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往往是冷酷而旁觀的,我們有時為生計奔波,而無法去認真思考,而聽從感覺認為活著就是為了追求快樂;
現實又是公平而無私的,有心人經過思考反省而獲得了新生,因感悟而體驗到活著即是快樂,經歷就是人生旅程。
同樣的人生經歷和遭遇,在不同的心態裡和心境下,會呈現不一樣的色彩和感受。猶如戴著不同色彩的眼鏡,會給自己觀賞風景打上不同的底色一樣。
在感悟人生中,認為人活著就是要體驗到酸甜苦辣的不同滋味。
在感受人生中,認為活著就是要滿足感官的當下快感而享受快樂。
在感受中,我們或是一味追求和滿足快感,而使心情的快樂變得單一、單調,有時甚至是灰色的圖案,常會因不快樂而消極、嘆息。
在感悟中,我們會在相反的人生閱歷中,相互證驗而真覺到美好,就能樂觀地把苦難當作財富,把失敗當作磨練,把一時的不得志看作天降大任的前奏。
感受式人生:我快樂,我活著
感受式的人生,是感而應、迫而動的被動接受。世界向我們推送什麼,我們就在接受什麼。就如虛擬平臺向我推薦什麼內容,我們就閱讀什麼一樣。
感受式的人生,既是淳樸的、真切的,又是被動的、承受的。雖然我們能夠感受到一切撲面而來的自然和親切,但是也容易迷失自我,成為外在誘惑、牽引的提線木偶。
在感受式的人生中,我們的神經在感官刺激中感受欲望達遂的快樂,以至於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的痴迷。
在感受式的人生中,看似是我們的感官在選擇快樂,實則是物慾之快樂讓我們受到牽引,只能選擇如此而不能選擇不如此,以至於患得患失,寵辱若驚。
在感受式的人生中,我們像似旅遊,經歷著一切,實則是讓世俗的一切在我們身上盡情遊歷,使我們成為世俗的俘虜和奴僕。隨波逐流,讓我們無法自主。
為感官的快樂而活著,則一切令感官快樂的事物都是好的,而一切讓感官不能享有快感的都將成為負擔和可惡。被物慾選擇,我們就會因失敗而傷感,因挫折而沮喪。
在感受式的人生中,我們喜怒無常,以我的感官快樂為喜,以我的感官不快樂為怒。一旦人生的不如意常在出現,則我就會因失意而悲催,因失落而痛苦。
感受式的人生,追求一味的感官快樂,則生活就變為單一的樂趣,單調的色彩。如此,則人生就會失去七色彩虹的絢麗,喪失人生調色板的斑斕。
感悟性人生:我活著,我快樂
感悟性人生,首先是對人生的感悟,領會人生的多彩。人生原來可以不是一種色彩、單一樂曲和一樣經歷,而奼紫嫣紅、千姿百態和豐富多彩方是人生的常態。
知道人生無常,豈可傻傻地奢求一帆風順?沒有曲折,哪有人生驚奇的故事;沒有跌宕,哪有人生命運的交響曲;沒有多樣,哪有百花爭豔的春天;沒有差異,哪有個性鮮明的特色。
感悟性人生,其次是對人生的閱讀,品嘗人生的五味。感受或是被給予的,有時是無奈接受的,被動遭遇的。而閱歷則是主動的、積極的和想要的,想要品味人生的五味雜陳。
在閱讀人生中,我們常會為人生故事內容的跌宕起伏而驚嘆不已,會為故事主人公愈挫愈奮的奮鬥史而倍感敬仰,會為故事內涵的豐富充實而拍案叫絕。這裡,什麼味道都不可或缺,都要細細地品嘗。
感悟性人生,再次是對人生的領悟,領會人生的無常。感受是直觀的、被推送的,而領悟則是貫注的和陽光的。在領悟中知道,人生就如山峰有陽面和陰面一樣,陰面或為陽面,陽面或為陰面。陽光就如我的目光,照在哪哪就是光豔。
人生的高度,不只在登高望遠,更可在小中見大;人生的寬度,不只在遠眺大海,更可是胸懷寬廣;人生的厚度,不只在天高地厚,更可為日積月累。
領悟人生的真諦,只有透過浮雲,方能見得萬裡晴空;只有透過迷霧,方能見得萬水千山。更高的思維站位和辯證智慧,賦予我的一生必有別有洞天的風景。
感悟性人生,最後是對人生的體驗,體驗人生的珍貴。經驗、經歷是過去式的、記憶追惜的,而體驗則是未來式、敞開開放的。體驗意味著我們敞開心懷,快樂迎接明天,因為明天會讓我把握的更好,更懂得珍惜而如獲至寶。
在人生的體驗中,我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快樂之事,可以有幸經歷生命的豐富多彩,品嘗各種的風味小吃,感悟千差萬別的無常,體驗人生只有一次的寶貴機遇。
懂得珍惜人生,也就懂得人生體驗的可貴,懂得未來的每一天都是十分的珍貴,一切都在續寫自我的人生故事,都在繪製絢麗的人生畫卷。
感受式人生與感悟性人生,雖只有「受」與「悟」一字之別,然卻有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認為我快樂我活著,會讓我們一生無法懂得真正的快樂,無法看到絢麗多彩;
感悟我活著我快樂,會讓我們有幸地一生快樂地活著,真正體驗匠心獨運。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絡,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