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我國脊柱側彎病人超過300萬人,並以每年30萬的速度遞增,其中超過半數為青少年兒童。脊柱側彎已成為繼肥胖症、近視之後我國青少年兒童面臨的第三大健康問題。
關注脊柱健康
總是含胸駝背,直不起身;骨盆髖部一高一矮,腿一長一短……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症狀,家長切莫掉以輕心。
脊柱被稱為人體的第二條生命線,如果在青少年兒童發育階段出現異常,任由其「長歪」,不只影響外形,還會引起臟器發育畸形、功能障礙等健康問題,嚴重影響學習生活。脊柱側彎症已成為危害青少年兒童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
孩子的成長牽動著家長的心、關乎社會的未來。但現實中,很多人對脊柱側彎知之甚少,甚至還存在認識誤區:有的錯誤認為孩子長大了自然就會痊癒;有的等到脊柱側彎角度變大、產生疼痛時才選擇就診。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容易錯過脊柱側彎的最佳治療時機。各方必須提高認識,避免脊柱側彎成為孩子成長的「絆腳石」。
早發現早治療
對於青少年兒童來講,比較常見的是特發性脊柱側彎和姿勢性脊柱側彎。其中,姿勢性脊柱側彎主要與長時間坐姿不當及運動不足相關。不良的站立行走及書寫姿勢、缺乏體育鍛鍊、肌肉力量不足、營養不良等可能會造成脊柱異常彎曲。
俗語說:樹小扶直易。正視疾病,關鍵要早發現、早診斷、早矯正。此前,脊柱篩查不夠普及、指標不夠全面的問題,制約著脊柱側彎預防工作的有效開展。2019年,全國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把脊柱彎曲異常納入檢測指標,正是為了增強篩查能力,健全疾病預防幹預機制,建立青少年兒童脊柱側彎綜合防控體系。
家長、老師也應該掌握相關知識,採用兩個肩膀是否等高、兩個肩胛骨下角是否等高、兩個腰窩是不是對稱、骨盆兩側高度是否一致等「四橫一豎法」對孩子進行檢查,把「防」的工作做在前面。一旦發現症狀,儘早著手進行幹預、矯正治療,讓更多孩子遠離脊柱側彎問題。
大手拉起小手
防治脊柱側彎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一項需要多方合力的系統性工程。有專家建議創建「學生—家庭—學校—教育—衛生—體育」多位一體的防控體系,旨在呼籲各方行動起來,共同呵護孩子的脊柱健康。
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兒童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營造良好的環境,必須關注最不起眼的日常用品。從適度為書包「減負」,到調整枕頭床墊軟硬高低,再到配備與身高相匹配的課桌椅,兒童用品能否合理使用極大影響著脊柱健康。更重要的是,家長、老師應該做好教育與引導,無論是時刻叮囑孩子保持「站如松、坐如鐘」的體態姿勢,還是著眼長效、與孩子共同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都旨在幫助青少年兒童形成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
除了家庭和學校,全社會都應當行動起來。專項篩查並建立電子檔案、開設講座培訓進行科普宣傳、推廣「脊柱課間操」「脊柱睡前操」……鼓勵各地探索更多經驗方法,全社會獻出更多關愛,用大手拉起小手,確保孩子成長的枝幹更挺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