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思是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的的一名碩士畢業生,她曾經患過抑鬱症,逐漸走出來之後,自學考了心理諮詢師的證書,她希望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專業知識去幫助更多的人,想去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
無奈這個願望還沒來得及的實現,2018年9月,剛剛畢業不到兩年的她,被確診了子宮未分化肉瘤。這種癌症,在目前也不易發現,更難於治療。
假設,在我們懷揣著希望將要去實現願望之際,這樣的厄運降臨到我們頭上,你我各會怎樣去面對?
我想,她當初一定也深陷絕望的泥淖,想到自己正值一個奮鬥的年華,想到自己當一名心理諮詢師的願望,想到年邁的父母將白髮人送黑髮人...
但後來我們都從她身上發現,這種絕望是短暫的。從她陸陸續續放到豆瓣上的個人日記中,我們看不到罹患癌症的抱怨,感受不到命不久矣的痛苦,相反的,她字裡行間透露出來的點滴幸福和溫暖,充滿著治癒心靈的力量。
也有網友詢問過她,會不會覺得命運這樣對待一個善良努力的人,很不公平。
她的回答是:「有同學正碩士畢業,外人只看見光鮮亮麗,但其實壓力大到爆,反而生病這種能被同情,他們說都沒地去說。沒有人活著是容易的,能被人理解苦難的人已經比不被理解的人好很多了。所以,我審視下自己的人生,已經很滿意了。」
而在她最後的遺囑中,依舊沒有忘記遺體捐獻的事。最終,她的眼角膜讓一個10歲的小姑娘和一位患有圓錐角膜的17歲少年重見光明,而她的遺體則留在了母校用於醫學研究。
闊別母校兩年,她恐怕沒想到有一天會以這樣的方式重返母校。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這樣寫道:「下午2點48分,我走了,帶著幸福和憧憬永遠地離開了這美麗的世界。」
自她的事情發生至現在,我一直在想,我們該用一種怎樣的態度去面對我們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
我們的態度決定了這個世界將會怎樣回報我們。假如吳思怨天尤人的度日,或許我們會可憐她,同情她,認為她年紀輕輕,實在惋惜,多年之後偶然再想起她時,也恐怕也僅僅只剩下伶仃的可惜;
而相反的,她現在這樣幽默的面對所剩不多的日子,我們讀到她筆下記錄的生活中有趣而溫暖的畫面,捧腹大笑過後常常會不自覺的眼含淚水,今後的日子,每每想起她,也會眉眼帶笑的懷念:她這個人啊,即便到現在,都是一盞長明不滅的燈。
她是用一種怎樣的態度去抗爭命運的呢?堅強?勇敢?幽默?我想這些都不足以概括。我想用一個很平淡的詞語形容她:溫柔——是包容且靜默,不問不怨,不哀傷的勇氣;是對生活的熱愛、世界的善意;是坦然面對從前與今後的決心...
溫柔從來不是輕聲細語、軟弱不堪的代名詞,也並非只是不溫不火的生活態度,它明明意味著一切溫暖的力量,是強大內心的外化。
想起曾經在網易雲上聽到過一首曲子,叫做《城南花已開》。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裡的主角,是一位得了骨癌的少年。他最喜歡三月,繁花盛開的熱鬧又喧囂的時候;他還喜歡音樂,給自己取了個帶著希望的ID,就叫城南花已開。
後來,少年希望自己最喜歡的曲作家可以以自己的名字寫一首曲子。他到底有多喜歡這個名字呢?再後來,就有了我們聽到的這首曲子。聽過的人都說,這首歌很好聽,帶著春天的熱鬧和悸動,帶著生命的活力和憧憬。
城南說,希望明年三月可以帶大家一起去看城南花開。於是,在一個花季到另一個花季的日子裡,38萬人陪他一起等待著花開。很遺憾啊,在最後離花開還有三天的日子裡,城南離開了。
「城南花已開,願君長安在。」我們看到了這個故事的開頭,也見證到了結尾,也知曉不會再被回復。可是很多人還是固執的想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城南的花都開了。
今後我們只要聽到這首曲子的旋律,就會想起這首曲子的來源,就會想起當年有過那麼一個少年,很喜歡三月,很喜歡花開,並且把他的喜歡,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我們。那靜靜地流淌在旋律中的溫暖的力量,不會隨著時間的變遷而消逝,它在紮根發芽,盛開出來的花,悄悄地落在了每一個人心裡。
這個簡單的故事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首曲子,還有那藏在這旋律裡寄託著無數人的輕輕淺淺的溫柔。
說到這裡,我想要表達的觀點已經很明確了,我希望我們都懂得如何重視生命的溫度,以及對待生活該用怎樣的態度。在網上看到了一句來自靈魂的發問:「有的人25歲就死,只是到了75歲才埋葬,我們究竟是活了365天,還是活了1天重複了364遍?」假設生命十年一次可以重新來回,我們每個人都有十次機會,可以擁有好多次人生,那麼我們是否會有不一樣的態度去珍惜每一次的機會呢?不管是活1次,還是活10次,都取決於我們面對生活的態度,取決於我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選擇權永遠在我們手裡,而路在我們腳下。而經歷過一些磨難或是困苦之後,即便不能讓我們變得堅強勇敢,卻也能讓我們學會溫柔,一種名為溫柔的力量。我希望,最後時刻來臨的時候,我們都能像吳思醫生這樣,溫柔且知足地說:我審視過我的人生了,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