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劇集產業出現的一些過度注重流量、數據和收視率等現象,近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發布《關於電視劇(網絡劇)製作「去浮華浮躁、重創作規律」的幾點意見》。《意見》指出,電視劇(網絡劇)創作必須脫虛向實,不能讓被汙染的數據和流量成為評價作品的主要指標,甚至是唯一標準。
唯流量是唯收視率在網絡時代的延續與變式,都是以數據作為電視劇、網絡劇的主要評價標準,甚至極化為唯一標準。過度迷信數據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引發數據競賽——視頻網站刷流量早已是公開秘密,「數據維護」成為宣發的固定操作,甚至「你不刷量,別人會覺得你沒有營銷意識、不懂行業運作,沒法合作」。在此背景下,甚至有電視劇宣稱播放量達470億,「全球人口不足一部劇點擊量」,數十億播放量的電視劇也並不鮮見。藏在數字背後的,是不斷走高的宣發成本。
所以刷流量是賠錢賺吆喝嗎?並不。當流量成為評價核心指標被無限放大,就會逐漸演變為價值本身。劇集產業之所以形成對流量的一致崇拜,是因為當前流量可以通過植入廣告等方式迅速變現。某種意義上,高流量就是高收益,劇集產業也因此陷入以流量為核心的利益網,「流量明星+流量IP」的製作公式大行其道,浮華浮躁,文化含量嚴重不足。
從商業邏輯看,以流量衡量商業價值是保險的,但也是粗放的。細究起來,劇集產業作為內容產業,核心競爭力依然是內容,而流量無法精準識別內容質量。也就是說,片面的評價標準可能造成內容質量和商業價值的錯位,引發「叫好的不叫座,叫座的不叫好」的尷尬局面,還會在產業下遊誤導創作方向。
事實上,業界和相關部門曾多次呼籲告別流量至上,探索多元的影視評價體系。為了突破流量困局,多家媒體曾共同籤署《恪守媒體社會責任,反對唯收視率自律公約》,網絡視頻平臺和一些第三方獨立數據服務商也開始關閉播放數據,從輿情、播放量、彈幕量、評論量、觀眾反饋、全網媒體、互動情況等多維元素構建新的數據評估體系。此次《意見》出臺,無疑有利於進一步破除數據崇拜。
應當看到,劇集產業所具有的商品和文化雙重屬性,決定了不能簡單以普通商業邏輯運行文化產業。有市場調查顯示,觀眾在選擇劇集內容所考慮的因素中,口碑才是重要參考項。但商業屬性和文化屬性並非截然對立,當前劇集產業存在的問題,關鍵在於顧此失彼。我國從「電視劇大國」向「電視劇強國」轉變,亟待各方提升文化自覺,以更加精細、科學、客觀的評價體系為依託,最終形成優質內容能夠實現可持續經濟利益的良性循環。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