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變「食堂」:國家保護動物吃光十幾萬斤魚,養殖戶損失百萬卻束...

2020-12-14 身邊24小時

▲七裏海溼地一景(11月3日攝)。 新華每日電訊 記者李然攝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劉元旭、白佳麗、黃江林

秋深冬起,木落霜飛。往年這時,天津養魚大戶馮義豹正忙著出魚,但今年撈魚不及時,魚塘卻近乎空空如也。

「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站在離七裏海溼地不遠處的魚塘邊,老馮束手無策,語氣裡滿是無奈。

「偷」走他魚的,是烏泱烏泱的候鳥,尤以成群結隊的東方白鸛最為惹眼。這些通體雪白、飛羽泛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從北向南長途遷徙,這裡是重要的「驛站」。

七裏海位於天津東北部的寧河區,是京津唐三角地帶重要的一片溼地,核心區面積44.85平方公裡,被稱為「京津綠肺」和「華北之腎」。

曾經,過度的旅遊開發和生產經營使這顆「明珠」失色。近些年,經過大力修復和養護,這裡逐步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水豐草茂的七裏海溼地,吸引大量候鳥居留。不過,由於附近魚塘的魚更多,它們就在溼地歇腳,把魚塘當作「食堂」。

這給當地養殖戶出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保魚還是護鳥?他們似乎誰都「惹不起」。

光是東方白鸛,數量就是往年的三倍

馮義豹,已經和東方白鸛「僵持」了近一個月。

他承包的魚塘,兩片寬闊的水面,被一條「穿心溝」分開,加起來1400多畝。

去年,這片魚塘給他和股東們帶來了100萬元左右的收益。他原本合計著,今年雖然遇上疫情,銷售渠道和價格受了影響,但不至於虧太多。然而現在,他撈魚不及時,魚塘幾乎被橫掃一空。

「今年來的候鳥也太多了,成群成群地飛到魚塘吃魚。帶頭的是鸕鷀,後來是東方白鸛,滿塘的魚說沒就沒了。」老馮幹這行已第五個年頭,因為溼地的生態越來越好,每年都會有不少候鳥來覓食,但像今年這種場面,他還是第一次見。

在他手機的視頻裡,烏泱烏泱的候鳥在魚塘上空盤旋,鏡頭移下來,魚塘的水面上也「鋪」滿了鳥,「如果拍成照片還挺美。」他調侃道。

最開始,馮義豹當然是氣惱。

「10月初為了捕魚,我們開始降低魚塘水位,水一降鸕鷀就浩浩蕩蕩來了。這種鳥聰明又能吃,飛遊潛全會,把魚從魚塘一頭轟到角落就開始猛吃,吃飽了還在附近等著,餓了再吃。」

11月初,東方白鸛也來了。「魚塘當時正在抽水撈『底魚』,水位越來越低露出底部不平整的灘涂時,它們就來了,半斤以下的『底魚』和低水位,剛好符合它們站在淺灘吃魚的習慣。」原本不懂鳥的馮義豹,已經摸清了它們的習性。

為了解釋給養殖戶帶來了多大經濟損失,他算了筆帳,「一隻鳥一天要吃2到3斤魚,持續了一個月左右,多的時候來的鳥上千隻,我兩片魚塘一共損失了15萬斤魚,差不多損失了50萬元左右。」

七裏海溼地附近,有眾多像馮義豹一樣的農戶,都靠養殖魚蝦蟹為生,受損失的,也遠不止他一家。在70多公裡外的北大港溼地,農戶們面臨同樣的窘境。

「今年鳥兒咋這麼多?」馮義豹與其他魚塘主一樣困惑。

11月18日,天津市政府新聞辦專門召開了一場發布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鶴類聯合保護委員會的最新統計數據解釋了緣由:今年抵達天津的東方白鸛是往年同期的3倍。

「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截至目前,天津市監測到的數量超過5000隻。其中,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就有4000多隻。」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級巡視員路紅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官方數據上,全球的東方白鸛僅3000隻左右。

天津是全球8大重要鳥類遷徙通道之一,而七裏海溼地又是重要的遷徙中轉站。最新數據裡,今年秋冬季以來,七裏海溼地已迎來累計超過10萬隻候鳥,比去年同期多了3萬隻左右。

「數量多是一方面,還有就是今年北方明顯的寒潮導致水面結冰,使東方白鸛集中南遷,而京冀地區,適合它們棲息的環境在縮減,所以它們被壓縮到了天津,產生了聚集。」天津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教師莫訓強解釋。

曾因誤毒候鳥入獄,如今養魚小心翼翼

尚星河與東方白鸛的故事,則更為波折。

「第一次認識它,是在派出所。」尚星河說,三年前,他承包了1400畝魚塘,直線距離七裏海溼地不過十多公裡。

每年年底,養殖戶都會清塘——魚塘清空後,在塘底撒藥殺毒,以備來年養殖。去年12月初,他也按慣例進行了清塘,但從網上買的清塘藥裡,卻有農藥甲拌磷。

「去年冬天,東方白鸛本應在清塘前就離開天津,但直到12月都沒有走。」尚星河說。

結果,29隻野生鳥類就這樣被「毒死」在了魚塘,其中7隻是東方白鸛。

隨後,他被判刑入獄。「出了事,我才第一次知道這種鳥。」

出獄後,尚星河又幹起了本行,可有了去年的教訓,他開始小心又小心。

「我塘裡的魚比馮義豹家的大,鸕鷀和東方白鸛吃不下去,就可勁用嘴叨,叨得魚鱗都破了,本來能賣五塊五一斤的,後來只賣了2塊多一斤。大魚撈完剩下的小魚本來還能賣點 錢,可我怕出事啊,就放在那裡讓鳥吃。」尚星河說。

雖然放棄了「底魚」,但尚星河依舊每天去魚塘巡邏。「魚塘是開放的,總是擔心會有外面的人進來逮鳥,為了防電鳥,電我都斷了。」

政府也進一步加緊了管理。寧河區農委一名工作人員和造甲城鎮農辦主任劉福友說,候鳥到來之前,區裡、鎮上就多次給農戶開會叮囑。

「我們組織了培訓,發了明白紙、宣傳畫,講清楚哪些藥可以用哪些不能用,還讓養殖戶們籤了承諾書,承諾不使用禁藥、不獵捕傷害鳥類。村裡組織了專人每日巡查。」劉福友說。

趕來護鳥的志願者們,也幾乎日日出現在附近的魚塘,不僅關注著鳥兒們的變化,也注視著魚塘主的一舉一動。

「有志願者說,候鳥來了不能轟,說它們飛了老遠飢腸轆轆,沒有足夠的食物補充,有的甚至有可能餓死在半路上,所以就讓它們吃,不然受了驚嚇它們甚至不懷孕了。」尚星河並不能分辨這些信息是否準確,他只知道一件事情,再也不能傷害它們一分一毫。

近些年,養殖戶們儘管心疼損失,但大都選擇和鳥兒「和平相處」。

「過去可不是這樣。」護鳥志願者王建民說,以前候鳥棲息地時常發生驅趕覓食候鳥的事件,簡單一點的是敲盆、搖旗、放喇叭,放炮嚇鳥也十分普遍,甚至毒鳥、電網偷捕都時有發生。

「那時候沒有這個意識,不僅僅是我們這裡,全國各地也都是。」王建民坦言。

劉福友也坦言,2015年以前,造甲城鎮「遍地都是鳥網」。而這些年,人傷鳥的事情幾乎消失。

「其實,去年天津的保護措施就已經非常嚴格了,可是趕上了暖冬,東方白鸛離開得晚,清塘又出了事。所以今年我們格外重視,候鳥來的時候24小時巡邏。」劉福友說。

政府投食引鳥,漁民關心今年損失咋辦

溼地裡明明也有不少魚,它們為什麼偏偏專挑魚塘「下口」?養殖戶感到困惑。

「此前我們聯合高校進行了捕撈測試,溼地裡的魚類密度,基本上能夠滿足鳥類棲息的要求。」七裏海溼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主任陳力說。

莫訓強有自己的看法,「動物捕食的時候也考慮投入產出,溼地讓它們歇腳,可它們發現魚塘裡魚密度更大,捕魚成功率更高,所以肯定去魚塘捕魚。相比之下,自然水體裡魚的密度肯定達不到這麼高。」

為了和解這場人與鳥的「衝突」,當地政府儘快行動了起來。

在七裏海溼地,記者看到水位已經比往年有明顯下降,鳥兒或成片棲居或成群盤旋。11月2日,七裏海溼地管委會召開了專家諮詢會,最後提出了「保育放流」的解決方案。

「我們想把周圍更多的鳥類,吸引到自然的溼地生態環境中來。」陳力說,通過一系列水位調節,已經營造出了近2萬畝的淺灘,各種各樣的水深環境可以供不同鳥類生存。隨後,又投放了1萬斤的魚苗,以大小在5到10釐米的鯽魚為主,比較適合鳥類食用。另一邊的北大港溼地,也投入了新的魚苗。

溼地積極引走候鳥,是漁民們樂見的,可是他們更關心的是,今年的損失怎麼辦?

「說實話,對於鳥類魚塘捕食肇事情況的補償,在全國範圍來看都沒有比較成功、成熟的範例,對天津而言,我們只能積極探索、研究,看如何制定更有效的辦法。」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森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教效同說。

教效同介紹,最近,政府已經開始開展全市範圍內的摸底調查,評估各區受到候鳥捕食的影響面有多大,涉及的養殖戶、養殖面積、損失情況,「摸底調查評估,將對我們後序制定更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具體辦法做一個前期準備。但是也有難點,就是損失魚的數量很難準確評估。」

漁民們盼著政策快點出臺,另一場更深層的探討也在繼續。

莫訓強提出了他的擔憂,「是否對候鳥進行投喂,我們專家團隊的意見向來都比較一致,那就是『非必要不幹預』,尤其是鸛類很容易對投餵產生依賴性,這是我們不希望存在的。另外投餵可能會使它們更加密集地聚集,這也是一個風險,尤其是在禽流感暴發的時期。」

陳力也有他的為難。「2020年全年,七裏海觀測到的鳥類數量接近50萬隻,鳥類品種達到258種。我們更多的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需要滿足不同物種的需要。」

從更大範圍去看,一項規模宏大的建設,可能緩解目前的困境。在天津市的版圖上,一條736平方公裡的綠色生態屏障正在鋪展開來,同時七裏海、大黃堡、團泊、北大港四塊總計875平方公裡溼地保護修復和153公裡渤海海岸線綜合治理也正在進行,也許,來年途經此地的候鳥,將擁有更廣闊的覓食天地。

「現在野生動物所處的環境,已經不再是一個純自然的環境,而是人類高度參與的環境,所以人與鳥,以及其他動物都必定會發生非常深刻的互動,我們應該一起去尋找一個可以共生共存的平衡。」莫訓強說。

(應受訪者要求,尚星河為化名)

編輯:小楊

【來源:海峽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台州:魚塘的魚大量死亡,損失百萬!養殖戶懷疑水被汙染了……
    養殖戶丁師傅在台州市府大道東段的盡頭這裡承包了近400畝的魚塘,養黑魚本來這段時間,黑魚撈起來好賣了但是有三個塘裡的魚,都陸續死了據丁師傅自己估算損失有百萬丁師傅的養殖場是在市府大道九條河旁邊魚塘裡有死魚漂到了岸邊這些魚有點小丁師傅說,這個魚塘養是魚苗還在水裡冒頭的魚苗已經沒法搶救了,過幾天,也會死掉養殖戶 丁師傅:這個魚苗都是明年下半年,可以長到五六斤的,都是高度中毒,你看眼睛都往外凸,肚子都鼓脹,肚子脹起來。
  • 湖南衡陽一魚塘裡來了條「水老虎」,吃掉無數塘魚,哪來的?
    今年南方普遍遭遇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洪水漫灌,首當其中就是養殖業損失慘重。然而下面這位湖南衡陽的養殖戶,魚塘損失不小卻並非因為洪水將魚塘裡的魚卷跑,而是魚塘裡不知道從哪來了一條「水老虎」,吃掉無數塘魚.......
  • 江西九江修水養殖戶5000斤魚一夜暴亡續:每天仍死100多斤
    中國江西網訊 記者周學軍報導:11月16日,中國江西網九江頻道以《九江修水養殖戶5000斤魚一夜暴亡 疑上遊水源遭人投毒》為題,報導了修水大橋鎮水產養殖戶的成魚大量死亡的新聞。快一個星期了,吳為民的魚塘裡每天還有成魚在不斷死亡。
  • 梅州一魚塘發生地陷,一夜之間塘水和魚全不見,損失慘重!
    快過年了,很多種植和養殖戶的農民,都指著一年到頭的來賺一筆,可是天不如人願!對於養魚的養殖戶來說,魚塘裡的魚就是他們全部的收入來源,精心養殖為的就是魚長大以後能賣個好價錢。養魚的養殖戶最怕魚塘裡的錢出現什麼意外,比如缺氧、水源被汙染等情況。而這位養殖戶卻不是,而是遇上了說不清道不明的自然災害。據網友爆料,在廣東梅州蕉嶺縣長潭桃溪源的一口魚塘發生了地陷現象。地陷導致魚塘內的水瞬間被抽乾,魚塘裡面的魚也隨著水流陷入了大坑裡面,一夜之間魚塘裡的水和魚兒全部不見了?
  • 4000萬斤黑斑蛙滯銷,四川、湖南、重慶養殖戶緊急求援,損失慘重
    四川水生動物類執業獸醫師吳龍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僅僅是他統計到的近120個黑斑蛙養殖戶,黑斑蛙養殖總養殖面積3300多畝,存蛙數量達到130多萬斤,蛙苗超過1.2億尾。「這些黑斑蛙養殖戶大部分人貸款或借款來開展黑斑蛙養殖,目前負債率達到30-70%不等。
  • 廣東:25畝魚塘一夜之間乾涸,魚和水都消失了,現場僅剩兩個大洞
    對於那些養魚的養殖戶來說,他們的家庭收入就靠著魚塘裡的那些魚了,平時也是細心地照料著,生怕出現什麼意外,然而廣東一家養殖戶卻遭遇了這樣一件奇怪的事:25畝魚塘在一夜之間就乾涸了,魚和水都消失了,現場僅剩下兩個大洞。
  •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下 四川7000萬隻養殖蛙不敢醒來
    黑斑蛙四川人俗稱「青蛙」,與體型較大的美蛙、牛蛙有明顯區別,它是國家「三有」野生保護動物目前我省以食用為目的的黑斑蛙等蛙類人工繁育單位有1000餘家、存欄約7000餘萬隻業內人士建議將馴養繁殖技術成熟、人工繁殖子二代以上且已經適應人工環境的動物,直接劃出「野生動物」的名單被套牢的養殖戶
  • 瀏陽兩萬餘斤熱帶魚「遇冷」,急壞養殖戶
    三湘都市報11月26日訊(記者 李成輝)近來,我省氣溫驟降,持續在個位數「運行」,可愁壞了不少養殖戶。瀏陽市沿溪鎮特色水產養殖戶王輝章是其中之一。「養殖的淡水白鯧屬於熱帶魚,無法耐受低溫,已經有魚被凍死。」
  • 上遊汙水直排魚塘:宜賓南溪一養殖戶連續死魚40多天
    上遊汙水直排魚塘:宜賓南溪一養殖戶連續死魚40多天2020-10-28 11:52:00  水產養殖網  (馮培權家死魚漂浮魚塘觸目驚心)馮培權與周邊養殖戶通過調查發現,引發魚兒死亡的原因居然系上遊的仙臨鎮龍川村7組尹林高的竹蓀種植地所排放的汙水所致。
  • 一場大雨後…平度村民100多畝玉米泡湯,魚塘的魚被衝跑3000斤!怨天...
    一場大雨後…平度村民100多畝玉米泡湯,魚塘的魚被衝跑3000斤!怨天呢,還是怨人呢?一畝就損失將近一千元錢!」村民曲老漢欲哭無淚。眼下正是玉米灌漿期,但是被雨水一泡,玉米種子全變成了癟的,對於他來說,這筆損失可不小。西南寨村另一名村民,這次5畝半的玉米地損失了七八千塊錢。「下的雨太大了,排不出去,水都到大腿根了。」
  • 大伯承包魚塘魚苗全不見了!我在塘裡釣起這32斤肉食魚「水老虎」
    俗話說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大伯是一個農民,他們家住在農村裡面,因為這邊山清水秀,所以他在旁邊的魚塘裡面養了一些魚苗準備來年與長大之後賣個好價錢。可是令他沒想到的是最近幾天他一直看到旁邊來餵食時魚苗越來越少了,可是一直沒找到原因。
  • 在自家池塘釣起「怪魚」,竟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家都要重視了
    我國《刑法》規定,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非法獵捕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 窄窄一條人工河裡,撈起幾百斤魚,十幾斤一條,哪來的?
    「我們都以為裡面沒魚呢,哪知道幾網下去,他們在船上拖都拖不動,早曉得(有魚)我們就拿魚竿過來釣幾條先了...」 爆料的網友@小打小 是該學校的學生,看到這一幕也是驚訝無比,就自己看熱鬧一會的功夫,少說也撈起了幾百斤魚!
  • 農村魚塘沒放魚怎麼會有魚?魚從哪裡來?很多人心裡有點疑惑,看完漲...
    說到魚自然就會想起養魚人,在農村養魚是最常見的事,而養魚自然也離不開魚塘這個養殖場地。在農村地形位置好的魚塘,肯定是受歡迎,農民都會選擇去承包,也會投放各種魚苗去精心餵養,畢竟帶來的是經濟效益。而對於有些偏遠或者水源不太好的魚塘肯定會遭到拋棄,既不會投放魚苗,也不會去管理它,就成為一個空魚塘。然而很多人就會發現落為空魚塘在幾年之後也會有魚,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洪水衝毀魚塘!一大批釣魚人大軍集結
    這不,很多養殖戶因此受了災。在洪水面前,農村很多魚塘被衝毀。魚塘裡面的魚自然就跑了。養殖戶損失真的有點慘重。這不,洪水將一個大魚塘衝毀了,上萬斤魚衝出來分布在附近的地裡面。最先來垂釣的釣魚人,一天能釣上百斤。後來一傳十,十傳百。附近區域的釣魚人都集結過來。
  • 一夜間魚塘裡的魚全部消失 塘主心碎:有窟窿!
    最近,廣東梅州蕉嶺縣長潭鎮的養殖戶賴先生所承包的魚塘,一夜間,塘裡的魚突然消失了,導致他現在血本無歸。據養殖戶賴先生回憶,12月14日晚上,他來到魚塘巡查,就發現魚塘水位一直在逐漸下降;沒想到第二天天亮時,整個魚塘已經沒水,連養的魚也全部消失了。
  • 魚塘的魚總是長不大,原來裡面有這種害魚,養魚朋友要注意!
    養魚的都知道,每年魚塘放苗捕撈,一年下來到了排塘時候,總能逮住一些幾斤重的大魚。不過也有養殖戶的魚塘裡就是不管用網眼多麼小的漁網,總是撈不到幾條大魚,老董就是其中之一。本想趁著價錢好,多撈點掙些錢,然而一網又一網下去,網到的不是瘦子,就是小個頭,仔細看看,也就斤兩。
  • 首批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名單公布
    1、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搶救性收集資源6萬多份 收集保護難度大 近期,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告一段落,目前已在全國31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計2323
  • 一畝魚塘放10條黑魚足夠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畝魚塘放10條黑魚可以嗎?這個怎麼說呢?黑魚屬於兇猛的食肉性魚類。在淡水魚類裡面幾乎沒有什麼天敵,因此也是幾乎什麼魚蝦都吃。所以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養殖戶投放黑魚的目的是什麼?1.利用黑魚來清除小雜魚:魚塘裡面有黑魚的話,是養不了其他魚蝦的。因為黑魚屬於食肉性魚類而且性格兇猛,在淡水領域幾乎沒有其他魚類能夠傷害得了它,也就是沒有天敵。因此想養殖其他魚蝦的,就儘量不要投放黑魚。
  • 安徽巢湖:微信點單線下配送 農產品滯銷變暢銷
    雖然現在也在設法尋找銷售門路,但效果甚微,很難消化掉每天400多斤草莓的產量。 與秦蘭平一樣,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巢湖市不少地方的鮮活農產品讓種養殖戶們在銷售上犯起了愁。不過,大多數種植戶在疫情當頭,迅速調整思路,不等不靠,通過社區銷售和網絡銷售,將鮮活農產品進行線下配送,既解決了銷售難題,也方便了「宅」在家裡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