體現物體呢。事呢,只有建立在物體之上,才能成為事。物呢,只有建立在事之上,才能成為物。在做事的過程中,所獲得的體驗感受,就會成為情景。聽說讀寫的過程,在思維中要有收穫,可以使用自己的方式來表現出來。而自己的方式呢,取決於教的過程,通過練習呢,穩定下來。英語呢,要通過學習,才能成為英語。學習呢,要通過英語來收穫自我。抓住學習英語的關鍵時期,能夠事半功倍。隨著學科內容的增加,分布在各個學科上的精力會分散。實踐的機會也會逐漸減少,思維能力也會逐漸平穩。所以,英語思維是什麼呢,就是在英語環境中,實踐的過程,通過分享知識,收穫自我的體驗。這樣呢,當體驗感受上升了,就掌握了勞動的過程。如果不能上升到思維,努力了卻不能掌握它,因為掌握它呢,是靠思維來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