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的秋色,如今在中國北方才最真實。
在黑龍江和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有國內最大的森林和草原生態,這裡沒有巨大的人口和城市溫室效應,仍然保持著最原始的自然植物和氣候循環系統,在東北地區,興安嶺的大大小小的樹木開始變黃變紅,初秋的落葉還沒有開始,因此是觀賞秋林的最好時節,呼倫貝爾大草原北上,路旁有許多白樺樹,白樺樹是北方秋天的代表,比夏天的綠得更美,秋天是興安嶺秋色最美的時節,森林和草原交錯的地方,白樺樹和興安落葉松此時樹葉開始變成金黃色。
接踵而至的道路融入了大興安嶺的洪水,道路前面無路可走,大興安嶺自駕,空氣乾淨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不容易陷入困局,興安嶺的路上跑,不必穿越大山,無需穿越崎嶇不平的公路,全程沒有盤山路,路況良好,收費站少,推車少,甚至車輛也少。
這是一條私家車旅行的路線,沿途有漂亮的樺樹,沒有雪松或松樹那麼粗壯,但是白樺林的高度和密度是驚人的,純樺樹中幾乎沒有其他雜木,白樺樹像陽光一樣,生命力頑強,森林被大火燒毀後,最早生長的是樺樹,樺樹的果實能擋住森林的火焰,火災後又能迅速形成大白樺林,這是俄羅斯北方頑強頑強意志的體現。
秋高氣爽,林子裡的採菌員們都帶著麻袋在路邊採草,有一次我停下來休息,想去林子裡上廁所,後來一進林子,就忘了自己在哪兒了,走出馬路進了林子,立刻有了進入森林童話世界的感覺,白而粗的樺樹,林子裡到處都是各種蘑菇,在樹上的枯枝上細看,能發現多種真菌,原始森林中的真菌種類比平常多得多,食用菌只是野生真菌的一小部分,許多真菌只有在野生環境中才能見到,它們形狀奇特,色彩斑斕,秋天是林子裡產菌的高峰,秋高氣爽,一年到頭,在林子裡採菌的人都能熟練地辨別各種食用菌。
四周路旁的樹林裡,到處都是蟲子,如果你貼上上下身,在地上仔細搜尋,或在樹幹上探查牛仔,你會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因為這裡的森林沒有被打擾,環境原始,是我們平時難以見到的自然環境,因此是城裡人非常嚮往的那種,大昭興安靈印象最深的就是白樺林和樺樹文化樺樹皮,這是東北最重要的生活資料,樺樹可以長成巨大的樹皮,能長出巨大的完整樹皮,這是鄂倫春、鄂溫克和赫哲族過去生活的帳篷「總結」出來的,也能做外衣、鞋子、文字等,加上藥蒸的樺樹皮能像皮革一樣,耐久,能剪裁,能縫合。
樺樹皮文化,東北非常見原始和遙遠的古老文化傳統,從一棵巨大的樺樹上剝下大樹皮,的確是一項特殊的技術,只有老藝人的程序複雜,包含了大量的自然學知識,首先是巨大的樺樹,要有合適的季節和溫度,還要有特殊的剝皮工藝和工具,這種工藝在國內應該已經很少見到了,現在國內許多工藝品都需要樺樹皮,大部分都是從俄羅斯進口。
穿過鄂溫克人的小村莊,看到一個用大鍋煮樺樹皮的小帳篷,當地人說我很幸運,現在樺樹皮的使用率很低,所以每年都要用到顏色鮮豔的植物,經過一周左右的烹調,才能把它裝進一個大鍋裡,這樣一次旋轉,就能把它自然地烤乾。經過處理的樺樹皮與皮革十分相似,與樹皮完全不同,只有一處獨特的樺樹斑點可以告訴你,這是由樺樹皮製成的,質地真的像皮革,但它的表面較粗糙,不光滑,還有天然樹皮汙漬和小孔,這種樹皮很硬,不吃東西,許多興安嶺的原住民現在用它來做包包、手袋,甚至做裝飾畫,工藝和效果都得到了好評,一些景點周圍還設有遊客可以自己製作樺樹皮的體驗項目,這種體驗不可缺少,特色鮮明,性價比高。
興安嶺地區特有的樺樹皮及其它樹皮製品,在東北少數民族地區樹皮文化源遠流長,幾乎融入傳統生活,是不可分割的天然原料,現在主要生產工藝品及旅遊紀念品,這種原始森林文化的演變令人嘆為觀止,但也讓我們重新認識東北的樺樹文化,東北的大興安嶺,在秋天綠林變成了蔡琳,森林裡充滿了驚喜,林中一直是涓涓細流,清清楚楚,秋天一片林木蔥鬱,黃綠色世界特別喜歡這個季節的興安嶺,喜歡這片森林的秋色,難忘。
青年時,旅行是學習的一部分;老年時,旅行是體驗的一部分。看到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難道你還想去這美麗的地方旅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