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膝關節疼痛患者非常多,不僅是因為膝關節是活動量最大,負重最大的關節,更因為膝關節病很多會因臀部問題造成,原因在於臀部控制著與膝關節相關的某些組織和結構。
膝關節疼痛可以由多種病理性改變所引起,包括關節炎,創傷或肌肉過度牽拉等導致。膝關節的疼痛是一種常見的運動性損傷,因此會限制患者走動或活動,比如跑步或爬樓梯的能力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
當出現膝關節疼痛的問題時,需要檢查患者臀部是否有問題!
髖關節的解剖學
要了解膝關節疼痛與臀部之間的關係,我們必須首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解剖學知識。髖關節是一個球窩關節,是身體的主要承重關節。在多條韌帶的共同作用下增加了臀部的功能穩定性,臀部周圍還有許多肌肉組織幫助控制膝關節和腿部的運動。
臀部肌肉組是一組肌群,與膝關節的疼痛相關性最強的肌肉是臀中肌。
臀中肌有助於連接臀部和大腿,這意味著它參與了大腿和臀部的活動。比如,當坐下的時候,臀中肌可以將大腿向外旋轉,當站立時,它可以幫助其他肌肉向內旋轉大腿。
當我們在走路的時候,臀中肌也會保持骨盆的水平活動。
髖關節的生理性缺陷
沒有經歷適當的訓練和運動,你會發現臀中肌的肌肉力量不足,這可能是由傷害所引起,但是也可能沒有明顯的誘因,沒有受傷或創傷。
據研究報告,髖關節屈肌的緊張可能會導致臀部背部和側面的臀中肌無力,這有時被稱為休眠對接症候群。
當臀中肌的肌力變弱時,它會讓我們的大腿出現旋轉並且異常地向內拉動。這被稱為「功能不足的動力鏈」,我們大腿的異常位置可能會在膝關節和膝蓋骨(髕骨)周圍產生過度的應力和改變。
髖部引起的膝關節問題
由於髖關節的肌肉無力,導致的常見的膝關節受傷和可能發生的問題包括如下:
1、髕股關節壓力症候群
2、髂脛帶摩擦症候群
3、髕腱炎
4、滑囊炎
如果你的膝關節正在經歷疼痛,應該立即去看醫生,辯證評估診斷,從而確定痛苦的病因。對步態,下肢力量(包括髖部力量),靈活性和運動範圍進行徹底的評估,才可以提供最為合適的治療。
如果物理治療師在評估後發現您的臀中肌有無力的症狀,並且您的大腿在行走和跑步期間異常地向內轉,他們會針對髖關節肌肉進行特定的治療。
髖關節功能增強訓練
如果患者的臀中肌力量薄弱,理療師會開具特定的練習來幫助加強肌肉功能。髖關節的基礎強化練習可能會有一定的幫助,但往往需要更高強度的髖關節強化練習來輔助加強臀中肌力量。其他的鍛鍊,如骨盆的下垂運動,也可以有效地加強臀中肌的功能和力量。
由於臀部的肌肉無力可能會影響到腿部和膝關節,所以經常的平衡和本體感覺鍛鍊有助於恢復大腿對活動的正常控制能力。
使用平衡板可以幫助對腿部肌肉和進行控制,這可以幫助鞏固整個下肢的力量,使腿部始終處於最佳位置和狀態,並從膝蓋上施加壓力。
通過努力提高臀部力量和整體的平衡能力,我們可以保持膝關節在正確的位置,並最終減輕膝關節相關的疼痛。
在開始任何運動計劃之前,請務必向醫生或理療師諮詢,以確保方案適合您。
總結
如果您的膝關節有疼痛症狀,物理治療方案包括對髖關節活動度和力量的評估,臀部肌肉無力,即臀中肌無力,表現為當我們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時,會影響大腿和膝蓋的相對正常的位置。
臀部肌肉的無力可能會導致動作的不協調,這可能是導致痛苦的一個誘因。可以加強臀部肌肉的力量,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快速又安全地恢復正常的活動能力。
我們在說膝關節疼痛時,我們最先考慮的往往會是膝關節本身的損傷: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韌帶損傷等等,這一切都是和膝關節自身有關的疾病,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往往會採取理療,膝關節周圍的按摩以及一些關於脛骨股骨關節、髕骨股骨關節的關節鬆動術。這些都是我們最原始的思路,當然,這對膝關節疼痛也是有效果的,病人會經常說自己的症狀得到了緩解。
可是後來病人就又找到了你,說:醫生,我的膝蓋又疼了,我的病是不是治不好了?這時,你就會很疑惑,為什麼每次的治療效果都那麼好,而它仍然會反覆。這時,有兩個可能:
(一)、你處理的部位是最原始的病因,只是處理的並不徹底,可能缺乏功能訓練;
(二)、你處理的只是表面原因,它只是我們表現出來的一種症狀,更深層的原因可能是別的部位損傷而引起的代償。根本原因沒有處理的話,會一直引出繼發原因。所以,如何徹底解決膝關節疼痛根本原因是值得我們探討的。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膝關節的基本解剖結構。膝關節是由脛骨股骨關節和髕骨股骨關節兩個關節構成的。關節內有兩個半月板,附近有著四條非常重要的韌帶。
周圍有著很多的肌肉附著來構成膝關節的動態穩定機制。
膝關節是個很容易損傷的關節,不光只有骨性的結構,還有半月板、韌帶、肌腱等軟組織。限制膝關節的活動是軟組織,驅動膝關節的是肌肉組織。膝關節大部分的損傷都是軟組織損傷,比如半月板、韌帶、還有滑膜等相關組織損傷。軟組織損傷,最後都變成一個骨性損傷,比如軟骨的損傷。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只是說先有軟組織的損傷再有骨性的損傷,這是一個從軟到硬的過程。
膝關節為什麼容易磨損?是因為人體重力嗎?但是也有很胖的人膝關節並沒有出現過疼痛啊。那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關節磨損呢?
如下圖所示,股骨近端125度的傾斜角將股骨幹引至中線,與膝關節處的脛骨形成關節。脛骨在站立時本就是垂直狀態,股骨和脛骨形成的關節就不可能是直線,兩者之間的夾角約為170度——175度,這種關節的排列是正常的膝關節排列。這個角度發生變化往往會導致膝關節發生內外翻,即我們常說的X型腿和O型腿。
上圖的股骨脛骨角度為正常人體的角度,但是當角度過大或過小時,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對線就會出現問題,股骨內外髁和脛骨平臺的之間的位置就會變化,那麼相關關節面的局部壓力壓強可能就會增大,若壓強壓到半月板上,就會變成一個緩衝的結構,會影響半月板在裡面的旋轉運動及平移。久而久之,摩擦力增高,就會造成軟骨的磨損,從而引起半月板損傷和關節軟骨磨損出現膝骨關節炎。
在股骨脛骨位置變化之後,其上附著的肌肉起止點發生了空間上的變化,與膝關節相關肌肉及軟組織一定已經出現平衡問題,這時,有的肌肉張力就會增高,也會在很大程度上使關節內壓力增高,從而使磨損更易發生。
所以在治療膝關節疼痛的病人時,我們有時只需要對膝關節周圍的肌肉進行放鬆處理,病人的疼痛就會減輕很多,這其實主要是降低肌肉的張力,從而釋放關節內的壓力。
處理膝關節疼痛的肌肉主要有10塊,分別是臀小肌、闊筋膜張肌、縫匠肌、股四頭肌、髖內收肌群、膕繩肌、膕肌、蹠肌、腓腸肌、比目魚肌。但它們損傷所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區域卻是不一樣的,這裡,我把它們損傷區域對應的肌肉羅列出來,希望對大家有些許幫助。
膝部前側疼痛:股直肌、股內側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前內側疼痛:股內側肌、股薄肌、股直肌、縫匠肌、內收長肌、內收短肌
膝部外側疼痛:股外側肌、臀小肌、闊筋膜張肌
膝部後側疼痛:腓腸肌、股二頭肌、膕肌、半腱肌和半膜肌、比目魚肌、蹠肌
它們每塊肌肉損傷都會有不同的表現特徵,下面我簡單的介紹一下這10塊肌肉所引起的症狀。
臀小肌 損傷會牽涉至臀部下外側、大腿和膝關節外側、小腿腓側以及遠端腳踝的疼痛和壓痛。通常不會超過腳踝,但極少數情況下可延及至足背。
闊筋膜張肌 損傷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轉子前外側,會牽涉至髖關節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側部,並且沿大腿向下極少延伸至膝關節外側。
縫匠肌 損傷可引起大腿前側,膝關節前內側疼痛,表現為難以忍受的表淺的尖銳刺痛或麻刺感,而不是一般的深部鈍痛。
股四頭肌 是位於大腿前側的肌肉,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四塊肌肉構成。股直肌損傷一般引起大腿前部較低的區域和膝關節前側。股內側肌一般位於膝關節前側並且沿大腿內側向上。股外側肌可以引起大腿外側從骨盆和大轉子直至膝關節外側的疼痛。
髖內收肌群 是由大收肌、長收肌、短收肌、恥骨肌、股薄肌五塊肌肉共同組成。大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前內側從腹股溝延續至膝蓋上方;長收肌、短收肌損傷疼痛沿大腿向上至腹股溝深部,向下到達膝關節前內側和脛骨;股薄肌損傷引起膝關節前內側的淺表疼痛。恥骨肌損傷疼痛自腹股溝韌帶下方發出,向深部延伸至腹股溝區和髖關節,向下延伸至大腿前內側面。
膕繩肌群 是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頭肌長、短頭構成。半腱肌和半膜肌損傷疼痛位於下臀部及其相鄰的大腿並沿著大腿和膝關節後內方,到達小腿內側的上半部分。股二頭肌長、短頭損傷疼痛集中於膝關節後方,並可以向上延伸至大腿後外側甚至臀部的橫紋處。
膕肌 損傷疼痛可集中在膝關節的後面並發生交鎖現象。
腓腸肌 損傷疼痛可能從同側足背延伸至踝後內側及小腿、膝蓋後外側及遠端大腿後側。
比目魚肌 損傷疼痛主要位於足後部和足底表面,並常涉及跟腱遠端,膝關節後側。
蹠肌 損傷疼痛主要集中於膝關節後側,有時也可延伸至小腿背側和大腿中部。
這些是我們平時對膝關節處理最多的肌肉,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大部分都在治療膝的。當然,我們也可以用關節鬆動術的方式去牽伸肌肉和關節囊。以上是最基本的治療方法。
掃描下方二維碼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