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普洱 | 哈尼族:一個把歷史和財富都鑲嵌在衣服上的民族

2020-12-18 澎湃新聞

鄉愁普洱 | 哈尼族:一個把歷史和財富都鑲嵌在衣服上的民族

2020-12-17 18: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哈尼族在數千年來的民族發展中

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

創造了五彩斑斕的民族文化

其中,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讓人過目不忘、愛不釋手

哈尼人認為,一切生命都是在黑暗中誕生,終究還需回到黑暗中去,黑色是最能完美地表達生命本色的顏色,因此把黑色或藏青色作為本民族服飾的基本色調。同時,輔以靛青色、灰色、藍色和白色,再用紫色、黃色、紅色、綠色作為點綴。

哈尼族中,哈尼族婦女的服飾最具民族特色。成年女性服飾分衣服、褲子及頭飾、胸飾、批秋等飾物紋樣,這些紋樣包含山川、樹木、花草、蟲鳥等,意蘊深厚,凝結著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歷史。人們常說,哈尼人的歷史都穿在了婦女們的身上,財富都鑲嵌在了婦女們的衣服上。

看了視頻還意猶未盡?

再來細細端詳墨江哈尼族九個支系民族服飾的魅力吧!

△阿木支系

△白宏支系

△碧約支系

△豪尼支系

△卡別支系

△卡多支系

△臘米支系

△切弟支系

▽西摩洛支系

來 源 | 墨江融媒

編 輯 | 李顏 張毅

監 審 | 袁梅

原標題:《鄉愁普洱 | 哈尼族:一個把歷史和財富都鑲嵌在衣服上的民族》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普洱:墨江哈尼族——一個把歷史和財富訂在衣服上的民族
    本網訊(記者 敏塔敏吉 賴秀紅 倉文利)哈尼族在數千年來的民族發展中積澱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創造了五彩斑斕的民族文化。其中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讓人過目不忘、流連忘返。據了解,在墨江境內,哈尼族支系有卡多、碧約、豪尼、白宏、切弟、阿木、臘米、西摩洛、卡別九個支系,哈尼服飾包括衣服、圍腰、腰帶、鞋、帽及裝飾品。
  • 【墨江】多彩哈尼,歷史、財富穿身上!
    【墨江】多彩哈尼,歷史、財富穿身上! 所以哈尼人把黑色或藏青色作為 本民族服飾的基本色調 同時輔以靛青色、灰色、藍色和白色 通常用紫色、黃色、紅色、綠色作為點綴 形成色彩斑斕、生動有趣的哈尼族服飾文化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普洱哈尼家園文化: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
    供圖對於沒有傳統文字的哈尼族來說,民族服飾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飾構成了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曾有人把哈尼族服飾讚譽為穿戴神話,即哈尼族人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於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屆時,來自雲南普洱的哈尼家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攜帶特色鮮明的哈尼服飾產品亮相時尚T臺,為觀眾帶來一場哈尼文化盛宴。
  • 56個民族服飾——哈尼族服飾!
    哈尼族哈尼族人多居住在雲南省的西部,是一個開墾梯田種植稻穀的山地農耕民族,獨特的生存環境形成了哈尼族多姿多彩的服裝服飾文化。哈尼族服飾是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不僅僅是簡單的禦寒防風蔽身之物,它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構成展示和追憶祖先遷徙壯舉英雄業績的物化態載體。
  • 「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普洱哈尼家園文化:拳拳之心守護...
    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供圖對於沒有傳統文字的哈尼族來說,民族服飾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信息。哈尼族服飾構成了哈尼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曾有人把哈尼族服飾讚譽為穿戴神話,即哈尼族人穿的是歷史,戴的是神話。12月18日至22日,絲路雲裳·雲上昆明民族時裝周將於昆明新迎新城和公園1903兩個會場同期舉辦。屆時,來自雲南普洱的哈尼家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將攜帶特色鮮明的哈尼服飾產品亮相時尚T臺,為觀眾帶來一場哈尼文化盛宴。拳拳之心守護哈尼民族色彩。
  • 分布在古老雲南的民族哈尼族,有哪些讓人值得尊敬的民族信仰?
    中國是個古老的國家,擁有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國家,我們有五十六個民族,很多少數民族的兄弟姐妹,其中哈尼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信仰,很多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信仰,這些信仰造就了人們的精神力量,所以有信仰的人的精神是豐富的,是有追求的。
  • 《諾瑪阿美》演繹哈尼族的震撼遷徙史 「登陸」內江 開啟全國巡演
    遷徙中哈尼人與其他兄弟民族不斷交融,最終同仇敵愾,抵禦外侮,譜寫了一段盪氣迴腸、流傳千古的民族史詩,再現了哈尼族不屈不撓、抵禦外侮、珍愛和平的民族精神。《諾瑪阿美》 第一次將哈尼族文化以舞劇的形式搬上舞臺,舞劇以豐沛奇妙的藝術語言融合歌、舞、禮、樂、詩、頌多種表現形式,百科全書式地展示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哈尼族四季生產調」、說唱藝術的活化石「哈尼哈巴」及鋩鼓舞、棕扇舞、祭寨神林、長街宴等內容,堪稱一部哈尼族歷史文化生活的全景圖和風情畫,在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的展示和傳承方面做出了難能可貴的獨到探索,被媒體評價為「一座活著的哈尼文化博物館
  • 雲南民族村 景點之 哈尼族寨
    來到哈尼山寨,大家看到的寨門,也稱「龍巴門」,是哈尼族社神的象徵,神聖不可侵犯,寨門分為正門和左右側門,上掛木刀和驅邪逐鬼的器物,哈尼人認為寨門內能受到神的保佑。其寨門外還樹立著木雕的男女生殖神,象徵人口繁衍,民族興旺,實際上是祖先崇拜的古風遺俗在民族精神中的延伸。
  • 《諾瑪阿美》,舞出哈尼族傳奇史詩
    《諾瑪阿美》展現了哈尼族不屈不撓追尋美好家園的遷徙史。 哈尼族是一個沒有文字的民族,千百年來,哈尼族的歷史都是通過「貝瑪」口傳心授流傳於世。「貝瑪」是哈尼族的祭司,在《諾瑪阿美》中,「貝瑪」的訴說引導了劇情的發展。 哈尼族先民原本在故園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突如其來的外敵打破了原本的安寧。
  • 有個民族歷史上最不在乎財富,卻喜歡珠寶,把積蓄都戴在女人頭上
    歷史上大部分藏族是以遊牧形式存在的,他們居無定所,根據草場的變化不斷的搬家,家的概念不是房屋,而是草場和他們的牛羊。這生活習慣和習俗,也早就了他們對財富認知的不同,沒有固化的財產,但有移動中的希望。卓瑪說平時她們是不帶的,只有到了節日、有群體活動或參加婚禮等隆重的場合才會戴上。這樣既顯示自己的尊貴,也是對參加活動的敬重,用來顯示財富和精神氣質,當然彼此之間也是顯示和羨慕。
  • 雲南的普洱森林秘境裡,這裡不僅是天然氧吧,還有可愛的小動物
    普洱太陽河國家公園是一個完整的原生態公園,普洱小熊貓莊園森林酒店的設計理念也與周圍環境和諧統一,小熊貓莊園,即使是最基本的房型,也是獨棟,私密性非常好,有些房間洗澡不需要拉下窗簾,因為窗外有一片森林,根本沒人能看到,森林散發出植物的芳香,78座森林木屋散落在森林中,它們完全是用舊船木建造的,連風扇都是木質的,別墅的房間很大,房間也很多樣化,有標準客房、標準套房
  • 普洱:天冷心不冷 愛心志願者千件防寒衣物捐往墨江縣
    本網訊(記者 劉丹)近日,普洱公路路政管理支隊、各愛心團體和愛心志願者向市巾幗志願者協會、思茅區茶城志願者協會捐贈近千件防寒保暖衣物和閒置物品,這批禦寒衣物將定向贈予墨江哈尼族自治縣文武鎮丫口社區直過民族群眾。
  • 讀書|雲間吟誦的哈尼族經卷——哥布詩集《神聖的村莊》印象
    與文字相親相愛了許多年,對能夠使用母語進行創作的民族作家,我深感崇敬和羨慕。受從小生長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我已是完全漢化的彝族人,在本民族文字和語言面前只能無知到驚慌失措,因而,當哈尼族詩人哥布將詩集《神聖的村莊》以哈尼文和漢字共同呈放於一本集子中,攤晾進眾人視線時,那一刻的激動和驚嘆讓我感到很是震天動地的威武。
  •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
    境內以紅河為界分為北部地區和南部地區。山地面積佔全州國土總面積的85 %。哀牢山沿紅河南岸蜿蜒伸展到越南境內,為州內的主要山脈。北回歸線穿越紅河州箇舊市、蒙自縣、建水縣。   【建州歷史】早在公元前135年,西漢、東漢王朝在今紅河州地區設置牂牁郡和益州郡,開始實施對紅河地區的管轄。
  • 將「太和甜茶」製成最好的普洱曬紅
    太和甜茶几百年來傳承、歷煉、蛻變,不斷煥發出別樣光彩和魅力,卻從未摒棄原有的味道。一片樹葉、一杯甜茶、一份產業,只為歷史的傳承。太和甜茶(普洱曬紅茶的根源)是太和人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結合地方茶資源、民族文化、氣候特徵而獨創的茶,至今已有300餘年歷史。其最大特點是「甜」,屬雲南古老的傳統紅茶,普洱曬紅茶類,有紅茶的清香淡雅、陽光的味道、普洱茶醇厚、加工節能環保、可長期儲存之優勢,2013年太和甜茶傳統生產技術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段蘋也被列為非遺傳承人。2019年榮獲世界紅茶產品質量推選活動「中國紅茶類銀獎」。
  • 「任性」改地名,何處載鄉愁?
    參會專家指出,重視地名文化就是重視國家與民族歷史,「任性改名」改丟的不僅是「鄉愁」,更是整個民族的記憶。  有的千年地名朝令夕改  不僅是客觀符號,地名更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和精神生態所指。目前,我國約有千年古縣800多個、古鎮1000多個、古村落10萬多個,百年以上地名不計其數。
  • 在3700多級梯田上耕作是什麼體驗,雲南哈尼族人告訴你
    家家戶戶都開始籌備這個「卡窩棚」的儀式。這一天,哈尼人都會分散在層層疊疊的田埂上,唱歌跳舞演奏樂器。這一天天氣晴朗,天上有雲,山中飄著薄霧,早上的梯田安靜地像映照天空的鏡子。「開門秧」的儀式在寨子的下方舉行,莓莓決定往上走到梯田的上方,去聆聽大自然與哈尼人的合奏曲。
  •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
    發揮民族文化遺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自然景觀、民族風情、邊境口岸出境旅遊等優勢,促進旅遊業的發展。第三十九條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從資金、物資、技術和人才等方面對貧困地區給予重點扶持。第四十條 自治州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地方基本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
  • 普洱: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我在那柯裡等著你》那柯裡迎來高光時刻
    雲南發布、雲南日報、雲南網、普洱發布、雲上普洱等多個省市媒體平臺也進行了轉載,紛紛聚焦雲南普洱市寧洱縣那柯裡村,通過發展鄉村旅遊走向小康生活。那柯裡是茶馬古道時期從普洱府南行出發的第一個古驛站,隨著歷史的進程與變遷,曾經喧鬧繁華的古驛站逐漸變成了一個山區裡的普通小村寨。2007年6月,寧洱發生6.4級地震,那柯裡是重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