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肉炒雞蛋
臘肉炒雞蛋,加一味自製的黴豆腐,就是一場食物和味覺的愛恨情仇
周忠應
臘肉炒蛋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無限地誘惑著我,讓我對它垂涎三尺,夜不能寐。我知道,只有在對的時間遇到對的人,才會享受到這份難得的美好。想要吃到這道菜,必須等到寒冬臘月家裡來了客人,或者是過大年一家人團聚的時候。母親在廚房搞臘肉炒雞蛋,老遠老遠就能聞到特別的香,那是香到骨子裡的味道。
那個時候,我們家裡吃的是茴絲飯,每年家裡曬1000公斤左右的茴絲,存放在家裡的木板樓上。我們一家6口,一般是2兩白米加1斤茴絲煮成茴絲飯。如果有臘肉炒雞蛋,一鍋茴絲飯也會吃得光光的。因為臘肉炒雞蛋太下飯了,幾乎就是茴絲飯的天敵。
那時候豬吃的是豬草與紅薯藤,沒有現在吃飼料長得快,一頭豬要經過春夏秋冬的餵養,才能長到100多斤,一塊臘肉要經過一周的醃製,另外要半個月的煙火燎烤,而且還得在寒冷的冬臘月才能製成。用來炒雞蛋的臘肉,要有肥還得有瘦,肥肉炒出油,把肉撿出來,然後在鍋沿上磕開雞蛋,不用打散,直接入鍋翻炒,白是白,黃是黃,聽其自然。然後把炒熟的蛋盛在碗裡備用。當然蛋是自家的雞生的土雞蛋,再炒的時候,放點青椒,把出鍋的肥肉、瘦肉、雞蛋一起放入鍋裡再炒,到了這時,還要非常重要的一步,沒有這步便沒有媽媽的味道。我的母親從糰子裡取出自己醃製的黴豆腐,不宜太多,大概一小坨就足夠了,不過要將黴豆腐用油炸一下,然後炒化,讓它均勻地粘黏在臘肉與雞蛋上,出鍋時撒點蔥花就好了。還忘了告訴大家,臘肉偏鹹,在炒菜前,須把臘肉用水燉上幾分鐘,去其鹹味。另外黴豆腐也偏鹹,不宜放多,整道菜不用加鹽,如果還偏鹹,最後收鍋的時候可以加入適當的清水燜2分鐘。
在我印象中,黴豆腐與腐乳是很大區別的,我記得母親做黴豆腐的時候,打出來的豆腐比平時的豆腐要老一些,壓得幹一些,然後切成小塊放在一個墊有乾枯稻草的竹籃裡,並把竹籃吊在梁上最少一周的時間,等豆腐長出長長的白毛,然後去掉白毛,把豆腐與鹽一層層放入糰子裡,糰子的邊緣有一條可以盛水的小溝,裡面放滿水,然後把蓋蓋上,一周後便可以吃了。黴豆腐除可以直接吃外,還可以用來炒臘肉,或者煎蛋,都是極好的下飯菜。
臘肉炒蛋加一點點黴豆腐所煥發出來的香味是不可抵擋的,嚼在嘴裡更是美味無窮,如果把臘肉比成劍客,雞蛋比成女俠,那麼黴豆腐便是無形的鴛鴦神劍,劍劍寒光閃爍,直達你所有的味蕾。品嘗臘肉炒雞蛋,就是一場食物和味覺的愛恨情仇。臘肉和雞蛋經過大火翻炒之後,相互滋養,鴛鴦纏綿,臘肉的醇厚吸納了蛋的溫存,雞蛋的清糯滲入了臘肉的鹹香,使得臘肉味更醇美,蛋更香軟。舌尖愛上臘肉的醇美,味蕾愛上雞蛋的清香,黴豆腐化作一縷縷劍氣,在唇齒間有恃無恐而肆無忌憚地戲謔從肚子裡爬出來的一條條饞蟲。如果此時喝一杯陳釀,那麼酒分子盤旋著菜香,更是讓人柔腸百轉、盪氣迴腸。
父母親跟我進城以後,已經很多年沒有做過黴豆腐,也沒有燻過臘肉了。不過,嶽父嶽母從長沙回到了鄉下,土豬臘肉,黴豆腐與土雞蛋年年芳香著我美味的記憶。年年我會買百來斤土豬肉交給嶽父嶽母幫我醃製,黴豆腐與土雞蛋不用我操心,去了鄉下之後,自然會塞進小車的後備箱。
明天就是周五,下午下班後回榮家灣度周末。昨天老婆告訴我,嶽母帶了兩瓶黴豆腐下來了,正好家裡有好朋友毛軍雄送的稻咯香無抗營養雞蛋,還有去年的臘肉,於是,我便叮囑老婆明晚搞一大碗臘肉炒雞蛋等我,想想都挺溫馨的。(2020年12月3日寫於弘欣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