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籤」船票的堅守 千年古渡現時代風華

2020-12-21 中國新聞網

飛雲江南門北岸碼頭。黃瑞成提供

中新網溫州5月19日電(記者 趙曄嬌 張丹 通訊員 黃瑞成)乘客遞進2元錢,「譁啦啦」,售票員從窗口遞出來一根小小的竹籤,這就是飛雲江渡口使用了近一個世紀仍在使用的竹籤船票。如今到飛雲渡坐船,取得這根竹籤,仿佛置身渡口穿越千年。

飛雲渡位於浙江瑞安港中段,處於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的飛雲江下遊,是飛雲江最大的渡口,自古為平瑞兩邑和浙閩兩省商賈行人必經的交通要津。北岸碼頭在瑞安市玉海街道南門,南岸碼頭在瑞安市飛雲街道馬道村江濱,來回渡程餘3千米。

幾千年來,飛雲江的渡船靠「順風順水」航行南北兩岸。看今朝,憶往昔。如今江上大橋通車,渡口繁華不再,灼灼歲序,小小「竹籤」的背後,「飛雲」依然堅守。

竹籤船票。黃瑞成攝

竹籤船票既環保又好用

來到飛雲渡坐船,售票窗口貼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每客2元」。

乘客遞進2元錢,「譁啦啦」,售票員從窗口遞出來一根小小的長約十來釐米,寬二三釐米的竹籤。尖頭塗著綠色,寬頭塗著藍色,背面印著一個用火烙上去的「渡」字。

由於長期頻繁使用,竹籤表面非常光滑,上面的油漆大多已經脫落。這竹籤船票已經在飛雲江渡口使用了近一個世紀。

「拿竹籤做渡船票,在解放前就已經開始用了,到今天大約已有近百年歷史。用竹籤當票,是為了節約制票成本,循環利用又環保。」瑞安市輪船公司總經理胡松標告訴記者,現在渡口用的船票有全票和半票兩種,並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全票的竹籤兩頭塗有不同的顏色,半票的竹籤全身塗著同一種顏色。

民國初期,實業家項湘藻創辦「通濟輪船公司」後,把公司的具體事務交託女婿沈公哲打理。據有關史料記載,竹籤船票是項湘藻的女婿沈公哲發明的。

沈公哲曾在日本留過學,喜歡動腦筋,思想新潮。他從碼頭搬運工人用竹籤計件中得到啟發,叫人把竹子製成長約20釐米、寬約2.5釐米的竹籤,頂部削尖,頂下頸部兩側刻成波浪鋸齒型,還在兩端塗上兩種不同的顏色,並用火印烙上「通濟輪船公司」六個焦黑的字作為防偽標誌。

竹籤船票就此誕生。

21世紀新渡船。黃瑞成提供

從官渡到輪渡

數百年來,飛雲江兩岸的人們就為如何過渡口而探索著,民渡、官渡、義渡,反反覆覆,幾經周折,最後以輪渡的形式延續至今。

史料記載,元延祐六年(1319),暴風覆舟,溺死多人。郡守趙鳳儀祭江後,督造渡船10隻,兩岸對開,飛雲渡的安全有所改觀。到明弘治間(1488—1505),飛雲渡尚有渡夫20名。

明嘉靖元年(1522),飛雲渡由民渡改為官渡。後來,因倭寇騷擾等原因,官府補貼難以兌現,致使渡船年久失修,僅存4隻。嘉靖二十九年,為恢復正常的交通秩序復造渡船10隻,並給渡船和渡夫編上號數「實名登記」,又聘請12名正直負責的耆民(年高有德之民)專事稽查,規定每日每船各來回10次。

明後期,戰爭之時,飛雲渡也因經費短缺,不得不中止官渡。天啟六年(1626),在縣令和當地父老的共同努力下,從捉襟見肘的縣庫中擠出經費得以恢復,勉強維持5年,後終將官渡堅持下來。

清康熙十六年(1677),官府決定將飛雲渡由官渡改為義渡,免費渡客,置渡船38隻。後因經費難以為繼,康熙十九年復民渡,渡費每人銅板3至5枚。

1915年,項湘藻等人創辦的瑞安通濟輪船公司將永瑞河輪引用於飛雲渡,稱之輪渡,從而結束了飛雲渡千年木船擺渡的歷史,開創了動力擺渡的新紀元。

渡輪初為機輪拖駁船,1978年冬,首艘400客位150馬力鋼質渡輪投入營運;1979年起增開夜渡客輪。1982年至1985年間,再增4艘鋼質渡輪,其中3艘客輪對開,每隔5分鐘一渡,日渡3至4萬人次,比20世紀五十年代渡量增30倍。

每根竹籤都記載著一段歷史

幾百年來,飛雲渡的渡船票幾經更改,從錢幣銅板到食物雞蛋再到竹籤當票,渡費也連年漸漲,依稀傳達出古渡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元朝到清朝年間,飛雲渡渡船費一直向旅客收取銅板,渡費從每人2至3枚漸漲至3至5枚。在清朝康熙年間,如江面遇風,渡費增至銀角子1枚(值銅板10枚)。

民國四年(1915年)後,飛雲渡由項湘藻等人創辦的瑞安通濟輪船公司經營,渡費一度增至每人銅板6枚。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至解放前夕,由於幣值暴貶,渡費改收每人雞蛋1至2個,從而出現了飛雲渡歷史上鮮有的採用實物收費的奇特景象。

新中國成立後,飛雲渡獲得新生,鋼製渡輪投入營運。至1985年,飛雲渡3艘客輪對開,每10分鐘1班,日渡旅客3至4萬人,比20世紀50年代增長30倍。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渡費也由50年代的每人3分逐步提高至8分。

在飛雲江尚未建橋時,南來北往要過江的車輛全部都擠在這裡,過渡候上一天一夜是常事。因此,「跑遍天下路,最怕飛雲渡」,成為人們對飛雲渡最深的印象。

1989年1月6日,飛雲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車輛經大橋只需兩分鐘就可順利過江,一改以往「行路難」的歷史。飛雲渡從此不復往日繁榮。飛雲渡渡客有所減少。1993年至2007年,飛雲渡日渡人數始終維持在2.8萬人左右,渡費逐步提高到8角。

現在,飛雲渡已不見幾十年前的繁榮景象,每天輪渡的日客流量2000人次。飛雲渡的繁榮到冷清,已經成為時代進步與城市變遷的見證,它是城市發展留給人們最美好的風華記憶。不管未來如何,每日發船的汽笛聲會照常響起,迎來送往一批批過江的人群。(完)

相關焦點

  • 沒有千年古渡與謎一樣的711,就沒有今天的天堂水
    歷經四十多年的風光後,神秘的711與千年古渡一同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而天堂溫泉卻始終溫潤了這段歷史,也療愈著無法抹去的歲月......01千年古渡:許家洞乍聽就帶著一股泉眼的意味從郴州市區北行三十餘裡,有紅磚房、綠草地、楓葉路,有一段被遺忘的舊時光,那便是許家洞。
  • 點亮千年古渡,從化古村重現光彩
    9月30日,從化區太平鎮在木棉村舉辦了以「點亮千年古渡,共賞太平榮光」為主題的太平鎮木棉龜咀渡古村亮燈儀式。據悉,太平鎮木棉村始建於元朝,歷史文化資源豐厚,有五嶽殿、「孝行流芳」牌坊、龜咀古渡、紅砂巖丹霞地貌、以及榮獲「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荔枝皇。龜咀古渡,曾經是從化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在從化的水上運輸史和古驛道歷史中佔據重要位置。
  • 品讀江蘇|西津渡:千年古渡不再,人間煙火最美
    一千年前,唐代詩人張祜漫遊江南時,登樓臨江遠眺,面對月掛高天、星火閃爍的岑寂景致,走筆抒情寫下了一首流傳千年的七言絕句《題金陵渡》。(11月6日新華日報《人文周刊》版面圖)詩中的「金陵渡」究竟位於何處?很多人會誤以為渡口位於南京。
  • 一捲雲絲畫千年,閱盡山水攬風華
    傳統文化從國內開始走上世界的舞臺當敦煌壁畫、戲曲、絲綢等文化遺產越來越活躍於世人眼前當國潮、國風類品牌承載著東方設計語言以小眾的姿態搖身成為大眾潮流這是一個東方文化自信回歸的時代同時,也是山水文化覺醒的時代水墨絲語,深度解讀東方文化,採擷東方山水元素,加以現代手法進行創新再設計,營造出「意致東方,情致現代」的深遠意境,打造出富有中國傳統文化韻味的現代山水雲絲畫,秉承更時尚的東方美學。
  • 漫遊杭州|古渡過塘西興驛——一座藏在喧囂中的千年古鎮
    悠悠運河千年水,不盡錢江滾滾流…古老的運河湍流不息,一路從北京流到杭州,匯入錢塘江,經寧波入海而在錢塘江引著南來的水,折而向東的起點,便是「西興」古渡過塘西興古稱"固陵"、"西陵",春秋時期為越國過錢塘江的主要渡口,專門設置了越王城、鐵嶺關固守唐朝時設過驛站,吳越王錢鏐以"陵"非吉語,改西陵為西興至今,又稱"西興驛"古時,人們以錢塘江為界,江北為浙西、江南為浙東,錢塘江邊的西興與柳浦,就成了兩浙往來的關要
  • 鎮江古蹟最多的一條街 因王安石的詩句而聞名 一眼可看千年歷史!
    江蘇鎮江,自古被稱為「天下第一江山」,悠久的歷史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孕育了這座千年古城綺麗的山水和豐富的名勝古蹟。說到鎮江旅遊,可以簡單地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三山一渡」,「三山」說的是北固山、金山和焦山,「一渡」即是著名的西津渡。
  • 2020年12月惠州惠城時代風華花園在哪裡/時代風華什麼時候開盤
    時代風華基本概況:    佔地面積:24920平方米    建築面積:116643.06平方米    容積率:3.49    綠化率:36%    停車位:  時代風華必買四大理由    1、金山新城核心 未來城市中心    項目雄踞惠州城市最核心
  • 七都大橋北汊橋本月中旬開通 「古渡鄉愁」如何留下建成網紅打卡點
    在老塗北碼頭左側,記者看到一個指示牌,寫著「古渡鄉愁」,指示牌上寫著:七都島上的上沙古渡碼頭和吟州古渡碼頭已成為遺址,老塗北碼頭和前沙碼頭仍在運營。而今,前沙碼頭也於2019年停止運營,老塗北碼頭成為七都島上唯一僅存的碼頭。當問到北汊橋通車後對老塗北輪渡的影響,船老大厲忠光擔憂地說,這幾年七都島上到處都在施工建設,通往輪渡碼頭道路坑坑窪窪,來乘船的市民越來越少了。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黃河三大古渡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歷史上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險要,歷史悠久,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也是萬裡黃河上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渡口,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 風華高科擁抱「網際網路+」時代 推動製造工業升級
    2015年風華高科為了實現「網際網路+」,專門成立了營銷技術部,在2015年深圳高交會現場展示了合金片式固定電阻器、射頻微波電容器、超級電容器、柔性端子多層片式陶瓷電容器、射頻陶瓷器件等眾多新產品。物聯網和智慧機器人進入生產車間,大幅減少了企業人工成本、產品生產成本、物流成本。
  • 上海將全面推行郵輪船票制 遊客憑票通關登船
    原標題:本月底全面試點郵輪船票制,上海郵輪母港憑票進港、登船進入倒計時  遊客在登船前72小時,即可通過手機在線值船,憑郵輪船票憑證、便捷通關認證碼和有效證件進港通關、登船。根據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旅遊局、上海邊檢總站聯合發布的「關於上海試點郵輪船票制度的通知」,本月底上海港將全面推行憑票進港、憑票登船,成為全國首家全面試點郵輪船票制度的港口。  郵輪行業人士告訴記者,實行郵輪船票制之前,遊客主要通過旅行社訂購郵輪產品,具體的艙位信息等選定後即將個人信息錄入環節交給旅行社,遊客直到上船時才與導遊具體對接。
  • 古渡變公園 綠意伴塔守晉江
    兩代擺渡成回憶 古渡轉身變公園  「溪頭村原來是晉江衝積平原的一個自然村,面積有180畝,村民出門就要坐船。」溪頭村副村主任朱振勝說,溜石渡口包含數個小渡口,一是六鬥渡口,原址在溜濱水閘;另一個則是山後渡口,是溜石古渡的發祥地;還有一個貨運碼頭名石皮渡口,早年晉江石材、木材進出便在這個渡口。
  • 這枚3g的小麻糬幾乎與京都同歲,只傳女不傳男,竟已堅守了整整25代
    一生一世一行當,一口滋味傳承千年。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病發作頻繁,天皇建立了今宮神社。在當年,烤麻糬被認為是可以消除病痛的貢品,衝著好意頭,大家都習慣在從神社出來後吃上一份麻糬。各種食材經過多年對比,選用特級的上等西京白味增,採用近江羽生的黃豆粉,甚至連串年糕的竹籤,都是請人手工製作。
  • 《三十而已》取景地被曝光,茶園風景如畫,千年古鎮無限風華
    這裡有古韻悠悠的小鎮,有勤勞肯幹的村民,即便是歷經了千年歲月的洗禮,它的無限風華依然令人痴迷。置身於古鎮中,眼前的事物雖然略顯滄桑,石板路早已被踩得發亮,老舊的牆壁也已經青到發黑,但它們都是小鎮歷史最堅強的見證者,這裡的一切都是那麼的寧靜祥和,與外界的繁華形成了鮮明對比。
  • 上海郵輪船票試點近一年,效果如何?能全國推廣嗎?
    由於郵輪公司、旅行社和郵輪乘客之間缺少了一個明確各方責任、履行告知義務的具體載體,導致郵輪乘客普遍不清楚船票的存在及其作用和功能,更不知道郵輪船票背麵條款所列示的責任歸屬,如果出現颱風等不可抗力情況下變更航線,將導致乘客、旅行社、船公司三方爭議和糾紛不斷。此外,沒有船票的直接銷售,郵輪產品銷售渠道拓展也成為嚴重的瓶頸問題,這也是近年來郵輪市場價格下滑的主要原因。
  • 文化山西: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
    可你知道山西境內的黃河三大古渡、長城六口、太行八陘各是什麼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黃河三大古渡在黃河北岸的山西省境內,從上流到下流,相繼有風陵渡、大禹渡和茅津渡三大著名渡口。自古到今,為晉陝豫的交通要衝和軍事重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 上法船,需船票,善德圓滿船票錢……
    ,是關鍵,無法無道不可顯不真修,無所得,不可信口胡嘞嘞胡嘞嘞,造罪惡,多劫輪迴罪不脫修自己,嚴律己,行為舉止遵義禮遵義禮,是規矩,持齋守戒修佛需真修心,是菩提,菩提正果修佛需菩提心,是真心,不開謊花佛一尊菩提心,非口說,積德行善做功德善心固,德善全,善德積多買路錢上法船,需船票
  • 《大明風華》裡皇帝常去此廟,今天被網傳求姻緣很靈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裡老是提到一個寺廟,叫雞鳴寺,朱棣和皇太孫也常去這個寺廟。雞鳴寺今天仍在,而且很有規模,甚至被傳求姻緣很靈。雞鳴寺南側不遠的路口處,就能看到這樣的牌坊。沿牌坊東北方向200米就可以到雞鳴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