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壁:由胸椎、胸骨和肋骨組成的骨性胸廓及附著在其外面的 肌群、軟組織和皮膚構成。骨性胸廓具有支撐、保護胸腔內器官和參 與呼吸的作用。 2、胸膜及胸膜腔:胸膜是附著在胸壁內面和覆蓋在肺表面的漿膜。包裹肺並深入肺葉間隙的是臟胸膜,而遮蓋胸壁、橫膈和縱隔的是壁胸膜,二者在肺門與臟胸膜處連接,形成左右兩個互不相通的胸膜腔。3、胸腔及胸腔內器官:胸腔分為左肺間隙、右肺間隙和縱隔3部分。左、右肺間隙分別由左、右肺和壁、髒層兩層胸膜組成。縱隔位於胸腔中央,上為胸腔入口、下為膈肌,兩側左、右肺間隙,前有胸骨、後有胸椎,其間有心臟和心包、大血管、食管和氣管。兩側胸膜腔負壓的均衡是維持縱隔位置恆定居中的根本保證。若一側胸腔積液或積氣會擠壓傷側肺,嚴重時可導致縱隔移位壓向健側肺,甚至影響靜脈回流。
胸膜腔為潛在的密封腔隙,其內有少量的漿液其潤滑作用。腔內的壓力維持在-10~-8cmH2O,吸氣時負壓增大,呼氣時減少。腔內負壓的生理意義:①維持肺組織處於擴張狀態;②有利於胸腔內靜脈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胸腔穿刺術,也稱為胸腔穿刺術(來自希臘語θώραξthōrax「胸部,胸部」-GENthōrakos-和κέντησιςkentēsis「刺痛,穿刺」)或胸膜穿刺(來自希臘語πλευρά胸膜或πλευρόνpleuron「側,肋骨」 ),是用於從胸膜腔移除流體或空氣用於診斷或治療目的的侵入性程序。通常在施用局部麻醉後,將套管或空心針小心地引入胸腔中。1.診斷性穿刺
胸部外傷後疑有血氣胸,需進一步明確者;
胸腔積液性質待定,需穿刺抽取積液作實驗室檢查者,確定胸腔內有無氣體、液體,其量及性質,送化驗及病理,以明確病因。
2.治療性穿刺
大量胸腔積液(或積血)影響呼吸、循環功能,且尚不具備條件施行胸腔引流術時,或氣胸影響呼吸功能者。
膿胸或惡性胸液需胸腔內注入藥物者。
病情危重、有嚴重出血傾向、大咯血、穿刺部位有炎症病灶、對麻醉藥過敏、不能配合者。
1.物品準備 胸穿模型、碘伏、一次性胸穿包、利多卡因、棉籤。①考生準備必需物品,核對病人,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取得病人配合。②病人取坐位,面向椅背,兩前臂置於椅背上,前額伏於前臂上。(2)穿刺點選擇 在下列常用穿刺點中任選一個,並在體表定位,考試時一般選擇肩胛下角線穿刺點。④根據試題要求沿左側或右側肩胛下角線行胸部叩診,穿刺點選定在叩診實音最明顯的部位,一般位於肩胛下角線第7~8肋間,並做上標記。⑤以穿刺點為中心,常規消毒皮膚2~3遍,直徑至少15cm。⑧一般選取下肋的下緣作為穿刺點,用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針頭先斜行進針,形成皮丘。再垂直進針,直至胸膜層,逐層麻醉。並注意回抽有無鮮血,以免誤入血管。⑨考生先將胸穿針末端的橡皮管用止血鉗夾閉,然後進行穿刺。⑩以左手示指和中指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膚,右手持穿刺針在穿刺點緩慢垂直進針。當穿刺針有落空感時,表明已穿入胸膜腔。⑪助手用止血鉗協助固定穿刺針,以防刺入過深損傷肺組織。⑫連接50ml注射器,鬆開橡皮管止血鉗,抽取胸腔積液,留取標本。若為治療性胸穿,則按要求抽液。⑬抽液結束後,先夾閉止血鉗,再拔出穿刺針按壓穿刺點,局部消毒,覆蓋無菌紗布,移去洞巾,膠布固定,標本送檢。⑭攙扶病人上床休息,測量血壓,嚴密觀察,交代注意事項。①胸穿抽液常用穿刺點---肩胛下角線或腋後線第7~8肋間、腋中線第6~7肋間、腋前線第5肋間。②胸穿抽氣常用穿刺點---鎖骨中線第 2肋間或腋中線第4~5肋間(適用於氣胸病人)。③應避免在第九肋間以下穿刺,以免穿透隔肌損傷腹腔臟器。④考試時,應根據試題要求選擇左、右側,很多考生將左側胸腔積液選在右側穿刺抽液,冤枉丟分。⑤穿刺點的選擇必須結合病人體位: 選肩胛下角線穿刺點病人只能取坐位;選腋中線腋前線、鎖骨中線穿刺點,病人只能取半臥位。2、肋間神經及動靜脈沿肋骨下緣走形,所以穿刺進針儘量靠近肋骨上緣。3、穿刺抽液量抽液不可過多過快,嚴防負壓性肺水腫。以診斷為目的者,一般為50~100ml;以減壓為目的時,第一次不宜超過600mll(第8版內科學P121為700ml),以後每次不要超過1000ml。創傷性血胸穿刺時,宜間斷放出積血,隨時注意血壓,並加快輸血輸液速度,以防抽液過程中突然發生呼吸循環功能紊亂或休克。4、當出現頭暈、出汗、心悸、胸部壓迫感、血壓下降等胸膜反應,應立即停止抽液,讓病人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0.1%腎上腺素0.3-0.5ml或靜脈注射葡萄糖注射液。5、嚴重肺氣腫、廣泛肺大泡者,或病變鄰近心臟、大血管者以及胸腔積液量甚少者,胸腔穿刺宜慎重。6、穿刺部位的胸壁組織有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不宜在該處穿刺,待感染控制後或避開感染部位進行穿刺。8、局部麻醉應充分,固定好穿刺針,避免刺破肺組織。夾緊乳膠管避免氣體進入胸腔。9、穿刺中患者應避免咳嗽及轉動,必要時可事先服用可待因。術中如發生連續咳嗽或出現頭暈、胸悶、麵包蒼白、出汗,甚至昏厥等胸膜反應,應即停止抽液,拔出穿刺針。讓患者平臥,必要時皮下注射1:1000腎上腺素0.3-0.5ml。10、需要向胸腔內注入藥物時,抽液後接上備好盛有藥液的注射器,將藥液注入。11、抽液後患者應臥床休息,繼續臨床觀察,必要時複查胸透,觀察有無氣胸併發症。12、嚴格無菌操作,操作中要防止空氣進入胸腔,始終保持胸腔負壓。13、惡性胸腔積液,可注射抗腫瘤藥或硬化劑誘發化學性胸膜炎,促使髒層與壁層胸膜粘連,閉合胸腔,防止胸液重新積聚。氣胸及出血是胸腔穿刺術中最常見的併發症。B超顯示胸腔各液較為靈敏、準確,所以在B超下定位後再行胸腔穿刺準確性高,避免了誤穿健側及穿刺過深,可防止氣胸、肺出血等發生。穿刺完畢後,當穿刺針從胸膜腔內拔出時,要立即用一手拇指堵住活檢孔,並按壓15分鐘,有助於減少氣胸的發生。胸腔穿刺術所致的胸膜反應主要是因為患者受刺激引起副交感神經反射所致,部分患者應飢餓、精神緊張、恐懼或麻醉不充分,在穿刺前即可出頭暈、面色蒼白、大汗灑漓、血壓下降等。所以在穿刺前要做好充分準備,嚴格掌握穿刺適應症,並向患者講明穿刺的目的,介紹操作方法,交代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的思想顧慮,對於精神緊張的患者,通過說服、示範、誘導等方法,給予精神安慰,消除緊張、恐懼心理;與患者親切交談,鼓勵患者深呼吸,讓患者學會放鬆;協助患者取舒適坐位或高枕側臥位,避免患者看到手術器械或胸液,轉移其注意力。在穿刺過程中應反覆詢問患者的感受,若患者反應較明顯應立即停止穿刺。應嚴格掌握抽液的速度與量,避免因抽液過多過快,造成的胸膜腔負壓驟然增大,壓縮的肺組織快速復張,肺血管也隨之擴張,可很快造成血管外滲,形成復張後肺水腫。一旦發生肺水腫,應立即停止操作,準備相應搶救。術後若患者出現血壓降低,應給予吸氧、補液治療,直至血壓上升至正常範圍;向患者通報穿刺結果時,應注意患者的思想、心態,主動關心他們,鼓勵他們勇敢的消除心理負擔,以積極的心態治療疾病,爭取早日康復。是一種嚴重的併發症,主要見於反覆多次胸腔穿刺者。為操作者無菌觀念不強,操作過程中引起胸膜腔感染所致。一旦發生應全身使用抗菌藥物,並進行胸腔局部處理,形成膿胸者應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必要時外科處理。 答:穿刺中患者出現頭暈、心慌、胸悶、出汗、面色蒼白,甚至暈厥。 答:因肋骨下緣有神經、血管通過,肋間動脈常沿上一肋骨的下緣走行(如圖),從肋骨上緣進針可以避免損傷神經、血管。 答:患側鎖骨中線第2肋間或腋中線第4~5肋間的下一肋骨上緣。答:用於診斷胸腔積液性質的診斷性穿刺;用於治療大量胸腔積液、氣胸及膿胸等。點擊下方「閱讀全文」,報名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