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人生的價值

2021-02-18 周國平

按基督教的說法,人生一世是考驗。人死了,好人的靈魂升天。不好不壞又好又壞的人,靈魂受到了該當的懲罰,或得到充分的淨化之後,例如經過煉獄裡的燒煉,也能升天。大兇大惡、十惡不赦的下地獄,永遠在地獄裡燒。我認為這種考驗不公平。

人生在世,遭遇不同,天賦不同。有人生在富裕的家裡,又天生性情和順,生活幸運,做一個好人很現成。若處境貧困,生性頑劣,生活艱苦,墮落比較容易。若說考驗,就該像入學考試一樣,同等的學歷,同樣的題目,這才公平合理。

佛家輪迴之說,說來也有道理。考驗一次不夠,再來一次。但因果之說,也使我困惑,因因果果,第一個因是什麼呢?人生一世,難免不受人之恩,或有惠於人,又造成新的因果,報來報去,沒完沒了。而且沒良心的人,受惠於人,只說是前生欠我。輕率的人,想做壞事,只說反正來生受罰,且圖眼前便宜。至於上刀山、下油鍋等等酷刑,都是難為肉體的。

當然,各種宗教的各種說法,我都不甚理解。但是,我尊重一切宗教。不過,宗教講的是來世,我只是愚昧而又渺小的人,不能探索來世的事,我只求知道,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了一輩子,能有什麼價值。


天地生人,人為萬物之靈。神明的大自然,著重的該是人,不是物;不是人類創造的文明,而是創造人類文明的人。只有人類能懂得修煉自己,要求自身完善,這也該是人生的目的吧!  

一代又一代的人,從生到死,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到頭來只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屍體,人生一世,還說得到什麼價值呢? 

匹夫匹婦,各有品德,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養。俗證:「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得」就是得到的功德,有多少功德就有多少價值。修來的功德不在肉體上而在靈魂上。  

其實,信仰是感性的,不是純由理性推斷出來的。人類天生對大自然有敬畏之心。統治者只是借人類對神明的敬畏,順水推舟,因勢利導,為宗教定下了隆重的儀式。虔信宗教的,不限於愚夫愚婦。大智大慧的人、大哲學家、大科學家、大文學家等信仰上帝的虔誠,遠勝於愚夫愚婦。  

一個人有了信仰,對人生才能有正確的價值觀。佛家說人生如空花影,一切成空。佛家否定一切,唯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得如是無量福德……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麼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像。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經久的鍛鍊。如能把信仰傳授於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英國大詩人彌爾頓44歲雙目失明,他為自己的失明寫了一首十四行詩,大意我撮述如下:他先是怨苦還未過半生,已失去光明,在這個茫茫黑暗世界上,他惟有的才能無從發揮,真是死一般的難受;他雖然一心要為上帝效勞,卻是力不從心了。接下,「忍耐之主」立即予以駁斥「上帝既不需要人類的效勞,也不需要他賦予人類的才能。誰最能順從他的駕御,就是最出色的功勞。上帝是全世界的主宰。千千萬萬的人,無休無止地聽從著他的命令,在陸地上奔波,在海洋裡航行。僅僅站著恭候的人,同樣也是為上帝服務。這首詩適用於疾病纏身的人。如果他們順從天意,承受病痛,同樣是為上帝服務,同樣是功德,因為同樣是鍛鍊靈魂,在苦痛中完善自己。 

佛家愛說人生如空花泡影,一切皆空。佛家否定一切,惟獨對信心肯定又肯定。「若復有人……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淨信者……得無量福德……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為什麼呢?因為我佛無相,非但看不見,也無從想像。能感悟到佛的存在,需有「宿根」「宿慧」,也就是說,需有經久的鍛鍊。如能把信仰傳授於人,就是助人得福,功德無量。 

基督教頌揚信、望、愛三德。有了信仰,相信靈魂不死,就有永生的希望。有了信仰,上帝在他心裡,上帝是慈悲的,心上有上帝,就能博愛眾庶。 

蘇格拉底堅信靈魂不滅,堅信絕對的真、善、美、公正等道德概念。他堅持自己的信念,寧願飲鴆就義,不肯苟且偷生。因信念而選擇死亡,歷史上這是第一宗,被稱為僅次於基督之死。 

蘇格拉底到死很從容,而耶穌基督卻是承受了血肉之軀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苦。他不能再忍受了,才大叫一聲,氣絕身亡。我讀《聖經》到這一句,曾想,他大叫一聲的時候,是否失去信心了?但我立即明白,大叫一聲是表示他已忍無可忍了,他也隨即氣絕身亡。為什麼他是救世主呢?並不因為他能變戲法似的把水變成酒,把一塊麵包變成無數麵包,也並不因為他能治病救人,而是因為他證實了人是多麼了不起,多麼偉大,雖然是血肉之軀,能為了信仰而承受這麼大的痛苦。他證實了人生是有意義的,有價值的。耶穌基督是最偉大的人,百分之百的克制了肉體。他也立即由人而成神了。 

我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是要探索人生的價值。人活一輩子,鍛鍊了一輩子,總會有或多或少的成績。能有成績,就不是虛生此世了。向前看呢,再往前去就離開人世了。靈魂既然不死,就和靈魂自稱的「我」,還在一處呢。 

這個世界好比一座大熔爐,燒煉出一批又一批品質不同而且和原先的品質也不相同的靈魂。有關這些靈魂的問題,我能知道什麼?我只能胡思亂想罷了。我無從問起,也無從回答。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不知為不知」,我的自問自答,只可以到此為止了。

本文節選自楊絳先生2007年出版的《走到人生邊上》一書

相關焦點

  • 《走在人生邊上》——聽楊絳先生談人生感悟
    《走在人生邊上》楊絳先生書這是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時閱讀的書。關於人的問題,關於人的本性,心靈與肉體鬥爭與統一,最終講什麼是人生的價值。讀這本書時,就有一種使人靜下來的力量。人生究竟是什麼?人生一世究竟為了什麼呢?這些問題縈繞在我們腦海,也許任何一種答案都不足以解釋世間所有人們的困惑。楊絳先生用自己的接近百年的人生經歷,為我們解讀了她理解的人生。羅曼羅蘭說過,生活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 《走到人生邊上》楊絳先生96歲人生感言,人活著究竟為了什麼?
    走過韶華歲月,走過滄海桑田的人生,在96歲高齡時,楊絳首次坦誠自己對於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等根本問題的思考。寫下了隨筆《走到了人生邊上》。她說:我正站在人生的邊緣邊緣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我已經活了一輩子,人生一世為的是什麼呢?我要探索人生的價值。
  • 楊絳:人生在世,為的是什麼?她離世前的感慨,意味深長
    中國傑出的翻譯家、作家、小說家、劇作家,等等光環集中在這位老人身上,她就是楊絳,出身名門,書香門第,寬厚待人,從容優雅,能撐得起這幾個詞語疊加稱讚的女子,世間唯有楊絳先生。她的丈夫是錢鍾書,也是一位享譽文壇的作家,但是楊絳先生並沒有生活在丈夫的光環之下。
  • 讀楊絳先生文字,感悟人生
    楊絳先生楊絳(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2016年5月25日,楊絳逝世,享年105歲。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是我非常喜歡一本書,也由著這本書,對她更是尊敬和喜歡。
  • 楊絳的3句話,讀懂人生豁然開朗
    矛盾的世界裡,願我們都隨性隨心活得自然而灑脫,喜歡我,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與我一起感悟人生喜樂。文:雪姐說情提起楊絳,就不得不提起她與錢鍾書的愛情,這是一段讓所有人都羨慕的愛情,楊絳先生的丈夫錢鍾書曾經這樣形容過他與楊絳的愛情: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過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
  • 美文欣賞:坐在人生的邊上(楊絳)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絳的文學作品受人推崇,她的生活態度人生哲學同樣也影響著許多人。今天和大家分享楊絳的美文《坐在人生的邊上》。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荷香芬芳   我由寬裕的娘家嫁到寒素的錢家做 「媳婦」,從舊俗,行舊禮,一點沒有「下嫁」的感覺。叩拜不過跪一下,禮節而已,和鞠躬沒多大分別。
  • 人生修煉的最高境界是什麼?楊絳:一個人的狀態
    楊絳(1911年—2016年),江蘇無錫人,中國聞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她的丈夫是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先生。1998年,錢鍾書先生因病逝世,楊絳便一個人不急不躁地度過了自己的餘生。可這一切,對於楊絳先生來說,卻是無波無瀾,歲月靜好。她就一個人,也可以過得很好。
  • 楊絳:若你覺得人生無趣,是讀書太少
    梁啓超曾說:「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在梁先生看來,真正的生活,需要保持一種趣味主義,需要充滿非凡的精神活力。
  • 走過一百歲的人生丨看楊絳對於文學和人生的感悟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楊絳《100歲感言》楊絳(本名楊季康,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在中國的名人榜上,算得上是個非常特別的存在。
  • 品讀楊絳,人生通透: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文 / 鍾二毛關於楊絳先生,昨天朋友圈盛傳一條她病危的消息:後來上網,看消息說,已經渡過難關: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 楊絳: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楊絳,錢鍾書之妻,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民國女子,是我最喜歡的一位作家。記得最初接觸她的文字,是那段她在百歲感言中說的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 楊絳:敢於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
    人生路尤其如此。也許最初我們都很稚嫩,也許我們所考慮的還不夠周全,以至於我們選擇的路也算不得多正確,但恰恰是這種跌跌撞撞,讓我們不斷成長,讓我們逐漸變得成熟,並成為更好的自己。敢於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品質。路在腳下,要怎麼走,需要自己做決定敢於掌控自己的人生楊絳大抵是最敢於掌控自己人生的。
  • 楊絳給錢鍾書一字情書:慫!錢鍾書也寄回一個字,楊絳感動落淚
    在中國文壇上有一對非常出名的模範夫妻——楊絳和錢鍾書。兩人都是文壇上非常出名的作家學者,不管是《圍城》,還是散文隨筆《我們仨》,都是備受歡迎的文學作品。兩人有著同樣優秀的才華,在命運的安排下相遇了。楊絳和錢鍾書是在清華大學中相識的,年輕時候的楊絳不僅僅長相貌美,還有著出眾的學識,在學校中更是不乏追求者。
  • 楊絳先生仙逝四周年: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⒉「人生最曼妙的風景,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為什麼提到楊絳先生,眾人都會肅然起敬?她的文學素養,自不必多說。由她翻譯的《唐吉坷德》被世界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曾出版的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和《楊絳文集》等,也曾風靡全國.可是打動更多人的,依然是她晚年創作的《我們仨》,只因在她的人生故事中,能看到她本人的通透和果敢。「熱火」終會燃盡,百歲的她最後還是與丈夫和女兒在天堂團聚了。
  • 楊絳的人生哲學:快樂是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
    一次讀書活動中,有一個熱心讀者隨機問了楊絳這樣一個問題:「楊先生,您好!在您的眼裡,您是怎樣看待人生的?」楊絳先生略作思考後回答道:「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說到這裡,楊絳先生停了下來,她看著這位讀者,發現這位讀者若有所思,臉上滿是疑惑。
  • 楊絳經典語錄30句,楊絳關於結婚的名言
    楊絳的一生,絕非一帆風順,她的成就也絕非唾手可得,在《走到人生邊上》中,她回顧自己的一生,寫下這樣的句子:人有優良的品質,又有許多劣根性雜糅在一起,好比一塊頑鐵得在火裡燒,水裡淬,一而再,再而三,又燒又淬,再加千錘百鍊,才能把頑鐵煉成可鑄寶劍的鋼材。而楊絳的一生,便是認認真真淘洗汙穢、萃取精華的鍛鍊過程。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年輕人不妨看看
    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
  • 楊絳很刺耳的語錄,道出了人生的真諦,很多人讀完卻感覺被罵了!
    人生的真諦是什麼?知道的人,往往就會把人生看得很透!你的人生,你看透沒有?相信很多人都沒有看透,都在慢慢看透的路上,很多人甚至相信等我們老了,我們也能把人生看透。不過有些人一輩子也無法看透人生的,為何呢?因為這類人都從來不關注人生,別人的也好,自己的也好,都不喜歡關注,不喜歡思考!不喜歡思考的人,是怎麼悟人生?
  • 楊絳:人活一世,為的是什麼?你知道麼?
    世紀老人,中國傑出的作家、翻譯家、小說家、劇作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於 2016 年 5 月 25 日凌晨在北京與世長辭,享年 105 歲。一顆高貴、深湛而生動的靈魂,如她所願終於 「 回家了 」。人為什麼活著,什麼是人生的價值?人的修身養性到底有什麼用?
  • 百歲老人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10句人生哲理,每句都讓人醍醐灌頂
    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懶惰也是天生的,勤奮需自己努力,一放鬆就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