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同上海分所開工了!年滿十八,曾經「小而美」的天同以更成熟的姿態從首都北京來到了魔都上海。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起點,更是一次重要的「適度規模化」戰略升級。開工當天,我和上海分所的小夥伴們以及到場的天同全國的合伙人談了談我的想法。今天,我把這次內部談話的主要內容整理出來,分享給各位關心我們的朋友們:懇請大家關注和支持天同上海分所,希望上海分所與五湖四海的好朋友們一起,依託於上海這個極具活力的城市,「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永不休!」
各位天同小夥伴們:
今天是十月十日,在這個「十全十美」的日子,咱們上海分所開工了!你們作為先遣部隊,在這個充滿魅力的魔都「開疆拓土」,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天同上海分所老洋樓辦公室外景
咱們聚在一起,舉行一個簡短的開工儀式。北京本部和全國各分所的合伙人們都趕來了,為上海分所「暖房」。需要說明的是,這次只是內部開工,相當於「試營業」。真正的開業活動,我們將在明年春暖花開、隊伍更齊整之後再舉辦。所以咱們這次沒有邀請任何領導、朋友和客戶。
我想借這個機會和大家聊三個問題,我們為什麼會再度開啟設立分所的節奏,為什麼選在上海開分所,以及未來我們要怎樣做?
第一,我們為什麼再度開啟設立分所的節奏。
大家都知道,天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在2017年,從南京分所開始,開啟了一輪適度規模化的過程,跟著最高法院巡迴法庭的地域,一口氣在15個月內開了6家分所。我記得很清楚,當時我們非常鮮明地提出天同的規模化叫「適度規模化」。說句老實話,時至今日,我們還是不喜歡人太多了。一幫人志同道合,感情融洽,一起幹點有意義的事情,這才是我們想要的。這也是我們從創立天同至今,一直堅持的發展邏輯。
這一輪,我們以上海分所為起點再擴張規模,其實是天同發展的整體戰略再上了一個臺階。為什麼要再度開啟分所?我覺得主要三個原因吧:
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說的,一個組織的規模擴張是人才成長的自然要求,也是組織非常合理的訴求。如果一個組織始終堅持說我就這麼三五十個人,甚至就那麼十幾二十條槍,那這個組織不要有更遠大的理想,不要有更遠大的使命,因為少數幾個人是很難搞成事的。組織的規模化,是組織內生性要求。天同上一輪的規模化,不僅是把我們的隊伍擴大了,更重要的是把我們每個小夥伴的成長空間給打開了。你看咱們這麼多優秀的小夥伴,誰願意這輩子才成長到蔣律師這樣?他肯定不幹的。所以一定要打開每個人的發展空間。咱們杜曉成、王曉雨、張小健這些80後合伙人去西安、重慶、瀋陽做分所主任,這兩三年很快就成長起來了,獨當一面沒有任何問題了。天同在高端爭議解決領域的能力和品牌,也隨著各地分所的設立,隨著這麼多優秀小夥伴的成長,在全國範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第二個原因,是我們準備好再度出發了!經過這兩年分所的發展,已經變得越來越好了。這一點我想在座的各位「老天同人」都有體會。這兩年咱們是在修修補補當中過來的,就像一艘在航線上行駛的大船,有的時候漏個水,趕快修一修,然後又碰到擱淺,再來整一整。但是畢竟我們開出來了,而且已經開到蔚藍的大海上,從過去的一艘小型船變成中型戰艦了,該修補的地方修補得越來越好,大家也越來越團結。
可以毫不誇張地跟大家講,天同這一群合伙人,也包括我們的所有小夥伴們,對於律所發展戰略和使命願景價值觀的認知,已經達到了高度的一致,這在整個中國律師行業中都十分難得。同時,我們在合伙人的加入、律師的晉升、各個層級的培訓、業務的成規模化拓展等方面的制度建設,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以說,我們的一體化程度,我們常說的「有目的地經營」,做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好。這方面,從我們近三年每年保持的業務總量和人均高速增長就能得出結論。
第三個原因,是業務板塊的擴展要求我們對布局思路做出新的調整。這兩年,我們的業務板塊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從單一訴訟擴展到包含訴訟、仲裁、執行、破產四大模塊在內的爭議解決全鏈條;從專注國內爭議解決成長到具備跨境爭議解決能力。這一切都要求我們的布局維度做出調整:我們的上一輪布局以案件為中心,完全圍繞訴訟業務鏈條展開,通過最高法院巡迴法庭所在地的分所輻射全國;而現在,我們需要關注整體爭議解決業務。從根本上說,爭議解決業務的發展依賴於當地的經濟體量與活力,依賴於我們觸達和服務客戶的能力。在律所發展戰略中,我們需要融入更多市場層面的考量維度,並在這個方向上做出新的布局。
天同上海分所老洋樓內的接待室
第二,我想跟大家聊聊為什麼是上海。
我覺得很簡單,第一,上海經濟全國最厲害,毫無疑問。它一直是國內的經濟中心和商業中心,也正發展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全中國只有上海這個城市,擁有全要素的金融體系,以及最開放的爭議解決體系。一直以來,上海的法律服務市場都與北京齊頭並進,是律師行業的「兵家必爭之地」。後疫情時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格局下,上海成為了兩個循環的交叉點,是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重要支點和國內經濟轉型的重要引擎,在中國經濟和中國法律服務市場中的地位都將更加凸顯。
第二個原因就是上海是法治十分健全的城市。上海的法治指數是全中國最高,「司法程序質量指數」更是在全球城市中排名第一。在近代史,上海開埠最早,中國現代意義上的律師正是從這裡開端的。這樣的法治環境,也造就了上海非常優越的營商環境。籌備上海分所的過程中,我接觸了上海的許多政府官員,他們的工作效率和實幹精神讓我的體會極其深刻。
第三個原因,上海擁有最好的法學教育資源和人才供給體系,這方面它跟北京沒有差別。北京有北大清華,上海有復旦交大,北京有中國政法,上海有華東政法,完全不比北京弱。此外,魔都本身的魅力也吸引著全國範圍內頂級法學人才的入駐。海派律師精雕細琢,專業謙遜的執業風格在全國律師行業中也是最受尊敬、有口皆碑的。
綜合這三個原因,我覺得天同來上海很正常,只是早晚的事。以前有同行問起我,為什麼不到上海來開分所?我都回答說,要等到我們先練好兵,才能「農村包圍城市」。這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確實今天我們在上海設立了分所,意味著我們將獲得爭議解決業務整體發展的非常好的土壤,我們的業務體系,尤其是解決真正複雜疑難問題的能力,將迎來進一步升級:上海分所將聚焦在金融和新經濟領域,並與北京本部聯動,探索智慧財產權的爭議解決方向的拓展。我們已經成功孵化出的破產、仲裁、涉外業務,也會在這裡得到極大發展。
最後,我想再簡單地聊聊,希望上海分所如何做。
這當然是一個很大也很難一兩句談清楚的話題。籌備期的這些日子裡,大家一起對上海分所做了很多討論和商議。但如果你讓我們列個單子,上海分所就應該怎麼怎麼幹,其實是不可能的。一個分所的成立和經營,它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是遠遠超乎預期的。但是,有一股繩擰緊了就錯不了,那就是守住天同的「調調」。
我一直認為咱們天同是有自己的「調調」的。我在上海的律師朋友只要聽說天同要在上海辦分所的,第一反應就是你們在北京有四合院,在上海應該去找個老洋樓,這可能就是天同「調調」的一種體現吧。
但是,北京的四合院也好、上海的老洋樓也好,這些都不是我們最核心的「調調」。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曾說過,「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律所的辦公環境固然彰顯品牌,但作為大家共同的事業發展平臺,我們更看重的是我們今天的人才濟濟、碩果纍纍。所以說,天同最核心的「調調」絕對不是簡單的外觀,而是我們的使命願景、我們的價值觀。緊緊圍繞這些東西,不要走偏就好。
大家深刻理解了,我們的使命,是參與打造更加公平正義的法律生態圈。我們怎麼參與?作為一家以專業領先為立身之本的律所,我想我們的參與方式,就是不斷打破自身在技術、能力層面的天花板,成為最複雜疑難法律爭議的規則探索者和問題解決者,推動甚至是引領法律技藝的極致發展。上海分所背靠這塊沃土,擁有最為全面的業務板塊配置,更應成為這一使命的擔當者,為天同全國的同仁們樹立標杆。
我們的價值觀,是專注、極致、開放、創新。我們要始終專注在爭議解決領域,足夠專注才會讓我們始終保有戰鬥力。我們要多多地向追求精細的海派文化學習,始終在自我業務能力和客戶服務品質上追求極致。我們要以開放的心態融入到上海的法律生態圈中,無私地把經驗分享給同行,並謙虛地向優秀的上海法律圈學習。我們要時刻關注爭議解決領域的新發展,關注訴訟技術和法律科技的進步,通過和創新夥伴、我們的兄弟無訟平臺的緊密合作,做業務和技術創新上的弄潮者。
還有一點,就是希望上海分所融入到天同全國的一體化進程中,和已經成立的分所像此前一樣親如家人,緊密一體化。天同各地合伙人、律師間親如家人的氛圍一直讓我們非常自豪,也是我們順利發展到今天的重要保障。雖然今天在上海開工的只是在場的「先遣部隊」,但是,北京總部和各地分所會成為你們的堅實後盾,未來,我們也還會持續在上海本地找到優秀的同行者,熱烈歡迎志同道合的法律人加入我們的事業共同體!
我最近的晚上經常會做夢,夢見自己突然跑到一個空蕩蕩的空間,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幹嘛,心裡就特別緊張。我知道,我們現在面臨太多的空白點,需要我們去創造。今年是天同成立的第18個年頭,一個剛成年的毛頭小子終於一腳踏上了風起雲湧的十裡洋場,不緊張是不可能的。不過,咱們偉大祖國復興有「中國夢」,我們天同每個人有「上海夢」「天同夢」,怎麼才能實現?想那麼多幹嘛,幹就是了!
小時候看電視連續劇《上海灘》,主題曲裡的那句「浪奔浪流,萬裡濤濤江水永不休!」用來形容上海這個跨越世紀不斷奔湧向前極具活力的魔都,真是再貼切不過了。我們融入這滔滔的大潮中,成為其中一片絢爛的浪花!
好了,別的不多說了,上海人胡適老先生在《胡適談讀書》中最有名的一句話,我正好借來送給各位小夥伴,送給剛剛誕生的天同上海分所:怕什麼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
我現在就是滿心歡喜地說:上海儂好,我們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