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
春如幽蘭密語
夏如沉鬱深邃
冬如冰凌純淨
而秋季
卻是複雜的美麗
陽光明媚時穿透的金色銀杏葉
微雨連綿時清透的黑色石板路
不驕不燥,青城山的秋日之美
一起來感受吧!
▲視頻源自:都江堰市融媒體中心
青城山,既有「青城天下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青城山古名天蒼山,相傳軒轅黃帝遍歷五嶽,居此山修道的寧封子,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人又稱之為「丈人山」。唐開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始有青城山稱謂。
遊線推薦:山門→雨亭→月城湖→步雲廊(纜車)→上清宮→老君閣→九倒拐→朝陽洞→ 擲筆槽→天師洞→凝翠橋→天然圖畫→山門
建議遊覽時間:4.5小時
門票:80元/人
新山門和老山門
一入秋,青城山新山門兩邊的銀杏樹便開始變得金燦燦的,是青城山每年不可錯過的風景~
▲新山門
老山門古樸的建築風格配上焦黃的銀杏葉,獨特的風情撲面而來。
▲老山門
雨亭
走進山門大約百步,就能看見雨亭,據說這裡曾是杜甫躲雨的地方~
▲秋日雨亭
月城湖
順清溪繼續上行,群山環抱的月城湖,波光瀲灩,船在湖面上悠然前行,你可沿湖邊棧道盡情欣賞湖光山色,也可擇湖邊茶館喝茶小憩,當然還可以乘船體驗一番「人在畫中遊」的感覺。
▲秋日月城湖
▲雨後月城湖
過了月城湖可以選擇步行繼續爬山,步行上山沿途風景:
當然,也可以選擇坐纜車上山,步行下山。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青城山第一峰的半坡上,距峰頂老君閣約500米。上清宮始建於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宮內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
隨手拈起一片銀杏葉,這紅與黃的搭配,恰當好。
遇見天氣好時,可以看見山上古香古色的建築光影綽綽,霎是迷人~
銀杏落滿時,這「大道無為」幾字顯得更加有韻味~
老君閣
老君閣位於青城第一峰老霄頂絕頂,以徐悲鴻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為藍本。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在這裡能夠俯瞰青城全景,體驗一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老君閣
▲俯瞰青城山秋景
抬頭時,天空湛藍,白雲飄搖,一層一層的很好看,再看山頭,綠野一片,銀杏裝點,這時候的心情真的超級好。
九倒拐
從老君閣順勢下山,九倒拐是必經之路,這是青城山有名的險路,有時甚至需要手腳並用才能通過。
不過途中回望老君閣,風帶來陣陣鈴聲,好像能衝淡路的崎嶇。
朝陽洞
青城山的文物古蹟眾多,而有一處建築格外奇特神秘,它依山而建,又與山體融為一體,是懸崖峭壁上鑿出的一個洞穴,傳為上古寧封棲真處。
秋日裡來到朝陽洞可以看到丹楓,丹楓的紅,也很迷人,它不同於銀杏的柔軟而婉轉的美,它美的剛毅,美的無畏。
擲筆槽
都說「絕美風景多在奇險山川」。擲筆槽深約70米,兩巖斷裂,下臨深谷。古代以木飛架其間,令人心顫目眩,後依巖鑿壁成通道,時而還會有水滴從崖壁上滴落在身上,經過此路段需貼近石壁才行。
天師洞
傳說天師洞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講經傳道的地方,山門的金匾上寫著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古常道觀」,這是天師洞的原名。
山迴路轉,只見道觀的殿宇掩映在蔥鬱的古木之中。
▲俯瞰天師銀杏
▲俯瞰天師洞秋景
靜靜的道觀,給人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夜半磬聲,清晰可聞,更讓人感覺到寂靜。
到了這裡千萬不要錯過了「天師銀杏」。它是一棵有1800多年的古銀杏,傳說是張天師親手種植,2004年,天師銀杏被評為四川十大古樹名木之首。
樹齡超1800歲,佔地面積為25平方米,高達50餘米,胸圍闊至7米,需六七人才能合抱。比起同齡的古銀杏,除了高大,更為奇處的是該樹腰身間鍾乳(道人稱為白果筍)密集懸垂,色澤如碣石粗礪凝重,形態如槌、如筍、如錐。樹身上好像緩緩流淌的巖石粘液,似動非動,十分奇異。
凝翠橋
到達了凝翠橋,接下來的路就相對平緩了,中途可在這裡稍作歇息。凝翠橋四周古木參天、林蔭蔽日,是都江堰市典型的古橋之一。
天然畫圖
繼而向下,便會來到天然圖畫(又名天鶴觀)位於兩峰夾峙的山口,周圍諸峰堆蒼疊翠,宛如畫屏。林間時有鶴鷺輕飛,山鳥長鳴,山風拂面,頓然沁肺清心。
天然閣
它是道長們以枯樹作為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以樹根為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為裝飾,不用雕工勝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走到這裡,我們這趟青城山秋日之旅就到尾聲啦~
春去秋來
這裡秋日美景如此美好
停下腳步,用心感受
秋天呀,請一定要來青城山
部分圖源:微博
水靈妹在此表示感謝
【來源:青城山都江堰】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