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大多數時候吃牛排是不會被詢問「吃哪個部分」的,所以一旦要自己做,面對選擇會無從下手:是選西冷?還是菲力?這都是啥?諮詢了達人謝天同學,同時查閱了不少文章,總算明白了,所以寫一篇掃盲貼。希望大家出國玩耍,可以按圖索驥點一份符合心意的牛排咯。
讓我們把牛的背部從中間對分,前半部叫做肋脊部(Rib),後半部稱做腰部(Loin)。肋脊的代表就是肋眼,再前面是肩胛部(Chuck),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板腱(Top Blade)。而把腰部再分做前後,前面一半為前腰脊部(Short Loin),後面一半為後腰脊部(Sirloin),再後面就是後腿部(Round)肉了。
適合做西式牛排的,以肋脊到前腰脊最適合,最多向後延伸到後腰脊部,不過上半部比較恰當,就是在歐美餐廳可以看到的上後腰脊肉(Top Sirloin)部位;如果部位從肋脊向前延伸就要選一下了,因為肉筋開始增加,以軟嫩、筋少的比較恰當,例如從肩胛部位清修去筋取出的鐵板牛排(Flat Iron)也是不錯的牛排選擇。
謝天同學非常負責地告訴我:牛肉不同部位的分類涉及到不同國家的屠宰法則,所以很容易混淆,以美國、英國、法國為例,他給了我以下3張圖作對比:
如果儘可能簡單地寫,常見的牛排分成以下4種:
又叫肉眼,在肋骨附近的肉,最大特點就是中心有一條肥肉,大理石紋路比較多也分布均勻。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於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食用時不要煎得過熟。
也叫沙朗牛排,在上腰部分,屬於牛外脊,肉的外延帶一圈白色的肉筋(不是肥油),口感韌度較強,肉質偏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切肉的時候最好連筋帶肉,也要注意不宜煎得過熟。
是牛脊上最嫩的部分,肌肉纖維很細,幾乎沒有肥肉。菲力牛排取自長長一條的「腰內肉」,相當於豬的裡脊肉部位,是牛身中運動量最少的一塊,所以質地超嫩得沒話說,相對也精瘦。太嫩太瘦的肉質,也意味著較缺乏肉汁及咬勁,並且烹煮過頭一點就顯得老澀,反而與講究多汁嚼感的食客的口味不符。因此多推薦給牙口不好、消化較弱的老人家或兒童食用。
也叫丁骨,取自牛背脊骨,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紐約客,量稍小的便是菲力。此種牛排在美式餐廳更常見,由於法餐講究精緻,對於量較大而質較粗糙的T骨牛排較少採用。
此外還有:紐約客(NewYork Strip)介於菲力和西冷牛排之間,該部位肉質較粗一點,有嚼勁,是美國人的最愛;以及取自牛的前胸肋骨部位的牛小排(Short Rib),肉結實,脂紋分布適中,但含脂量較高,建議7分-全熟品嘗。
在知乎上面看到有匿名用戶詳細解答了不同部分的「口感」差異(不是我不想署ta名),供大家參考:
運動量越少,越遠離四肢頭尾,肉就越嫩。如果再補充點就是,前肢運動最大,後肢又比前肢的筋更少,肌肉大塊一點。
常見部位的口感,以菲力的嫩度標準100分的話:
另外,不管哪個部位,看到肥油先不要急著去掉。一般人對肥油的想法,都是「油膩」,「難以下咽」的印象,這對優質牛肉並不公平;「油脂好壞」是決定牛肉好壞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只要評級還不錯的牛肉,油脂都值得嘗試一下。烹調的時候,牛油隨著溫度高低產生變化,優質牛油融點低,不但讓牛肉散發出甜美的香氣,也可以增加嫩度,而且吃到嘴裡入口即化。假如真的還是沒辦法接受牛油的香氣,成盤以後再把油脂切除也行。
我很喜歡肉帶筋(油脂)吃,如果擔心太油膩,不妨順帶煎一些洋蔥和香菇,包在生菜裡面吃,像韓國烤肉那樣(反正在家裡嘛你管我怎麼吃……)。
洋蔥可以有效降低血脂,香菇也是降低血脂和膽固醇的優質食材。一般吃牛排我都會搭配蔬菜、水果,同時省去主食。牛肉的脂肪含量很少,適合大部分人食用。我在非洲的時候因為實在沒有豬肉可吃,幾乎每天都吃一大塊牛肉,吃了三個月,回國後群眾紛紛反映我看起來很健壯……完全不是那種松松垮垮的一身膘嘛!
牛肉場景圖及參考資料均來源於網絡,關於牛肉的全面解答可參見知乎: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467087
你知道我是記者出身,最討厭的就是抄我的東西還不寫我的名字!禁止任何公眾號或網站隨意轉載,有需要請聯繫「鹽之味」後臺。歡迎大力點讚、分享或轉發到朋友圈,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