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招募ing......
作者:蘭永明、喬樸、張會奇
引 言
當今世界,人工智慧等技術不斷取得突破,推動人類社會加速邁向智能時代。與此同時,戰爭形態不斷向智能化演進,戰爭面貌日新月異,無人察打、「蜂群」突防、全域協同等日益成為典型作戰方式,這必將塑造全新的軍隊組織形態和戰鬥力生成模式。
智能主導的無人化作戰力量佔比不斷提高
在人工智慧技術驅動下,長期以來需要人直接操控的作戰飛機、小型艦艇、裝甲車輛等中小型作戰平臺,正逐步發展演變為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車輛、機器人等無人自主作戰平臺,以「系統有人、平臺無人」為特徵的無人化作戰力量發展勢頭迅猛。據英國《泰晤士報》2010年6月27日報導,美軍在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中投入的無人機已達7000架。到2018年底,無人化技術探索和應用取得重大突破,發達國家無人裝備已大批量交付部隊並投入實戰應用,除執行傳統偵察、監視和毀傷評估外,已開始承擔攻擊任務。智能時代,無人系統技術的不斷發展,必將促使無人化作戰力量在軍隊組成結構中佔比越來越大。美國國防部明確要求美國陸軍2020年前將30%的作戰裝備改為無人操作,預計於2045年率先建成智能化軍隊。俄羅斯2014年明確在每個軍區組建獨立的軍用機器人連,預計到2025年機器人裝備將佔整個武器系統的30%以上,2050年前70%的現代化作戰裝備將植入智能技術。由上可知,智能主導的無人平臺、無人集群等無人系統的戰技術優勢,以及靈活迅速、高性價比、補缺擴能的綜合保障能力,促使智能主導的無人化作戰力量成為未來軍隊組成結構中的重要部分。
人機混合和無人集群編組方式蓬勃發展
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使人與武器裝備有機融合成為現實,促使具有智能特徵的編組方式不斷創新發展。一是有人/無人混合編組。近年來,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推出的無人機伴隨有人飛機的「忠誠僚機」項目,其目的是讓無人機在有人機之前,事先對空中威脅目標進行偵察預警,或者在有人機指揮下實施先敵攻擊。2015年12月,俄軍運用人/機器人混合戰鬥編組,在敘利亞戰場分多路抵近並攻擊極端武裝分子,取得了近乎「零傷亡」的戰績。這表明,有人/無人編隊將成為未來戰場上重要的作戰編組模式。二是自適應自協調的無人系統集群編組。隨著協同通信、數據融合、決策輔助、信息分發、人機互動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將極大地提高人類與人工智慧系統的雙向通信能力,從而創造出系統有人、集群無人的地面「蟻群」、水中「魚群」和空中「蜂群」等自適應自協調編組。2018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的「小精靈」項目取得進展,計劃以C-130運輸機或現有的戰略轟炸機、戰鬥機為平臺充當母機,在敵防禦圈外釋放具備快速組網和協同能力的「小精靈」無人機群,執行對敵偵察、監視、壓制和打擊任務。
規模結構更加精幹高效、多域聚合、一體融合
軍事實踐反覆證明,科學技術進步和武器裝備發展,必然對軍隊內部結構、作戰方式和相互關係產生影響。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及其衍生的無人化系統的迅猛發展,推動軍隊規模結構加快向精幹高效、多域聚合、力量融合的方向發展。
軍隊規模精幹高效。2020年初,美軍刺殺伊朗蘇萊曼尼事件和近年來敘利亞戰場上的軍事行動表明,無人機、機器人等作戰單元日益成熟,逐漸從輔助人作戰轉向代替人作戰。未來一線作戰力量,很可能將主要由少量人員遠程後臺操控的機器人集群部隊組成。一名操作手可控制數個、數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無人作戰單元;航母、驅逐艦、潛艇等大型作戰平臺,由於採用智能化、自動化技術,人員編制數量將大幅減少。各級各類建設管理、作戰指揮、後裝保障機構,在智能系統的輔助下,運行效能倍增,人員編制將明顯減少,這將極大地削減軍隊總體規模。
多域聚合趨勢明顯。信息化、智能化技術日益增強的多域交聯、智能聚合功能,促使多域聚合部隊成為一個新的建設重點。2017年,美陸軍成立第一支實驗性的戰鬥部隊——多域特遣部隊,旨在更好地將遠程精確火力與情報、網絡、電子戰和太空分隊結合起來,以支持或促成一種新的作戰方式。2018年8月,美國空軍發布的《多域作戰》認為,多域作戰將使空軍能夠在空中、太空和網絡空間整合多個領域的作戰效果,以對手無法企及的作戰節奏快速行動,給對手製造不同於以往的多重困境,同時給己方和友軍創造機會。俄羅斯提出的混合戰思想也認為,未來戰爭與傳統武裝鬥爭不同,取而代之的是信息、網絡、外交、經濟對抗方法及特種作戰部隊的應用。顯然,跨域聚合部隊將成為軍隊組織形態的重要編制類型。
力量結構一體融合。傳統諸軍兵種力量聯合作戰,已難以適應人機一體、全域協同、智能自主作戰的要求。為了能夠最大限度發揮智能主導的人機體系作戰效能,軍事力量結構將從根本上拋棄傳統軍隊結構組成模式,革除偏重發揮軍種專長和追求單一軍種利益的弊端,將偵察情報、指揮控制、精確打擊、機動投送、支援保障等系統有機融合、緊密銜接,使力量結構形成「系統的系統」或「系統的集成」,從而充分發揮整體威力。
領導指揮體制呈現扁平網聚、智能輔助、聯合全域特點
人工智慧等技術的加速發展及應用,將推動軍隊領導指揮體制加快向扁平網聚、聯合全域指揮和智能輔助的方向發展。
扁平網聚、矩陣交聯。隨著智能通信技術和智能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軍隊領導管理和指揮控制普遍採用智能輔助方式,人機混合智能大幅提高了領導管理效率、壓縮了OODA循環周期,促使軍隊領導指揮幅度越來越寬、管理層次和組成部門越來越少。同時,各組成機構更加功能耦合、矩陣交聯,使軍隊領導指揮體制進一步向扁平網聚、矩陣交聯的組織架構轉變。
「人謀」與「機謀」高效融合。具有智能特徵的未來戰場時間敏感性強、技術要求高、協同難度大,單純的人類智能已難以滿足快速打擊、複雜多變的戰場指揮控制要求,這對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出了迫切要求。人工智慧指揮控制輔助系統的成熟運行,將倍增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智能輔助決策、智能指揮控制和智能評估能力,大幅提高作戰決策智能輔助和無人平臺自主性作戰水平,推動戰略、戰役層次決策向「人謀」與「機謀」高效融合的方向發展,逐步形成智能化指揮控制輔助機制。
全域聚優、集成釋能。鑑於軍兵種作戰能力和指揮架構已難以滿足全域作戰要求,美國國防部於2019年成立由參謀長聯席會議和四大軍種組成的聯合委員會,旨在研發基於全域作戰的新的聯合作戰概念。聯合全域作戰的核心要義是,通過整合多域作戰力量,增強己方作戰效果;通過融合多域作戰效果,創造己方決策優勢。實現聯合全域作戰的核心支撐是聯合全域指揮控制。為此,美軍引入網絡跨域控制技術等,構建聯合全域指揮控制體系,旨在無縫集成各領域作戰能力,讓陸、海、空各武器平臺及時共享目標數據、作戰指揮互聯貫通、作戰功能互聯互補,將其「聯合能力」提升到新水平,推動實現全域優勢能力聚合、綜合集成釋能的目的。
智能化系統及保障要素成為軍隊組織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智能化指揮控制系統在「觀察、判斷、決策、行動」各指揮環節的深度介入,將推動指揮控制由「人—人」模式向「人—機、機—機」等高效融合的智能化模式轉變。其中,作戰指揮主體將由人向人機混合智能體轉變,指揮權由人類獨佔向部分讓渡給人工智慧轉變,指揮手段由網絡信息體系向智能雲體系轉變,指揮能力培養由漸進訓練向藉助智能算法快速迭代提升轉變。智能化指揮控制模式,可實現人腦智能與機器智能的緊密協作,使情報分析、任務規劃、輔助決策的指控效率和水平發生質的飛躍,推動未來作戰單元、戰術層次無人作戰行動向智能主導下的自適應性方向拓展,這將使智能化指揮控制系統日益成為影響和決定軍隊組織效能的關鍵。此外,智能化保障系統和作業技術在故障檢測、狀態監控、物資投送、生化偵測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將極大增強現代後勤保障的精確化、高效化,推動現代後勤進入智能時代。而任何智能化系統的高效運行,既離不開先進的智能算法,也離不開強大的算力作支撐。其不僅需要傳統的物質保障要素維持良性運行,更對大數據、軟體、戰場雲環境等智能要素高度依賴,保障內容更為豐富,保障的智能化要求更為突出。由上可知,智能化系統及保障要素,越來越成為智能時代軍隊力量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來源: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