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味道,說不完的故事 | 沈嘉祿

2021-02-16 上海老底子

文/沈嘉祿
江南水色的中秋佳味


老味道之所以令人懷想,一半源於彼時體內脂肪薄瘠,一半憑藉時間慢慢沉澱。一位英國作家說過:過去的時光都是美好的。美好的想像和落空的小確幸,不經意為往事罩上一層金色光芒,於是,外婆紅燒肉就佔據了餐桌C位。

長大後吃到新雅的玫瑰細沙、奶油椰蓉和杏花樓的上等五仁,方知天外有天,小街南貨店裡酥皮斑駁的小月餅不能望其項背。風水輪流轉,作為「國民記憶」的五仁月餅近來常被吐槽,叫人很生氣。做一款五仁月餅有多煩你知道嗎?光是將上好的果仁、瓜仁召集攏來就是一項大工程。再說舌尖享受,層層遞進,驚喜連連,中老年粉絲對它不離不棄,亦是對匠人精神的禮讚。

近年來市場競爭激烈,月餅花頭翻得也真快,從小龍蝦到芝士培根,從醃篤鮮到流心奶黃,載歌載舞,彩雲追月。但聚焦多在餡心,餅皮不大有人提及。其實,餡心與餅皮君臣佐使,方能成就一款豐腴華滋的節令美食。現在月餅新秀的餡心大多出自珍饌佳餚,與餅皮一起入口是否更加好吃,吃過才曉得。今年我吃到一款手作月餅,餅皮分一酥一軟兩種,餡心也是雙拼,慄子與豆沙、綠豆與老香黃(佛手)的組合,形態優美,輪廓清晰,格調清雅,味道雋永,真誠地詮釋了月餅的本質。

中國人喜歡通過咀嚼某些食物來紀念一個節日或時令,這是農耕文明代代相傳的文化指令。在市場繁榮的美好期待中,刺激消費、拉動內需仍然符合廣大群眾的意願,所以我們心裡要有譜,除了月餅,秋高氣爽之時還有許多風味值得領略。

比如毛豆、芋艿,鹽水一煮,最能體味時蔬的清香軟糯。毛豆以「牛踏扁」為佳,香糯軟綿勝出同類多多。糖芋艿現在不大有人吃了,過去是老阿奶的專利。芋艿子煮至半熟後剝皮,回鍋煮至酥而不爛,加紅糖提味上色,裝碗後再澆一小勺糖桂花。老阿奶鄭重其事地端到小孫子面前,臉上的每一條皺紋似乎都在詠唱童年歌謠。隨著歲月的流逝,這張臉便會在小孫子的記憶中化作青銅浮雕。


橙黃分橘綠,荷塘留蒼鷺。芡實出水後,果實比石榴還大一圈,午後小鎮,坐在河邊廊棚下的老太太小心翼翼剝出珠玉般的雞頭米,裝袋待沽,不小心剝碎了,自己留著吃。有些遊客嫌貴,挑便宜一點的乾貨,這是標準的「洋盤」。新鮮的雞頭米的彈性、糯性及款款清芬,是其他食材無法替代的,與甜豆、河蝦仁一起炒,紅、白、綠三色賞心悅目,口感清雅,一年吃一次就滿足了。

曬乾後的雞頭米在香氣與口感上均遜於時鮮,只能燒芡實粥,燒綠豆湯,或者做芡實糕。芡實糕也是嘉湖細點的一種,但在自己家裡不易做好。前不久在興國賓館吃到一款芡實糕,以糖醃漬秋梨丁入餡,滑入一小碟桃膠羹中,仿佛蓬萊仙境再造。

吃了蝦子茭白、油燜茭白、糟油茭白,塘藕、菱芰、荸薺也接踵而至。小時候當令水果沒有條件經常吃,老爸會從菜場抱兩節老藕回家,洗淨刨皮,切片裝在高腳碗裡,一邊看書一邊吃,蛛網般的細絲常會牽繞在嘴角,這就是「藕斷絲連」呀。生藕片不很甜,但在生脆上勝過秋梨,汁液在牙縫中進出,頗得閒趣。藕節整支填進浸泡過的糯米,焐熟後切厚片,有如瑪瑙嵌白玉,澆桂花糖油,可以入席。

藕以一節為佳,但市場上售賣的多為兩節以上。切開斷面,可以看到大多為九孔。九孔就是塘藕,也叫白花藕,如果是十一孔,就是田藕。也有七孔的,叫紅花藕,特別珍貴。藕與梨、甘蔗一起榨汁,是一款清熱消渴的飲品。

「陂塘鮮品,秋來首數及菱」(鄭逸梅語)。紅菱有尖角,蘇州人俗稱「水客」,《酉陽雜俎》認為,有兩角者為菱,有三角、四角者為芰,後人混稱為「菱角」,生吃與塘藕一樣清新可愛。剝菱後手指被染得紅豔豔的,到第二天才能徹底洗清,但是鄉間小囡樂此不疲。

藕、菱、荸薺等也可以請甜豆、茭白、黑木耳等加盟,做一盤時鮮小炒,不大送飯,佐加飯酒倒有清逸之氣。

辛棄疾《和趙晉臣送糟蟹》詩:「人間緩急正須才,郭索能令酒禁開。一水一山十五日,從來能事不相催。」梅堯臣《二月十日吳正仲遺活蟹》詩:「年年收稻賣江蟹,二月得從何處來。滿腹紅膏肥似髓,貯盤青殼大於杯。」入秋後,江河湖泊水溫漸涼,大閘蟹也完成了最後一次蛻殼。


江南的秋天從來不缺河鮮,白魚、白蝦、鱖魚、鯽魚、鱸魚、青魚、鰱魚、甲魚、鰻鱺……不也是很肥美的嗎?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除了月餅,我們還有許多美好的事物要分享。如今,我們更要強調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通過節令美食來體悟與傳承中華文明。

芽姜紫醋炙鰣魚

進飯店吃飯,往往是菜譜未及打開,服務員就迫不及待地問:先生,來條魚啊?

上海人吃飯,魚是不可少的,討個口彩:年年有餘。但到底吃什麼魚,卻大有講究,如果來一條東星斑或者蘇眉,埋單時難免心驚肉跳;來一條紅燒鯿魚,未免寒酸相;松鼠鱖魚,甜甜酸酸早就讓人反胃了。所以請會吃的朋友小酌,寧可選筍殼魚、比目魚、(魚+回)魚,如果有野生鱖魚的話,就取清蒸或醋椒吧。如果請長輩吃飯,時間又在春末夏初,那就來一條鰣魚。


鰣魚素有「魚中之王」的美稱,與刀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因每年定時初夏入江,準時而守信,古人在造字時,就在魚字偏旁右邊加一個「時」字而得名。長江三角洲一帶的吃貨對鰣魚有很深的感情,清蒸鰣魚是初夏時節如約而至的時鮮。長江鰣魚以鎮江所產最為有名,蘇幫菜裡鰣魚的出鏡率大大低於鱖魚、銀魚、塘鱧魚,要吃鰣魚就應該去鎮揚館子。浙江也有鰣魚,以富春江所產最肥腴,但是很奇怪,在杭州樓外樓這樣的館子也很難吃到清蒸鰣魚。廣東珠江鰣魚也是一時之選,以順德甘竹灘所產最佳,但珠江鰣魚究竟比長江鰣魚稍遜一籌。

鰣魚很嬌嫩,據說漁人一旦觸及它的鱗片,這貨就立刻不動了,所以蘇軾稱其為「惜鱗魚」。從明代萬曆年間起,長江鰣魚成為貢品,至清代康熙年間,鰣魚已被列為「滿漢全席」中的重要菜品。鰣魚出水後就分分鐘走向腐敗變質,地方官員想出一個妙招:將鰣魚封在熟豬油裡,由快馬一站接一站地飛駛皇城,這情景與唐代送荔枝至長安博貴妃娘娘嫣然一笑相似。

鰣魚主要產於長江下遊,據說以當塗至采石磯一帶橫江鰣魚味道最佳,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由於過度捕撈及生態環境破壞,繼揚子鱷、中華鱘、江豚、胭脂魚之後,長江鰣魚也遭遇種群危機。

想起來,這場生物危機從半個世紀前就悄悄開始了。記得小時候也就吃過那麼幾次,動靜很大,媽媽還會不失時機地講講古早時巧媳婦治鰣魚孝敬公婆的故事,她將魚鱗用絲線一片片串起來蓋在魚身上,再將網油墊在魚身下,堪稱完美無瑕。這種故事要是放在今朝,小青年馬上要吐槽了。不過,媽媽清蒸的那段鰣魚,絕對是天下至味,網油絲絲縷縷滲透到魚肉中,腴美無比,連透明的魚鱗都可以送入舌尖抿幾下。最後,盆底的那點湯汁也不肯放棄,拌飯吃,魚汁鮮透每顆米粒,幸福感滿滿的。

不過當時菜場裡好像沒有鰣魚供應,全靠親戚朋友從南京、鎮江等地帶來,而且並非整條,只有手掌那麼寬的一段,銀光閃閃的鱗片,一直閃爍在童年的記憶深處。

上世紀80年代,長江鰣魚基本絕跡。全球最大的長江珍稀魚類養殖企業中洋集團從1993年起,致力於長江珍稀魚類的繁育、放流、保護和開發,通過全程模擬自然洄遊生態,成功養殖了鰣魚、刀魚、鱘魚、胭脂魚、四鰓鱸魚等長江珍稀魚類,於是鰣魚重返餐桌。

中國的長江鰣魚與一般飯店拿來濫竽充數的緬甸鰣魚很是不同,長江鰣魚值得回味的部分有三層。第一層魚鱗閃閃發光,入口即化,富含膠原蛋白,對皮膚滋養有好處。第二層是魚鱗下面的灰色肉質層,口感綿密,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膽固醇。第三層為白色魚肉,魚肉細膩且蛋白質豐富。

據說鰣魚以清蒸最能保全原味,比如太雕蒸和古法蒸兩種,我本人比較傾向於古法蒸,以蘇浙傳統醬油水為基礎調料,通過調用鹹鮮味更加突出長江鰣魚的新鮮肥嫩。太雕蒸,是使用鹹亨酒家的太雕酒,再兌入少許加飯酒和善釀酒,不但可保持鰣魚的肉質細嫩,還能藉助酒香將鰣魚的肥美鮮嫩提升至極致。當然,以今天飯店的烹飪設備而論,煙燻也是不錯的選項。

魯迅愛吃的條頭糕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新米、園蔬、水鮮,南北水果次第湧來……秋天也是糕餅的季節。在農村,新谷軋米磨成粉,蒸幾籠米糕慶祝豐收。城裡呢,在沈大成、王家沙、喬家柵等老字號門前,從早到晚在排隊,赤豆糕、黃松糕、條頭糕、松花團、粢毛團、雙釀團、玫瑰方糕……還有老派上海人慶生時必不可少的壽桃與松糕。上海人喬遷新居,一定要買許多定勝糕分送芳鄰。定勝糕腰細而兩頭大,形狀如木匠師傅拼接木板而用的腰榫。「定勝」與「定榫」諧音,像榫頭一錘敲定,寄託著在新環境裡長居久安的美好願景。定勝糕成雙作對,喜感十足,紅曲粉染成的淺紅色倩影,羞怯地躲在一側,但最搶眼的肯定又是它。定勝糕要蒸軟了吃,糕皮依然鬆軟,細如流沙的豆沙餡一直甜到心裡。

在所有的糕團中,我最愛條頭糕。烏紅色的豆沙餡受到糯米皮子的適度擠壓,似乎要破繭而出,撒在表面的那一點零碎的糖桂花常在夕陽下閃爍著金子般的光芒,吃起來有一種扎足的口感。這份小確幸,是每個上海人都能輕易獲得的。同時代的文人回憶魯迅,說起魯迅在熬夜寫稿子時,常備的夜宵就是條頭糕。「齋夫搖寢鈴前買好送進房間,周六夜裡備得更富足。」這是夏丏尊在《魯迅翁雜憶》一文裡說的。


有人說魯迅愛吃甜食是留學時養成的習慣。指間沙在《舌尖上的上海》一書中則認為:「魯迅這樣夜夜吃條頭糕,竟然不膩,怕是需要童年時代就打下的胃底子吧。他是浙江紹興人,江浙一帶正是又甜又糯的糕團佔領區。」

我的故鄉也在紹興,我也從小吃慣糯米糕團。我一直覺得魯迅應該更喜歡另一種糕團,它就是紹興所產的烏豇豆糕。烏豇豆糕以糯米粉和豇豆為食材,加一種由烏飯樹葉子搗成的汁液揉壓上勁,搓成粗實長條,上籠屜蒸熟,冷卻後切片。論賣相,渾身烏黑,幾無亮點,簡直就是一個亂頭粗服的燒火丫頭,但味道不錯,別具鄉土風味,又特別頂飢。置於竹編飯籃中掛在窗口,可以久放不壞。所以紹興人出遠門、走親戚,烏豇豆糕是常備的乾糧土儀。紹興還有一種火炙糕,在食品店裡偶然有見,大概已歸入非遺項目了吧!

因為與蘇州的淵源,在上海糕團店裡還可以看到身板最薄而價格最貴的百果蜜糕。王稼句在《姑蘇食話》一書中透露:蜜糕是稻香村名品。在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由蘇州地方進呈,乾隆食而稱美,下諭稻香村定製,呈送宮中。接下來就是大家聽膩了的套路,皇帝吃了龍顏大悅,大筆一揮題了「稻香村」三字。「舊時稻香村、葉受和、趙天祿等店家承接訂貨,送糕上門,並當場開切、稱量、包裝。」

九九重陽節即將來臨——重陽糕要登場了。近年來傳統文化回歸,每逢此時,糕團店門口買重陽糕的小青年排起長隊,一買就是好幾盒,回家孝敬父母,美意濃濃。

在古代,時逢重陽還要登高,在手臂上繫上茱萸,據說可以避災解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王維和杜甫的這兩句詩成了千古流傳的名句。唐代的文人登高和插茱萸都要結伴而行,類似今天的秋遊。到了宋代,這個風俗中又增加了吃糕的環節。現在上海市民也會在這天舉行登樓活動,金茂大廈和東方明珠都成了目標,這是古代習俗的都市化體現。

重陽糕上一定要插小旗子,有小旗子意味著有風吹來,這就是表示登高,因為只有身處高處才能明顯感覺迎面有風呼呼吹來啊。少了這面小旗子,重陽糕的民俗含義就要大打折扣。小時候在弄堂口的點心店裡玩,師傅用洗涮鍋子的筅帚拆散後取它的竹絲做小旗子,我一時技癢,毛遂自薦,幫他一起做。我有做風箏的經驗,對付這玩意兒遊刃有餘。忙活了一上午,師傅一個勁地誇我,完了送我兩塊剛出籠的重陽糕,我吃一塊,帶一塊回家給媽媽吃,媽媽可高興啦!

兩年前我去蘇州,得知《舌尖上的中國3》正好在中華老字號名店黃天源拍攝做重陽糕的場景,我問老闆有沒有插小旗子,回答沒有,我一聽急了,馬上建議他發動員工做小旗子插在糕上。《舌尖上的中國3》後來播出來的這一集裡,重陽糕上最終還是插了彩色的小旗子。

(摘自沈嘉祿著《上海老味道續集》)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豫園|春風...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沈嘉祿:一個上海小男孩的品牌意識
    在我上學前,是沒有品牌意識的,父母給你吃什麼用什麼,都是被動的,能不餓著肚子,不凍壞鼻子就要感謝新社會了。但也依稀知道有一種東西是好的,比如串街走巷的叫賣聲中,對「光明牌棒冰,奶油雪糕棒冰……」的抑揚聲調特別上心,因而得知,棒冰以「光明牌」為佳,冰磚以及紫雪糕也是這個牌子的奶油味最濃,後來還出現過一些其他品牌的,味道就是要差一點。
  • 沈嘉祿:蘇州的大肉與小肉
    周總說:以往蘇州人做小肉,多用邊角料,如今供應豐富,選的都是豬腿肉,甚至是最好的梅肉,肥瘦相間,口感更佳。以每500克肉切成42塊的規格,將豬肉去皮切成小塊,然後加入蔥、姜、鹽、料酒、醬油,還有獨家秘制的調料,攪勻好後醃製兩個小時,入油鍋中炸三四分鐘即可。為了讓小肉的口感更加松酥,飽滿多汁,師傅在拌料時還會加一些清水,順時針打上勁,讓水吃進肉裡。這個方法讓我想起新雅粵菜館的經典名菜蠔油牛肉。
  • ...春風松月樓|南翔饅頭店|綠波廊|上海老味道續集|上海|豫園
    8月4日下午,《上海老味道續集》新書首發式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行。發布會上,滬上知名作家、美食家、本書作者沈嘉祿先生用簡單質樸的語言向讀者們介紹道自己創作的初心:「這是一次尋根,一次致敬,一次匯報。」沿襲前作的風格,《上海老味道續集》中選取了知名老上海風味小吃、平民菜餚、時令美食和本幫菜點進行梳理和總結,其中也包括了豫園的多家餐飲名店。
  • 上海小日子│老味道 麵疙瘩
    麵疙瘩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家庭的傳統主食如今再吃麵疙瘩更多了一份找尋記憶的意味視頻來源:《上海故事·上海老味道》貧乏年代的「美食」在上海提起麵疙瘩,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大多數上海人都吃過,這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海家庭的傳統主食。
  • 上海吃貨的「試金石」來了,這個隱藏菜單看到過伐?
    小坊最近的同事們就在遍尋美味 這不,他們這次就找到了 資深美食家、作家沈嘉祿 時尚設計師彭萊臻 一起尋找上海獨特的味道
  • 滷肉飯(作者:沈嘉祿)
    滷肉飯沈嘉祿中午在我的一再要求下吃了一份滷肉飯,還是大千美食林的味道。我跟大家的觀點一樣:素蓋澆比大排蓋澆的味道好!素蓋澆有薄悠悠的芡汁,淺紅醬色半透明,能將每顆米粒體貼包裹,吃口當然軟香溫潤啦。而大排雖然也極具誘惑力,但沒有芡汁,幹乎乎的不下飯,價格倒要翻個倍。西坡兄將蓋澆飯稱作是「一碗有歷史的飯,一碗有背景的飯」。我深以為然。說到歷史,那就得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周朝啦,「周八珍」裡就有兩珍:淳熬與淳母。
  • 過年吃年糕年年高升 | 沈嘉祿
    文/ 沈嘉祿上海人過春節,除了準備幾砂鍋水筍燒肉、黴乾菜燒肉、四喜烤麩、黃豆芽炒油條子之類的年菜之外,一般還要做上一些湯糰、八寶飯。在我小時候,青團、粽子、月餅、重陽糕等等都是來得快去得快,不像現在一年四季都在賣。年糕大約是在入冬後上市的,由米店或飲食店定點供應。每人每月的大米供應額度只有四公斤,大米吃光只能吃洋秈米或麵粉。年糕憑購糧證購買,也是限量的,但好像不佔大米指標,所以每逢年糕卡車開到,街坊鄰居奔走相告的場面也是令人動容的。
  • 老食堂裡的上海味道
    有人說,中國有八大菜系,而食堂裡的菜就是第九大菜系。上海的老食堂裡那些美味佳餚至今讓人垂涎三尺、回味無窮。1958年,許多蝸居在家裡的婦女走出家門,加入了裡弄生產組的行列,為了解決大家吃飯的後顧之憂,居委會辦起了居民食堂。
  • 上海「人氣最火爆」的餐廳,是老上海人最懷念的經典味道!
    努力帶你走進葛葛鏡頭裡的每一個故事……上海最為中國重要的經濟發展城市,地位有目共睹,今天咱們就來聊聊老上海的美食,對於這家餐廳,當地人稱它是記憶中老上海的味道,十分懷念。每天就餐的人「數不勝數」,非常受歡迎,這家餐廳就是「長壽粗麵館」!
  • 老上海人的過冬取暖方式,儂還記得嗎?
    老上海人的過冬取暖方式,儂還記得嗎?雖然外表不好看但是卻貼身溫暖據說老上海人青睞開司米保暖假領頭開司米cashmere是山羊絨的俗稱#混堂#對於老上海人來說絕對是一個難以忘懷的名詞上海著名作家沈嘉祿先生在《寒夜的公共浴室》裡寫到
  • 老上海的味道,韻味旗袍展現優雅的攝影服飾美感
    老上海最有味道的就是弄堂和產生於弄堂的旗袍。「七十二家房客」,「客堂間」、「廂房」、「天井」等等都是老上海對弄堂的藝術化或者樸實無華的稱謂。弄堂是最具特色的民居形式,可以說,既是老上海的象徵,也是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和地域風情的地方。
  • 這些上海老味道你還記得嘛?
    誰說上海只是小資沉迷的十裡洋場上海第一百貨、上海市婦女用品商店南京理髮店、百雀羚、回力、吳良才上海有太多的國營店招牌:蟹粉小籠、蝦肉小餛沌、青團王家沙點心店是上海老字號了,以前王家沙可以說是上海一代人的記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是相當的大。
  • 超正宗的上海本幫菜館!每一口都是上海老底子的味道!!
    王琪先生眼裡的菜餚,每道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而廚師就像個掌勺寫故事的人,把最好的故事寫到每個食客的唇邊舌尖,寫進每個食客的心底。「做菜還是要創新,時代都在變化,味道也得與時俱進才不會被淘汰。」對於菜品的創新一直是王琪先生的首要日程。
  • 升級版八寶辣醬,老上海的味道
    這次帶來了老上海的經典味道也是許多上海人記憶的美味「八寶辣醬」不過Mint的創意八寶辣醬不再是那讓人又愛又恨的濃油赤醬其靈魂就在那秘制的醬汁裡快點來學學吧!! --炎炎夏日鍾愛涼拌麵特別是那口感豐富味道濃鬱的「八寶辣醬」可是外面濃油赤醬的澆頭各種瓶瓶罐罐的調料汁還是自己動手製作吧點擊文章標題閱讀
  • 新店老味道,上海老飯店新店入駐南翔印象城
    因此,每每提起上海老飯店,許多人的腦海裡就會不禁浮現出許許多多的本幫味道:用超過8種食材製成的金牌八寶鴨,每年只有秋冬才能品嘗的「中國鵝肝」青魚禿肺,享有「天下第一參」美譽的蝦籽大烏參,脆到連殼都可以吃下去的油爆蝦,以及被《舌尖上的中國2》拍攝的「刀功巔峰」扣三絲……這些本幫菜餚不只是上海老飯店店裡的招牌,更是上海人餐桌上的「常客」。如今,這些本幫味道跨越20多公裡,從百年豫園來到了千年南翔。
  • 老上海避暑的「夏三凍」是啥,你還知道嗎?
    地慄糕、綠豆湯、酸梅湯老上海避暑少不了「夏三凍」 地慄就是荸薺,也叫馬蹄,揚州名菜獅子頭,據說肉糜裡就加了地慄,故而鬆軟鮮美。曾幾何時,冰凍地慄糕是大熱天裡點心店裡的亮點,記得小時候在淮海路一家點心店品嘗過。
  • 上海人記憶中最經典的味道,上海經典老字號風雲榜
    豆沙青團可以說是紅了幾十年了,對很多老上海人來說,它代表著一種儀式感。軟糯的糯米皮子和細密的豆沙餡兒相得益彰,一口咬下,滿滿都是童年的味道。軟糯香濃,慢慢咀嚼,口感Q彈,味道豐富,可以說是既解饞,又解悶。
  • 14家國營店老上海味道,最後一家直接吃哭!
    地址:四川北路2035號(近山陰路)人均:26元電話: 021-56660045王家沙點心店是上海老字號了,以前王家沙可以說是上海一代人的記憶,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名氣是相當的大。不油膩,有精肉丁,筍片,香菇。味道好,又能做到如此不油膩非常不容易。地址:淮海中路462號(近重慶南路)地址:11元電話: 021-63855284
  • ​沈嘉祿:應緣我是別茶人
    比如她寫到茶聖陸羽鑑水的故事,湖州刺史李季卿路過揚州,與陸羽偶遇,讓軍士取了長江的南零水請陸羽煎茶。陸羽一品便判定此系臨江水而非南零水,也不管軍士如何辯解,只管將水倒出一半,用勺子取水揚了揚說:「到這裡才是南零水了!」至此,軍士不得不低頭認錯,原來他取水後不慎灑了一半,便在江岸邊加了一點臨江水。至此,中國茶飲中的大學問——「水為茶之母」這一關節就顯出其重要意義,就深入人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