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突的定位:上位椎體的下位關節突,下位椎體的上位關節突。
腰椎的關節囊定位: 上一個棘突的中點劃一條線與後正中線旁開2CM,2.3CM的縱線相交的點為關節囊。
L3橫突:L2,L3椎間隙劃一條橫線,與後正中線旁開5-6釐米處的縱線相交的點。
L3橫突在骶棘肌的外側緣。
先摸到12肋下緣觸到骶棘肌外側緣,再觸到的骨性突起就是。
L5棘突: 雙側的髂後上棘連線和後正中線相交的地方往上一點的骨性突起為L5棘突,也叫十七椎。
L5橫突:髂後上棘與L5棘突連線中點。
乳突: 上關節突後緣卵圓形 突起。
副突: 橫突根部後下方有一骨性突起。
髂後上棘:俯臥位,摸到的兩個骨性突起為髂後上棘。
從髂後上棘向髂前上棘附著的6塊肌肉分別是:臀大肌,骶棘肌,背闊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闊筋膜張肌。1月12日龐繼光針刀臨床與精細解剖特訓班(北京)
髂結節 :髂後上棘向前5-6釐米,或者髂前上棘向後4-5釐米,髂結節與股骨大轉子尖端連線中下三分之一 的交點,可以治療股骨頭壞死。此點能進關節囊,直刺能緩解髖關節高壓。
骶管裂孔:一側的髂後上棘與對側的坐骨結節的連線,另一側的 髂後上棘與對側的坐骨結節的連線的交點就是骶管裂孔。
梨狀肌的體表投影:髂後上棘與尾骨尖劃一條連線,分成三份,取中間一份與 大轉子的連線,做外三分之一安全。
臀上皮動脈:梨狀肌上緣線外三分之一。 陰部神經: 梨狀肌下緣線中內三分之一。
臀上皮神經:髂前上棘與髂後上棘連線分成三份,取中間的一份,再2份之一中點偏外側向下3-4釐米。
股骨大轉子尖端:大轉子向上1-2釐米。 大轉子附著的三塊肌肉是:臀中肌,臀小肌,梨狀肌。
臀大肌:
起點:髂骨翼外面,骶,尾骨背面及骶結節韌帶。
止點: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脛束。
支配神經:發自脊神經骶叢的臀下神經。
臀大肌勞損
【解剖】
臀大肌是人體最大的一塊扁肌,呈菱形,覆蓋了臀部的大部分。它起於髂骨翼臀面臀後線後方的骨面、髂嵴後部、骶骨尾骨背面及骶結節韌帶上部,肌纖維非常粗大,平行向外下,大部分移行於髂脛束的深面,小部分止於股骨的臀肌粗隆。此肌與大轉子之間有臀大肌轉子囊。
從尾骨尖至股骨幹上、中1/3交點連線代表臀大肌的下緣,從髂後上棘畫一線平行於上述之線,兩線之間所形成的菱形即為臀大肌的體表投影。
【功能】
臀大肌有後伸股和外旋大腿的功能。當髖關節處於屈曲狀態,如攀登、上樓梯或下蹲起立時,其後伸作用更明顯;如大腿被固定時,則使骨盆後傾,使前屈的軀幹回復至直立位。臀大肌癱瘓時,身體向後傾斜,患者常以一手扶託患側臀部幫助行走。
【病因病理】
臀大肌是使髖關節伸展的主要肌肉,又是肌內注射的主要部位,故也較易損傷。本病起病多較緩慢,多發生於長期彎腰、坐位工作者,亦有因急性損傷而致者如高處跳下、運動員半蹲位突然起跑等。損傷使臀大肌纖維撕裂出血、水腫滲出,並出現疼痛和痙攣症狀,由於其疼痛可能向下肢放射,故容易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或梨狀肌症候群。
【診斷】
臨床表現為臀部酸脹疼痛,久坐或行走以後疼痛加重,疼痛還可沿下肢外側向下放射。甚者無法取患側臥位,翻身困難。
查體多在髂後上棘外側緣處觸及壓痛、肌束隆起或條索,壓痛可向下肢放射。因肌注造成者可在局部觸及壓痛、腫脹、包塊甚至硬結。髖關節後伸抗阻力試驗可引發或加重疼痛。
臀大肌上的激痛點
臀大肌上有激痛點時,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坐著的時候經常變換姿勢,這是因為臀部的疼痛和灼燒感。你的臀部感到僵硬,你甚至從椅子上站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而且你走路的時候有點跛。如果你彎下腰無法觸到你的腳趾,其中有一部分的原因肯定是由於激痛點所到的臀大肌攣縮。
臀大肌激痛點所引起的疼痛經常會被誤認為是臀部的滑囊炎、腰椎間盤壓迫、關節炎、坐骨神經痛。不當的運動或者摔倒會傷到臀大肌,整天坐辦公室的人最終都會出現臀部的激痛點,最終引起慢性腰疼。
臀中肌:
起點:髂骨翼外面。
止點:股骨大轉子。
支配神經:發自脊神經骶叢的臀上神經。
臀中肌及筋膜勞損
【解剖】
臀中肌位於臀部外上方,起於臀後線及臀前線以前的髖骨臀面、髂嵴外唇和闊筋膜,成一扁平扇形肌束,向下集中為腱,止於股骨大轉子尖端的上面和外側面。其前部為闊筋膜張肌所覆蓋,後部則為臀大肌所掩蔽,在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的臀中肌淺面僅為皮膚和臀筋膜所覆蓋。
臀筋膜即臀部固有筋膜,為深筋膜,覆蓋於臀中肌表面,近似三角形,深層筋膜為縱行纖維束,同臀中肌纖維方向一致,淺層筋膜為弧形纖維束。臀筋膜上側與髂嵴相連,於臀大肌止緣分為兩層將其包被,淺層堅韌並有纖維隔伸入肌束,在外側臀筋膜接受臀大肌止點和闊筋膜張肌的纖維,向下形成髂脛束。
【功能】
臀中肌的主要功能為使大腿外展,其前部纖維可使髖內旋,後部纖維可使髖外旋。當大腿被固定時,臀中肌使骨盆側傾,行走時每邁一步,肌的上端即行固定,將軀幹拉於著地的下肢上。臀中肌在一足支重時對固定髖關節起重要作用,對髖關節後伸動作也起作用。
【病因病理】
由於臀中肌及臀筋膜解剖位置的特點,在日常生活、運動中,彎腰、伸腰、下蹲、起坐時,由於用力過猛或肌肉未能協調一致,即可發生臀中肌肌纖維和筋膜的損傷,特別是當髖關節突然屈伸兼有一定程度的內旋和外旋時更易損傷。
急性損傷可造成出血、滲出、水腫,纖維束及肌束腫脹隆起等病理變化。
另外由於長期維持某些特殊的工作姿勢或動作,形成臀中肌及筋膜的積累性慢性勞損;或長期一側側臥睡眠使臀中肌受壓迫、缺血失營養;或長期多次局部外感風寒溼邪;或因急性損傷遷延不愈,從而導致臀中肌及筋膜的慢性無菌性炎症,肌肉與筋膜粘連、纖維化或疤痕化,出現局部條索。硬結。1月12日龐繼光針刀臨床與精細解剖特訓班(北京)
另一方面,由於臀中肌及筋膜損傷導致的炎症反應及粘連,可使其鄰近的臀上皮神經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出現臀上皮神經損傷症狀,使疼痛向下肢放射。
【診斷】
急性損傷者有明顯損傷或受原史,亦可無任何誘因。慢性勞損者多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症狀常因勞累、受涼而誘發或加重。疼痛多位於臀部外上萬,急性者多疼痛劇烈、拒按,並伴有活動障礙,甚者坐起、翻身困難,疼痛部位相對固定;慢性者多為廣泛酸脹痛,喜溫喜按壓捶打,並易於向下肢放射,一般不伴有活動障礙。
查體可在臀部外上方觸及壓痛,急性者常伴腫脹,慢性者壓痛常向下肢外側放射。髖關節抗阻力外展試驗可為陽性。
看圖時,在臀部肌肉裡面,t只有臀大肌一半大小,但是它比較集中的附著在髂骨翼上,不像臀大肌把力量分散了,在連接骨盆和下肢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每一次抬腳走路,對側t收縮以保持骨盆的平衡,在行走時,兩側的t來回交替活動支持上身的重量,槓桿的支點在臀部,t不得不交替產生是上身重量兩倍的力量來維持身體的平衡。身體一公斤力量的增加會給t帶來兩公斤力量的負擔。所以懷孕晚期的腰臀痛主要是t的損傷。
當腰方肌有問題時可以引起t的損傷,因為t在它的關聯區域,並且腰部和臀部肌肉是一同工作的。
長時間站立不動或者靜坐會使t僵硬,所以我們給患者治療以後叮囑他們改變一下習慣。蹠骨痛會導致兩腳腳底不平衡,根據力線傳導引起t的損傷。把身體的重量放在右腳上,在左側的髂骨翼下方觸摸到的肌肉就是t.
臀中肌向下牽拉骨盆,讓腰部曲線消失,站立行走時骨盆前傾。
受臀上皮神經支配,起源於t11--l4,從橫突背面的肌肉穿過。在距離後正中線7釐米處,穿過髂嵴後部,支配到t。
小腿(不安腿症候群)和膀胱經筋巡行路線有關,但是在局部找不到陽性點。抽筋足部踝關節不適,發涼,麻木。
【診斷】
髂後上嵴處和臀部疼痛,小腿足部等不適卻沒有陽性點。
2.t未被臀大肌覆蓋處痛性結節,股骨大轉子尖陽性點。壓痛點多在髂骨冀外側臀中肌起始部。按壓時可有同側臀、骶部的脹痛及膝關節以遠心端難以忍受的酸、麻、脹感。壓之可向患肢放散者,但無神經根受刺激徵。這種情況,患者多無臀部疼痛及不適感。
單腿站立或大腿用力外展症狀加重,仰臥,屈髖屈膝,內收大腿時症狀加重。
【病例】
女,56歲,腰痛十年,加重兩個月,椎間盤突出。身體右傾,左髖高於右髖,左側豎脊肌明顯壓痛,斜刺左腰方肌和陽性點後身體恢復正常位置,疼痛消失,但第二天症狀如初。檢查患者站立時右髖低於左髖,兩腳同時著地身體向右傾斜,坐位時正常。說明站立時左高於右,並不是左腰方肌縮短把左髖提起,身體右側傾斜由於右側髖骨位置降低導致。右側臀中肌臀小肌前部,及闊肌膜張肌在遠固定條件下牽拉右側髖骨所致。找到陽性點,刺後症狀消失未再復發。
解剖
臀中肌位於臀部外上方,起於臀後線及臀前線以前的髖骨臀面、髂嵴外唇和闊筋膜,成
一扁平扇形肌束,向下集中為腱,止於股骨大轉子尖端的上面和外側面
其前部為闊筋膜張肌所覆蓋,後部則為臀大肌所掩蔽,在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之間的臀中肌淺面僅為皮膚和臀筋膜所覆蓋。
臀筋膜即臀部固有筋膜,為深筋膜,覆蓋於臀中肌表面,近似三角形,深層筋膜為縱行
纖維束,同臀中肌纖維方向一致,淺層筋膜為弧形纖維束。臀筋膜上側與髂嵴相連,於臀大
肌止緣分為兩層將其包被,淺層堅韌並有纖維隔伸入肌束,在外側臀筋膜接受臀大肌止點和
闊筋膜張肌的纖維,向下形成髂脛束。4.臀部的中層肌肉由上往下分別為:臀中肌、梨狀肌、閉孔內肌、股方肌。
臀中肌本身受臀上皮神經支配6.梨狀肌與臀中肌相鄰,起於坐骨大切跡及骶骨的前面,止於大粗隆的上緣(即大粗隆尖部),其止點和臀中肌緊密相鄰。又因梨狀肌由坐骨大孔穿出後,將坐骨大孔分為梨狀肌上下孔,此二孔是盆內神經,為血管通往臀部及下肢的必經之門戶。所以,臀中肌病變後必然要波及梨狀
由於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的強有力代償,臀中肌損傷引起的部分功能障礙可不產生明顯的局部症狀,因此,易被人們忽略。此病於臀中肌及筋膜損傷導致的炎症反應及粘連,可使其鄰近的臀上皮神經受
到刺激或壓迫,從而出現臀上皮神經損傷症狀,使疼痛向下肢放射。
.臀中肌病損經L4,5,S1脊髓神經傳導,引起同側膝關節遠心端的疼痛或麻,脹感。小腿酸脹,甚至發涼發木,需捶打或按摩方能緩解膝關節伸直時,小腿有抽筋症狀,臨床一般診為小腿不安症候群,有一些人還表現為足,踝部的疼痛,足底麻脹,跟骨,蹠趾,趾拇關節疼痛等。
五.檢查臀中肌
1.患者取健側在下的側臥位,被檢側下肢伸直並內旋,用力將大腿做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中肌收縮力。 :
在臀中肌前外側和後側,可觸及痛性條索狀物。
按壓時可有同側臀,骶部的脹痛及膝關節難以忍受的酸麻脹感。
患肢單腿站立或大腿用力外展時,症狀可加重。
梨狀肌牽拉試驗可誘發臀中肌疼痛加重。
臀中肌損傷症候群
臀中肌損傷是臨床常見的病之一。臨床上一些不明原因或按常規治療效果欠佳的小腿,足,踝部的疼痛不適,多與他有關。
病案:
近期治療一例右膝關節疼痛患者,女,63歲,腿部麻亂不適,蹲起困難,尤其是坐久起身時膝關節疼痛,站立行走時間長了,膝關節不能打彎。
考慮由於臀部的闊筋膜張肌和下肢的腓腸肌,並考慮臀大肌,臀中肌。但在檢查中並沒有明顯陽性點。
老人體胖,下肢血管曲張明顯,尤其膝關節後上方,瘀紫血絡非常明顯,就考慮用刺血方法
從委中穴周圍點刺拔罐,從右側三金處壓痛點點刺拔罐,出血量有三十ml左右,量不多,治療後疼痛大減。休息五日後,說當天治療後腿很輕鬆,次日疼,從第三日疼痛慢慢減輕,今日又治療一次。
六.【治療】
治療臀中肌及筋膜勞損可在中下段腰椎棘突旁、臀中肌起點(臀部外1/2 髂嵴下緣)及其止點股骨大轉子外上方附近尋找反阿是穴。指壓正確的反阿是穴時,疼痛症狀
臀中肌激痛點
臀中肌是引起腰部疼痛的肌肉之一,如果發現是臀中肌引起的腰部疼痛,給予足夠的按摩,疼痛是可以很快消除的
女,56歲,從事工作:超市自己經營,自己進貨買貨。跺了一下腳,發作,腰痛十年,加重兩個月,以往有,骨質增生,椎間盤突出。身體右傾,左髖高於右髖,左側豎脊肌明顯壓痛。
一診:斜刺左腰方肌(L3,2橫突)和豎脊肌陽性點後身體恢復正常位置,疼痛消失,
二診:但第二天症狀如,初略好轉。檢查患者站立時右髖低於左髖,兩腳同時著地身體向右傾斜,再讓患者使勁提髖關節,發現其右腿比左腿短,不能放下腳,只能用腳掌著地,但坐位時正常,說明腰沒有問題,還有站立時左高於右,並不是左腰方肌縮短把左髖提起,身體右側傾斜由於右側髖骨位置降低導致。右側臀中肌臀小肌前部,及闊肌膜張肌在遠固定條件下外旋向下牽拉,把右側髖骨拉低所致。找到陽性點,刺後症狀消失未再復發。
按:1.對一些患側的臀中肌疼痛治療後還沒有緩解的,要從健側考慮。2.機能的分析對臨床非常重要
臀小肌:
起點: 臀前線以下,髖臼以上骨面。
止點:股骨大轉子。
支配神經:發自脊神經骶叢的臀上神經。
臀小肌前部激痛點
臀小肌激痛點引發的疼痛是非常痛的而且會長期存在。在關聯區域內的任何部位可以出現麻木。除了腿疼,臀部還會出現彌散的壓痛點。
走路很痛,從椅子上站起來也很痛,你把腿交叉也很痛,為了減輕痛苦你會跛著走路。晚上翻身的時候,壓著了患側,你會被痛醒。臀小肌的疼痛在很多時候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
臀小肌後部激痛點
臀小肌激痛點引發的疼痛是非常痛的而且會長期存在。在關聯區域內的任何部位可以出現麻木。除了腿疼,臀部還會出現彌散的壓痛點。
走路很痛,從椅子上站起來也很痛,你把腿交叉也很痛,為了減輕痛苦你會跛著走路。晚上翻身的時候,壓著了患側,你會被痛醒。臀小肌的疼痛在很多時候被誤診為坐骨神經痛。
附:12-1月份培訓安排
掃底部二維碼免費贈送以下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