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掰手指會發出「咔咔」聲?經常掰手指會對手指關節產生危害嗎?
小孩子經常掰手指好嗎?長大了會得關節炎嗎?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總喜歡把手指掰得「咔咔」響
尤其是在小學或者初中的時候
總覺得把手指頭弄出「咔咔」的響聲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有人說經常這樣做對手指關節不好也有人說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那麼這樣做對手指究竟有沒有危害呢?掰手指又為什麼會發出「咔咔」的聲音呢?
為什麼掰手指會發出「咔咔」聲?
掰手指時產生的「咔咔」聲,在醫學上被稱為「彈響」。
彈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人體各個關節之間都有個稱為「關節腔」的空隙,裡面充滿著潤滑關節的液體,而液體裡面還會有一些空氣。
當我們掰手指的時候,關節腔內空間會出現突然的改變,導致出現明顯的腔隙,這時液體內的氣體就會快速向產生的腔隙中擴散,與液體一道發出清脆的「咔咔」聲。
小孩子經常掰手指好嗎?會得關節炎嗎?
彈響能夠刺激關節周圍的毛細血管以及末梢神經等,從而加速關節處的血液循環。
所以,偶爾掰掰手指,並不會導致關節損傷,也不會引發關節炎。
另外,偶爾掰掰手指和關節粗大也無直接關係。關節粗大的本質是關節損傷後的骨質增生,既然偶爾掰手指不會導致關節損傷,那自然也不會導致關節粗大。
彈響在醫學上又分為正常性彈響和病理性彈響兩種,正常性彈響無需過於擔心,但是病理性的彈響就要注意了。
如何區分正常性彈響和病理性彈響?
正常的生理彈響:
1、僅發生在關節受到突然的牽拉或屈折時
2、兩次彈響前關節必須有一定時間的休息期
3、響聲清脆、單一、不重複,不含有混和聲響
4、伴有輕微疼痛或不適感,彈響後常有輕鬆感
但如果不符合上述4個條件中的任何一個條件,即為病理性彈響。
病理性彈響:
1、疼痛或腫脹:關節響聲伴有疼痛或不適感,並且都是可以連續發生的,有可能存在骨頭關節炎。
2、絞索:如果膝關節有卡住的感覺,可能會半月板損傷或滑膜類疾病。
3、活動受限:如果彈響並且存在關節活動受限,可能會是關節黏連導致。
4、以上特點可單一發生,也可合併出現。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彈響就是膝關節的彈響。有時我們會發現當下蹲起來或是跳躍時,我們的膝蓋處會發生嘎嘣的響聲,有的人可能響一次後就不響了,有的人可能一蹲下就會響,甚至能夠聽到膝蓋骨頭之間摩擦的聲音。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膝蓋會經常響呢?
年輕人膝蓋響多是髕骨關節的問題
髕骨就是我們說的膝蓋骨,髕骨向內側移動或向外側移動,導致在屈膝過程中,髕骨的位移途徑發生了變化,撞擊了其他組織進而發生了彈響。一般這類病人都會有著膝關節內翻或者外翻。
如何判斷是因髕骨關節造成的彈響?
方法:讓一個人幫你把髕骨向外側移動,再下蹲,感覺以下膝關節是否還有彈響。如還有,將髕骨向內側移動,再次下蹲。若髕骨在任意一側固定時,膝關節的彈響消失,這就說明了膝關節的彈響是由於髕骨的移位引起的。
原因:內側肌肉過緊會將髕骨內移,外側肌肉過緊就會使髕骨外移。
處理:對於這種膝彈響的處理方法當然就是強化股內側肌或者股外側肌,松解股外側肌或股內側肌。當然還有可能是髂脛束等肌肉緊張使髕骨移位等。具體原因因人而異。
老人膝關節彈響多因退行性骨關節病
退行性骨關節病又稱骨關節炎、退行性關節炎、老年性關節炎、肥大性關節炎,是一種退行性病變,系由於增齡、肥胖、勞損、創傷、關節先天性異常、關節畸形等諸多因素引起的關節軟骨退化損傷、關節邊緣和軟骨下骨反應性增生。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群,好發於負重關節及活動量較多的關節(如,頸椎、腰椎、膝關節、髖關節等)。過度負重或使用這些關節,均可促進退行性變化的發生。臨床表現為緩慢發展的關節疼痛、壓痛、僵硬、關節腫脹、活動受限和關節畸形等。
特點:彈響低鈍且頻繁,響聲發自骨外側的髕股關節,同時伴關節腫脹。MRI可看到關節退變,半月板呈「孤島樣」。多出現晨僵、無力、怕冷等症狀。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高齡、女性、肥胖、職業性過度使用等因素有關。
治療:本病主要的治療方法是減少關節的負重和過度的大幅度活動,以延緩病變的進程。肥胖患者應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下肢關節有病變時可用拐杖或手杖,以求減輕關節的負擔。對晚期病例,在全身情況能耐受手術的條件下,可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半月板損傷也是常見原因
半月板損傷:位於脛股關節內側或外側間隙,聲音清脆,發生頻率高,常伴關節絞鎖(卡住、疼痛),這與股四頭肌和膕肌也有關係。
較輕的半月板損傷並無痛感,走路甚至慢跑都不受影響,易被忽視,長期不診治容易造成關節軟骨損傷,最終可能導致骨性關節炎,甚至到膝關節置換的地步。因此,半月板的輕微傷應儘早處理。
膝關節不穩
韌帶鬆弛:關節活動幅度過大時,韌帶拉長後再回復時會發出悶響,通常兩側都會發生,容易出現於瘦弱人群。
膝關節彈響還有很多其他原因:如盤狀半月板、滑膜皺襞症候群骨關節炎、關節游離體、交叉韌帶陳舊性損傷、關節液不足等。如果關節彈響伴隨著疼痛,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治療,以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