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陰兩虛百病生,生脈顆粒了解下

2021-02-22 佛慈製藥

進入秋季之後,天氣也是越來越乾燥了。不僅我們的皮膚害怕「乾燥」,容易出現細紋、起皮等等問題,身體的五臟六腑中,「肺」也是最怕燥邪的。

從養生角度來講,秋季養肺最適宜。

但是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儘管秋季「燥」最易侵襲人體,但在中醫看來,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因此我們遇到的單純的燥邪傷肺是比較少的,更多的時候,遇到的是一種氣陰兩虛的情況。

氣在中醫學中既是人體的構成元素之一,也是人體內各種生命活動的推動力,推動著人體中各種有形、無形的生化、轉化和運行。

陰則主要指有形之血、津液等,包括血液、汗液、唾液、甚至細胞液等。

氣陰兩虛常見於熱性病中及重病或久病之後。

熱性病中,熱盛耗傷陰津,氣隨液脫,致使氣陰兩虛。

重病或久病傷及根本,病人本身元氣不足,體表的固攝之力不夠,就容易出現真陰虧損而致氣陰兩虛。

氣陰兩虛的人會出現面色蒼白,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少氣懶言,心思煩亂,手足心熱,小便淡黃而大便難出,舌紅少津或舌苔剝脫、脈細數等症狀。

入秋之後,不慎感受到燥邪引起的氣陰兩虛,我們該怎麼辦呢?

這裡給大家介紹一個能夠幫助我們擺脫氣陰兩虛的中成藥——生脈顆粒。

生脈飲在古代叫做生脈散,這個方子的組成是人參、麥冬、五味子三味藥,是治療氣陰兩虛證的常用方劑。

方中人參補肺氣,生津液;麥冬養陰,清肺而生津;五味子斂肺止渴、止汗。三藥合用,共成補肺益氣,養陰生津之功。

不僅如此,生脈飲還可以預防老年痴呆。老年痴呆是記憶問題,但在中醫看來,它是少陰病,如果從調理心腎入手,就能起到防止記憶衰退的作用。

生脈散有收斂心肺的作用,肺為金、金生水、肺氣足,腎水才能充沛。所以,生脈飲對預防老年痴呆有一定的效果。

不過也要注意,以下人群不宜服用生脈飲:

1、陽虛的人:怕冷、四肢冰涼,肚子涼者不適合;

2、血瘀的人:胸悶、胸疼,且痛處不移者不適合;

3、體質壯實有實火之人不適合。

看了這篇文章,如果覺得自己有氣陰兩虛的狀況就要立即行動起來了。運動、食療、生脈飲總有一款適合你,據說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哦。

(註:本文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氣陰兩虛的朋友,了解一下生脈飲吧!
    汗出得多了,津液自然受傷,所以,這個季節,氣虛之人,很容易變成氣陰兩虛的情況,會出現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幹口渴,舌幹紅少苔,脈虛數的情況。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徵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我們給大家介紹一個能夠幫我們擺脫氣陰兩虛的中成藥,那就是生脈飲。
  • 氣陰兩虛的朋友,了解一下生脈飲吧
    天氣越來越熱了,動不動就一身汗。
  • 氣陰兩虛,怎麼調理?
    基本上可以判斷是為氣陰兩虛的狀態。當然,這是指典型的狀態,臨床當中,不同的患者表現各有差異。主要表現是口乾舌燥、乾咳、疲倦乏力、舌紅少津液、脈細、感冒後期反覆咳嗽不愈。常常見於一些慢性咽炎,慢性喉炎、以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以及本身體質為陰虛狀態的人群。針對這種狀態,飲食上要避免服用辛溫燥烈的食物,如胡椒、肉桂,牛肉、羊肉。適當食用一些滋陰補肺的食物,如銀耳、百合、山藥。
  • 《五臟》之六十二: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岐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臟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於五臟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臟。
  • 氣陰兩虛、心律不齊的朋友,生脈飲了解一下吧!
    所以,我怕會出現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幹口渴,舌幹紅少苔,脈虛數等氣陰兩虛的症狀。說完這番話,還怕有的朋友不明白,又給詳細解釋了一下:肺主氣,肺氣受損,故氣短懶言、神疲乏力;陰傷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則咽幹口渴。舌幹紅少苔,脈虛數或虛細,乃氣陰兩傷之象。咳嗽日久傷肺,氣陰不足者,亦可見上述徵象,治宜益氣養陰生津,您也看到了,不是我不想運動,而是沒有好藥治我這病,條件不允許啊!」
  • 自我康療147:解讀《黃帝內經·靈樞·百病始生論》
    萬物有形生於氣,初始起因不常見。    世人執迷身外物,內心空虛魂魄散。寢食不安精血衰,喜怒無常神志亂。上有熱燥風寒侵,下有陰溼邪氣犯。內外三部上中下,虛邪交加生疾患。    不治已病治未病,正氣內存邪不幹。物慾過盛邪氣生,心理失衡神不安。憂思抑鬱狂躁症,走火入魔鑽錢眼。靜心養神祛邪氣,不治已亂治未亂。    仰觀天文無字書,星光明滅氣循環。
  • 心脾兩虛百病生,這穴位補脾最強
    我看她舌質淡,苔白膩,脈細弱,再加上表現出的症狀,判斷她這是心脾兩虛造成的心神不寧。給她開了一個月的藥之後,還囑咐她可以沒事兒的時候按揉一下太白穴,補脾安神。一個月之後,她來複診,精神明顯好多了。經過這一個月的調理,她的睡眠明顯好了很多,經常一覺到天亮。雖然有的時候晚上還會醒來,但是也沒有之前的煩躁感,很快又可以入睡。
  • 夏日高溫,氣陰兩虛怎麼辦? | 生活妙方
    中醫理論認為,在這種暑熱的天氣裡,我們身體的「氣」和「陰」,最容易受到傷害。 中醫認為,肺屬金,火克金,所以在夏日酷熱的季節,很容易出現肺金受克的情況,而肺主一身之氣,當肺金受克,則容易出現耗氣傷氣的情況。 所以,有的朋友說,為什麼在酷熱的天氣裡,我會變得渾身無力,睏倦不堪呢?
  • 人活一口氣,氣不足百病生!中醫補氣靠一物,建議提早收藏
    為什麼常說人活一口氣,氣不足百病生呢?因為氣不僅是身體的動力,還是身體的防護網。一旦氣不足的時候,很容易外邪入侵體內,各種疾病隨之而來,就會導致「病來如山倒」的健康危機。那麼,氣虛的人該如何補氣呢?《傷寒論》復脈湯,治心氣虛弱不能鼓動血行,陰血虧虛不能濡養心脈之心動悸、脈結代,以人參、炙甘草補心氣之虛,生地黃、阿膠、麥冬益陰血之虧,《醫方集解》謂有「補氣血而復脈通心」之功。《千金要方》中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之補心湯,藥用人參補益心氣以鼓動血液運行,蒲黃活血散瘀以行脈中瘀滯,茯苓、遠志寧心安神定志。
  • 《文魁脈學》虛脈第二講——弱脈
    【近似脈鑑別】細脈:細脈是指下雖感覺到細小如絲,但始終能明顯地摸著。微脈:微脈是指下按之細弱如欲絕,如用力再按,好像要斷一樣。散脈:散脈是發生於久病危重、虛陽欲脫之時,脈形浮大無倫,搏動極不整齊,似花瓣飄散而無根。革脈:革脈脈來形如按鼓皮,兩邊有中間無。短脈:短脈脈來上不滿寸,下不滿尺。
  • 走近千古第一美方——太極美美歸芪生血顆粒
    千古第一美方——「美美」歸芪生血顆粒歸芪生血顆粒方自明代《醫學正傳》「生血潤膚飲
  • 一文讀懂二十八脈,再也不用擔心把不準脈了!
    首先要了解脈位,其次就是脈象,而脈象是整個脈學中最難學的,再次就是脈之主病。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專門教您學習脈診的,勸君一睹,必有奇觀。浮脈大凡浮脈主表、主風。寸脈浮,上焦之風,多表證;關脈浮,風在肝脾;尺脈浮,風在腎與大小腸腑。風為百病之長,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無處不到,雖內傷雜病亦多見風邪盤踞,若邪氣不去,日久根深蒂固,五臟不調,氣血失和,則釀生重症痼疾。
  • 論「衛氣為百病母」
    如《素問·痺論》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燻於盲膜,散於胸腹。」《靈樞·本髒篇》也說:「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衛氣又稱「衛陽」、「陽氣」等,出於下焦,晝日外行於手足太陽經脈,主一身之表。
  • 百病生於氣(下)
    老李養生 第7講(下)人可以不吃飯餓幾天,可以不喝水幾個小時,可是不呼吸大氣5分鐘也活不了,氣在人體的生命活動中,是如此的重要。
  • 百病生於氣,致病原理及用藥分享(收藏版)
    餘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洩,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九氣不同,何病之生?岐伯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洩,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洩,故氣洩。
  • 氣能生水
    還有的人,不只是陽虛,可能是陰陽兩虛,那要怎麼辦?  那麼:妙處在這裡,「陰陽兩虛的人一定要先補陽」,這是現在臺灣醫生很少在乖乖遵守的一個法則。  不少高明的醫生,他們都同意一件事情,就是:氣能生水,陽能生陰,神能生精。
  • 黃元御版《黃帝內經.素問》之脈法
    卷三玉機真藏論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脅胠滿。
  • 四聖心源脈法解,此篇帶【原文】和【翻譯】
    木生於水而長於土,土氣衝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木榮而不鬱。土弱而不能達木,則木氣鬱塞,肝病下陷而膽病上逆。木邪橫侵,土被其賊,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於是兩關之脈大。左關之大者,肝脾之鬱而不升也,右關之大者,膽胃之鬱而不降也。膽木化氣於相火,膽木右降,則相火下蟄,而不上炎;膽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克,清氣鬱蒸,而生上熱,於是右寸之脈亦大。
  • 足太陰脾經——滋陰養血,百病不生
    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黃帝內經•素問》講:「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而在這之前,它只被定義為「倉廩之官」。所謂「倉廩之官」不過是做一個存儲之用的地方,而「諫議之官」則不同,人的全身就如同一個國家,各器官各司其職,如果沒有直言諫議的人,那秩序就要亂了。脾臟正是這樣一個角色: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提出問題。
  • 肚子硬、百病生!
    長按下面二維碼直接下載官方APP理師師會員管理APP美容院、美容師免費註冊一鍵預約護理,到店或上門手機管理會員剩餘項目肚子硬、百病生在肚臍周圍,有任脈、胃經、腎經、肝經、脾經等重要經絡,還有衝脈、帶脈等從這裡經過。肚臍周圍,相當於人體交通樞紐非常重要!上至咽喉,下至外生殖器,都離不開這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