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瘦,它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定義呢?
它為什麼會影響到了人們關於「美」的界定?
在我們的周圍,有許多女孩存在著「外貌焦慮」的問題。
也許是迫於周圍的壓力,也許是自己習慣了追求完美:
在這些「外貌焦慮」的女孩中,有一部分走向了極端,成為了「厭食症患者」。
她們如此美麗,卻因為「外貌焦慮」而罹患神經性厭食症,離自我毀滅僅差一步之遙。
以下,是她們刻骨銘心的故事。
「她們為什麼會得厭食症? 」
小英,19歲,藝術類專業學生。
她是三位受訪者中,唯一要求打碼的女孩。
為什麼要打碼?因為她至今仍未走出厭食症的陰影來。
小英的童年,充斥著父母無盡的爭吵。
一旦吵架,父母就開始要砸東西,要鬧離婚,甚至會逼問小英跟誰。
這無疑給5、6歲的小英留下了極其嚴重的心理陰影。
當時的小英為了排解這份恐懼,她不斷地把巧克力和棉花糖往嘴裡塞。
仿佛只要小英把自己給塞飽了,他們吵著要離婚的聲音就不存在了,她也就不會被拋棄了。
等到小英發胖後,她爸爸會當著她的面說:
「你一個女孩子為什麼這麼黑這麼胖?」「你再繼續吃下去,將來沒人瞧得起你,沒人要你。」
來自家長的言語羞辱,讓小英長時間陷入強烈的自卑之中。
有如此嚴重的家庭問題,學校本該是小英療愈的好地方。
沒想到她的同學並沒有放過她。
在班裡,男生們會用「豬」、「母豬」等侮辱性的詞彙,來嘲弄小英。
種種打擊,讓小英暗自發誓,自己一定要瘦到80斤,甚至是70斤。
與小英不同,文文之所以會罹患厭食症,更多是因為「個人因素」。
文文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很拼的人,每件事都要做到最好。
這也讓文文潛移默化,養成了「追求完美」的性格。
到了高中,無論是學習成績,還是自己的身材管理,都讓她覺得:「總是離完美差一點點」。
嚴重的焦慮,讓文文不知如何是好。
那時候的她不知道從哪聽說這樣一句話:
「只要瘦到80幾斤,怎麼都會很好看。」
於是本來就很美的她,走上了「厭食症」的不歸路。
18歲的文文
21歲的小王,則是由於「失戀」而誘發的厭食症。
和前男友分手時,小王問渣男:「你有沒有覺得我有些胖?」
男友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可憐的小王將分手的原因歸咎於自己的胖,
她發誓要瘦下來,不要讓下一任男友「覺得自己很胖」。
「無休止的厭食,何日方休? 」
沒有一位厭食症病人,從一開始就是厭食症。
她們都是一步一步地「滑落」下去的。
追求完美的文文,剛開始只是「不吃米飯」而已。
可隨著進一步的節食,文文開始連肉都不敢吃,再到後來,連吃蔬菜都要涮水去油。
最誇張的時候,三天文文只吃了800卡的東西。
食物於她而言,不過是一串數字罷了。
再到後來,文文實在是太瘦了,爸媽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點。
他們開始監督文文的一日三餐,這對於她而言,無異於「滿清十大酷刑」。
每次吃飯前,文文都要哭很久。
吃飯時,文文會趁父母不注意,把飯菜吐在餐巾紙裡面包起來。
實在沒辦法了,文文就把飯菜放在口袋裡,找機會丟掉。
「就像是諜戰片一樣。」她說。
那有小夥伴就問了:
「文文已經減肥成功,為什麼她還繼續節食?」
因為對於她來說,比起恢復進食,她更害怕的是「體重反彈」。
明明已經瘦下來了,她依然覺得極其焦慮。
這種強烈的焦慮,也迫使她繼續節食下去。
備受父母同學凌辱的小英,採取了更為激進的減肥行動。
她規定自己每天必須運動5小時以上,早上4點,她就會起來跑步,跑2個小時,直到6點。
其實,那時候的小英已經非常瘦了。
以至於當她跑步時,她能清楚地聽見自己的骨頭在響動。
但她無法停下來自己減肥的腳步,她害怕自己一旦停下來了,當初的流言蜚語又回來了。
「厭食過後必定暴食 」
厭食症帶來的惡果,不僅僅是使人暴瘦。
在鏡頭前,小英緩緩說道:
「暴食,是所有厭食症患者的宿命。」
由於長期節食,身體需求得不到滿足:
厭食症患者會以幾倍,或者幾十倍的暴食來償還。
她曾在凌晨三點鐘,一個人蹲在馬桶的垃圾桶旁邊,把蘋果放嘴裡嚼了很多下。
直到後來,小英一個人能吃下20個白煮蛋。
一整顆生的西蘭花。
甚至她媽媽在冰箱裡放的隔夜剩飯剩菜,都被她在深夜找出來,不加熱直接吃掉。
而暴食讓身體所吸收的熱量,是厭食症患者所無法接受的。
當厭食症患者無法通過節食和運動,把這些熱量消耗掉時,她們往往會選擇最後,
也最極端的方法:「催吐」。
催吐對身體帶來的傷害,是毀滅性的。
不僅會對胃和食道造成損害,吐出來的胃酸還會腐蝕牙齒,產生一連串的身體反應。
當厭食症患者下次繼續暴食後,她們往往會繼續選擇以催吐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於是厭食症患者就在節食-暴食-催吐中,輪迴不止,無法解脫。
小英自己也很不喜歡催吐。
催吐後,她會覺得自己非常沒用,怎麼這點自制力都沒有。
看著鏡子前的自己,鼻子裡、眼睛裡全是粘液和眼淚,全身都是汗,頭髮也是髒著亂著:
她覺得自己很噁心,不配活在這個世界上。
「她們開始了自我拯救」
和小英有著同樣困境的,還有文文。
由於厭食症,她的體重已經下降到50多斤了。
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各個器官衰竭,讓醫院下達了病危通知書。
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文文終於崩潰了,好幾次都哭暈了過去。
幸好經過醫院的努力,文文的性命終於是保住了。
院方也及時跟家長告知了文文有厭食症的情況,家長也有給她關鍵的心理疏導。
這對文文日後的恢復而言,至關重要。
出院那天,文文和她媽媽回家,她驚訝地發現上海的一條路,特別美。
望著眼前的美景,她突然感覺自己很可憐,好像從來沒有愛過自己一樣。
她主動要求吃一碗餛飩,她媽媽趕緊帶她去吃街邊的一家小館子。
文文吃那碗餛飩時,是哭著吃的。
她說,她從未吃過那麼好吃的餛飩。
小王則是三人中比較幸運的一位。
有一天,小王媽媽問她,為什麼廁所會那麼髒?
於是小王乾脆就把她催吐的事情,和盤託出了。
有了父母的開導,小王的恢復速度非常快。
如今,她已經在B站開通了帳號,為站內有厭食症的人解答疑難。
文文和小王很幸運,她們有一個能包容和接納她們的父母。
而小英由於家庭的原因,只能孤身一人來對抗厭食症。
因此她至今,仍未完全從厭食症的陰影中走出來。
「你要比別人更愛你自己」
厭食症與暴食症的統稱,叫進食障礙。
從病理學歸類來看,更屬於一種精神疾病。
2017年,全球約有1700萬人,飽受進食障礙的折磨。
據2015年最新修訂《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當滿足以下三個條件,即可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
限制食物熱量攝入,導致體重明顯偏低;對體重增加和肥胖感到恐懼;對生理狀況存有扭曲看法(如認為自己超重,實際上卻是體重不足)。
進食障礙最早出現在歐美國家。國際醫學雜誌《柳葉刀》2016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歐盟約有2000萬進食障礙患者,每6-7位年輕女性中就有1人患有進食障礙。
然而近幾年,國內厭食症等進食障礙的趨勢明顯。
2017年,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對3所高校新生進行健康調查。
結果顯示,進食障礙可疑人群的比例高達30%。
同時進食障礙,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是的,厭食症患者不是身體出了問題,而是心理出了問題。
其實她們比任何人都想吃食物。
只是她們迫於別人眼中所謂的自律,而不敢吃罷了。
如果正在看文章的你也有類似的問題,那麼我想對你說:
「女孩你真的很漂亮,真的很好,稍微自信一點,不要害怕。」
我不會因為我重了5斤,就會有更多的人愛我;
也不會因為我輕了5斤,就會有更多的人不愛我。
回到開頭的問題:
「胖瘦」,它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定義呢?
其實這個定義的解釋權,不應該交給別人。
我們才是自己身體的主人,這個都是可以由我們自己定義的。
最後,以小英的一段話,作為收尾吧:
「我也沒有說我要一竿子打倒瘦、白、幼這些傳統的審美。」「我只是希望大家在面對其他不同體型的人的時候,能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
澎湃新聞.溫度計出品紀錄片 《食物是我的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