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村簡介——
「翁丁」佤語意為雲霧繚繞的地方,翁丁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裡處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周圍自然景觀優美,民族風情濃鬱,至今仍保留著佤族寨門、圖騰柱、寨樁、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及傳統手工藝作坊和佤族杆欄式茅草房等原始生態、獨具特色的佤族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是佤族傳統歷史文化的活態博物館,是中國最後一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部落,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取得殊榮無數。
2006年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2007年被評為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和臨滄市十大優美村寨;2012年確定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翁丁村榮獲「中國文化產業金鼎獎·十佳文化產業鄉村」和「雲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稱號,並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3年獲「中國十大避暑小鎮」榮譽稱號及「中國最美村鎮典範獎」;2014年入圍「中國避暑小鎮榜100佳」,併入選「中國十大鄉愁村莊」,雲南首批20個最美觀景拍攝點之一;2018年被確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併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同時,翁丁村還被臨滄市亞微電影藝術節籌委會命名為臨滄市微電影創作拍攝基地,《雲南往事》《不熄的火塘》《孔雀眼》《情比山高》《窮途末路》《西遊記》《遠方的家》《鄉土》影視劇、綜藝節目在翁丁村取景拍攝。
遠山雲,近山霧,佤族雲中住。
在祖國西南邊陲,綺麗的山水之間,生活著一個唱歌比說話多,喝酒比喝水多,跳舞比走路多的民族---佤族。佤族有著自己的民族創世史詩《司崗裡》,佤語「司崗」是崖洞的意思,「裡」是出來,「司崗裡」就是從崖洞裡出來,所以這是一個自認從巖洞裡走出來的民族,有著神奇獨特木鼓通神的習俗。而在《司崗裡》傳說發源地雲南滄源縣,有一個從解放前一直處於刀耕火種原始社會階段,解放後即一舉過渡到現代文明社會的佤族村寨,至今保留著原始佤族民居特色與風土人,是中國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這就是被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的翁丁佤寨。
雲霧中的世外桃源
湛藍的天空,雪白的雲,村落濃烈的金黃色的基調,使人聯想起梵谷的油畫。全村沒有一幢磚瓦房,沒有一堵不透風的牆。鱗次節比的茅草屋,成排成片,蔚為壯觀。阿瓦姑娘,看守著自家門前的小攤,卻正陶醉於音樂之中,村寨中虎頭虎腦的孩子嬉笑玩鬧,一束陽光仿佛是從屋裡透出來似的,溫暖到心……這裡每一幅畫面都充滿了愜意,猶如美好的夢境,閒雲野鶴,漫步時光。
這裡就是滄源翁丁佤寨。翁丁在佤語中的意思就是雲霧繚繞的地方,又有高山白雲湖之靈秀之意。佤族在古語中的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依山而建的翁丁四周都是片片茂密的樹林,東面的樹林稱為「神林」,佤語稱「亞莫韋」,「亞」是「森林」的意思,「莫韋」是寨神,有著四百多年歷史的翁丁世居著一代代佤寨兒女。走進翁丁村,這裡宛如仙境一般,原生態毫無炒作的一方淨土,讓人莫名的心如止水,有的只是靜靜欣賞眼前美如畫的風景。翁丁村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佤族寨門、圖騰柱、寨樁、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及傳統手工藝作坊和佤族杆欄式茅草房等,佤族民居建築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代代傳承沿襲,整個部落被山巒環抱,古寨茅屋林立,寨內小徑通幽,竹樓靜立,四周雨霧繚繞,山林清幽。這裡沒有鋪天蓋地的絢爛桃花,其中的意境卻如同遠離塵世、逍遙快活的世外桃源,一種返璞歸真、滌蕩心靈的樂土。
漫步霧中翁丁,首先見到的是百年如故的寨門和大榕樹,古老滄桑神秘,兩者同處一線構成真正意義上的寨門,共同守護著這個有著數百年歷史的村莊。就在見到寨門的同時,也同時被寨門、特別是大榕樹上的牛頭骨震撼,每根門柱上的牛頭,特別是大榕樹下懸掛著的牛頭,若隱若現,神秘神奇。進了寨門,一片空曠的廣場上立著幾個牛頭樹樁,透過迷霧的草房撲面而來。最高大建築是佤王府,這裡居住著翁丁村的寨主,寨主是整個村子中最受尊敬的人,更是通過古老的世襲制產生的。接下來沿著窄路小徑布局著各式佤族茅草房民居,杆欄式竹木樓,屋內外布滿牛頭。翁丁的茅草屋很美,你絲毫感覺不到它的破舊,在這裡茅草成為了一種裝飾,無論從哪個角度,都能欣賞到它的天然古樸的韻味。房屋從大的方面分兩類,一是單身成人住的屋頂很矮的單層橢圓形屋,成年未婚和孤寡中老年都住這樣的房;另一種就是普遍的兩層樓,樓上住人,樓下畜居。此外,佤族人家都會在村邊建自己的一間儲藏屋,主要裝糧食,且都沒有鎖,佤族還保留著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
佤族村寨周邊的樹都不能砍,樹是保護村子的神林,所以佤族村莊周邊的植被茂盛,群山環抱,環境清幽。
漂亮熱情的佤族姑娘頭髮甩起來,美酒好茶喝起來,曼妙的佤族歌舞跳起來……遠方的客人光顧翁丁,全寨老少都身著民族服飾,載歌載舞迎客進寨,盡情地釋放佤族人的熱情好客。
佤族人的民俗文化
翁丁村,作為雲南佤族傳統歷史文化的活態博物館,2006年被列入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年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譽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雲南省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評為「中國文化產業金鼎獎·十大文化產業鄉村」獎項,發現2013中國最美村鎮評選典範獎,2015年被命名為第三批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名村,入選2018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翁丁原始部落成為雲南全省乃至全國知名旅遊勝地,將雲南民族風俗文化與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揚光大,綻放光彩。
「古老的翁丁,護佑著我們佤族人民,幾百年來民族風俗一代代相傳。今天,翁丁佤寨容貌未變,但群眾的生活與面貌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家的生活正越來越好……」翁丁村委會主任李華說。李華說,拉木鼓是阿佤人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所謂拉木鼓,就是從寨子外森林裡砍伐樹木,拉進寨子製作新鼓,更換舊鼓的活動。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聖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他們將木鼓分為公、母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故而木鼓平素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每個村寨都有專門存放木鼓的木鼓房。由於木鼓的神聖地位與作用,「拉木鼓」便成為佤族極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動。從形式上來說,拉木鼓就是佤族的狂歡節,是佤族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既是他們乞求風調雨順追求幸福熱情如火的表現,又是凝聚人心弘揚光大民族傳統的方式。
儀式開始,「魔巴」(村裡公認有知識德高望重之人)手捉活雞先是自個念咒祈禱,隨後全寨人都跟著念念有詞。念叨過後,「魔巴」殺雞,將雞血滴在木鼓上,很快的全寨人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拉動之前已經套好繩索的木鼓朝寨子裡前行。只見拎著雞的「魔巴「時而跳上木鼓,抑揚頓挫念著咒語;時而跳下木鼓手舞足蹈指揮大家,宛若風浪中指揮航船前進的勇者。木鼓要進寨子了,拉的人也是一陣快一陣慢,一陣松一陣急,場面驚險刺激。
佤族人誠信萬物皆有靈,他們普遍視樹木為神樹,除了呵護不曾動其一枝一葉,任其開枝散葉自由生長,因而在翁丁村,有很多彰顯頑強生命力的獨樹成林壯觀自然之景,震撼著人心,古老的翁丁,也在這一棵棵神樹的庇護下,有滋有味的生存著。佤族還崇拜葫蘆,視之為吉祥物,認為自己是從葫蘆裡走出來的民族。曾經的佤王府,佤王座椅、槍桿與燭臺還在,都保持原樣,火塘也依然熊熊。佤族也很崇拜火,每家必有一個火塘,火塘的火自新年取火後,就要讓火種保存下來,不能熄滅,直到來年新年,再把火滅掉又取新火。
近年來,翁丁村獨特的民族文化、完整的原始村寨和生態的自然環境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這裡成為原生態旅遊的熱門景點,世界佤文化成為亮麗名片,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與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完美融合推進,翁丁佤族同胞內生動力被激發,一個別樣的翁丁村正在崛起。
打造文化產業典範
翁丁原始古村落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原始部落,如何保護完整?另一邊身居其中的佤族人民要發展,真正脫貧致富奔小康,古村落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成為必須直面的一大難題。近年來,滄源縣各級黨委政府下足功夫破難題,緊緊依託翁丁這方秘境山水做文章,找方法,讓大山中的翁丁村民享受古村落的靜謐時光,又讓他們踏上幸福新生活的列車,保護與發展「兩駕馬車」齊頭並進。
據滄源縣扶貧部門相關領導領導介紹,面對翁丁原始部落建築及人口密度大,發展空間不足等問題,當地就把老寨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轉移到翁丁新村,釋放古村落的生產生活壓力,讓翁丁群眾居住得更加安全舒適,更加和諧幸福。2012年起依託佤山幸福工程、科技惠民、生態旅遊(東航示範村)、易地搬遷等項目,在翁丁村東北方向啟動翁丁新村建設工作。新村建設佔地317畝,其中投入5746萬元,建成民房130棟。目前共有113戶群眾將生產生活功能搬至新村。
保護傳統村落中,滄源佤族自治縣依據管理條例,對村落內的歷史建築物、歷史構築物、古樹名木等實行掛牌保護,嚴禁破壞砍伐古樹名木,嚴禁一切改變建築原貌及其環境的行為,旨在完整保留佤族從原始社會直跨社會主義的點滴精髓;建立健全翁丁村遺產項目及傳承人資料庫,做好民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傳授,推進翁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推薦和申報工作;發揚傳承,加強民族文化傳承人培養,開展以佤族文學、歌舞、習俗、技能等為主的佤族傳統文化和技能培訓,培養壯大傳承人群體;設立佤族民俗陳列室(博物館),挖掘包裝推出佤族農耕、節慶、祭祀、工藝等佤族文化產品和佤族高原特色農業產品,開發佤族傳統美食,全面展示民風民俗。
發展中,翁丁村大力發展生態文化鄉村旅遊產業,打造文旅融合項目,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充分整合人員、資金,讓分散的村民抱團發展。翁丁村立足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民族文化、沿邊區位優勢,以佤文化為重點,組建原始部落旅遊專業合作社,培育導遊、歌舞表演隊伍,組建了農民業餘文藝演出隊、打歌隊和蘆笙隊等,豐富景區旅遊遊玩元素,提升景區旅遊服務質量,為本地群眾創造就業條件;培育旅遊特色商品開發隊伍,開發特色佤族織錦,製作衣服、挎包、毯子等,經過引導,翁丁村家家戶戶都已參與了生產和銷售,現有特色佤族織錦手工作坊12戶,特色民族村農家樂4家,從事佤族傳統菜餚的製作和銷售,年均增收達5000元以上,有農家客棧7家,可接待500人。2018年,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遊區實現景區門票收入160.93萬元,村民人均增收約3000元左右,旅遊收入已成為翁丁村群眾收入的重要支柱。
據悉,隨著滄源國際旅遊度假區建設的不斷加快,佤山機場的通航和立孟二級公路即將建成通車,翁丁村的旅遊產業前景光明
春城晚-開屏新聞記者 蔣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