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了約5個月時間,一度被爆炒的深圳樓市又登上了風口浪尖。
「買一套倒手就賺500萬,我要有錢我也想去買。」深圳市民王巖(化名)對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道出了當下不少本地人的心聲。
而此次引爆市場的即為均價約每平米13.2萬元的「網紅」盤——華潤城潤璽一期項目。儘管單價不低,但相比之下,周邊華潤城潤府的二手房均價卻已超過18萬元,新房、二手房價差達到近5萬元。
由於套利空間巨大,市場一度出現「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等現象。熱潮之下,近日流傳起「深圳市房地產稅徵收試點將於2021年1月1日起運行」的消息,對此,12月1日,深圳市稅務局回應稱,純屬謠言。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近期深圳樓市已經升溫,11月份該市新房成交6296套,環比增長36.37%。而這背後,新房、二手房價格倒掛明顯。10月份,深圳新房價格為56781元/平米,二手房則價格為72808元/平米,價差約為1.6萬元/平米。
專家告訴記者,深圳目前住宅供不應求的情況明顯,雖然樓市調控嚴格,但二手房市場的惜售現象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二手房倒掛現象嚴重程度。
「中籤後倒手賺500萬」,深圳新房輕鬆「套現」
早在今年4月,深圳千萬豪宅「秒光」、個別樓盤「收取喝茶費」「捂盤惜售」就成為了焦點。彼時,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曾一度向轄內各商業銀行下發緊急自查通知,要求各銀行針對今年以來新發放的房抵經營貸情況立即開展自查。
而後的7月15日,深圳市住建局等多部門「重拳出擊」,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7·15新政),大幅調整了限購措施,深圳樓市也一度陷入沉寂。
如今,深圳「千萬剛需房」、「新房倒手賺500萬」、「代持炒房」等新聞再度刷屏,不少網友驚呼連剛需房都「高攀不起」了。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新房、二手房價格倒掛是掀起本輪深圳樓市「躁動」的誘因,即便有7·15新政「強壓」,也難以抵擋市場「打新」的熱情。
近期,華潤城潤璽一期項目均價約為每平米13.2萬元,而周邊華潤城潤府的二手房均價超18萬元,新房、二手房價差近5萬元,也就是說,若「幸運」中籤一套100平米的新房,倒手後能賺個500萬元。
這種現象並非個例。諸葛找房數據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10月份,深圳新房價格為56781元/平米,二手房則價格為72808元/平米,兩者價差約為1.6萬元/平米。
對此,市場上出現了「眾籌打新」「代持購房」等套現亂象。所謂房產代持,通俗理解就是自己沒有購房資格,就將房子登記在有資格的人名下,由他人代為持有,顯然,這其中的風險不容小覷。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對貝殼財經記者解釋稱,之所以有如此嚴重的「價格倒掛」,主要是由於一手房本身會受政府調控,尤其是通過限價的方式直接影響預售價格。而二手房主要掌握在分散的房東手中,政府無法直接對二手房價進行調整,只能通過一手房價格影響二手房。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早在2007年,深圳市便首次推出了兩宗「限價房」用地,兩宗用地上的房屋建成後分別限價為9840元/平方米和8400元/平方米。
2017年,當時的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關於《商品住房和商務公寓預現售價格管理操作細則》的通告,建立商品住房和商務公寓預售審批預審查制度。
按照要求,擬申請預售項目屬首次申請預售的,其戶型申報均價不得明顯高於周邊同類同戶型在售項目的銷售均價,周邊無同類在售項目參考的,可參照周邊同類二手房價格;同時,擬申請預售項目屬分期開發再次申請預售的,其戶型申報均價不得高於本項目前一期實際銷售價格。
在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看來,限價可以說是房地產調控中作用最小的一種辦法。 因為政府限制備案價,不允許開發商自主定價,也就是說,不管市場有多少需求,價格都不能賣太高。相比之下,周圍的二手房價格無法監管,價格會隨著市場行情漲起來,而新房卻被牢牢地壓制住,價格倒掛隨之產生。
「短期看,市場出現波動的確需要限價,但如果只限價而忽視供需結構的平衡,會給市場帶來紊亂。對於這類出現價格倒掛的樓盤,必須剔除投資屬性,增加限售等配套政策,否則難以穩定樓市。」 張大偉稱。
不過,記者了解到,限價是不少城市調控房價的手段,至於深圳一二手房價格嚴重「倒掛」,張波表示,深圳目前住宅供不應求的情況比較明顯,雖然樓市調控嚴格,但二手房市場的惜售現象依然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一二手房倒掛現象嚴重程度。
一年均價漲萬元,人口暴漲+經濟強勁致樓市「復燃」
深圳市也制定了限售政策,為火爆的樓市戴上緊箍。根據規定,居民家庭新購買商品住房的(不含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自取得不動產權利證書之日起3年內禁止轉讓,但深圳房價上漲的預期太強,也讓相關限售政策大打折扣。
記者注意到,近期深圳樓市成交已然火熱,根據今日深圳市住建局發布的最新數據,11月份該市新房成交6296套,環比增長36.37%,同比增長97%。
而住宅供不應求的背後,是深圳近年來的經濟不斷發展和人口流入。據悉,深圳在2018年GDP首次超過香港,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城市。今年上半年,深圳經濟總量仍保持正增長,全國排名第三。
此外,在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之下,深圳人口持續上漲, 40年來,深圳常住人口從31.41萬人增長至1343.88萬人,增長42倍,同期,北上廣人口增長僅為1~2倍。同時,2017年深圳戶籍人口增加50萬人,創歷史最高紀錄,2018年,深圳接收應屆畢業生10.8萬人,連續5年創新高。
記者搜索發現,深圳社保代交代繳補繳服務也讓限購人群可以繞過購房資格限制。根據7·15新政,深戶居民家庭、成年單身人士(含離異)須在本市落戶滿3年,且能提供購房之日前在本市連續繳納36個月及以上個人所得稅或社會保險證明,方可購買商品住房。
根據規定,一些擁有「深戶」卻長期在外地工作,沒有在深圳繳納社保或個稅的人原本沒有購房資格,但卻通過社保代繳「投機取巧」獲得了購房資格。
一位服務人員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正常來說,社保跨省查不到,如果查到,就要停掉一邊,交三年社保就能買房了,第一檔五險是699元,對於深圳的房價漲幅來說,其實代繳社保沒啥風險。」
種種「口子」,都讓深圳潛在購房者數量大增,這種預期也助推了深圳房價的上漲。鏈家官網數據顯示,今年該市10月份二手房參考均價為69587元/平米,而一年前的2019年11月份,參考均價僅為58024元/平米,相當於一年時間深圳房價均價漲了超過1萬元。
伴隨爆炒深圳樓市抬頭,深圳官方已再度發聲降溫。11月30日,深圳市住建局局長、黨組書記張學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回應稱,深圳將堅決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堅決落實中央房地產調控政策,嚴格執行7月15日出臺的「新深八條」規定。同時,針對當前一二手房價格倒掛以及媒體反映的代持炒房等情況,政府部門正在研究綜合調控政策,堅決打擊市場投機炒作行為。
「同時,進一步加大住房供應與保障力度,加快構建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努力讓市場進一步回歸理性,促進我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張學凡表示。
此外,新華社評論稱,「打新熱」現象警示,增加供給、新房限價之外,樓市調控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更多地關注住房流向,加強對持有環節的調控,讓稅收槓桿發揮更大作用。建立科學合理的房地產稅制度,通過市場化手段抑制投資投機行為,或許能收到釜底抽薪之效。
近年來,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一直是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基調,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近日在《輔導讀本》發表文章《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表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
(文章來源:貝殼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