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近老有人諮詢關於的護理要如何做,說是在網絡上又看到了某篇科普文,親戚朋友又說這不行那不對的,看別人家的寶寶和自己的寶寶總有差距,到底要怎樣才行?!
首先,博愛專家會告訴你,什麼叫做新生兒護理?
就是保證新生兒的吃喝拉撒和睡眠正常,讓身體健康發育成長,就是我們所說的新生兒護理!就是這麼簡單!
既然這麼簡單,那為什麼我不會?博愛專家扶一扶眼鏡:那是因為.
關於新生兒餵養
你只需要做好3件事:母乳餵養、按需餵養、體重監測
嬰兒出生後第一口應接受母乳!別擔心沒有母乳!
新生兒出生後2-3天內可以依靠體內棕色脂肪提供能量!所以你只需要做一件事:讓寶寶儘早且儘可能多地吸吮媽媽乳房,吸得越早、吸得越多,越利於乳汁的分泌。研究表明:奶水是靠吸出來的!
剛出生後幾天的新生兒,只要每天能接受至少8次餵養;
每次餵養時能聽到孩子有節奏的吸允和吞咽聲;
每天能見到嬰兒排尿,顏色不是粉紅色尿酸鹽結晶尿;
排便已是黃色或淡黃綠色便;
出生後體重下降小於出生體重的7%(最重要)!
以上情況就說明媽媽乳汁已充足,應堅持純母乳餵養。
餵養嬰兒不是定時餵養,應按需(飢餓度)餵養!
剛出生的嬰兒,對母乳的需求沒有規律;大約兩周後逐漸形成2-3小時為周期的餵養。嬰兒清醒期間,餵養間隔會短;睡眠時餵養間隔會長。這時候每日7次餵養為宜,餵養奶水期間不要餵水。
不要擔心健康嬰兒睡覺期間會出現低血糖等問題,那是沒有依據的。我們還要主動幫助嬰兒養成夜間逐漸少餵食、睡長覺的習慣。
【飽】每次餵食多少算飽,這沒有一個標準來衡量,一切以寶寶實際接受量為參照,當餵奶時寶寶拒絕進食時,我們可以認為是寶寶發出了『我飽了』的信號,只要每次餵養能自然間隔到2小時左右,也說明孩子能吃飽。偶爾有吐奶或嘔吐現象,屬發育中正常現象。若經常性出現,則考慮胃食道反流,應諮詢醫生。
【餓】如果寶寶餓了,多數會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動作會增多、逐漸變得不安分,然後才是哭鬧,發出『我餓了』的信號。若是突然哭鬧,可能與腸脹氣、排尿便等有關,一定要仔細觀察清楚後再作應對。
讓寶寶多體驗『餓』和『飽』的感受,對於養成良好的進食習慣非常有用。
配方奶餵養只有一個標準:監測體重!
當寶寶出生後體重下降大於出生體重時的7%才需額外添加配方奶!只要嬰兒生後體重下降未低於出生體重的 7%,你就應該堅持母乳餵養!如果必須添加配方奶,也要在母乳餵養之後進行添加。
能夠堅持這三條,你已經具備了一個合格媽媽的條件,接著往下看看常見問題和處理,爭取做一個模範媽媽:
[拍嗝]
孩子吃完奶後,先平著一會,之後慢慢立起來,可以讓寶寶的頭靠在大人的肩膀上,立一會兒通常自己會打嗝。實在不打的,用手做成中空的形狀,輕輕拍後背。或者再把孩子放平一會兒,再立起來。這個需要反覆練習,才能掌握竅門。如果不拍出嗝來,孩子很容易溢奶。
還有個方法:大人躺在躺椅上,身體與地面大約呈45度角。孩子吃奶後趴在大人身上,頭部高出肩部,以免窒息。大人可以輕拍或撫摸嬰兒背部,即使不去撫摸,幾分鐘內孩子就會打嗝。這種方法應該更簡便、安全。
新手父母通常沒有經驗,加上新生兒都很軟,拍的時候需要把寶寶豎起來難度比較大,大人抱的時候一定一個手拖住屁股和腰,一個手拖著脖子,防止腦袋亂晃。
[溢奶]
嬰兒有溢奶現象,就是在餵奶後有少量奶水順嘴角流淌出來,多不需特別治療,幾個月內會自我調節並緩解。在溢奶期間,可將床面變成15-30度的斜坡,選擇右側臥可有效減少溢奶,並參照拍嗝處理。
注意:不是枕高枕頭,而是全身,最起碼是上半身在斜坡面,才不會對脊柱產生不良影響。溢奶和吐奶的區別主要看吐出奶水的數量多少,吐出奶水量比較多則為吐奶。
[洗澡]
要不要天天洗澡,不需要糾結,看乾淨程度和環境溫度等來決定,嬰兒皮膚嬌嫩,洗澡時不要頻繁用浴液。用溫水洗澡,1-2周使用一次浴液即可!
有的媽媽每次洗澡都使用浴液,然後塗上各種嬰兒油,有這樣習慣的趕快改正,因為嬰兒皮膚本身的油脂對其皮膚最好!
還有擦拭皮膚的時候要使用『蜻蜓點水』式的沾著擦,一般按照從上到下的擦拭順序,不要去搓皮膚,因為寶寶皮膚薄,經不住你這樣折騰。
最後洗澡時要避開肚臍和傷口周圍的地方,洗完後用脫脂棉消毒下肚臍和傷口周圍,完全晾乾後再扣上衣服扣子,千萬不要把結疤的地方碰掉或者清洗掉!
洗澡後保持全身的乾爽可以避免很多皮膚起紅或者溼疹現象!
[臍帶護理]
嬰兒生後斷臍,殘端很快乾燥呈蘑菇樣,遮住臍帶根部,導致一些分泌物不易排出,造成局部感染,出現黃色/血性分泌物。每日清理新生兒臍帶殘端,不是僅局限表面,應清理到臍帶根部。由於臍帶殘端已失去神經控制,因此清理時不會出現疼痛。一般兩周左右臍帶會脫落。脫落後,再堅持清理幾日。
護理方法:洗澡後要將臍帶周圍的水吸乾,可用75%的酒精消毒臍帶部位;不要將尿布蓋在臍部上,勤換尿布,防止尿液汙染臍帶.如果臍帶脫落後傷口不癒合有滲血或膿性分泌物等應立即送醫院治療。
[黃疸]
這個很多媽媽擔心黃疸過高帶來的影響,但是也不用太過於糾結,記住以下幾點輕鬆應對:
出生後一周內的新生兒黃疸指數不高於14mg/dl就沒有任何風險!只有黃疸指數超過17mg/dl,才需考慮光療或者其它治療方式,光療是非常安全的治療方式。
母乳餵養的新生兒黃疸可以持續3~4個月,期間黃疸指數正常就不用管,繼續母乳餵養,不用刻意停止母乳餵養或者是進行藥物治療,不會對寶寶造成不良影響,也不會影響寶寶的預防接種。
不要認為新生兒出現黃疸就一定應該停止母乳餵養,換成配方奶;更不能認為配方奶在嬰兒早期可預防黃疸、利於體重增長。
黃疸的主要原因是生後紅細胞破壞增多(因胎兒期處於高紅細胞水平)、肝臟功能不成熟、腸道排洩慢等原因所致。照光、增加餵養都會有效。多吃奶,多排便,就可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
黃疸真的過高了,那也可以在進行光療之後,繼續母乳餵養,治療黃疸和母乳餵養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和配方奶更是差了十萬八千裡。
[補鈣]
新生兒鈣缺乏經常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與體徵。但是會因暫時性甲狀旁腺功能不足和鈣缺乏而導致低鈣血症,致使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出現手足搐搦、喉痙攣,甚至全身性驚厥。
維生素D是促進鈣吸收的關鍵因素,在促進骨骼發育方面有重要意義。正常嬰兒每天需400國際單位。母乳中維生素D含量少,所以推薦每天補充400國際單位。配方奶餵養,也要根據情況酌情補充,一般每天進食600-700毫升配方奶時可不用補充。補充維生素D不是完全按照年齡進行補充。懷疑佝僂病,可檢測血液維生素D水平後合理的幹預補充。
媽媽們記住一句話:按需按量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就是補鈣。盲目性的過度補充只會適得其反。
[痘痘與疹子]
新生兒臉上和身上容易出現一些痘痘,或者是紅疹、溼疹、尿布疹等皮膚異常現象,
這可急壞了很多媽媽,該怎麼辦?
遇到出現痘痘、紅疹、尿布疹這些皮膚異常,主要是因為新生兒皮膚嬌嫩、局部過熱、不透氣、過敏等,也與來自母親的激素有關。
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經常性保持嬰兒面部和身體乾爽!穿衣服和蓋被子比成人少些,特別是溼疹要從消除過敏原(比如含牛奶蛋白的配方奶等)來入手才是關鍵。要注意保持乾爽必須避免捂熱,這樣有的紅斑會在3~7天後自行消失,不需要藥物治療。護理的當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幾周的時間。
治療嚴重尿布疹的最好方法是烤燈,保持局部持續乾燥。每次排便後用清水衝洗臀部,儘量不用紙巾或軟布去擦,然後持續烤燈。烤燈時要注意:
1、家長用手去試嬰 兒臀部的皮膚,不要使局部溫度過熱;
2、局部不要塗含油的液體,以免油吸熱造成局部燙傷;
3、烤燈停止期間可塗治療尿布疹的藥膏。
包括新生兒在內的1歲以內嬰兒由於頸部相對短,頸部皮膚特別容易出紅疹、潰爛、脫皮,局部有異位,甚至感染。局部使用痱子粉、潤膚露、抗生素藥膏都會有一定效果,但都不理想。保護頸部乾燥是非常快速有效之法。比如:鼓勵孩子清醒時扒著、用吹風機弱檔熱風吹頸部皮膚、在頸部夾上乾燥柔軟的紗布等。
[體溫]
對新生兒來說,體溫不超過37.5度都是正常。有時候溫度高於37.5度可能是你給寶寶穿多了,建議給新生兒包裹不要過厚。
[腸絞痛]
生後3周至滿4-6個月內的嬰兒最常見嬰兒腸絞痛。主要是胃腸發育不成熟,配方粉餵養兒更多見,因為對牛奶不耐受也是主因之一。
表現腸脹氣、不明原因容易哭鬧、睡眠不安、易打嗝/吐奶、排便費勁但大便不幹、喜抱/趴著但不喜平臥、排氣多但生長正常。與驚嚇、缺鈣等無關。
有效治療方法:讓寶寶多趴著(在大人看護下,即使不足3個月的嬰兒也可趴著睡覺),順時針按摩腹部,西甲矽油或者益生菌口服,配方奶餵養的換成部分水解配方會有較好的效果,加上耐心的「等待」。
注意:寶寶哭鬧容易引起家長錯誤認識為頻繁飢餓致使餵養頻繁,會導致出現生長正常,體重超標。
【排便】
只要生長正常,排便次數和性狀無需關注。若生長緩慢,即使排便正常,也須尋找原因,及時調整。關注結果而不是過程。
所謂的便秘不是以排便間隔時間為標準,而是以大便乾結、排便費勁為依據。
如果寶寶一天排便多次,但每次都是硬結的大便,這個就屬於便秘。
反之寶寶相隔很多天沒排便,但排便時不硬不幹,過程輕鬆不費力,那就不屬於便秘。
6個月以內的寶寶因為整個胃腸道運動不協調,出現一天4-5次排便的情況,屬於正常;7-8天排一次便,只要大便不幹,也是正常現象。但是1歲以後的寶寶出現6-8天排一次便,就不屬於正常的現象了,需尋找原因。
最後再說一遍:便秘跟寶寶年齡有關,關鍵是看排便的性狀,絕不要以時間來定義!只要寶寶進食正常,生長正常,精神狀態良好就不需要擔憂!
而且,寶寶有便秘,多喝水沒有改善作用,也不能經常使用藥物來作為持續治療,怎麼辦呢?母乳餵養的母乳中含有低聚糖可以幫助嬰兒預防便秘,沒用母乳餵養的可以補充益生菌緩解寶寶便秘,以後要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保暖]
由於嬰幼兒頭部散熱多,又由於孩子心臟力量弱,達到手腳端的血流較少,因此護理嬰幼兒需要注意:
1、頭部保溫。這是為何剛出生的新生兒都給帶上帽子的原因;
2、允許嬰兒手腳偏涼。只要頸部溫熱,就可說明室溫及穿蓋的合適。
3、如果為了保持嬰兒正常體溫,戴帽子要比穿襪子重要。
4、你穿啥孩子穿啥,甚至孩子比你少一件,如果寶寶還小,體溫控制不好,跟寶媽穿的一樣就行,不要以體感溫度做標準。
5、在家裡感覺溫度低,建議升高屋內溫度,避免加衣,這樣會影響寶寶大動作的發育。
[新生兒使用各種沐浴露等]
出生的新生兒就可以使用護膚霜和浴液。但是使用前必須明確使用這些的原因。對於乾燥皮膚,特別是脫屑的皮膚,應該使用潤膚露。最好在洗澡後,皮膚還稍溼潤時使用更好。對於滑潤的皮膚,倒是沒有必要必須使用。浴液可以協助去除皮膚上脫屑、粘附物等。對於嬰兒不需常用,1-2周使用一次浴液即可。
[鍛鍊]
新生兒就能趴著。只要不是剛吃完奶,就可趴著。不建議3個月內嬰兒趴著睡覺。3個月後隨其意願,趴著睡覺時沒必要糾正。趴著機會多了,嬰兒就會試圖抬頭,對腰背部肌肉是很好的訓練,對今後的翻身、坐、站、走都是很好的基礎。
[嬰兒也需要運動]
家長問為什麼滿4個月嬰兒還不會自行翻身?也有問為什麼8個月嬰兒還沒有自主爬的動作?反過來問家長,滿一個月會趴著時自主抬頭嗎?兩個月會趴著抬頭時胸脯離開床面嗎?回答是當時怕累著,怕壓迫心臟,沒讓孩子多趴。運動發育循序漸進,嬰兒早期趴的機會少,以後的運動發育都會順延。
[防嬰兒墜床]
墜床後,待孩子安靜下來,觀察是否有運動障礙,同時觀察孩子對外界的反應是否如初。如果出現異常煩躁、嗜睡、行為異常等需要帶孩子到醫院進行檢查。如果神志清楚、行為正常,24小時候後仍然沒有任何異樣表現,就不用擔心了。家長注意,3-4個月剛會翻身的嬰兒最容易墜床。
[撫觸]
對嬰兒大腦四肢發育極好,建議在專業指導下進行撫觸訓練。
[把尿]
給嬰兒勤把尿,會造成排尿過勤,對嬰兒並不是好習慣,對膀胱功能的成熟也不利,容易造成肛門出現肛裂。
[不要給寶寶掏耳朵]
耳垢也稱「耳屎」,學名「耵聹」,是天然用來保護耳道的東西,最終也會自己排出來的,媽媽們無需用棉籤幫寶寶掏出,更不要把其他東西塞進寶寶耳道,這樣可能很容易刺傷耳膜。如需清潔寶寶耳朵,只要用棉籤沾點油或過氧化物,或者用紗布沾點溫水,清潔寶寶的外耳部分就行。
[便血]
遇到大便內帶有可疑血絲、血點等異常情況,首先應排除孩子是否有肛裂。對於肛裂的診斷很容易。將肛門輕輕扒開,即可見到放射狀的小裂口。
有肛裂的孩子,排便時多有疼痛感,常有明顯哭鬧。還應取出大便標本送醫院化驗。如果化驗可見紅細胞,若同時還有大量白細胞說明腸道感染;若以紅細胞為主,說明腸道有損傷,應與食物及口服任何營養補充劑有關。
對於排便帶血應注意大便和血液的關係。如果大便為柏油色,應考慮胃部出血,嬰幼兒極少見;如果血液均勻混於大便內,可考慮腸道出血,可能與食物過敏等有關;如果血液與大便分離,特別是排便後出血應該考慮是肛裂。
[發熱]
孩子出現發熱,家長需做兩件事情:
1、退熱護理:多飲水\液體;溫溼敷\熱水澡;體溫>38.5度服退熱藥(劑量要夠);鼓勵並協助排便。
2、觀察發熱變化和相關的其它表現。比如咳嗽、腹瀉等。
3、看病前,家長整理一下孩子發熱過程和其它表現,以及用藥情況和對藥物的反應,這有利於疾病的診斷。
[腿彎]
O型或X型腿指的是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三點不在一條直線上發育,O型腿或X型腿的形成都與缺鈣無關,雖然這兩種腿型不一樣,但都是關節發育中出現了問題,特別是膝關節發育異常所致,與大、小腿骨本身形狀無關。捆綁新生兒雙腿不能預防O型或X型腿,預防佝僂病和避免過早蹦跳等有較好效果。
家長可以自測孩子是否是O型腿或X型腿。當孩子睡眠或完全放鬆躺在床上時,輕輕將孩子雙腿併攏,如果雙踝關節接觸時,雙膝關節間距離超過3釐米,說明存在「O型腿」;反之,如果雙膝關節接觸時,雙踝關節之間距離超過3釐米,說明存在「X型腿」。
預防O型腿和X型腿的最好方法就是順應嬰兒自然發展規律。平時讓孩子多趴著,鍛鍊其頸、腰、背部肌肉和協調能力。6~9個月時,孩子開始試圖坐,慢慢能坐穩。從坐穩,逐漸會扶著站、自己站、扶著走、自己走。此間最好不要過多地人為幹預。幹預越多,效果越不好。家長之間不要互相攀比。
那當孩子已經出現膝關節受損——O型腿或X型腿的時候,要怎樣處理呢?臨床上一般從以下三個級別出發加以矯正:
第一級別:給孩子鞋底相對地變成斜坡,針對O型腿,要使他的整個外側偏高、裡側偏低;針對X型腿,則要使他的外側偏低,裡側偏高。這樣能使他的膝關節的著力會有一定變化,有助於恢復。
第二級別:第一級別的治療不滿意時,就需進入第二級別的治療。這個級別的治療需要帶肢具,讓孩子在睡覺時,把腿放在肢具裡面,來人為地去掰腿,使它變直。
第三級別:前兩級別的處理都失敗時,就需要手術。手術治療比較難,一個好骨頭,只是關節出現問題,要給它敲直了。
家長們在發現孩子腿部不直時,要儘快找小兒骨科就診,儘可能通過一級的辦法解決,避免二級或三級處理方案,儘量減少孩子身心所受的損傷。
[特別注意有激素的物質]
1歲之內嬰兒服用蜂蜜。對嬰幼兒生長沒好處,因為蜂蜜內含激素。
如是因為便秘原因考慮到蜂蜜的話,可以給孩子服用「乳果糖口服液」,一種可溶性纖維素,屬於益生元。乳果糖只在腸道中敗解吸收水分,治療便秘,不被吸收入血,對生長沒有影響。
如果遇到無明顯改善症狀或者出現未知症狀的寶寶,為了避免寶寶受到傷害,請緊急送到醫院診治!
我們尊重原創,轉載文章版權屬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及時聯繫小編刪除。
【諮詢電話】0859-6612 999
【急救熱線】0859-6618 120
【直接前往】貴州貞豐縣建設路51號
【新朋友】可搜索微信號zfboaiyy或者查找公眾號貞豐博愛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