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 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特別...

2020-12-17 證券時報網

編者按:

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

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三十而立,中國資本市場進入盛年。

從1990年到2020年,我國資本市場走過了風風雨雨的三十年 ,從無資本概念到資本意識深入人心,從無資本市場到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建立,這背後離不開銀行業的支持。

資本市場的下一個三十年,銀行業肩負著哪些時代使命,又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

「壓艙石」作用凸顯

1990年,滬深交易所相繼成立,樹立資本市場的第一座豐碑,直接融資市場迅速發展。

1995年,建設銀行設立的中國國際金融公司,成為當時國內銀行唯一在境內設立的投資銀行機構。

1998年,工商銀行開始為滬深交易所實行的證券資金法人清算制度服務,與多家券商籤約,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

1999年11月10日,浦發銀行4億元A股股票正式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這使得浦發銀行成為《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頒布實施後,第一家規範上市的股份制商業銀行。

2005年6月,交行在港上市,作為首家完成財務重組和首家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國有大行,開啟了內地商業銀行赴境外上市的先河,2007年5月在A股上市。

2005年10月,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成功回歸A股市場。

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先後在香港H股和境內A股成功上市。

2006年10月,工行成為在香港和內地資本市場同時上市的第一家金融企業,當時創全球有史以來IPO(首次公開募股)最大規模。

「工行成功上市標誌著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真正與世界接軌,體制是真正建立在市場化平臺基礎上的。上市能夠建立一種杜絕或者說減少不良資產產生的重要機制。」 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的吳曉求表示。

2010年7月,農行先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至此,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畫上了圓滿句號。

在國有大型銀行股改上市的成功示範下,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紛紛開啟了在內地和香港上市的熱潮。截至目前,A股上市銀行數量已增至37家。

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的壓艙石。隨著註冊制的實施帶來的市場擴容,滬深兩市最新市值已達78萬億元,規模位居全球第二,與2000年末相比增長了16倍,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而最新118家千億市值上市公司中,銀行板塊有16家,總數位居第二。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37家上市銀行歸母淨利潤佔全部A股公司歸母淨利潤的比例為41%,銀行業總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12.31%。

與資本市場同行

三十年崢嶸歲月稠。

在前海開源基金總經理楊德龍看來,資本市場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資本市場為企業提供股權融資,銀行則提供間接融資的市場。由於我國企業是以間接融資為主,因此對銀行的依賴度較高。

「縱觀我國較高的居民儲蓄率,銀行相當於資金蓄水池,每輪牛市產生都是由儲蓄搬家帶來大量資金流動而產生的。同時,銀行為上市公司提供貸款也是對企業發展和上市過程提供支持。」楊德龍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指出。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近日在公開場合上透露,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是監管鼓勵的方向,近期或逐步出臺新政策鼓勵商業銀行更多參與資本市場建設。

「一方面,要大力發展直接融資,鼓勵更多儲蓄通過直接融資方式支持創新,支持國家數位化轉型。另一方面,要客觀正視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佔據金融體系『大頭』的現狀,讓商業銀行更多參與從儲蓄轉化為投資以及資本形成的過程當中。」周誠君分析。

實際上,為了避免成為二十一世紀的「恐龍」,銀行與資本市場的合作步伐從未停歇。9月,深交所與上海銀行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上海銀行在金融市場及公司投行業務方面發展迅速,與深交所的合作將充分整合雙方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的優勢,攜手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為支持實體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融資渠道。

此外,理財子公司的設立也如火如荼,2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已獲準開業。記者了解到,理財子公司獲得「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類信託」綜合的全能型牌照,對理財子公司資管產品銷售起點、股票投資、非標投資、委外合作、產品分級等方面進行放鬆,成為銀行參與資本市場和大眾投資的重要方式。

那麼,未來銀行可以如何拓展資本市場業務?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要想進一步提升競爭力,站在全球的金融制高點,深刻理解金融市場運作,更好地服務於投融資兩端的公司和個人客戶,必須參與和服務資本市場。一些大中型商業銀行已在香港設立投行子公司,未來內地還需要允許銀行集團持有投行牌照。」 郵政儲蓄銀行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周瓊對外表示。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王軍認為,未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業務流程、產品創設和服務體系,以及內部組織架構,確實有必要進行較大的升級、改進和創新,使得商業銀行能夠大力提升體系化服務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能力,更多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支持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

王軍進一步指出,「從業務模式來講,商業銀行可以開展與資本市場相關的投行業務創新包括:非信貸直投、產業基金、債券配套、資產證券化等業務。又如,商業銀行可以從組織架構上整合自身總行的投行部、資本市場部、戰略客戶部、分行的投行部,以及其他相關經營單位,對高科技、創新型企業客戶進行對接,主動了解和跟蹤其上市需求,做好諮詢服務和牽線搭橋工作,為資本市場的相關板塊,如科創板、創業板提供上市資源。」

楊德龍認為,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國際資本流入越來越多,對國內金融市場形成衝擊。他表示會形成「鯰魚效應」,建議國內金融機構可以學習國際的先進經驗,促進發展壯大。

回首資本市場三十年風雨路,擁抱創新是銀行業最好註解,在資本市場上完成一個又一個卓有成效的改革,展望下一個三十年將會迎來更好的發展。

相關焦點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 中國資本市場30...
    原創 曹韻儀 天下銀保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 下一個三十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中國資本市場30...
    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下一個三十年,有更多新政策值得期待,商業銀行將攜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奇蹟」。
  • 下一個三十年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
    (原標題:下一個三十年 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扮演什麼角色?)編者按:30年櫛風沐雨,30年春華秋實。2020年是中國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銀行業在資本市場助力下不斷成長,而銀行股也成為資本市場「壓艙石」,二者相輔相成。
  • 中國證券市場30周年暨大灣區資本市場發展研討會圓滿召開
    2020年12月19日上午,由中央財經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主辦,中央財經大學廣東校友會、深圳校友會承辦的「中國證券市場30周年暨大灣區資本市場發展研討會」在廣州成功舉辦。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鳴鑼開業。
  • 重塑新格局 助力「雙循環」 ——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證券業論壇...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證券日報》社主辦的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證券業雲論壇」在12月16日舉行,證券日報社社長陳劍夫致開幕辭。陳劍夫在致辭中稱,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披荊斬棘,破浪前行,已經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作為資本市場發展的見證者和重要參與者,三十年間,證券業實現了自身的跨越式發展。
  • 資本市場三十周年特別報導 專訪嚴義明律師:資本市場需切實加強...
    編者按:自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業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步入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改革與開放的雙重動能下破浪前行,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球經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之年。
  • 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風採展攝影作品徵集
    199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並開始營業,我國資本市場從此拉開序幕。30年來,我國資本市場跌宕起伏、砥礪探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2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資本市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深入和社會經濟進步,我國資本市場不斷改革創新、融合發展,上市公司質量不斷提高,機構力量茁壯成長,治理體系日趨完善,投資者逐漸成熟。
  • 等待了30年的註冊制 究竟對中國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中國資本力量...
    編者按:中國資本市場三個十年,跨越全球資本市場百年。從零而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中國資本市場以無以倫比的發展速度,助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資源配置與分配方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資本市場開放30年:ESG架起中外資本市場的橋梁
    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今年30周年。在此期間,中國經濟從農業邁向工業化,高速增長,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目前更向科技化、智能化邁進,而資本市場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資源配置功能。但經濟快速增長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如貧富落差、供需不平衡、金融和實體經濟的循環失調等。這些問題需要體制機制的改革和調整。
  • 等待了30年的註冊制究竟對中國資本市場意味著什麼?
    中國資本市場三個十年,跨越全球資本市場百年。從零而始成長為全球第二大證券市場,中國資本市場以無以倫比的發展速度,助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國民經濟發展,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完善社會資源配置與分配方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我愛我家獲評「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 創新發展獎」
    (原標題:我愛我家獲評「中國資本市場30周年 創新發展獎」) 櫛風沐雨
  • 砥礪奮進30年 中國券商與資本市場同成長
    從萌芽到快速增長,從粗放式增長到合規發展,從國內經營到走向國際化,中國券商的發展歷程恰如多面鏡,折射出中國資本市場30年所經歷的成長與蛻變。  細數來時路,每家公司都有時代的烙印,發端於資本市場萌芽,磨礪於資本市場陣痛,成長於資本市場深改,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邁進而立之年,130多家券商也以全新的風貌構成了中國投行的群像。
  • 【資本市場三十周年特別報導】專訪華泰聯合董事總經理勞志明
    編者按:   自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業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步入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改革與開放的雙重動能下破浪前行,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在中國經濟疫後復甦中發揮作用?過去經歷過的挫折、走過的彎路,對市場未來發展提供哪些啟示?改革開放不止步,而立之年再出發,未來的道路又該怎麼走?
  • 資本市場三十周年特別報導|專訪華泰聯合董事總經理勞志明:成熟的...
    編者按:自1990年滬深交易所開業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步入第三十個年頭。三十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在改革與開放的雙重動能下破浪前行,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和債券市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球經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之年。「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如何在中國經濟疫後復甦中發揮作用?
  • 特區40年丨深交所「三十而立」,見證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
    封面新聞記者 熊英英2020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深交所也進入「而立之年」。如果說深圳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一扇窗口,那深交所就是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縮影。它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的發展歷程。30年間,深交所經歷輝煌,也曾陷入低谷。如今,隨著創業板註冊制的全面啟動,深交所也邁進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 篳路藍縷三十載 銀行業踏浪遠航資本市場
    1991年4月3日,中國第一家面向社會公眾公開發行股票的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正式登陸深圳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由此,中國銀行業開啟了在資本市場30年波瀾壯闊發展史中的徵途。  1999年11月10日,浦東發展銀行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市場,代碼:600000。
  • 華夏基金朱熠:堅持市場化、法制化是資本市場的生命線
    中證網訊(記者 胡雨 實習記者 葛瑤)華夏基金研究總監朱熠在12月21日在參與中國證券業協會2020年第四季度證券基金行業首席經濟學家例會時表示,金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是共通、共生、共贏的關係,在相互促進的過程中,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都將得到共同進步。
  • 中國資本市場30年從無到有 4000多家上市公司市值77萬億元
    本報記者 昌校宇「今年是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也是資本市場建立30周年。深圳在我國資本市場發展歷程中地位十分特殊;深圳證券交易所見證了30年資本市場發展,在服務國家經濟轉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績單。」
  • 長江證券徐春:中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中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將愈加顯著。長江證券研究所總經理 徐春中國資本市場雖已走過30周年,但對比海外成熟市場,我們依舊很年輕。但在這短短的30年裡,資本市場逐步從青春走向成熟,從激蕩走向繁榮。在上世紀90年代初,抱著「摸著石頭過河」的試探,在轉軌經濟環境中誕生了中國萌芽期的資本市場。
  • 宋志平:中國資本市場將進入一個支持創新的新時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中國資本市場30年30人系列訪談|對話宋志平:中國資本市場將進入一個支持創新的新時代在卸任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後,宋志平出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和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雙料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