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態環境比現在好得多,即便沒有動物保護措施,野獸也能泛濫到滿園子跑,這起事件的主人公郅都,有人評價他是直臣,有人則說他是酷吏,褒貶不一,野豬逆襲事件也不過是他從政後的事例之一,只不過涉及皇妃的安危,流傳面更廣一些而已。
史料能夠記載這件事,當然不會是八卦黨的體現,後宮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史家一向不屑著筆,畢竟是在編纂史籍而非甄嬛傳或八卦周刊,之所以引用這個事例,目的在於借皇族中人的重要性,凸顯郅都的人物品質,彰顯他的耿直性格與剛直的行事作風。
野豬逆襲事件
事件的主人公,景帝、竇太后、賈姬、郅都。
(野豬:還有我來著^(* ̄(oo) ̄)^)
漢朝的時候,只有起興兵事的時候才會有將軍這個統軍職務存在,屬於非常態化職位,而僅次於將軍的就是中郎將,負責宮禁安全方面的工作,一般都是皇帝比較信任的臣子擔當這個職務,畢竟要負責皇帝和他一家老小的人身安全,尋常官吏是無法擔此重任的。
郅都本是侍郎出身,也就是皇帝的近侍,在野豬逆襲事件發生的時候,郅都受景帝提拔,擔任中郎將一職,負責景帝的安全警衛工作。
景帝帶著賈姬以及侍衛人等一起打獵,賈姬中途因為內急去了趟衛生間,動物的領地意識非常強,用人話說就是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在動物的固有意識裡,圈地運動的標誌之一就是排洩物,可能是野豬的鼻子非常靈敏吧,憤怒的野豬直奔廁所衝了過去,不,是衝了進去,差不多算是賈姬、野豬面對面的狀態。
值此危急之際,景帝略慫,「上目都」,皇帝看著郅都,赤裸裸的暗示郅都把心愛的人兒救下來,郅都假裝沒事人一樣,看不到,景帝擔心賈姬安危,於是決定自己抄傢伙上,畢竟自己本來就是打獵來的,只是沒想到要動這種大傢伙。
這時候郅都行動了,他沒有去救賈姬,而是跪下攔住了景帝,勸解皇帝說:「死一個妃子再召進宮一個也就是了,天下還能少了適合當妃子的女人不成?就算皇帝自輕自賤,不拿自己當回事,可劉漢宗室社稷怎麼辦?竇太后怎麼辦?」
大概意思就是人分輕重,皇帝的安危關乎國運,豈能因為一個妃子就以身犯險呢,後果很嚴重。其實還有一點,如果皇帝掛了,那郅都這個中郎將也就不需要再活下去了。
景帝聽了諫言,覺得郅都講的有道理,還是社稷為重,妃為輕,所以不再固執己見衝上去救人了,而野豬也夠厚道,從廁所出來徑直走了,並沒有傷害賈姬。(野豬:傷害女人?那是男野豬辦的事麼。)
竇太后聽聞這件事以後,賞賜給郅都金百斤,皇帝也以同樣的賞賜獎勵了郅都。
剛直太過的結果
《史記》、《漢書》都有相關郅都的記載,都將其定性為「酷吏」,而西漢的酷吏大多下場悽慘,郅都是這樣,類似王溫舒、杜周之流又何嘗不是呢?
西漢前期,秉承無為而治的治世原則,與民休息,寬鬆的制度令經濟轉暖,但同時也衍生了一些先富者,這些人靠自己的資源壟斷利益,而想壟斷利益有時候就必須要藉助強硬手段,形成自己的產業鏈、利益鏈,形成自己的族群勢力集團,各地的豪強非常強勢,屬於國家層面的不穩定因素,所以到了武帝一朝,主父偃建議武帝,把各地豪強全部強制遷往茂陵附近,讓他們脫離成長的土壤,失去其所能倚仗的根基,只許老老實實,不許亂說亂動。
在此之前是如何管理這些豪強的呢?血流漂櫓。
就以郅都為例,當時濟南郡的瞷(jiàn)氏家族,每每與官府為難,瞷氏家族不但勢力強大,而且門下不乏奸猾之徒,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鑽法律空子,太守對他們也沒有辦法,景帝聽聞,知人善任,派郅都派往濟南郡懲治豪強,郅都到任後,不搞因勢利導那套懷柔政策,直接下死手,頭頭腦腦們被抹除了個乾淨,鐵腕政策嚇壞了各大家族,所以豪強問題得以改善。豪強對郅都的態度只是一方面,連附近同級別官員聽聞此事後,也都對郅都非常敬畏,就好像下級見了上級一般。
郅都對豪強的打擊方法和力度,令景帝非常滿意,對他更加重用,他被調回了皇帝身邊,負責首都治安工作,郅都直是夠直,但是過剛易折也是必然的,下面要講述的就是他如何對待高級官員和皇族子弟的。
丞相周亞夫軍權在握,權傾朝野,而郅都見了周亞夫也僅僅就是作揖而已,並未象其他官員一樣行跪拜禮,這就不是剛直的問題了,沒有規矩,不懂禮法,而對待皇族呢?恐怕過分還要加個更字,這也是他的取死之道。
承平日久,皇族違法者眾,比如廢太子劉榮(臨江王),因為佔了宗廟的地皮被問責,雖是大罪,但對於皇室自己人而言,不算什麼事,反正都是自家的,但是既然涉嫌犯罪,或輕或重都要有所懲戒,所以在徵得景帝同意後,郅都將劉榮帶到中尉府,與其說審問不如說就是直接斥責,氣勢忒強了些,絲毫不顧及劉榮的皇家身份,即便劉榮認錯,要求給自己紙筆,他要向景帝認錯也被拒絕,偏要搞與庶民同罪那套。
劉榮真的被嚇壞了,可能是以為不放過自己的背後主使者是景帝,也可能是擔心景帝不管自己,自己落到酷吏手中難得好死,所以給景帝寫了封道歉信以後就自盡了。
這就牽扯出一個大人物,竇太后。郅都不是不給紙筆麼?最後寫出了道歉信就是因為竇太后差人所送的紙筆,當初劉榮之所以被立為太子,是因為他的庶長子身份,也就是說,劉榮是竇太后的長孫,本想著道個歉也就算了,反正都是自家地,沒想到郅都逼死了劉榮,當時竇太后悲憤之餘就想直接要了郅都的命,還好景帝鑑於郅都忠心,所以僅僅是把他革職,而且剛剛革職隨後就是調任雁門郡,主管邊疆防務。
郅都治軍方面,也有一定才能,他在任期間,即便彪悍如匈奴也不敢寇邊,輕啟戰端。
有傳說,是匈奴的離間計生效,所以郅都被殺,其實無論真偽,都是旁枝末節而已,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郅都還活著,竇太后就咽不下這口氣,至於藉口只要有心肯找,還是很容易的,竇太后無異於向景帝直接攤牌,哪裡需要什麼實證,就是要他死,藉口對不對,好不好,反正郅都能死就可以了。
景帝:「郅都是忠臣······」
竇太后:「臨江王就不是忠臣嘛?!」
說的多直接,藉口都多餘,就是為了臨江王劉榮的事情耿耿於懷才要殺郅都,而景帝明知道這關節卻還是讓竇太后遂願,最終殺了郅都。
郅都這輩子,雖然有時候手段血腥了些,也輕狂了些,但總體來說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著想,為此得罪了很多人,還包括皇族在內,雖屬酷吏卻有忠心。
但是他的所作所為就沒有一點點私心麼,有的人愛權,有的人愛錢,有的人愛名,有的人為全節不惜身死,恐怕郅都就屬於好名者,從他對待周亞夫的態度方面和不給劉榮紙筆這兩件事細想,不難看出。
帝王家天下,這天下就是帝王家的私產,為了保護好皇帝的私產,你盡職盡責,只要皇帝不糊塗都會很欣慰,但是如果某天的某個舉動很不幸的撼動了皇族的利益,那等待他的就必然是悽慘的下場,比如朱元璋,李飲冰彈劾朱文正,朱文正身死,李飲冰怎麼樣了?基本上算是虐殺,當場就疼死了,即便皇帝自己也想殺朱文正,即便是借用了李飲冰的彈劾當藉口,自己的親人也不是你能動的,李飲冰也就不會有好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