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lib線上展覽 | 諸神、宗教、人性: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2021-02-17 弘雅書房

線上展覽第13期

諸神、宗教、人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

前言

意為「新生」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一向被視為人類現代意識覺醒的開端,是擺脫封建、腐朽的宗教束縛,對世界和人自身的偉大探索。作為文藝復興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藝復興美術(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美術風格的統稱),在14世紀興起,15世紀全面展開,16世紀達到鼎盛期。它是西歐城市文化繁榮的產物,且與教會關係密切,最初發源於義大利的佛羅倫斯,隨後逐漸向歐洲各地傳播,在義大利和德國、尼德蘭尤甚。文藝復興美術在繪畫上的成就最大,建築和雕刻則稍遜之,在西方美術史上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並深刻的影響了西方美術,使其擺脫了中世紀以來近千年的藝術模式,重新向寫實主義靠近,加快了世界美術史前進的腳步,堪稱體現著人類文化和創造力的瑰寶。本次展覽以文藝復興美術常出現的神話、宗教、肖像三大主題為線索,依託諸多偉大的藝術家——被後世譽為文藝復興三傑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波提切利、喬凡尼·貝利尼、提香等人的代表作來窺見人文主義的光輝——提倡人性以反對神性,提倡人權以反對神權,提倡個性自由。

春(La Primavera (Spring))

1481-1482,波提切利(1445-1510)

203cmx314cm,油畫

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1510),原名亞歷桑德羅·菲利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斯畫派藝術家。他的作品帶有明顯的宗教人文主義思想,充滿世俗精神。其後期的繪畫中又增加了許多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作品,風格典雅、秀美。《春》和《維納斯的誕生》是最能體現他繪畫風格的代表性作品。

這幅畫的情節是在一個優美雅靜的樹林裡,美麗端莊的維納斯位居中央,她以閒散幽雅的表情等待著春之降臨。在維納斯的左邊,季節女神Flora正以優美飄逸的健步向觀者迎面而來,她全身披戴著飾花的盛裝,身後跟著春神莎菲爾和風神。

此外,在維納斯的頭上,還飛翔著被蒙住雙眼的小愛神丘比特,他正朝著左邊的人準備把金箭射去。誰要是中了他的金箭,便產生如痴似狂的愛情。這一切,都是波提切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的寫照,他把詩人的讚美以豐富的形象手段象徵性地鋪陳在這一幅畫上。

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

1482-1485,波提切利(1445-1510)

172cmx278cm,油畫

《維納斯的誕生》,畫家將情感以柔美的筆法,來描繪希臘女神的誕生。創造了一種具感性的、女性的優美和諧的氣氛。赤裸的維納斯象徵的正是人文主義的理念,亦即由純粹、單純與高貴靈魂所構成的靈性之美。隱藏在這幅畫作中的繁複的象徵系統,可以解釋為企圖整合新的基督教理念(畫面隱喻著洗禮的水,帶來靈魂的重生),以及輝煌的古典神話,而這樣的整合正是佛羅倫斯人文主義的典型。

大天使米迦勒與撒旦(St. Michael & Satan)

268cmx160cm,油畫

拉斐爾(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義大利畫家、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和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所繪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優美。

在基督教義中,上帝在創造世界的第二天,創造出了天使(Archangel)。天使長米迦勒則是被明確指出姓名的七名大天使之一。啟示錄中有米迦勒與化身為惡龍的撒旦爭鬥的敘述,因此西方文藝作品當中,多半是將米迦勒塑造成背有巨翼、全副盔甲,手中揮著帶有藍色火焰的劍或長槍、腳踩著惡龍或巨蛇的戰鬥天使形象。

諸神之宴(The Feast of the Gods)

1514-1529,喬凡尼·貝裡尼(1430-1516)

170.2cmx188cm,油畫

喬瓦尼·貝裡尼(Giovanni Bellini,1430-1516),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是威尼斯畫派的創立人,並使威尼斯成為文藝復興後期的中心。他創新了許多題材、在繪畫形式和配色上也帶給大眾新的感受,將文藝復興的寫實主義提升到了另一個新的境界。

《諸神之宴》是貝裡尼一生所畫的最後一幅傑作。這幅色彩豐盛的畫取材於奧維德﹝Ovid﹞的《盛宴》﹝Fasti﹞中的詩句,描述在一次酒神的盛宴中,生殖神普裡阿普斯薩﹝Priapus﹞因為行為不檢,在宴會中出糗的事情。

生殖神禁不起肉慾的誘惑想把仙女洛提絲的裙子掀起來,但是驢子的叫聲使他的企圖歸於失敗而當眾出糗,在座諸神因這件糗事莫不歡天喜地。這段插曲充份表達了優雅而俏皮的文藝復興期之宮廷風俗。

畫面中主要的諸神腳色從左邊開始依序是:

塞立納斯﹝Silenus﹞:森林之子,祂帶了一頭驢子。

巴卡斯﹝Bacchus﹞:酒神,長相像一個小孩,戴著一頂葡萄葉頭冠。

佛恩烏斯﹝Faunus﹞:森林和田野之神,戴著一頂松針葉頭冠。

默丘利﹝Mercury﹞:信使之神,帶著一根節杖。

朱比特﹝Jupiter﹞: 天神,帶了一隻老鷹。

一位不知名的女神,手裡拿著一種代表婚姻的果實。

潘恩﹝Pan﹞:一個半人半獸的神,戴著一頂葡萄頭冠,吹著一把牧笛。

尼普頓﹝Nepturne﹞:海神,帶著一根三叉戟。

洛提絲﹝Ceres﹞:農耕女神,帶了一穗麥子。

阿波羅﹝Apollo﹞:光明之神,頭戴桂冠,手持文藝復興時代的樂器。

普裡阿普斯薩﹝Priapus﹞:生殖之神。

洛提絲﹝Lotis﹞:水泉女神﹝naiad﹞之一,代表貞潔。


烏爾比諾的維納斯(Venus of Urbino)

1538,提香(1488-1576)

119.2cmx165.5cm,油畫

提香·韋切利奧( Tiziano Vecelli或Tiziano Vecellio,1488-1576),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威尼斯派的畫家。青年時代在人文主義思想的主導下,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派的繪畫藝術,把油畫的色彩、造型和筆觸的運用推進到新的階段,作品洋溢著歡欣的情調和旺盛的生命力。

這幅作品表現出提香細膩描繪的功力與創新構圖,畫面前方橫躺著一位身體勻稱的裸體美女;她身後的一大面黑色布幕遮住了左半邊畫面,右半邊則表現出室內的情景與空間。提香將背景從中切開做差異性極大的處理,一方面在引起觀賞者想知道黑幕後面是什麼地方?另一方面也讓大家滿足內心偷窺的欲望。提香處理這種題材及構圖的方法,在繪畫史上都是一種挑戰與突破,19世紀法國寫實主義與印象主義時期的畫家馬奈受了這幅畫的影響創作了《奧林比亞》。

酒神與阿里阿德涅(Bacchus and Ariadne)

176.5cmx191cm,油畫

這幅畫描述克裡特島國王米諾斯的女兒亞裡亞得妮被戀人忒修斯拋棄而徘徊在沙灘上,遠揚的小船在她的左肩處隱約可見。酒神巴卡斯和陪他狂歡作樂的跟隨者到來,從凱旋車躍下的巴卡斯看到亞裡亞得妮旋即墜入情網。為了表示他的愛是真誠的,於是他保證亞裡亞得妮不死,便把她的頭冠拋向天空變成星座。

畫面左邊是孤立在畫面眾多的人物之外的亞裡亞得妮,提香以上下左右的對比,描繪人體複雜姿勢的對位法,描繪她優雅的姿勢,強調衣服流動的色澤。在畫面中間是年輕半裸的酒神,他扭曲著身體,正想要從凱旋車跳往前方,與亞裡亞得妮的姿勢呼應。漩渦狀粉色的衣服仿若天使背後的翅膀般隨風飄舞,陰影部分的深紅色與亞裡亞得妮流暢彎曲的紅色圍巾相映成趣。年輕的酒神頭上繞有葡萄葉,雙唇半開、忘情地注視新的戀人。


哀悼基督(The Mourning of Christ)

200cmx185cm,油畫

喬託·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1267-1337)佛羅倫斯畫家和建築師,被公認為文藝復興初期最有天份的美術家,他的作品有著從束縛的中世紀解放出人性的力量。他認為宗教人物如聖母和耶穌,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因此他特別加強了人物畫中的肌理和陰影感,也將過去平板的金或藍色背景改為透視畫法的一般風景。他被認定為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

在耶穌的遺體周圍,是一群絕望的女聖徒和使徒們。喬託將景物安排在他度過年輕時代的託斯卡納山巖下,畫面中沒有任何多餘的細節,而沉浸在痛楚中的主要人物,表情哀傷但都帶著高貴的節制,這使人們回憶起最偉大的古典傳統。聖約翰俯身向前凝視著耶穌的屍體,姿勢毫不矯柔造作,卻有一種肅穆的氣氛,令人為之動容。畫面上方的天使們,是唯一用紛亂的形式來表示哀傷的,正如喬託作品中大多數的天使那樣,他們看上去好像沒有腿,他們的長袍向後飄了起來,就好像被風吹起來一樣。

這幅畫真正強大的感染力,還是來自於那些體形真實、衣著樸素、而又氣質高貴的,所有活生生的人物,他們實實在在、活靈活現地,讓觀畫者能夠真實地感受到,他們對耶穌的衷心敬愛。

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 beforerestoration)

880cmx460cm,壁畫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築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於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達·文西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後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科學理念和藝術的結合,超越時代。

以往《最後的晚餐》刻意渲染哀痛氣氛,眾門徒各自陷入沉思,猶大遠離眾人,仿佛他的罪行已經確定。但達·文西獨具匠心,選擇了耶穌用餐時,宣布座中有人要出賣祂、眾門徒大為震驚的那一刻。

對這幅壁畫的人物心理變化之掌握極為傳神而複雜,在此之前,從沒有畫家為人物的表現而去研究人類的心理;所以達·文西被視為是這種新觀念的創始人,為世人證實「藝術家也可以是沉思與創造的思想家,與哲學家沒有兩樣」的新觀念。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

177cmx150cm,油畫

這是一個基督教傳統繪畫題材,一天,耶穌來了,他要接受約翰的洗禮。約翰知道他是上帝的兒子,不敢為他施洗。經耶穌勸說,約翰給耶穌施了洗。

在這幅畫上,達·文西奉老師之命,只畫了左側兩個小天使中左邊一個,可是就這一個側面形象的天使,從人物造型和臉部的神情表現來看,要比老師所畫的其他幾個人物生動得多。他著重描繪的是一個天真無邪、毫無神秘色彩的兒童形象。兒童頭部的捲髮、身上的衣褶以及他與據說也是他畫的後面的自然背景之間的和諧關係,給人以極其真實可信的感受。畫布上這個跪著的小天使,目光炯炯有神,他認真而又好奇地注視著眼前所發生的事件。這一切似乎使他深入幻想的境界。當老師委羅基奧看了之後,也頗有自愧勿如的心情。

創世紀-創造亞當(Sistine Chapel Ceiling-Creation Of Adam)

1510,米開朗基羅(1475-1564)

280cmx570cm,壁畫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刻家、畫家、建築家和詩人,對西方藝術有著無以倫比的功勞,出身為佛羅倫斯的名門,他是美學的巨人,上帝藉由他來傳達美學給世人。

他與達·文西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的肌肉健壯。他的雕刻作品「大衛像」舉世聞名,美第奇墓前的「晝」、「夜」、「晨」、「昏」四座雕像構思新奇,此外著名的雕塑作品還有「摩西像」、「大奴隸」等。他最著名的繪畫作品是梵蒂岡西斯廷禮拜堂的《創世紀》天頂畫和壁畫《最後的審判》;其繪畫代表作有《創造亞當》和《聖家族》等。

這是《創世紀》整個天頂畫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這一幕沒有直接畫上帝塑造亞當,而是畫出神聖的火花即將觸及亞當這一瞬間:從天飛來的上帝,將手指伸向亞當,正要像接通電源一樣將靈魂傳遞給亞當。這一戲劇性的瞬間,將人與上帝奇妙地並列起來,觸發我們的無限敬畏感。體魄豐滿、背景簡約的形式處理,靜動相對、神人相顧的兩組造型,一與多、靈與肉的視覺照應,創世的記載集中到了這一時刻。

上帝一把昏沉的亞當提醒,理性就成了人類意識不停運轉的「器」。在一個靜止的畫面上,同時描繪出兩個不同層面的情節,完整地再現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義。

西斯廷聖母(the sistine madonna)

1512-1514,拉斐爾(1483-1520)

265cmx196cm,油畫

這幅《西斯廷聖母》是在更高的起點上塑造了一位人類救世主的形象,聖母瑪利亞決心以犧牲自己的孩子來拯救苦難深重的世界。拉斐爾的這幅名畫對美麗與神聖、愛慕與敬仰的把握都恰到好處,顯示出高雅、柔媚、和諧、明快的格調,因而使人獲得一種清新、純潔、高尚、升華的精神享受。通過這幅畫,拉斐爾將陽光播撒到世人的心目中。拉斐爾在這幅作品中將聖母的端莊與世俗的愛融為一體,他用繪畫語言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對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

草地上的聖母(the madonna of the meadow)

1505-1506,拉斐爾(1483-1520)

113cmx88cm,油畫

拉斐爾這幅《草地上的聖母》,畫中的聖母,慈愛、祥和、平靜。這聖母的臉,是理想化的臉,畫中的風景,也是理想化的現實。

拉斐爾筆下的色彩,產生了發光的效果。以顏色明暗的變化,讓畫中事物的邊緣有陰影,讓事物的中間有高光。同時這又產生色彩振動的效果:畫面左邊聖母的紅色上衣與綠色草地、右邊黃色土地與藍色袍子,這些互補色互相映襯,構成和諧。

這幅畫又是幾何形狀的集合:聖母頭上的光暈、她的髮髻、她的領口、袖口上的金線,聖約翰和耶穌頭上的光暈,都是圓形;而三個主要人物的構圖、聖約翰和十字架、耶穌和聖母的右手,這又都是三角形。包容的圓形和穩定的三角形,讓觀者對聖母和耶穌充滿信任和敬仰。這幅畫集不同形式的美之大成,理想的人體、充沛的光線、簡約的構圖、和諧的秩序。


抱銀鼠的女子(Lady with an Ermine)

1483-1490,達文西(1452-1519)

40.3cmx54.8cm,油畫

這幅精美肖像畫,描繪了氣質高貴沉靜的切奇莉亞.加勒蘭妮﹝CeciliaGallerani﹞。明暗的處理,是這幅肖像畫中最引人注目之處,光線和陰影襯託出切奇莉亞優雅的頭顱和柔美的面孔。

達·文西經常從理論上闡述照亮室內人臉的光線來源問題,在這幅畫中,他使用明暗法,即畫面中光線與陰影的對比,創造間接照明的幻覺。所謂間接照明,是由牆壁或屏幕來反射光線,現在這種理論被認為非常現代化,與今天攝影家使用的方法不謀而合。

《蒙娜麗莎》,它除了以傾城佳人出名之外,同時是肖像畫作的一種典型代表,更表現了高度的油畫技巧,尤其是以其背景的暈塗效果,和蒙娜麗莎臉部及手部的明暗處理方式,全畫籠罩在一種舒適,靜諡的氣氛之中。

這幅肖像花了達·文西四年的時間,當他完成這幅肖像之後,不願把它交給佐貢多(蒙娜麗莎的丈夫)或其他任何人。當他受到法國國王的邀請時,便帶著這幅肖像離開義大利去了法國。

這幅以神秘氛圍的山嶽風光為背景的佛羅倫斯女子肖像,可以說是肖像畫中的極品,畫家仿佛在畫中注入了生命。

蒙娜麗莎的眼神非常的優美、溫柔,帶著股深不可測的意味看向前方。不過若仔細看收藏在羅浮宮的這幅畫,她既沒有睫毛,也沒有眉毛。這或許是因為考量到當時佛羅倫斯所流行剃眉的美容術,於是便將眉毛和睫毛都修掉了。她的右手輕輕地搭在左手上,姿勢十分優雅,也流露她平和、沉穩的心境。這個手臂和手的姿勢,使身體形成一個安定的三角形構圖,引導觀者的目光隨著她的周遭而轉動,益顯畫面的動態感。

襯託蒙娜麗莎優雅姿態的背景,則是一片廣漠荒涼的山嶽風景。比起她面部精細地描繪,背景的筆觸就顯得輕快多了。達文西對偏好描繪散發神柲氣息而動人的自然景觀,因此在這幅畫中,除了中景部分蜿蜒的道路和橋梁之外,其餘則完全不像是真實世界的景致。

抹大拉的瑪麗亞的懺悔(The Penitent Magdalene)

圖中正在懺悔的抹大拉的瑪麗亞,眼含淚珠的望著天堂。由於當時天主教正受到來自宗教改革的挑戰,這幅畫更是展現了對更大精神世界的追求。

抹大拉的瑪麗亞雖曾自甘墮落,耶穌認為她仍能得到救贖,在隨後的日子裡,她一直獨身一人為自己的罪行贖罪。藝術史學家瓦薩裡看到提香的這幅作品時曾這樣評價到,他說每一個看到這幅畫的人都一定會為其所動。然而,即便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形象如此美麗,人們看到她想到的比起欲望與渴求更多是遺憾與惋惜。然而提香的作品,重點不在於表達懺悔,而是本著文藝復興對人體的謳歌而繪。

手拿勳章的男子肖像畫(Portrait of a Man with a Medal of Cosimo the Elder)
1474-1475,波提切利(1445-1510)

儘管人們曾多次企圖辨識出畫中的年輕人,但他的名字仍然無人知曉。有人說他是當時一位主要的新柏拉圖派的哲學家,也就是美帝奇家族的座上客皮科·德拉·米蘭多拉;也有人說他是波提切利的一位哥哥;甚至有可能是美帝奇家族的一名成員。

因為年輕人手裡拿著的勳章,說明了他和美帝奇家族的關係,那枚勳章幾乎和模特兒的臉,共同形成這幅畫的中心。

勳章上畫的是老科西莫·德·美帝奇。畫中那枚勳章是用鍍金的灰泥製作的,鑲嵌在畫板的一個小孔裡,看來是為了使它顯得更為逼真。

這幅畫中的年輕人衣著樸素,長相迷人但並不過份漂亮,他富於力量和敏感的臉龐面向前方,那雙大手則加強了他極為克制的形象。背後的多斯加尼景色畫得相當粗糙,但是卻完全合乎透視法的原則。

巴爾達薩雷伯爵像(Portrait of Balthazar Castiglione)

比拉斐爾小5歲的巴爾達薩雷伯爵,是畫家的摯友。在《巴爾達薩雷伯爵像》中,畫家不僅細膩刻畫了伯爵的形象和性格特徵,更出色的是運用微妙變化的色彩,把伯爵身上那天鵝絨的銀灰色,外衣和帽子描繪得淋漓盡致、質感鮮明。

這幅作品真切而生動地反映了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學者於一身的形象特徵:他那黑亮、鋒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像能夠看穿一切;他那微紅、緊閉、外柔內剛的雙唇,顯示了他自信、果斷、嚴謹和善辯的機巧;微微翹起的下巴,那濃密、整齊的絡腮鬍須,顯示了義大利16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特有的風範;那黑色的禮帽,白色的襯衫,灰黑色的素裝又反映了被畫者在當時主張摒棄豔裝提倡素裝的時代風尚。

拉斐爾更著意於挖掘這位真實人物深沉、善良、智慧的內在氣質,在畫家的筆下得到活靈活現的表現。構圖採用正三角形,使畫面沉穩和莊重,這與人物身份,修養和心態十分吻合。

                              

一位女士的畫像(Idealized Portrait of a Lady)

這是西蒙內塔·韋斯普奇的理想化肖像,她是一位年輕的貴婦,在十六歲時結婚,被認為是佛羅倫斯最美麗的女人。除了波提切利之外,她還為其他畫家提供了靈感。我們在這裡所看到的是接近古代美的概念的當代女性的完美理想形象。請注意睫毛和上半身輕微轉向觀察者的微妙之處:理想的肖像是活的,它在呼吸。這些品質可以解釋其作為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亮點之一。

     

結語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所關注的主題與中世紀的畫家相比,多樣性和風格都更加自由。在此期間,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某些特徵元素也還在不停演變。各種觀點和見解都有了更新的實現方式和實現效果,波及後世的現實主義,特別是在描繪人性時,無論是象徵性的、肖像性的還是敘述性的,都充滿了個人意識。

官方網站:www.artlib.cn

合作請加微信:linjiaqi1063

歡迎評論區留言

 每一個好看 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相關焦點

  • 簡答題|與中世紀繪畫相比,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在創作上有哪些特色?
    中世紀的繪畫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的不同主要表現在:(1)   造型:中世紀的繪畫在造型上過於概念化、僵滯,繪畫中對於自然空間的表現幾乎沒有。如拜佔庭藝術的代表作品《查士丁尼皇帝及隨從》。畫中描繪了皇帝帶著隨從出巡,整體氣氛肅穆莊嚴,但畫上皇帝、大臣和隨從的造型幼稚,畫中空間平面;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因為透視學和解剖學的高度發展,在人物造型上具有嚴謹科學、真實自然的特點,如米開朗基羅的《西斯廷天頂畫》中一系列複雜的人體動態表現,造型均嚴謹而生動,與中世紀繪畫對比明顯。
  • 文藝復興諸神畫·義大利站
    文藝復興時期的諸神畫作在義大利中世紀藝術家中,最早表現出對古典藝術的興趣的是尼古拉·皮薩諾(約1220-1284),他為比薩教堂設計的講經壇上的浮雕
  • 諸神的盛宴
    這位阿斯加尼奧的師傅正是在文藝復興時期極富盛名的雕刻家和金銀匠邦弗尼託·賽裡尼。之所以說其偉大,並不是六月喜歡扣帽子說大話,而是美國人給出的結論,很恭敬地稱這幅《諸神的盛宴》,為兩位威尼斯藝術之父在美國最偉大的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之一。或許正因為一波三折吧,不對,應該說是精益求精才對。
  • Artlib線上展覽 | 光與色的追逐——從莫奈到凡·高主題展
    本次展覽以光與色的追逐為主題,通過對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派主要藝術家的介紹,代表作品的介紹,從技法、題材、特徵、個人風格特點,探尋對光與色不同的表達,讓觀者直觀地了解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這一時期藝術的發展。通過對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加深對藝術家及他們作品的了解。
  • 文藝復興時期有哪些「高科技」?
    展覽: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藝術、文化和生活   時間:2018年3月27日至6月22日   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眾所周知,「文藝復興」發端於佛羅倫斯,迅速擴展,開始於15世紀早期,延續到16世紀末。
  • 文藝復興早期的雕塑與繪畫
    中世紀時期,長達一千年的時間裡,基督教發展並壯大,成為歐洲主流的宗教並影響著歐洲文化的發展。由於宗教對神的狂熱推崇以及禁慾思想的禁錮,讓人的價值得不到體現,世俗文化緊張而壓抑。經濟的發展讓社會進步,從14世紀開始,直到16世紀,歐洲掀起了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人文主義思想文化運動,開始追求自由平等和追求人的自我價值,被稱為文藝復興。提起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多數人一定會想到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他們被稱為「文藝復興三傑」,是文藝復興盛期的代表人物。文藝復興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早期的大師奠定了基礎才讓文藝復興的能綻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 極簡西方繪畫史(一)文藝復興時期
    因為他跟美第奇家族是好朋友啊,同時他也畫宗教畫啊,所以就不敢把他怎麼樣了。可見很多活在那個年代的人,就是心裡1萬個MMP,不願意信教,表面還是得裝個樣子。咦,好像現在的時代也是如此哦。看波提切利的畫風,一看就知道,這麼熱情奔放,崇尚自然的人,跟「虔誠」有半毛錢關係嘛。可惜的是晚年也被捲入宗教鬥爭,被逼在眾人面前燒毀自己年輕時的畫,打倒自己。
  • 《啟蒙時期的繪畫》 | 嘿!除了「文藝復興」,還有我呢!
    在世界藝術史中,在繪畫的漫長長河裡,「啟蒙時期」總被「文藝復興時期」掩蓋住光芒。大衛· 特尼耶,《女巫們的廚房》, 1646 —1650 年儘管大眾讀者對「啟蒙運動」「啟蒙精神」耳熟,卻不一定「能詳」。而關於「啟蒙時期的繪畫」的圖書專著更是鮮見。而它恰好是了解彼時歐洲繪畫的絕佳途徑。來一場未知的藝術「穿越」?
  • 解析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意義,長知識了!
    石棺的頂部是兩個世界之間的分界線,最後兩個消失點都落在遠處的山坡上,因為山坡陡峭崎嶇,所以兩個消失點並沒有引起太大的視覺衝突。人物塑造運用了精確的解剖學知識,基督的身體像多納泰羅的雕塑一樣完美,同時也沒有過度理想化,滄桑的面部和充滿憂思的眼睛顯示了他的人性。弗朗西斯卡在這裡強調了基督的雙重性,既是人又是神。
  • 當我們無法親臨現場,有時虛擬觀展可以看到更多|線上展覽推薦
    進入2月,博物館、美術館又陸續發布了延期開館或取消展覽的通知。鑑於疫情進展情況,想必大部分藝術愛好者在接下來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前往現場觀展了,所以我們本月的滬京展覽推薦也臨時改為了「線上展覽推薦」。
  •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的進展構成了非常錯綜複雜的場景。這是一個許多地域性藝術流派誕生與繁榮的時期折射一個各種思潮積極地互相影響與展開鬥爭的時期。大約在1420年左右 ,佛羅倫斯三位大師的出現標誌著早期文藝復興的來臨。這三位大師是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雕塑家多納太羅和畫家馬薩喬。
  • 繪畫流派微系列 | 02 | 文藝復興
    這種做法也是北方地區繪畫佔據上風的誘因之一。文藝復興時期,隨著直線透視法的出現,繪畫構圖出現了巨大變化,為未來五個世紀的繪畫呈現打下了基礎。直到20世紀,立體派和抽象派才將這一制度打破,讓藝術再次開始探索新的疆域。在喬託之後,歐洲藝術家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繪畫的二維空間中展現景深與三維錯覺,儘可能的讓圖像效果接近人類視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汪毅 ‖ 抗戰時期成都的一次「文藝復興...
    ,而且客觀上亦成為中國危難時期的文化聚集地與文化發散的大本營。該文條分縷析了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原因與走勢,闡述了張大千臨摹敦煌壁畫展覽與成都系中國文藝復興發祥地的關係:「今日歐美文化之盛,實為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的結果。文藝復興之起,有三個大原因:一、希臘文化的復現與重新被模仿研究;二、印刷、製版的發明,使所有的哲學、文藝、美術作品都得到廣為翻印而傳播及大眾;三、當時宗教領袖、政治人物、富閒階層提倡與鼓勵。三種原因之中,第一種為最重要。
  • 啟蒙時期的繪畫
    代替它們出現在畫中的,是那些與我們平時接觸之人十分相像的人,他們從事著日常的活動,在普普通通的世界中來來往往。威廉· 荷加斯,《荷加斯的用人們》1750 - 1755 年2)這些畫作將注意力投向所有的人當然包括男人和女人,但也有孩子和老人、富人和窮人、本地人和外地人、各種不同職業的人,甚至那些生活在社會邊緣的人,比如瘋子、罪犯和妓女。
  • 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女子圖鑑
    《論人的尊嚴》這本書也被視為「文藝復興的宣言」。文藝復興是義大利歷史上最輝煌的文化運動之一,它通過接受、復興、利用和改造來自於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開展了一場在文化與藝術上的全新改革,並引發了整個義大利半島乃至歐洲大陸在政治及社會生活等方面深刻而持久的轉變,最終開啟了西方文明史上的一個新時代。
  • 西方大師們的最愛:從文藝復興到當代藝術,大師畫不膩的繪畫主題
    有朋友問我:從文藝復興至今,西方大師的最愛、畫不膩的主題有哪些?縱觀整個西方美術史,雖然表現題材不同,但綜其核心,大都是以人物形象作為繪畫的主要載體。從一開始畫神,後來藉助神的形象畫人,再後來單純的畫人,人之形象是整個繪畫領域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是貫穿西方繪畫的人文主義的核心表現。
  • 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以及宗教改革運動,三者之間有哪些聯繫?
    文藝復興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在前文已經講過,正是在這種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人性的覺醒使得人們開始自覺或者不自覺地運用自己的思想去考慮問題。他們不再盲目聽從於中世紀時期基督教會和神父給他們灌輸的傀儡般的宗教思想,他們開始學會拒絕這種虛偽的、空虛的宗教思想。
  • 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畫家,筆下的女神維納斯
    他宗教人文主義思想明顯,充滿世俗精神。後期的繪畫中又增加了許多以古典神話為題材的作品,相當一部分採用的是古希臘與羅馬神話題材。風格典雅、秀美、細膩動人。特別是他大量採用教會反對的異教題材,大膽地畫全裸的人物,對以後繪畫的影響很大。《春》和《維納斯的誕生》是最能體現他繪畫風格的代表性作品。 他也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佛羅倫斯畫派的最後一位畫家。
  • 香港展出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作
    本報香港10月21日電 (記者陳然)今年適逢中國與義大利建交50周年,香港藝術館首次與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合辦「波提切利與他的非凡時空」專題展覽,作為慶祝中意文化交流的項目之一。
  • 文藝復興美術——西班牙(由光國繪畫課堂整理)
    因穆斯林宗教禁止再現式藝術,伊斯蘭國的擴張使得原本存於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古羅馬和地中海藝術頹然衰落,古典傳統的中斷使得中世紀時期的西班牙不得不重新開始發展它的藝術。至西班牙立國之時,正值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的發端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