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崑崙」張澤生: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

2020-12-14 齊魯壹點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有著悠久而厚重的歷史文化,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醫藥人就第一時間上場,彰顯了特色優勢,貢獻了重要力量。期間及時供給的中藥湯劑和中成藥,有效緩解了病情發展,緩解了醫療資源緊張的壓力。

在眾多對我國的中醫發展有著劃時代意義和突出貢獻的中醫藥人裡,張澤生就是中醫藥領域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澤生(1895—1985),中醫脾胃病學家、中醫教育家、江蘇省名中醫。字掃塵,號樹霖,江蘇丹陽人。1956年應聘至江蘇省中醫院,1977年,國務院授予其「診治胃病、雜病專家」稱號。1985年8月6日在南京病逝,享年90歲。

師從名醫

張澤生幼年入讀私塾,從《四書》《五經》《史記》到唐詩宋詞、散文八股,礪讀十年,其很好的文學修養,為日後學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矢志於岐黃之道,先問業於同邑名醫張伯卿先生,三年後又拜清末御醫、孟河醫派中堅人物馬培之的高徒賀季衡為師,歷時六載有餘。學醫期間,他侍診、抄方、出診、問業,攻讀醫書,孜孜不倦。當他把基本中醫書籍和四部經典著作學完後,即奉《張氏醫通》為經典,朝夕相伴,愛不釋卷,醫業逐日長進。因虛心好學,盡得賀季衡的悉心傳授。賀季衡感嘆道:「澤生之醫術,他日名望必在我之上。」

1919年,張澤生在丹陽縣城掛牌行醫。他對病家審證求因,度衡用藥,脈案細緻,文筆清秀,所言所行頗具賀(季衡)師風範。診病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仁,遇貧病交加者常常送醫贈藥,故而深為患者敬重。就診者每日多則近百,他屢起沉痾,聲譽卓著,先後收徒授業數十人(其中包括他的兒子張繼澤)。時人評價他為「洞明醫道,治病奇驗」。

面對國民政府取締中醫藥的惡政,張澤生堅持中醫中藥治療,用療效取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他曾親赴上海,參加反對國民政府取締中醫的鬥爭。

藥名聯姻

張澤生母親託媒人向金壇縣一呂姓人家的小姐呂儀芳求婚。張澤生早聞呂家小姐不僅生得俊俏美麗,而且知書識禮,心中竊喜。不料,呂儀芳卻擔心嫁給「繡花枕頭」,因此有意要考一考張澤生的才學,遂手書一上聯,要媒婆轉交給張澤生,限日落之前對上,如若對上則應允親事,否則免談。媒婆將上聯轉交給張澤生,說明姑娘想法。張澤生打開上聯,只見上面寫道:「紅娘子身披石榴裙,頭戴銀花,比牡丹芍藥勝五倍,從容貫眾,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雲母天仙早遇賓郎。」

張澤生看後,不禁對呂儀芳更生愛慕。他略加思索,便寫下下聯:「白頭翁手持大戟子,腳跨海馬,與草寇甘遂戰百合,旋復回鄉,上金鑾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車前將軍立賜合歡。」藥名入聯,成全姻緣。呂儀芳與張澤生結成連理,相濡以沫,相夫教子,任勞任怨,成為張澤生潛心研究中醫藥學的賢內助,堪為佳話。

這副對聯中,含有26味中藥,分別是:紅娘子、石榴、銀花、牡丹、芍藥、五倍子、肉蓯蓉、貫眾、降香、茯神、雲母、天仙子、檳榔、白頭翁、大戟、海馬、草豆蔻、甘遂、百合、旋覆花、茴香、茯苓、常山、車前子、將軍(大黃)、合歡。

胃病聖手

張澤生以善治溫熱時病和疑難雜症著稱,尤擅長脾胃病治療。他提出「中虛氣滯」是形成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創製「胃炎靈衝劑」。張澤生非常重視脾胃功能的調理,主張外感祛邪,強調扶助胃氣,不宜濫施攻伐,殘傷胃氣而自潰堤壩;邪氣既衰,亦應儘早扶助胃氣,以利邪盡而不復燃。對於內傷雜證,更是處處著眼脾胃,分清主次緩急,妥為調治。用藥善於甘溫和中取效,強調溫而勿燥,滋而勿膩,補而勿滯,並注意調理升降,潤燥至濟,散收兼蓄,慎用開破耗氣傷津之品,防止「水去則榮散,谷消則衛亡,榮散衛亡,神無所依」。慢性久病,用藥要「醒脾和胃」。

張澤生認為,胃癌的病機及證候,既反映了痰氣交阻、氣滯血瘀的實證,又表現了正氣衰敗的虛象。他很讚賞葉天士「脾為陰土,胃為陽土,脾惡溼,宜升宜燥,胃惡燥,宜降宜潤」之說,強調臨證必須依據脾胃的特性及其相互關係,調整其升降潤燥之偏。他表示,升與降、潤與燥相反相成,在病機上相互影響。如脾氣下陷,可致清陽不升或氣滯於中。胃氣不降,可致濁陰上逆或腑濁內結。胃失潤降,燥熱太過,脾可成焦土;脾失健運,寒溼凝集,可傷及胃陽。他還強調:「脾以運為健,胃以通為補。」主張平補、運補脾胃,不恃峻補、緩補。他認為脾虛多為運化無力、脾精不散、溼邪困中所致,故治療重甘平助運。在應用理氣藥時要慎重選擇,因萎縮性胃炎多數病程較長,灼傷氣陰,用之不當則常因辛燥香竄之性而耗散氣血,助熱傷陰。若合併潰瘍病,久服還易導致出血之變。他的經驗,理氣藥以木香、陳皮、佛手較為平穩,止痛藥則以乳香、沒藥為佳。

讀書著作

張澤生認為,讀書寧可少而精,不要多而泛,太多太繁,郢書燕說,泛泛而過,印象不深,有時反滋其惑。看了丹溪書則從痰從陰虛治,看了景嶽書則從陽虛治;今天重用蒼樸、二陳,明天又重用熟地、山藥,這樣治無定見,方藥容易變亂。當然在學醫和初期業醫時,可廣採博閱,增加知識,誘使自己去探索。但行醫一段時間後,就要有定見,治病要有定法。讀書要有選擇,合我者用之,不合我者棄之,要去蕪存菁,活用前人的經驗。

張澤生主張經典著作要熟讀精讀,其他可以泛讀博覽,最後要重點反覆研讀一本實用書籍,從此書到臨床,從臨床到此書,反覆數次。也可參看一些名家醫案醫話、雜誌文章,廣搜博取,豐富自己的臨床。這樣實踐功夫才能純熟,這就叫做「取精於宏」。

張澤生在行醫、授徒的同時,筆耕不輟,將臨床經驗、就診心得、給藥處方等寫成文章,著有《萎縮性胃炎辨證論治》《胃病學說及其臨床應用》《噎膈診治》《張澤生疑難雜症案選》等。

相關焦點

  • 補虛通滯、以潤為降
    所以,對於他的問題,要想改善的話,需要做到兩方面,一方面是補虛通滯,另一方面是以潤為降。1、為什麼要補虛通滯?通補者,即通其滯而補其虛。補其虛根據其損有補脾氣與養胃陰之偏重,而行滯又有治氣滯、溼滯、食滯、絡滯之不同,大法同一,而具體施法用藥則異。
  • 肝隨脾升,膽隨胃降
    中醫有句話:肝隨脾升,膽隨胃降,當今很多人氣機不降,上熱下寒,陽不入陰,失眠多夢,都與胃氣不降有關,而胃氣不降除了胃本身原因外,與胃外三焦脂膜有關,當我們貪涼飲冷之後,胃外三焦脂膜就會凝固,形成包塊,形如伏梁,在肚臍與劍突之間的皮膚下出現條索狀和塊狀的伏梁之後,胃氣的下降功能就會大大收到影響
  • 接地氣的中醫|中醫不看病,而看氣血,看升降,清陽升上來,濁陰降下去,病從何來啊?!
    這頭屑是身體的濁陰,濁陰太盛,導致清陽不出上竅,濁陰降不下來,所以整個頭面都是垢積。以後脂肪也偏高,頭髮也容易脫掉,到時你就知道後悔了。 這小夥子聽後說,我以後不吃宵夜了。老先生點了點頭說,這就對了,人晚上消化功能最弱,再加一頓宵夜進去,那些油垢都消化不下來,紛紛都往外面泛,心也煩,睡覺也不安,頭面也流油,貪吃沒有任何好處,還帶來諸多煩惱病苦。
  • 『中醫之美』中醫的病因說:燥之病
    中醫之美系列講座(26)「燥」有消耗液體,使物質乾燥的特性
  • 肺氣失調——喘咳,尿少,口燥咽幹,午後潮熱
    因此,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失常,以及肺氣虛損等方面。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肺氣的宣發與肅降,是肺氣升降出入功能活動的兩個方面,宣發與肅降雖有區別,但相反相成,二者又常相互影響。肺氣宣發和肅降失常病機的形成,多由於外邪侵襲犯肺,或因痰濁內阻肺絡,或因肝升太過,氣火上逆犯肺等所致。亦可由於肺氣不足,宣肅無能,或肺陰虧虛,燥熱內生,宣肅不利等因素所造成。
  • 涼燥非燥——仝小林辨治涼燥證經驗發微
    提出內傷涼燥之觀點,即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的乾燥症狀,但並無津液損耗之緣由,尤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取類比象為冬天環境溫度低,地面水氣充足,但仍難以蒸騰進入大氣,此內傷涼燥病機當為寒伏熱少,體內陽氣不足,難以蒸騰津液、升發布散以滋潤濡養全身,中醫辨證多為陽虛津虧證,治法當昇陽益氣。
  • 中醫常說的「溫燥」「涼燥」,如何區分?
    對付秋燥,有些人說要滋陰、降火、潤燥,有些人又說要溫、補、潤,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正確的「解燥」方式呢?《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記載到:「諸澀枯涸……皆屬於燥。」燥氣是中醫「六氣」中的一種,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界氣候。也是秋季的主氣,從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個節氣,皆為燥氣當令。
  • 肺的病機:肺氣失調——喘咳,尿少,口燥咽幹,午後潮熱
    由於肺主一身之氣而司呼吸,故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又調節著全身的氣機和水液代謝。因此,肺氣的失調,主要表現在肺氣的宣發和肅降失常,以及肺氣虛損等方面。
  • 藥有 溫熱涼寒 升浮降沉
    是以味薄者升而生,氣薄者降而收,氣厚者浮而長,味厚者沉而藏,氣味平者化而成。但言補之以辛、甘、溫、熱及氣味之薄者,即助春夏之升浮,便是瀉秋冬收藏之藥也。在人之身,肝心是矣。但言補之以酸、苦、鹹、寒及氣味之厚者,即助秋冬之降沉,便是瀉春夏生長之藥也。在人之身,肺腎是矣。淡味之藥,滲即為升,洩即為降,佐使諸藥者也。用藥者循此則生,逆此則死;縱令不死,亦危困矣。
  • 秋燥有「溫燥」和「涼燥」,中醫如何區分和辨證解燥?
    秋天主燥,燥邪當令,我們很容易被燥邪傷到,出現鼻咽乾燥、乾咳少痰、皮膚乾燥等症狀。對付秋燥,有些人說要滋陰、降火、潤燥,有些人又說要溫、補、潤,究竟哪種方法才是正確的「解燥」方式呢?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燥氣」。《素問·玄機原病式》,裡面記載到:「諸澀枯涸……皆屬於燥。」
  • 漢唐中醫方劑講解:HT-43 麻子仁丸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氣強,不收斂,肺氣不降也。從這一種整體的情況來看,其氣強而不收斂就是這趺陽脈的脈象。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肺氣不收斂,吸不住下面,然後浮數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我們看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隻(炙)杏仁一升(去皮尖)裡面有麻子仁,有芍藥,有杏仁這三味藥,同時配的有枳實、厚樸、大黃。
  • 此物「上瀉肺火,中清胃熱,下潤腎燥」,服之清潤一身
    具有甘潤除燥之效的中藥也有很多,但在這其中當屬「知母」最能起到清潤一身的作用。比如它上可瀉肺中之火、中能清胃中之熱、下則能潤腎中之燥,可以說是非常適合養生使用的。而且在一些古代的中醫典籍之中人們對知母的評價也是頗高的,比如《日華子本草》之中說到,知母可「瀉肺火,消痰止咳,潤心腎,安神止驚」;古代醫學大家王好古在總結知母的時間更是精闢的說到,知母之效善於「瀉肺火、固腎水,解命門相火有餘」,可見古人對知母的甘潤清火之功都是相當認可的。
  • 【侯大夫文摘:中醫愛好者】調氣穴、調血穴、補虛穴、瀉實穴、散寒穴、清熱穴、疏風穴、利溼穴的分類總結
    【侯大夫文摘:中醫愛好者】調氣穴、調血穴
  • 清燥救肺湯
    秋令氣候乾燥,燥熱傷肺,故頭痛身熱;肺為熱灼,氣陰兩傷,失其清肅潤降之常,故乾咳無痰、氣逆而喘、口渴鼻燥;肺氣不降,故胸膈滿悶,甚則脅痛。舌幹少苔,脈虛大而數均為溫燥傷肺佐證。治當清宣潤肺與養陰益氣兼顧,忌用辛香、苦寒之品,以免更加傷陰耗氣。    方中重用經霜桑葉質輕性寒,輕宣肺燥,透邪外出,為君藥。
  • 中藥理氣三法:升、降、行散
    說到氣的運動,從方向上看,其實不外乎四種:向上升,向下降;向裡聚,和向外散。這幾種方向裡面,和氣滯關係比較大的,有三種。
  • 崑崙雪菊的作用與功效
    雪菊的功效與作用中醫認為:崑崙雪菊性涼,有疏風清熱、健腦明目、解毒消腫等功效。雪菊具有高效降血脂、軟化血管、去除體內垃圾,達到人體的體液平衡,需要與瓊珍靈芝搭配服用,主要對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有著特殊的療效。是國內心血管專家一致評定的治療冠心病的特殊藥食兩用植物。1、雪菊有調節三高的作用:野生崑崙雪菊是維吾爾族世代傳承下來的一種養生、保健的天然植物。具有高效降血脂、軟化血管、去除體內垃圾。
  • 中醫基礎知識:六腑——胃的主要作用與功能!
    所以,胃貴乎通降,以下行為順。中醫的髒象學說以脾胃升降來概括整個消化系統的生理功能。胃的通降作用,還包括小腸將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和大腸傳化糟粕的功能在內。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脾升胃降,彼此協調,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胃之通降是降濁,降濁是受納的前提條件。
  • 中醫上常說的「溫燥」、「涼燥」,如何區分?
    本  期  導  讀    中醫上常說的「溫燥」
  • 中醫不但可以即時降壓,還可以治本,讓血壓徹底降下來!
    但據中醫脈證用藥針灸,不必硬套西醫的高血壓理論。如果硬要服藥降壓,恐怕會導致腦血管意外,即中醫之中風。西醫認為高血壓需服降壓藥,否則易致中風。但對於此類病人,服降壓藥反而易致中風。此又不可不知。  中醫治療高血壓  有人問:中醫能否治癒高血壓?若能治癒,需要多久?各種慢性病症能否治癒,受許多因素影響。
  • 中醫養生除了枸杞、黃芪,不要忘了它,清熱解毒,溶血栓,降三高!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食材,其實都是養生良品,只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功效而已,說到養生,很多人腦中都會想到枸杞黃芪,實際上除了枸杞和黃芪,日常生活中的這些食材,養生功效也很不錯,經常吃一些能夠清熱解毒,溶血栓,還能降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