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新法案通過,法國警察被指「不講武德」?

2020-12-13 察哈爾學會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新法案通過,

法國警察被指「不講武德」?

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危急時刻,法國國內近期又經歷了以「法國教師遇害」為首的一些列極端暴力事件。為維護社會治安,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 )出臺了一部旨在加強打擊恐怖活動,保護執法人員隱私的《整體安全法》。近日,該法案的草案在國民議會(Assemblée Nationale )一讀獲得通過。然而,草案中的第24條(下簡稱「第24條」)因對執法人員的「過度保護」,而在全國範圍內引發大規模抗議活動與警民衝突。衝突爆發之餘也暴露了法國社會上百年的警民恩怨。馬克龍政府在早前宣布將重新修訂「第24條」的內容,然而結果如何,短期內恐難見分曉......法國民眾為何如此強烈地反對《整體安全法》?法國的警民關係又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在進一步了解這些事情之前,讓我們先對事件的背景做一些簡要的了解。

一、保護安全還是限制自由?

《整體安全法》草案(loi de sécurité globale )對強化地方市政警察角色、加強對私人安全企業的監督、視頻監控和圖像捕獲技術的使用、對警察和憲兵的保護、加強交通運輸安全五方面進行規定,共32條。主要內容包括對法國警察執法範圍和監視權的擴大,以及加強對警察的安全保護等。

(《整體安全法》「第24條」原文,來源:法國國民議會官網)

法國國內面臨的不安全因素的加劇是促使立法者試圖推出這一法案的重要原因。近年來,法國國內毒品泛濫、幫派鬥爭、針對平民的暴力和恐怖主義等問題愈發凸顯,給法國的公共安全造成極大的隱患。自馬克龍上臺後,安全就被列為其任期內的第一要務。2017年以來,法國國家安全預算增加超過10億歐元,在人員上,法國在全國範圍內增設了一萬名警察和憲兵崗位。此次法國政府頒布《整體安全法》草案,也是旨在系統地加強國內安保、維護國家安全的行動之一。

然而,法國立法者對《整體安全法》草案的政策預期和民眾對該法案的理解之間呈現出明顯的對立。其中,草案「第24條」則成為引爆法國國內輿論的關鍵條款。「第24條」規定,若在警察或憲兵執行任務時對其進行拍攝,且拍攝的目的為損害警察或憲兵人身安全或精神狀態,如果畫面等材料中暴露警察或憲兵面部、警號等可對其進行識別的關鍵特徵,涉事畫面的拍攝者和傳播者均將面臨為期一年的監禁,以及4.5萬歐元的罰款。

法國內政部長傑拉德·達爾馬南(Gerald Darmanin)表示,「第24條」的目的是更好地保護執法人員隱私,以防他們的照片被洩露。但這一草案的通過卻在法國國內引發軒然大波。11月28日,超過13萬人在全法70個城市進行反對草案的示威遊行活動,部分示威者與警察爆發衝突。12月5日,在政府承諾對「第24條」進行「徹底重寫」後,法國再度爆發示威遊行,成千上萬的示威者在巴黎、波爾多、雷恩、蒙彼利埃和裡昂等城市聚集,據英國《衛報》報導,法國當日共出現了約90起反對《整體安全法》的遊行示威。

(示威群眾在塞納河右岸的夏樂宮人權廣場esplanade des droits de l'homme抗議《整體安全法》)

以新聞工作者為代表的部分反對者認為,「第24條」的內容將對新聞自由原則產生威脅,對公民的言論自由施加前所未有的限制。在拍攝行為可能導致監禁的情況下,警察不當使用暴力的行為將難以被取證和追責。近期法國媒體頻頻爆出的警察暴力執法事件也使這一問題受到法國社會的廣泛關注。11月21日,黑人音樂製作人Michel Zecler因外出未佩戴口罩被三名警察追逐,並遭到警察長達五分鐘的毆打,毆打場面被閉路電視拍下並於27日被上傳到網際網路上。涉事警員展現出的暴力和種族歧視傾向引起了法國民眾的憤慨。包括足球運動員基利安·姆巴佩(Kylian Mbappé)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都對此表達了抗議。雖然總統馬克龍與法國內政部立刻發表聲明對涉事警官進行譴責和停職調查,但這一事件無疑加劇了警民對立。

也有部分反對者認為,《整體安全法》一旦通過,將對普通公民的人權和自由造成侵害。該草案最初由法國總統馬克龍所在的政黨「共和國前進黨」(La République En Marche !)議員讓-米歇爾·弗維格(Jean-Michel Fauvergue)和議員愛麗絲·圖羅(Alice Thourot)於十月提出。而在此前,弗維格曾擔任法國精銳特警「黑豹突擊隊」(RAID)的負責人。因此,部分民眾認為,該項法律似乎旨在安撫警察工會,而不是保護公民行使公民自由的權利。律師文森特·布倫加斯(Vincent Brengarth)稱,這一法案的通過,將使法國成為「警察國家」(tat policier)。

黑人音樂製作人澤克勒接受媒體採訪)

此外,措辭的模糊性也成為草案「第24條」為人所詬病的原因之一。草案中的「意圖傷害」以及「身心損害」等規定缺乏具體界定標準,尤其是加入難以測量的「心理傷害」一項,似乎為警察提供了更大的解釋空間。

二、「公僕」?「虎倀」?法國的警察制度

近期一系列的示威遊行矛頭直指政府立法對警察的過度保護,作為此次衝突的核心,法國警民關係又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作為現代警察制度的發源地,法國社會的警民關係一直維持在微妙的狀態下。法語中存在不少對警察的謔稱,例如最常見的「flic」(「條子」,詞源不詳,最流行的說法是來源語法國俚語「argo」中的「flick」,意為幹壞事的德國人)、「poulet」(雞,拿破崙一世時期巴黎警署曾駐紮在一家禽類養殖場附近)、「keuf」(將「flic」音節翻轉形成的argo)、「condé」(可能是法語中侮辱性語言「des cons」的argo)等等......。從這些詞語中也可窺見法國民間對於警察的矛盾心理。而警察制度在法國的建立及發展,一直都飽受爭議。

(22 v'la les flics,法國家喻戶曉的俚語「快跑警察來了」)

在英法百年戰爭時期,1373年,法國就組織了一支專門用來維護軍隊及民間秩序的憲兵組織(Maréchaussée),即現今法國國家憲兵(Gendarmerie Nationale,gen-de-arme武裝的人)的前身。但與警察不同的是,憲兵仍屬於軍隊作戰序列,在日後的發展中逐漸轉變為專門從事軍隊紀律的維護工作的兵種。

(法國憲兵在科西嘉島剿匪,憲兵主要負責國內治安以及對內維穩)

1667年,法王路易十四(Louis XIV)授權樞密院首席大臣讓-巴普蒂斯·科拜耳(Jean-Baptiste Colbert)組建一支警察部隊,「警察負責確保公共治安,以保護城市免受可能發生的騷亂的影響」(La police consiste à assurer le repos du public et des particuliers, à protéger la ville de ce qui peut causer des désordres.)。這支專門用於維護公共治安的部隊也成為了現代警察制度的雛形。值得一提的是,路易十四下令組建的警察隊伍並不從屬於軍隊,而是隸屬於當時的巴黎市政廳,這在制度上開創了警察與軍隊分離的先河。

(大革命之後,警民衝突依舊頻繁,圖為1830年反抗十月王朝的七月革命,《自由領導人民》La Liberté guidant le peuple歐仁·德拉克羅瓦)

大革命時期警察制度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並最終形成了兩個分支,即負責城市治安的治安警察(Sreté, la police administrative)與司法警察(la police judiciaire)。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各國通過維也納和會完善了國際秩序,明確了「主權國家」這一定義。從此各國不再使用對外戰爭的軍隊來應對國內的治安問題,警察的作用愈發重要。而憲兵在之後也被逐漸劃歸內政部管轄(擔任國防部糾正軍紀的任務除外),從而形成了現代法國的兩大強力執法部門,即國家警察(Police Nationale)與國家憲兵(Gendarmerie Nationale)。國家警察主要負責大城市的治安工作,而憲兵除負責小城鎮、鄉村的執法工作外也負責緝私、高速公路巡邏、野外搜救、保護政要、維護首都秩序等工作,因其軍事背景,武裝程度要優於警察。

(法國國家憲兵)

(法國國家警察)

法國警察制度誕生與發展的過程中,警民衝突的問題一直難以迴避。在大革命前,警察被認為是王權壓迫人民維護統治的工具。大革命以後,政府不再是君權神授,而是依靠「民有、民治、民享」的「社會契約」成立的政治實體。在此邏輯基礎上,人民選擇政府,政府任命警察,警察應該全心服務於人民。而當人民對政府產生不滿情緒時,夾在人民與政府之間的警察往往往便進退維谷。第五共和國成立後,在數次民間與政府的對抗中警察都站在了政府一邊,此外,因巴黎郊區針對少數族裔以及移民的暴力執法,警察也多次受到指責。馬克龍就任後,因「黃馬甲」運動(Gilet Jaune)而激化了政府與民間的原有矛盾。今年十月法國境內發生了多起惡性襲擊事件,促使執政黨「共和國前進黨」在國會推進《整體安全法》。與此同時11月21日,三名警察毆打了一名黑人音樂人事件再次引發了法國民眾對警民關係的深刻思考,並走上街頭表達不滿。

飽受爭議的《整體安全法》雖已在國民議會通過一讀,但要真正成為一部法律,還需要極其複雜的過程......

三、走流程?還是直接妥協?

在正式探討《整體安全法》能否成為一部法律前,需要首先了解法國的立法程序。依據法國現行《憲法》(1958),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政府分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個分支,立法權由國民議會(也稱下議院)和參議院(Sénat)兩院行使。兩院有權制定、通過法律,並監督政府工作。如出現意見分歧,則最終由國民議會做出裁決。

而一部法律的誕生,需要經過以下步驟:

圖源:徐坤陽

由「共和國前進黨」議員提出的《整體安全法》草案於11月24日通過一讀,仍處於立法程序的初步階段。正常情況下,一項法案通過一讀後將送至另一院審議,如兩院意見一致則法案文本通過,否則另一院將修改意見送回提案院,進行二讀審議。這次事件中,法國民眾、媒體以及社會團體對「第24條」中「侵犯表達自由,加劇濫用公共權力現象」的不滿情緒與反抗行為使該法案甫一公開便陷入爭議,也促使馬克龍11月30日在總統府召集總理、內政、司法等部長,以及各黨團領袖,主持召開了危機應對會議。據消息人士稱,他以「非常清晰和堅定的態度」表達了意見,要求政府成員「迅速提交建議」,重建警民的信任關係。

滑動查看全圖

作為半總統制國家,總統直接任命總理(《憲法》第8條),主持內閣會議,頒布法律,統帥三軍,有權解散國民議會,在面臨重大危機時,擁有採取非常措施的權力(《憲法》第16條)

圖源:徐坤陽

危機應對會議後,由「共和國前進黨」、民主運動聯盟(MoDem)和「行動」(Agir)三家組成的國民議會多數派宣布,將「徹底重寫」禁止惡意散布憲警影像的相關爭議條款。路透社報導稱,《整體安全法》是馬克龍在2022年法國總統大選前強化法律和秩序(law and order)改革中的一環。

從此次事件,我們也可窺見法國民眾在公權力的型塑下所呈現的矛盾情緒:一方面,在恐怖襲擊發生時,希望國家出手打擊,維護國家安全;另一方面,又不希望國家公權力過度的介入私領域,因而對警察等權威產生質疑。在疫情所帶來的壓抑情緒的推波助瀾下,極富爭議的法案與警察的暴力執法事件直接點燃法國社會衝突的引線。對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指出,「法國已經形成一種『自動反應』,凡是當政府權力有可能限制自由時,輿論就會反彈,以制衡權力。法國社會未必真的對加強法制、維護執法人員隱私的改革方向有意見,而是已經形成了一套面對政府改革的反應模式和『維護自由』的環境土壤。」 「法國在以往多次社會運動中已經形成『政府改革——社會抗議——政府讓步——事件平息』的互動模式。」 而《整體安全法》引發的抗議事件發生在疫情和前期恐怖襲擊事件的雙重背景下,因此或存在兩種發展方向。「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疊加,政府做出一定讓步後,事態可能會按以往的規律逐漸平息。」

為平息事態,法國執政黨領袖卡斯塔內已表示,將「徹底重寫」「第24條」。此外,法國內政部網站消息稱,法國內政部長達爾馬寧還將於12月18日會見警察和憲兵隊代表,商討執法人員目前面臨的監督、物質條件等困難,並將商討結果向法國總理反饋。

根據立法程序,法國參議院將在明年1月份對草案進行審議,並做出修改。與國民議會不同的是,馬克龍所屬政黨在參議院中為少數派。因此,也有許多法國民眾希望參議院可以傾聽民意,對草案作出大規模的修改。

四、群眾示威,馬克龍政府是堅持還是退讓?

面對這一草案,法國民間有較為負面的反應。在草案一讀通過前,各種抗議活動就已此起彼伏。在黑人音樂製作人Michel Zecler被警察毆打的事件在網上發酵後,11月28日星期六,包括巴黎、波爾多、裡爾、斯特拉斯堡、蒙彼利埃、南特在內的多個主要城市爆發一百多場群眾抗議,據法國政府稱抗議者總人數為13.3萬人。近年來為抗議社會不公而多次走上街頭的「黃馬甲」組織在此次示威活動中仍起到了核心骨幹的作用。在巴黎,抗議者揮舞著紅色的工會旗、法國國旗和自製的反對警察暴力的標識,打出「自由、平等、博愛,都是給誰的?」的標語,提出新聞報導自由的訴求,並要求內務部長傑拉爾德·達爾馬寧(Gérald Darmanin)下臺。當日示威者推翻車輛築起街壘,並向警方發射煙花,警方即使用了催淚彈反擊。據法國警方稱當日有20名警員被打傷,警方同時逮捕了數十人。

(抗議新法的群眾聚集在巴黎共和國廣場上)

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後在電視節目上承認部分警察在執法過程中使用暴力,並許諾會懲治相關執法人員;但他也強烈批評了在示威活動中對警員使用暴力行為,並稱「只有瘋子才會這麼做」。馬克龍同時指出,「法國不是匈牙利、土耳其那樣的威權國家;也不像美國那樣,每次示威活動都要死上十幾個人。不能允許法國的自由發生倒退。」目前美、匈、土三國均未對此作出回應。12月5日,法國全國範圍內再度爆發抗議活動,抗議者和警方發生肢體衝突,並使用了燃燒瓶攻擊警察和憲兵。當日警方逮捕95人,據悉有67名執法人員在此衝突中受傷。

(12月5日,巴黎發生的警民衝突)

法國記者協會憂慮,「第24條」恐遭警方濫用,以規避記者與民眾對暴力執法的監督。在此前一系列關於抗議事件的報導中,多名記者受到了警方的威脅甚至毆打。記者協會認為「第24條」可能會包庇警方暴力執法的現象。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同樣表示,堅決譴責「這些對新聞自由,更廣泛地說是對公眾信息自由的可恥的攻擊」。

因馬克龍政府的執政失誤而得利的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Rassemblement national)在其領導人馬麗娜·勒龐的領導下,其反移民、反歐盟及反伊斯蘭立場促使該黨在最近十年突飛猛進。但在2017年的總統選舉中,國民聯盟因遭到法國主流左右翼合力阻擊而敗於馬克龍。在這次抗議活動中,勒龐以隔岸觀火的態度稱讚法國警方彈壓得力,並將抗議民眾斥為「極左勢力」。勒龐同時還認為,「問題恰恰在於在社交網絡上威脅執法人員生命的網民不受懲罰」。

(勒龐的相關推特)

法國的抗議運動受到英國媒體的密切關注。此草案引起了一些國際組織的擔憂:聯合國人權高專辦(OHCHR)在一份專家聲明中指出,「第24條」有違國際法和基本人權。人權高專辦警告說,只是修改「第24條」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立法者必須進一步認真思考整個法案的制定意圖。除「第24條」外,草案的「第22條」也存在出現以安全和反恐為藉口的大規模監視(特別是針對示威者)行為的風險,這將對個人隱私、集會自由和表達自由都將造成重大破壞。法國政府沒有對人權高專辦的聲明作出回應。

(領導專家聲明起草的孟加拉籍人權律師伊琳娜·汗)

五、 示威後 《整體安全法》何去何從?

雖然法國因《整體安全法》而陷入混亂,但馬克龍政府並沒有因為國內的反對聲音而偃旗息鼓。在明確表示將重寫「第24條」的同時,馬克龍與其領銜的「共和國前進黨」又將目光聚焦了近期國內氣焰囂張的「極端主義」與「分離主義」。近日,法國總理讓·卡斯泰(Jean Castex)表示其政黨將在議會提案,立法反對分裂國家的行為,矛頭直指日前法國多地發生的暴力事件,與穆斯林少數族裔。有消息稱,這些修改方案可能會被糅合進飽受爭議並即將面臨重寫的「第24條」。

經過筆者的採訪調查,對法國民眾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歸納分析。實際上,馬克龍政府最近的「右轉」與即將到來的2022年大選休戚相關。在經歷了2014年地方選舉大敗之後,時任總統、社會黨人奧朗德支持率跌至冰點,在2017年大選中無意尋求連任,這前後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了在議會中代表法國左派的社會黨內部分裂。前社會黨人馬克龍率領一部分中間派另立山頭,創立了走中間路線的「共和國前進黨」。而右派在同期遭遇黑天鵝事件,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菲永(Franois Fillon)深陷貪腐醜聞,草草退出選舉。代表極右翼勢力的國民陣線候選人瑪麗·勒龐與馬克龍「陰差陽錯」的進入了最終對決。而馬克龍依靠著泛左勢力和右翼保守陣營內建制派的支持成功當選。然而,在當選後,因其銀行家的出身以及經濟上偏向自由主義的政策,導致了左翼選民的反水。「黃馬甲」運動、與以法鐵(SNCF)為首的傳統行業工會因反對養老保險改革而進行的罷工運動,動搖了馬克龍的自由派選民基本盤。馬克龍為爭取反感勒龐和國民聯盟的泛右翼選民,在近期試圖用一些偏右的保守論調來拉近自己和這一部分選民的心理距離。

(馬克龍民調支持率整合,來源:statista)

在2022大選臨近時刻,法國政府與民間的矛盾卻愈演愈烈。近期發生的警察毆打黑人音樂家事件和「第24條」的爭議適時的引發了法國民間關於幾百年來警民關係的深刻思考。警察制度作為維護國家政治穩定的「必要之惡」,在21世紀的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國家暴力機器作為懸在執政者馬克龍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如何讓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防止警察暴力執法事件的發生,是其進一步修改《整體安全法》的思路,也是馬克龍本人在2022年尋求連任的基石。

END

參考資料

網站:

https://www.lepoint.fr/societe/enfin-un-dictionnaire-francais-keuf-20-05-2013-1670398_23.php

http://www.assemblee-nationale.fr/dyn/15/rapports/cion_lois/l15b3527_rapport-fond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opinions/2020/11/26/frances-new-national-security-bill-could-jeopardize-freedom-expression/

https://www.rfi.fr/cn/%E6%B3%95%E5%9B%BD/20201206-%E6%B3%95%E5%9B%BD%E6%94%BF%E5%BA%9C%E6%89%BF%E8%AF%BA%EF%BC%8C%E6%95%B4%E4%BD%93%E5%AE%89%E5%85%A8%E6%B3%95%E4%BA%89%E8%AE%AE%E6%9D%A1%E6%AC%BE%E5%B0%86%E4%B8%8D%E4%BC%9A%E6%8A%AB%E7%9D%80%E5%8F%8D%E5%88%86%E8%A3%82%E6%B3%95%E5%A4%96%E8%A1%A3%E9%87%8D%E5%87%BA%E6%B1%9F%E6%B9%96

https://edition.cnn.com/2020/11/24/europe/france-freedom-of-press-law-police-images-controversy-intl/index.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190372

https://edition.cnn.com/2020/11/24/europe/france-freedom-of-press-law-police-images-controversy-intl/index.html

https://www.ohchr.org/EN/NewsEvents/Pages/DisplayNews.aspx?NewsID=26560&LangID=E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0/dec/05/thousands-march-over-police-violence-and-security-bill-in-paris

https://www.lemonde.fr/idees/article/2020/11/19/manifestations-contre-la-proposition-de-loi-securite-globale-ong-syndicats-et-societes-de-journalistes-denoncent-des-agressions-honteuses-contre-la-liberte-d-informer_6060390_3232.html

https://www.euronews.com/2020/12/05/dozens-of-rallies-to-march-through-france-against-security-bill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5201993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5135995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5115659

https://www.bbc.com/news/world-europe-55100247

https://www.aljazeera.com/news/2020/12/5/france-violence-erupts-in-new-paris-protest-against-security-law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8%98%AD%E8%A5%BF%E7%AC%AC%E4%BA%94%E5%85%B1%E5%92%8C%E5%9C%8B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8A%E6%80%BB%E7%BB%9F%E5%88%B6

https://mubu.com/doc/explore/29708

https://www.slideshare.net/2936tpe1230/ss-18528092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12/10/c_1210924658.html

文案:

王旌州

王卓青

徐坤陽

翟悅

圖片:

徐坤陽

設計:

周一諾

監製:

方柔尹

往期明察秋毫

相關焦點

  • 毆打黑人警察受指控 法國涉警法案惹爭議
    新華社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吳寶澍)法國4名警察因涉嫌在首都巴黎毆打一名黑人男子,11月30日受到指控。這起事件和一項涉及警察執法的法案日前引發法國大規模示威。11月28日,在法國巴黎,一名男子在遊行示威中被點燃的車輛前自拍。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裡薩爾攝)遭毆打的音樂製作人米歇爾·澤克勒自述,他11月21日深夜出門,沒有按防控新冠疫情規定戴口罩,看見一輛警車後迅速返回工作室。數名警察追他,在工作室門口毆打他大約5分鐘。
  • 法國:巴黎警方因毆打黑人而被停職,馬克龍推動新法案引抗議!
    法國巴黎,一名黑人被數名法國警察毆打,黑人齊克勒說,警察在錄像記錄前多次無情地毆打他,甚至用警棍和催淚彈,並表示自己正在尋求正義。 事發後,法國內政大臣傑拉爾德·達曼寧下令將涉案人員停職。
  • 為抗議法案的推出,巴黎爆發遊行示威,數十名市民向警察投擲炸彈
    據此前報導,巴黎當地時間11月24日,法國國民會議通過《整體安全法》,法案的第24條規定,對惡意傳播警察和憲兵形象、洩露警察面具特徵的身份信息進行處罰。但是,由於近期巴黎出現多起警察暴力毆打民眾的現象,法案引起一部分民眾的不滿。5日當天,數千名法國民眾開始在法國首都巴黎進行遊行示威。
  • 法國黑人被警察群毆,政府譴責完,轉頭就立法保護警察
    本周五,法國當局拘捕了4名警察,據法國官方給出的消息,這四名警察有三名涉嫌毆打和種族歧視一位黑人音樂製作人。據了解,上周六晚上,幾名警察發現一男子不戴口罩,因此試圖檢查他的身份。根據事發大樓前的監控錄像顯示,數名警察企圖拽著這名黑人男子進入房間,他們對他拳打腳踢,還使用棍棒進行毆打。暴力毆打持續了5分鐘後,地下室有幾人出來,被毆打的男子才獲得了片刻喘息時間。但之後,警方又向屋裡投擲了一枚催淚彈。
  • 法國三名警察打黑人惹眾怒
    法國三名警察打黑人惹眾怒陳丹一段顯示法國首都巴黎三名警察「毆打」黑人的視頻26日曝光,引發輿論譴責,促使國家警察監察總局調查。內政部長熱拉爾德·達爾馬寧說,一旦證實涉事警察行為不當,他們將被開除。警方以使用暴力和不配合警察執法為由逮捕米歇爾。後者律師告訴法新社記者,當事人在挨打後遭拘押48小時。檢察機關後來撤銷針對米歇爾的調查,轉而調查警察是否濫用權勢實施暴力。這一事件成為法國社交媒體和電視臺的頭條新聞。
  • 吉林松原:小夥偷走店家財神爺140元錢,網友怒指不講武德
    今年最流行的一個梗是「年輕人不講武德」,源自一位「太極大師」之口,他在被對手輕鬆擊敗後,辯稱沒有準備好,是對手偷襲在先,這種挽尊的言論一時間貽笑大方。但網友卻習慣將這句話的意思理解為不按套路出牌,指代一些讓看不懂的神操作。11月26日下午2時左右,在吉林省松原市一燒烤店,來了一個年輕的小夥子說要點些燒烤。老闆娘當即喜上眉梢,應承之後馬上轉進操作間開始燒烤。
  • 巴黎又亂了,法國多地爆發遊行活動,反對「全面安全法」法案
    根據環球報11月29日的報導,現在法國已經出現了全國示威活動,而且參與示威的人群人人都拿著標語,抗議警方進行暴力執法的行為。隨著活動日子的不斷進行,遊行示威也逐漸轉變成一場又一場的暴力,有很多城市的店鋪被直接打砸。
  • 法國爆發全國性示威:70多個城市暴動,汽車被焚燒,警察出動水炮
    環球網11月29日報導,法國爆發了全國性示威活動,超過70個城市出現了大規模遊行示威。這些示威者舉著標語,抗議警察的暴力行為。隨著活動的進行,示威遊行逐漸變成了一場暴亂,多個城市的店鋪被打砸。這些示威者聚集抗議的原因,是法國議會通過了「整體安全法」。
  • 法國議會通過一項法律把心理暴力定義為刑事犯罪
    心理暴力是許多現代家庭都會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法國議會通過一項法律把心理暴力定義為刑事犯罪,法國由此成為世界上首個認定夫妻或同居者之間的「心理暴力」為刑事犯罪行為的國家。 心理暴力的主要內容1、法國議會明確將夫妻或同居者之間惡語相向、言語威脅、侮辱等等「心理暴力」行為定義為刑事犯罪。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 怎麼突然火了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 怎麼突然火了時間:2020-11-22 23:0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 怎麼突然火了 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新鮮事情通過網絡傳播,最近是不是你也聽到很多口頭禪變了,是不是聽見了周圍很多人在講年輕人不講武德,
  • 被馬克龍激怒,法國警察包圍巴黎地標建築,爆發抗議
    【南方+12月15日訊】據俄羅斯媒體報導,近日法國國民議會通過的旨在保護警察和憲兵的《整體安全法》在法國掀起了抗議風波,眾多民眾走上街頭進行大規模抗議,與警察進行對峙。對此,法國總統馬克龍隨後表示將削減該法案,並承諾將對警察進行徹底改革。
  •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和意思 年輕人不講武德梗出處
    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和意思 年輕人不講武德梗出處時間:2020-11-22 23:07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年輕人不講武德是什麼梗和意思 年輕人不講武德梗出處 太極大師馬保國的一句年輕人不講武德,偷襲我這個69歲的老人家最近火了,很多人都在模仿這個句式,用法還挺廣泛
  • 孔帆:法國新反恐法:要人權還是要安全?
    國際特赦組織首先直指法國實施緊急狀態,已超出原本框架,深深危及人權和自由,去年通過的一些法規把警方的預防性措施視為優先,司法程序反而被置於次要地位。 「延長緊急狀態是不合理的」,國際特赦組織舉例,2015年底到2016年底,612件在家軟禁案例中,沒有一件發展成司法調查案件。
  • 【法國將重新起草爭議安全法案 此前曾引發大規模抗議】France24...
    2020-12-01 17:50:08來源:FX168 【法國將重新起草爭議安全法案 此前曾引發大規模抗議】France24 當地時間1日報導,法國議會放棄爭議安全法案,該法案將限制拍攝警察行動的權利。
  • 法國警察因毆打黑人音樂製作人被停職
    據法國媒體當地時間11月26日報導,一段近日法國警察毆打一名黑人音樂製作人的視頻被一家網站發布,引發軒然大波,涉事警察已經被停職。據報導,上周六(11月21日)晚,三名警察曾對在錄音室工作的一名黑人音樂製作人拳打腳踢,毆打持續了近5分鐘。
  • 奔馳不需要講武德!
    2020年廣州車展上,奔馳不出意外地展出了新一代GLS車型,但是在6.2L排量的凱雷德、薩博班、YUKON都在盼著進入中國市場時,奔馳竟然把GLS的排量全部降為了2.5L。 幸好奔馳還不是那麼「不講武德」,還是把六缸保留了下來,但是目前海外的六缸車型依然是3.0T,並且海外也有GLS 580八缸可選。
  • 年輕人不講武德啥意思?網紅武術大師馬保國:他們只想把人打暈
    "年輕人,不講武德「,最近你的朋友圈、身邊小夥伴、亦或是網絡社交軟體,是否被這句橫空而出的句子刷屏?作為瞬間火爆全網的流行語句,背後卻有一段故事,那麼你又是否知道這句「不講武德」指的具體是什麼呢?今日,讓這句「不講武德」流行起來的,網紅武術大師馬保國就親自講述了具體含義。
  • 廣東美食太「不講武德」了!
    小聲bb:你以為廣東人真的不吃福建人嗎? 除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菜品,很多廣東的菜名也都具有迷惑性:人頭飯、煲仔飯、魚飯、粿汁、油炸鬼,其中煲仔飯大家見多了不以為奇,北方人初見可是一頭霧水,更何況人頭飯、油炸鬼這些,
  • 美一攬子支出法案 法案冗長被指「夾帶私貨」
    經過長時間僵持和內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12月21日終於通過包括9000億美元紓困案在內的一系列支出法案,但美國總統川普拒絕籤字。而據美國媒體報導,相關法案多達5500多頁,閱讀時間卻只有幾個小時。法案的通過過程很倉促。而冗長的法案中被指夾帶私貨。
  • 法國多地示威者和警察發生衝突60多人被捕
    新華社巴黎12月5日電(記者唐霽)法國多個城市5日舉行遊行示威活動,警方和示威者在部分遊行地點發生衝突,60多名示威者被逮捕。12月5日,警察在法國巴黎遊行示威活動現場警戒。新華社發(奧雷利安·莫裡薩爾攝)法國媒體報導說,包括巴黎、馬賽、裡昂、裡爾等城市在內的法國多地舉行了90多場遊行示威活動,反對政府近期提出的《整體安全法》法案。示威者要求政府刪除《整體安全法》法案第24條款等內容。據法國內政部統計,當天全法超過5萬人參加遊行示威活動,其中巴黎大約有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