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高溫來襲,「熱死人」不是誇張,這份防治中暑指南請收好

2020-12-21 瀟湘名醫

進入8月,湖北防汛形勢總體向好高溫天氣來鹹報導了

俗話說的對:

高溫或許會遲到,卻不會缺席。

今天藍天白雲,陽光明媚,

高溫按時上線了

又是一個與 空調+冰淇淋+西瓜

相依為命的一天

這是未來一周鹹寧的天氣

三 伏 天 字 都 熱 化 了!

炎炎夏日中高溫作業的勞動者們

如何預防中暑呢?

中暑一般可分為三類

中暑性疾病的分類和臨床表現

根據發病機制和臨床表現的差異,

中暑主要可分三種類型:

1

熱射病

是中暑最嚴重的一種,主要臨床表現為急驟高熱,肛溫常在41℃以上,皮膚乾燥,熱而無汗,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重症患者可有肝腎功能異常等。

2

熱痙攣

主要臨床表現為顯的肌痙攣使有收縮痛,痙攣呈對稱性,輕者不影響工作,重者痙攣甚劇,患者神志清醒,體溫正常。

3

熱衰竭

主要臨床表現為先有頭昏、頭痛、心悸、噁心、嘔吐、出汗,繼而昏厥,血壓短暫下降,一般不引起循環衰竭,體溫多不高。

高溫中暑預防妙招

①高溫環境作業人員可隨身備人人丹、十滴水、清涼油或者藿香正氣水等防暑藥品;

②每天保證足夠的飲水量、可適當補充含鹽或含酸的清涼飲料;

③保證每日睡眠時間,合理搭配飲食;

④工作過程中穿戴淺色隔熱工作服;

⑤儘量避免陽關直射下的工作或縮短工作時間;

⑥在高溫環境中工作中發現身體不適時,及時撤離工作環境。

【來源:健康鹹寧】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高溫來襲,「熱死人」不是誇張,這份防治中暑指南請收好
    加長版「三伏天」來勢洶洶,夏季高溫的熱浪持續不斷,氣溫一路走上坡。近期,廣東多地出現高溫天氣,高溫預警更是持續生效中。高溫天氣,不少人仍堅持在戶外工作。有的人認為,中暑不過是口渴、頭暈,體溫高了些,只要休息一下就能好,其實不然。
  • 趁「熱」收下這份預防中暑指南
    今天就是大暑節氣了,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最容易中暑的時候。有的人以為中暑不過是口渴、眩暈,在涼快的地方歇一歇緩過來就好了。其實中暑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器官功能障礙或功能衰竭,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急性疾病,需要我們在這個時節格外加以重視。1.除了高溫還應警惕高溼環境溫度與溼度與中暑密切相關,高溫高溼的環境最容易發生中暑。
  • 【為您服務】高溫中暑防治知識
    高溫中暑防治知識      在炎熱的夏季,高溫、高溼、強熱輻射天氣可造成人體的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出現一系列生理功能改變,一旦機體無法適應,即可能造成體溫異常升高不降,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亂,發生中暑相關症狀。
  • 趁「熱」收下這份預防中暑指南
    今天就是大暑節氣了,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最容易中暑的時候。有的人以為中暑不過是口渴、眩暈,在涼快的地方歇一歇緩過來就好了。其實中暑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器官功能障礙或功能衰竭,是一種死亡率很高的急性疾病,需要我們在這個時節格外加以重視。1.除了高溫還應警惕高溼環境溫度與溼度與中暑密切相關,高溫高溼的環境最容易發生中暑。
  • 高溫來襲吃什麼解暑?這份清涼消暑食物清單請收好
    這麼熱的天,清涼解暑是我們當下的追求。除了空調和冷飲,我們還能怎樣解暑呢?這個時候,一些清涼消暑的食物是我們最好的選擇。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這份精心準備的「清涼菜單」,夏天多吃它們,不但清涼解暑還能讓我們胃口大增。
  • 遇到中暑時該怎麼辦?請收下這份防暑指南
    熱到融化熱到蒸發熱到與太陽肩並肩……入伏以後天氣越來越炎熱引起中暑因素有哪些呢?如何預防中暑?趕緊來看看01 什麼是「中暑」?中暑是指在溫度或溼度較高、不透風的環境下,因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或汗腺功能衰竭,以及水、電解質丟失過多,從而發生的以中樞神經和(或)心血管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的急性疾病。02 引起中暑因素有哪些呢?1.產熱增加。在炎熱高溫季節或高溫、高溼通風不良環境下勞動,防暑降溫措施不足等。
  • 高溫來襲,如何預防中暑?
    40天超長待機的三伏天現已來了「桑拿形式」和「蒸烤形式」加上有必要戴的口罩這樣的溫度很簡單形成中暑高溫氣候怎麼防備中暑?中暑是人體暴露在高溫環境下,體溫調理功用紊亂,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妨礙為首要體現的急性疾病。一般分輕度中暑與重度中暑,按發病機理不同,重度中暑又分為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其間熱射病歸於重症中暑,逝世率較高。
  • 熱浪來襲,如何防治中暑?選對衣服也很重要!
    最近幾天熱浪來襲,單位因為種種原因,空調還沒開,實在令人汗流浹背,這種大熱天,稍有不慎就中暑了。說到這個中暑,在我們閩南這帶是一個比較神奇的病。身為一個閩南人,是不是很多人小時候都會有長輩這樣說過,中暑啊千萬不能輸液,隔壁村某某某,那年就是中暑了去醫院,點滴一下去人就抓狂,然後很快就沒了!(有這樣經歷的評論一下哈)後來我從醫後,夏天值班也經常遇到中暑的病人,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跟他們解釋,中暑是需要輸液治療,中暑後人沒掉是因為中暑,不是因為輸液。
  • 夏季高溫中暑怎麼辦?趕緊碼住這份自救指南!
    長時間呆在高溫環境裡,大家很容易就中暑了! 當長時間處於高溫下,人體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導致體溫調節障礙,汗腺功能衰竭,人就會中暑。可表現為頭暈、頭疼、面色潮紅、口渴、大量出汗、全身乏力、心悸、脈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
  • 高溫預警!天氣真的會「熱死人」,不開玩笑!快來學如何預防中暑
    讓人難熬的燥熱季節又來到了!梅雨季結束預示著高溫天的開始,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 一個最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中暑,可千萬別以為這是件小事,近年來因為熱射病即重度中暑導致的死亡率高達50%到70%!
  • @雙十一「尾款人」,這份理性消費指南請收好!
    @雙十一「尾款人」,這份理性消費指南請收好! 今年的「雙十一」已經提前來臨各大電商平臺已經開啟鋪天蓋地一波接著一波的促銷活動各種定金預售、直播帶貨令人眼花繚亂不少消費者已經收到第一波的商品雙十一「尾款人」
  • 高溫來襲,如何利用精油預防中暑?
    高溫中暑有哪些症狀?如何緊急處理?這篇文章告訴你~高溫中暑的類型根據症狀的輕重,高溫中暑可分為輕症中暑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重症中暑可以表現為這三種類型的混合型。中暑可以導致死亡。
  • 乏力、大汗、昏迷……夏天中暑怎麼辦?@長沙人,這份防暑秘笈請收好
    大暑節氣已到,是一年中最容易中暑的時候。這不,市民黃先生今天上午就不幸中暑了,渾身乏力,全身大汗,被送到長沙市第四醫院急診急救中心搶救。該院急診急救中心主任黃豔列了一份防暑秘笈,請市民「趁熱」收好。今年54歲的黃先生,家住洋湖景園,吃完早餐後他到小區樓下散步,回家後吹了一會兒風扇,突然感覺頭暈,不停嘔吐,全身大汗淋漓。家人見狀立即撥打120急救電話。
  • 夏已至盛 謹防中暑 這份防暑秘笈請收好!
    過了大暑,天氣也到了最熱的時候,中暑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今年54歲的黃先生,家住長沙洋湖,7月22日早上吃完早餐後,到小區樓下散步。回家後吹了一會兒風扇,突然感覺頭暈,不停嘔吐,全身大汗淋漓。家人見狀立即撥打120。長沙市第四醫院院前急救醫生譚操趕到黃先生家時,看見其躺在沙發上,渾身乏力,全身大汗,初步判斷可能是中暑了。
  • 這份保溫杯安全指南請收好
    這份保溫杯安全指南請收好 2020-12-11 07: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請收好這份玩樂指南,用「口罩」迎接新年
    今年的跨年夜註定了不一樣,今年是我國一個特殊的年份,充滿了坎坷,在上半年大多數的城市都是靜悄悄的,街道上基本看不到行人,許多地方都顯得有幾分荒涼,讓人感覺處在一個「空城」之中。而到了下半年,疫情得到控制,國內各個城市才開始變得熱鬧起來,很多遊玩的景點、公園、商場也是再一次的人聲鼎沸,直到這個時候我們才發現,冷冷清清的環境讓人感到彷徨,只有人聲鼎沸才是真正的國泰民安!
  • 高溫的夏季如何防止牛中暑
    怎樣判斷是否中暑:根據發病情況在炎熱的季節裡,牛栓在圈舍裡、在強烈日光下直接照射或悶熱潮溼,另外根據臨床症狀而綜合確診為中暑。什麼是日熱病、熱射病?怎麼區別呢?熱射病多因羊舍、牛舍悶熱潮溼,或在車船運輸時,過於擁擠憋悶,體內剩餘的熱量過多,引起神經機能紊亂。
  • 日本人為何「不扛熱」?省電不開空調真熱死人:中暑送醫一萬多人...
    圖/人民視覺自2011年大地震以來,日本年年都熱死人。今年,由於高溫天氣持續,加上很多人不得不戴著口罩度過這個夏天,日本各地因中暑導致死亡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目前,日本各地因為中暑送醫的有一萬多人,東京更是超百人中暑死亡,以至於為遏止「中暑送醫」的情況,日本政府、氣象部門、媒體,都反覆號召大家及時補充水分,適當開空調。 湖南人形容天氣太熱時,有時喜歡誇張地說「熱死人了!」。
  • 中暑了怎麼辦?學會這幾點能救命!
    中暑是指在高溫、高溼環境下,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系統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水及電解質紊亂造成的代謝失常綜合症[1]。如何識別中暑呢?根據中暑的嚴重程度,可分為輕症和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又包括熱痙攣、熱衰竭和熱射病[2]。
  • 熱浪來襲!夏日高溫如何科學預防中暑?
    這都七月份了,也沒見到連日的高溫,反而各地卻頻發暴雨,還出了不少由大水引發的地質災害。昨日百度熱榜的榜一如上,中國氣象局連發三個預警,每個都讓人看的十分揪心。①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橙色預警;② 水利部和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③ 自然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