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人就第一時間上場,彰顯了特色優勢,貢獻了重要力量。期間及時供給的中藥湯劑和中成藥,有效緩解了病情發展,緩解了醫療資源緊張的壓力。
在眾多對我國的中醫發展有著劃時代意義和突出貢獻的中醫藥人裡,張澤生就是中醫藥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澤生(1895—1985),中醫脾胃病學家、中醫教育家、江蘇省名中醫。字掃塵,號樹霖,江蘇丹陽人。1956年應聘至江蘇省中醫院,1977年,國務院授予其「診治胃病、雜病專家」稱號。1985年8月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90歲。
師從名醫
張澤生幼年入讀私塾,從《四書》《五經》《史記》到唐詩宋詞、散文八股,礪讀十年,其很好的文學修養,為日後學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矢志於岐黃之道,先問業於同邑名醫張伯卿先生,三年後又拜清末御醫、孟河醫派中堅人物馬培之的高徒賀季衡為師,歷時六載有餘。學醫期間,他侍診、抄方、出診、問業,攻讀醫書,孜孜不倦。當他把基本中醫書籍和四部經典著作學完後,即奉《張氏醫通》為經典,朝夕相伴,愛不釋卷,醫業逐日長進。因虛心好學,盡得賀季衡的悉心傳授。賀季衡感嘆道:「澤生之醫術,他日名望必在我之上。」
1919年,張澤生在丹陽縣城掛牌行醫。他對病家審證求因,度衡用藥,脈案細緻,文筆清秀,所言所行頗具賀(季衡)師風範。診病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遇貧病交加者常常送醫贈藥,故而深為患者敬重。就診者每日多則近百,他屢起沉痾,聲譽卓著,先後收徒授業數十人(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張繼澤)。時人評價他為「洞明醫道,治病奇驗」。
面對國民政府取締中醫藥的惡政,張澤生堅持中醫中藥治療,用療效取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他曾親赴上海,參加反對國民政府取締中醫的鬥爭。
藥名聯姻
張澤生母親託媒人向金壇縣一呂姓人家的小姐呂儀芳求婚。張澤生早聞呂家小姐不僅生得俊俏美麗,而且知書識禮,心中竊喜。不料,呂儀芳卻擔心嫁給「繡花枕頭」,因此有意要考一考張澤生的才學,遂手書一上聯,要媒婆轉交給張澤生,限日落之前對上,如若對上則應允親事,否則免談。媒婆將上聯轉交給張澤生,說明姑娘想法。張澤生打開上聯,只見上面寫道:「紅娘子身披石榴裙,頭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從容貫眾,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雲母天仙早遇賓郎。」
張澤生看後,不禁對呂儀芳更生愛慕。他略加思索,便寫下下聯:「白頭翁手持大戟子,腳跨海馬,與草寇甘遂戰百合,旋復回鄉,上金鑾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車前將軍立賜合歡。」藥名入聯,成全姻緣。呂儀芳與張澤生結成連理,相濡以沫,相夫教子,任勞任怨,成為張澤生潛心研究中醫藥學的賢內助,堪為佳話。
這副對聯中,含有26味中藥,分別是:紅娘子、石榴、銀花、牡丹、芍藥、五倍子、肉蓯蓉、貫眾、降香、茯神、雲母、天仙子、檳榔、白頭翁、大戟、海馬、草豆蔻、甘遂、百合、旋覆花、茴香、茯苓、常山、車前子、將軍(大黃)、合歡。
胃病聖手
張澤生以善治溫熱時病和疑難雜症著稱,尤擅長脾胃病治療。他提出「中虛氣滯」是形成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創製「胃炎靈衝劑」。張澤生非常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主張外感祛邪,強調扶助胃氣,不宜濫施攻伐,殘傷胃氣而自潰堤壩;邪氣既衰,亦應儘早扶助胃氣,以利邪盡而不復燃。對於內傷雜證,更是處處著眼脾胃,分清主次緩急,妥為調治。用藥善於甘溫和中取效,強調溫而勿燥,滋而勿膩,補而勿滯,並注意調理升降,潤燥至濟,散收兼蓄,慎用開破耗氣傷津之品,防止「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慢性久病,用藥要「醒脾和胃」。
張澤生認為,胃癌的病機及證候,既反映了痰氣交阻、氣滯血瘀的實證,又表現了正氣衰敗的虛象。他很讚賞葉天士「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惡溼,宜升宜燥,胃惡燥,宜降宜潤」之說,強調臨證必須依據脾胃的特性及其相互關係,調整其升降潤燥之偏。他表示,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在病機上相互影響。如脾氣下陷,可致清陽不升或氣滯於中。胃氣不降,可致濁陰上逆或腑濁內結。胃失潤降,燥熱太過,脾可成焦土;脾失健運,寒溼凝集,可傷及胃陽。他還強調:「脾以運為健,胃以通為補。」主張平補、運補脾胃,不恃峻補、緩補。他認為脾虛多為運化無力、脾精不散、溼邪困中所致,故治療重甘平助運。在應用理氣藥時要慎重選擇,因萎縮性胃炎多數病程較長,灼傷氣陰,用之不當則常因辛燥香竄之性而耗散氣血,助熱傷陰。若合併潰瘍病,久服還易導致出血之變。他的經驗,理氣藥以木香、陳皮、佛手較為平穩,止痛藥則以乳香、沒藥為佳。
讀書著作
張澤生認為,讀書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泛,太多太繁,郢書燕說,泛泛而過,印象不深,有時反滋其惑。看了丹溪書則從痰從陰虛治,看了景嶽書則從陽虛治;今天重用蒼樸、二陳,明天又重用熟地、山藥,這樣治無定見,方藥容易變亂。當然在學醫和初期業醫時,可廣採博閱,增加知識,誘使自己去探索。但行醫一段時間後,就要有定見,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合我者用之,不合我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
張澤生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後要重點反覆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覆數次。也可參看一些名家醫案醫話、雜誌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於宏」。
張澤生在行醫、授徒的同時,筆耕不輟,將臨床經驗、就診心得、給藥處方等寫成文章,著有《萎縮性胃炎辨證論治》《胃病學說及其臨床應用》《噎膈診治》《張澤生疑難雜症案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