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文藝創作體現「生命至上」、如何用音樂療愈人心、藝術院校如何穩就業……全國兩會閉幕後,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切換狀態,投入到一場場疫情防控「思政公開課」中。用他的話講,全民抗疫是一堂最好的「思政課」,而音樂在其中發揮著直抵人心的關鍵作用。
音樂裡總有故事。讓我們跟隨這位歌唱家的歌聲,踏上藝術家的戰疫之路,聆聽他的音樂抗疫故事。
廖昌永「雲」端開講
講述人:廖昌永疫情最吃勁時,「聲」援武漢,為抗擊疫情助力,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做點什麼。我們雖然無法到抗疫一線,但是能多唱一些正能量的作品,給社會鼓鼓氣,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疫情發生以來,我演唱了不少原創的抗疫歌曲,每一首歌曲背後的故事更是感人肺腑。
歌曲《勇氣》由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仁濟醫院風溼免疫科主治醫師李佳作詞。她的話「每個時代,總有一種活法讓人振奮」深深地打動了我。尤其是看到歌詞「有一種勇敢叫明知艱險也絕不回頭,有一種情感是從未見面卻像老朋友」,我覺得只有身處戰鬥的環境才能有感而發。寫歌時她還在後方,當時她想對前線的小夥伴們說說心裡話。2月19日,她抵達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始和他們一起並肩戰鬥。我受邀演唱並參與這首作品MV錄製,非常希望了解前線抗疫的真實情況和醫護人員的現狀,3月7日夜班前,我撥通了李佳的電話。
《勇氣》錄製團隊
她對我說:「每天有無數關於疫情的消息傳來,而我最想看到的,是我愛的那些戰鬥在第一線的人們平安的消息。於是,我寫下了這首名叫《勇氣》的歌。」
是啊,茫茫塵世,每個小小的你和我都微不足道,但又不可或缺,因此,我們才勇敢。
「你是千千萬萬的我,我是長長久久的你,無望的路口,在哭的時候,也要牽手一起走」……這首《勇氣》情真意切,感動了很多聽眾。我希望通過我的演唱來激勵和感謝全國的白衣戰士,並和全國人民一起並肩奮戰。我認為美聲就是美好的歌唱,為達到滿意的效果,在錄音前我對每一段的節拍、重音、吐字都仔細梳理,演唱過程中同樣也堅持完整錄製,以確保歌唱時情感的完整演繹及飽滿連貫。尤其副歌中「你是千千萬萬的我」「我是長長久久的你」,溫暖中帶著堅強的詮釋,我希望將力量傳遞給每一位聽眾,帶給他們心靈的慰藉。
原創公益歌曲《風月同天》則是從人類命運共同體和共同發展、共同戰疫的角度出發,借「風月同天」的主題展現了博愛之心,展現了對昨日、今日和明日的美好暢想。這首歌是由我帶隊,攜手多位上音人在「雲」端合作完成的。從音樂創作、編曲、製作到演唱,上音團隊全力以赴,精耕細節,反覆推敲,最終打磨完成這首直抵人心的歌曲。在歌曲錄製時,為了達到最佳效果,每一句都反覆斟酌,用5個小時完成了第一版歌曲的錄製。但是,在經過6小時MV的拍攝後,我覺得經過一下午的走臺和錄製,對歌曲有了更深的體會和更多的想法,如果再錄製一遍,效果會更好。於是我提出再錄製一次,又經過4小時才最終完成。
《風月同天》錄製現場
《風月同天》錄製現場
知名青年作曲家李菲創作了《人間星河》這首作品。我心裡一直牽掛著武漢疫情,因為武漢也是我的老師——周小燕老師的家鄉,我也去過多次;看到很多一線醫務工作者的照片,深受感動。我希望通過這首作品,用我們的方式向疫區人民送去問候,向「最美逆行者」送去崇敬和祝福。
廖昌永攜16歲女兒廖敏衝唱響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公益歌曲《人間星河》
我女兒廖敏衝看見這首歌的時候對我說:「爸爸,我雖然還未成年,但是我希望和爸爸媽媽、叔叔阿姨一起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她還希望能跟我一起演唱這首歌,送去孩子們對疫區的關心和愛心,表達對一線工作者的崇敬之情。聽到女兒有這樣的想法,我也很感動,我知道她心中種下了樂觀堅強和積極向上的種子。
「我多麼想念著在窗外的小夥伴,他們啊是否也一樣的,掛念我嗎?」這是我攜手知名歌手吉克雋逸演唱的《我想和世界說》中的一段歌詞。這首特別的歌曲,用孩子的視角看待疫情,向世界傳達愛與溫暖。因為疫情的關係,這首歌的主創人員都沒有見過面,但音樂沒有國界,心靈沒有界限,我們通過雲端接力,非常默契地完成了這首溫暖動人的歌曲。
歌曲《我想和世界說》錄製
剛看到歌詞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首小孩子唱的歌,在深入理解歌詞背後的含義之後,我漸漸被這首歌的立意所打動。受疫情影響,眾多學生無法回到學校上課,但他們非常渴望回到學校、擁抱自然,《我想和世界說》從孩童的視角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表達了孩子渴望回到自然的心聲,在全球抗疫背景下更加令人動容。
「第二戰場」的星光「微微亮的一點光,從頭到腳純白的衣裳,你美得就像一個天使啊……」這是由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學生毛珏懿創作的抗疫原創歌曲《寶貝》中的幾句歌詞,優美動聽、情真意切,我當時聽得差點眼淚掉下來。
這首歌曲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一則新聞,即浙江醫療最強天團——浙大一院、浙大二院、邵逸夫醫院,三大醫院多學科的400多名骨幹醫護集結出戰武漢重症區。這則新聞中的一句「你們都是我們的寶,回來一個都不能少」,深深地觸動了當時蟄守在杭州家中的毛珏懿。她對那些危難時刻顯擔當的醫護人員非常敬佩,於是決定創作這首歌曲,以微薄的力量向他們致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各藝術院校結合自身的優勢特色和藝術學科,創作了大批優秀作品,用藝術的話語形式和表達手法傳遞情感、鼓舞士氣、彰顯精神。我認為「第二戰場」為「第一戰場」注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支持和動力,體現了文藝工作者的時代自覺、社會責任和人生價值。上海音樂學院師生創作了180多首抗疫歌曲作品,許多作品讓我非常感動。我很激動,我們的學生平時雖然「調皮搗蛋」,但是當國家遇到危難,他們所表現出的成熟以及擔當讓人敬佩。
其中一首歌的創作源於武漢醫務人員的孩子陳琪方寫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挺住,我把外公和媽媽都借給你了》。她寫道:「我把我的外公和媽媽借給你們,他們能頂起我的家,一定也能頂起患者的一片天。」這句話打動了我們所有人。
當時,武漢兒童醫院黨委書記關愛民提議,希望能將信譜寫成歌曲,把動人的故事廣為傳誦,鼓舞與病魔做鬥爭的患者和白衣戰士。上音音樂工程系黨支部在院黨委的指導下立即行動,由系主任和書記帶領成立創作團隊,安排師生全力投入創作。黨員教師、副教授紀冬泳聯繫陳琪方,點對點輔導她進行歌詞寫作,並指導音樂工程系學生進行聯合創作。經過溝通與努力,陳琪方憑藉自身的天賦和切身的感受,完成了歌詞寫作《等一等,光就來了》。隨後,音工系多位同學進行譜曲創作。一周後,創作小組從五首作品中挑選出大一陳天韻同學譜寫的旋律,並立即安排大三的崔嘉濃同學進行音樂製作。同時,詞、曲作者在兩地(武漢、溫州)進行人聲的錄製,最終完成後期製作與混音。
聯合創作《等一等,光就來了》
陳天韻十分感慨:「歌曲的旋律不是沉重、煽情的,這位16歲的少女身上流淌的溫暖正是她最有力量的地方。」
我想這份感動是共同的,也暗合藝術創作的初心。當我們身在其中、心有所感、情有所動,就能寫出有生命力的作品。災難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也成為文藝創作的靈感來源。同學們關注到了新聞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自發創作了這些作品,許多作品是遠程在線合作完成的。通過作品謳歌抗疫英雄、敬畏生命,突現人性的光輝和國家的偉大,對於學生來說,這也是一堂「最好的思政課」。
音樂,心理療愈「良方」去年夏天,我曾在廣州醫科大學的一個論壇上演講,從《黃帝內經》中的「五音療疾」,講到音樂治療目前在兒童自閉症、心理疾病、腫瘤治療中的運用。
文藝作品最能撫慰人心。這些師生創作的抗疫歌曲被送到了醫護、患者的身邊,幫助他們舒緩壓力、放鬆心情,而且收到的反饋都是非常正面的。
疫情中,一位朋友把我拉進了一個一線醫護人員的微信群。每當群裡有人想聽我唱歌,我就會分享自己的作品。比如我給大家分享了《勇氣》,有的醫生告訴我,他每天起床後都要聽一遍,像衝鋒號一樣激勵自己;每天下班後再聽一遍,感覺一天的疲憊瞬間都消除了。我感受到了音樂帶給他們的強大力量。還有歌曲《人間星河》,群裡有人聽了許多遍。這首歌的靈感源自火神山醫院忙碌的施工景象——無人機拍攝的星星點點的車燈燈光,匯聚成「星河」之景。我覺得這首歌送給所有日夜兼程的奉獻者,哪怕能給他們一點撫慰,我就心滿意足了。
考慮到音樂的正面作用,我擔任總策劃,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師生迅速集結成一支音樂康療團隊,面向社會提供線上心理援助。消息剛發出去,來訪者很快湧入,有一線醫護人員,有醫護人員家屬,也有隔離在家的普通人。為他們提供音樂治療的志願者團隊,最初有9個人,後來增加了1個,全是女性,最小的只有20歲,正在念大二。2月4日,這個團隊用了不到一個下午的時間就招募完成。志願者身處全國各地,其中還有一位留學生,正在馬來西亞過春節。6天高強度線上培訓之後,她們緊急上崗。我們的學生志願者每天在線10小時以上,每次連線會讓對方播放自己挑選的音樂,並在志願者的引導下進行音樂想像和音樂疏導。
音樂康療團隊中年紀最小的志願者馮卓彥
我認為音樂治療更重要的是音樂陪伴。每位來訪者的壓力都不同,承受壓力的能力也不同,所以每次音樂治療的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並不是開同一味藥,讓每個人都吃。這就要求志願者具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整個康療團隊裡,只有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治療專業教師周平有過非典和汶川大地震等重大危機事件的實戰經歷。所以,正式上崗前,周平帶著志願者進行了模擬演練,她扮演治療師,志願者扮演來訪者。隨後,大家再各自以治療師的身份分組練習。為了儘快熟悉幹預流程,志願者鮑婕把身邊能拉來的親朋好友都試了一遍。大家給了她很多意見,有人說她語速太快,有人指出她的眼神可以更堅定一點。她練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成為習慣。
志願者鄒幸檜接診的來訪者中,不少是一線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在視頻連線中提及最頻繁的是他們的病人。在他們每天接觸的病例中,不少情況危急,難免產生緊迫感和無力感,讓他們喘不過氣來。我們覺得一次30分鐘的心理疏導談不上「保護」,但這是一種必要的「陪伴」。有時候,語言是蒼白無力的,我們會藉助音樂幫助他們緩解身體的疲勞和精神的壓力,重新投入工作中。
與來訪者視頻連線中的鄒幸檜
支援雷神山的上海醫護人員發來了邀請,希望音樂康療團隊的志願者們為雷神山醫院定製音樂冥想音頻。在醫護人員看來,雷神山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可以將病患從焦慮中拯救出來,陪他們走過這段難熬的時光。康療團隊根據醫護人員口中描述的病患情況設計了音頻的結構和功能,精心挑選適合的音樂,反覆修改並錄製了指導語。疫情期間不能到專業錄音棚錄音,而家裡錄音設備和條件有限,有時候為了錄好一段指導語,要反覆嘗試幾十遍。這些音頻陸續在雷神山醫院投入使用,反響很好。許多病患通過音樂冥想,慢慢從消極情緒中走了出來。
我希望,疫情結束後,這個團隊能存在並壯大,繼續為醫護人員提供心理疏導。音樂治療是音樂和醫學的聯姻,在今天大有可為。這是一個注重實踐的學科,不能紙上談兵。音樂學院要培養的不只是有專業技能的音樂工作者,更是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
記者手記人民需要文藝,而文藝更需要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藝只有植根現實生活、緊跟時代潮流,才能發展繁榮;只有順應人民意願、反映人民關切,才能充滿活力。文藝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廖昌永在接受採訪時多次說,文藝創作來源於生活,文藝工作者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他認為:「在共同抗疫的環境下,最美逆行者給我們帶來的感動激發我們去創作演唱滿懷情感的作品,只有這樣的作品才會有生命力、才能富有感染力。」疫情尚未結束,我們仍然需要優秀的「戰疫文藝」。
一切進步的文藝都是時代進步精神的生動寫照,一切優秀的作品都是崇高理想的深情禮讚。民族要復興,文藝要繁榮,任重而道遠。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熱愛生活、熱愛這個火熱的時代,讓觸角深深地紮根人民、紮根生活,才能創作出劃時代的作品。
記者:
程佳責編:
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