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深山裡的隱秘村落,家家戶戶住在雲霧裡,太仙了!

2020-12-26 騰訊網

在貴州東南部的雷山縣,有個隱秘的小村莊,叫龍塘村。這裡山間梯田雲霧繚繞,房前屋後荷塘遍布,風景秀美如畫。當地的 200 多戶人家,終日與雲海相伴,住著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穿著苗族獨有的苗服,延續著苗寨人家長久以來特有的古樸生活。不被外界打擾,令人心生嚮往!

點擊視頻,一起去傳聞中的仙境一探究竟

在貴州東南部的雷山縣,

有個隱秘的小村莊,叫龍塘村。

這裡山間梯田雲霧繚繞,房前屋後荷塘遍布,風景秀美如畫。

點擊播放 GIF 4.3M

當地的 200 多戶人家,

終日與雲海相伴,

住著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穿著苗族獨有的苗服,延續著苗寨人家長久以來特有的古樸生活。

不被外界打擾,令人心生嚮往!

此次,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一條一起,專程來到龍塘這片淨土,體驗了一把原汁原味的苗寨風光。

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原生態鄉村所透露出的頑強生命力和苗疆聖地獨特的人文情懷,

更為重要的是,還親眼見證了一個美麗鄉村的淬鍊與新生。

早就聽說貴州「地無三尺平」,此番龍塘之行,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我們先從上海搭乘飛機來到貴陽,由貴陽北站坐高鐵到達凱裡南站後,包了一輛開往龍塘村的大巴。(聽說,這也是目前最方便的交通組合方式)

清晨,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窗外山澗煙霧縹緲,山頂鑲著金邊。一路翻山越嶺,終於到達期盼已久的龍塘苗寨。

迎著遠處傳來的悠揚蘆笙樂聲,我們走下車來,發現村主任連同十幾位苗族村民,笑臉盈盈站在村口已等候多時。

苗繡:一針一線,記載苗族的世世生生

四位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在人群中尤為亮眼。其中一位叫曉芬的姑娘介紹說, 她們頭上盤的髮髻叫苗鬏鬏(發音同「糾」),身上穿的花衣裳是苗族便裝,來自苗族特有的刺繡技藝 ——苗繡

原來,苗族是沒有自己的專屬文字的。但「沒有文字的民族,更擅長用心去表達」。對苗家兒女來說,苗繡就是最真情生動的文字,而苗服盛裝,正是苗繡的最佳代表作。

曉芬帶我們去她家做客的時候,曉芬奶奶正埋著頭,坐在曬臺上一針一線繡著盛裝。別看老人家上了年紀、架著老花鏡、背也佝了,做起針線活來依然利索。我們和曉芬說著話的功夫,兩朵小花已經繡好了。

曉芬告訴我們,苗繡手藝複雜,涉及到織布、引緯、染布、繡花等一系列工序,完成一套苗服盛裝更是要用掉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但在她的印象裡,自己的媽媽和奶奶好像生下來就會做苗繡。

點擊播放 GIF 4.6M

寨子裡還有很多像曉芬奶奶一樣的老繡娘,她們雖不識字,卻能繡出巧奪天工的「花鳥魚蟲」。

因為,「在她們那個年紀的人看來,苗繡對每個苗女來說是一生的使命」,哪怕家裡再窮,她們也會給自己織出一套盛裝當嫁妝。

這衣服上繡的不只是美麗圖案,更是一代代繡娘從自己的母親、奶奶那傳承下來的民族記憶。盛裝穿在身上,寄託著關於族人昌盛和自己一生幸福的美好祝願,同時也是對英勇苗族先輩的一種紀念和緬懷。

苗年 :當地最隆重熱鬧的節日

碰巧幾天後,我們趕上了當地的苗族新年,不但進一步目睹了苗家女穿苗繡的風採,也體驗到了更多苗寨的別樣風俗,眼界大開。

同春節對於漢族的意義一樣,苗年作為苗歷的歲首,對苗寨人家來說,是慶祝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熱鬧的日子

而「魚凍節」,又是苗年的開始。曉芬說,「每年這個時候,稻穀、糯禾都收割好了,村民就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一起吃好吃的魚凍」。

那天天色尚早,我們再次被熱情的曉芬請到家裡,品嘗苗寨人家魚凍節前的年夜飯。

曉芬和家人忙前忙後,張羅了滿滿一桌飯菜。香甜可口的餈粑、熱氣騰騰的蒸糯魚一一上桌後,食物的香氣很快溢滿整個房間。

我們幫曉芬家人拍了家庭合影

我們和曉芬及她的家人圍坐一桌,吃著可口飯菜,酌著米酒,聊起了家常,氛圍融洽到一時間好像分不出主客。其樂融融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在城裡生活無法體會的那種,簡單質樸的快樂。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後面。

01最美的期待:「姑媽」回娘家

第二天一大早,村主任就帶著我們趕往村口,一起去看「姑媽回娘家」的盛況。村主任說,在苗族,大家都把嫁出去的姑娘叫「姑媽」,今天是「姑媽回娘家」的日子。

隨著蘆笙吹響,浩浩蕩蕩的迎姑媽儀式開始了!

點擊播放 GIF 3.1M

只見這群苗族姑娘頭上、頸間戴滿銀飾,身上穿著滿載刺繡的豔麗盛裝,隆重極了!

身邊的村民告訴我們,有些「姑媽」身上的盛裝需要繡制長達 4、5 年的時間,單是穿上盛裝、佩戴好首飾,也至少要花上幾個小時的功夫。可見對回娘家有多重視。

村寨還有個有意思的小規矩:每位「姑媽」在回村前,必須喝上一口自家村落人釀製的米酒才能進村。這是為了歡迎她們回娘家的專門儀式。

於是,在鞭炮齊鳴聲中,近百位「姑媽」在村寨口迎來了第一道攔門酒。打頭陣的「姑媽」衝著敬酒的舅媽笑了笑,霸氣地把碗中的米酒一飲而盡。

第二道、第三道......喝完第十三道攔門酒後,「姑媽們」自動排成兩排,踏著齊刷刷的舞步,有說有笑來到了村內的小廣場,這才算真正意義上地回到了娘家

我們也隨著「姑媽」的隊伍不自覺跳了起來,一路上,苗族銀飾發出的清脆響聲、村民熱情的招呼聲和歡騰的鞭炮聲不絕於耳。

突然間,一記高音喇叭聲響徹天空:「各位姑媽,你們辛苦啦,龍塘永遠是你們的家,歡迎我們的姐姐妹妹回家!」

02最暖的晚餐:「千人長桌宴」

當夕陽的餘暉慢慢灑下,山風中突然飄出微微飯菜香,這是苗年特有的長桌宴要開始了。

從村口到村尾,約 60 多張長桌沿著道路依次擺開。桌邊兩側,龍塘村民和當地寨老挨家挨戶坐在一起。

桌子上擺滿了酸菜魚、白切雞、折耳根等苗家傳統美食,比我們在曉芬家看到的還要多。

在大碗喝酒大碗吃菜氛圍的帶動下,不喝酒的我也沒忍住吞下一碗。就著原生態風味的苗族飯菜一起下肚,暢快淋漓!

夜晚,村子漸漸黑了下來。我們還沉浸在苗寨喜慶歡騰的氛圍中,久久不能平靜,卻在和村主任的談心中得知了一個嚴酷的現實:由於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發展理念,村民的收入來源非常單一。

另外,近幾年由於年輕勞動力的不斷外遷,龍塘的老齡化變得越加嚴重了。「去年出生率只有 6 個,今年只有 4 個」。

不過,幸運的是,一直致力於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的融創中國早早關注到了龍塘美麗的青山綠水和珍貴的非遺文化

2018 年,融創中國攜手雷山縣政府、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

融創結合自身優勢產業及資源,通過文旅切入、產業帶動、文化激活、教育幫扶等多方面的努力實踐,如今的龍塘村寨增收近 300 萬元,已實現整村脫貧,變得越發有生機了

點擊播放 GIF 4.1M

目前,龍塘村已完成山頂精品民宿「龍塘山房」的設計建造及兩棟示範民宿的改造,並支持村民自主改造經營農家樂、餐廳、工坊等經營實體。村莊景觀大幅提升,被吸引來龍塘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

為促進產品聯動發展,為村莊帶來長效發展動力,融創協助龍塘打造了「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消費扶貧方式,為合作社帶來收入超過 200 萬元。

以文化激活鄉村活力,是融創參與脫貧的另一維度。刺繡、蠟染等手工藝培訓的開展龍塘繡娘團的成立,及「非遺工坊」的正式亮相,讓龍塘的非遺文化得以重拾與傳承。

融創還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打造出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更長線地為龍塘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正如我們臨走前,曉芬說的那樣,「融創這個扶貧項目,讓很多人的生活改變了,也讓在大山深處的很多家庭改變了」。

作為目睹龍塘村寨整個變化過程的見證者,我們為融創與龍塘村民共建美麗鄉村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著,激勵著。

我們相信,龍塘村只是一個開始。

通過共同努力,讓更多美麗村落再現生機的心願定能成為現實!

推廣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點個「在看」,願更多像龍塘一樣的美麗鄉村再現生機

相關焦點

  • 臨滄翁丁村:雲霧逍遙中的秘境村落
    翁丁村簡介——「翁丁」佤語意為雲霧繚繞的地方,翁丁村位於雲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城西北方向約40公裡處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鄉。佤族有著自己的民族創世史詩《司崗裡》,佤語「司崗」是崖洞的意思,「裡」是出來,「司崗裡」就是從崖洞裡出來,所以這是一個自認從巖洞裡走出來的民族,有著神奇獨特木鼓通神的習俗。
  • 山西陽泉十大古村落,有兩座被稱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
    這裡藏匿著無數歷史濃鬱的古老村落,像一扇扇窗戶,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窺視人類農耕文明的足跡。有的古村落因其建築風格而被稱為深山裡的布達拉宮。今天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山西陽泉的十大古村落。整個村落如橫臥在一個「聚寶盆」中,此處石多土少,村中很多房屋由石頭堆砌,路面由青石鋪就,原汁原味的保存了獨特的感覺,走進其中,給人一種別樣的情懷。依山就勢建造的窯院,由高而底,層疊向下。這些石頭窯院就個體而言,經年累月,普普通通,並無特別之處。
  • 貴州最神秘古村,這有能控制生男生女的「藥草」,已有700年歷史
    而且貴州還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在這裡居住著56個民族的人,所以說在貴州有許許多多的古村落和古鎮。基本上每個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都會有特色的寨子和村落,例如有名的千戶苗寨就在貴州。每一個古村落都安謐,寧靜,空氣清新,景色宜人,人們的生活簡單樸實,過著平淡充實的田園生活。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貴州道真:搬出深山幸福來
    一條條道路編織成網、一個個花園錯落有致、一排排樓房整齊排列……走進貴州省道真自治縣上壩鄉八一社區陽光黨支部活動室,只見黨支部書記張昌勇正在伏案讀書。以前,張昌勇家居住在道真自治縣大磏鎮福星村的深山裡,一家五口擠在不足60平方米的木房內,由於風吹雨打、年久失修,木房破舊不堪。他和妻子種烤菸、養肉牛,由於交通條件不好,再加上技術不位到,一直沒有掙到多少錢。2016年,他患了一場大病至今未愈,不僅花光了全部積蓄,而且還欠下了巨額債務。
  • 貴州望謨深山藏古茶,你喝過望謨八步古茶嗎?
    在貴州黔西南,望謨縣郊納鎮的大山深處,雲霧繚繞、空氣清新、環境優美,頗有「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的意境,一片片紫紅交替八步紫鵑茶幼苗生長在山間。望謨給人一種印象——太熱!太熱的地方往往會被誤以為不會有好茶,也就沒有多少人會把望謨與茶聯想起來。
  • 【去哪玩】何不去藏在深山裡的絕美民宿放鬆一「夏」
    漫步草原上 攝影:祝宇豪找個時間,去貴州藏在深山裡的民宿住一住。樹枝輕輕搖曳,湖水滴滴跳躍,山風陣陣吹拂。圖源:碧城Hestie老闆用了 6 年時間,創作出只有 4 間客房的民宿,而且還是在一個交通不暢達的深山小寨裡,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家民宿是旅途中心心念念的夢。
  • 山東這個村莊很特別,家家都住在竹林裡,現在成了一個網紅景點
    然而,在北方眾多村落中,也有一些古村具有江南水鄉的靈秀之美,其中最典型的當屬竹泉村,這是一個堪比江南水鄉的古村落,整個村落隱藏在一片茂密的竹林中,家家戶戶都有一股溪流從門前流過,就像世外桃源一樣存在著,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之一,吸引了眾多遊客慕名而來。
  • 遺落在貴州深山裡的原始侗寨,曾是歐洲遊客最喜歡去的地方
    貴州旅遊近些年來很火,但多數遊客來到黔東南,多半會去西江苗寨、肇興侗寨,或者是有著「最後槍手部落之稱」的岜沙苗寨,以及節日去看千人侗歌的小黃侗寨。很少人會去深山中的黃崗侗寨。
  • 侗族美食牛癟:深山裡的黑暗料理,該怎樣才能走出貴州
    題記:這道菜能不能走出貴州,怎麼走出貴州,走出貴州會怎樣,你會吃它嗎?在貴州黔東南的黎平、從江、榕江和錦屏縣的侗族、苗族居住區,廣西三江、融水等縣一帶,自古流行一道民間美食,叫做「牛癟」。牛癟不僅是當地居民的頭牌名菜,還是招待客人最尊貴的大菜。
  • 寧波天池美麗公路,鮮花相伴,雲霧繚繞,穿越仙境裡
    平時要上班養家餬口,周末和節假日才有時間出行,探索發現寧波之美,因此我無法選擇天氣,除非天氣實在太惡劣,通常都會風雨無阻。周六下雨,仍然按計劃出行,寧波市海曙區龍觀鄉轉一圈,從龍觀鄉出發,走莊頂公路盤山而上,經中坡山森林公園、觀頂湖、磻溪村、章聖寺水庫,返回龍觀,正好形成了一個環線。
  • 北京深山裡的千年古村,村內幾乎是四合院卻沒人住,距京城86公裡
    但是在北京卻有這樣一個地方,在深山中有這樣一個千年古村,這個村子距離北京城一共有86公裡,村內幾乎全部都是四合院,但是裡面卻沒有人住,究竟是為何呢?這個村子就是楊家峪村,位於北京門頭溝,這個村子還是在遼代的時候被建立的,那個時候經常發生戰亂,老百姓們為了逃難就選擇住在深山中,正是那個時候楊家峪村才得以出現於世,那個時候人們找到了安家的地方就開始耕種,開始飼養家畜,人們和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就和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差不多,什麼都定下來之後,這裡的人們便開始發展強大
  • 「90後夫妻生9個孩子」:大山裡的隱秘角落
    人群裡的村民告訴我們,韋國則並不住這裡的房子,他住在山的更深處。我們終於將車子開到了通往韋國則家的路口。接下來的路段,需要步行前往。腳下與其說是道路,不如說是多年來人為壓出的一條腳印殘跡。灌木叢橫七豎八地歪著,阻隔了向前的視線和腳下的路況,我們一邊用手撥開,一邊提防腳下突現的大石階與窪地,偶爾手腳並用地向前爬兩步。
  • 仲夏之福建寧德龍潭裡古村落騎行遊記
    寧德屏南龍潭裡古村寧德市屏南縣熙嶺鄉龍潭村舊稱龍潭裡,地處熙嶺鄉東南部,龍潭又名虎朝潭,潭圓似鍋,面積約200平方米,靠潭頭二山像兩隻爭食猛虎相撲,使溪面相夾不足3米,形成龍潭瀑布,壯觀秀麗龍潭村舊屬古田縣管轄,舊稱福建省福州府古田縣青田鄉移峰裡三十都四保西溪境龍潭裡村(今熙嶺鄉龍潭村)。古村依然還是古村,少了城市的喧鬧,夜間還有那飛舞的螢火蟲飛舞,以及鄉土氣息,放鬆心態的同時,呼吸大自然賜予我們的新鮮空氣。
  • 貴州小鎮深山傳出「龍吟聲」,它是什麼,專家已確定來自一種動物
    2020年本來就不是很太平,並且近期怪事還特別多,出現日本上空的不明白色球狀物,上演美國夜空的6個發光球,還有來自波蘭男子的5張飛碟照片,白色球狀物至今沒人出來承認,6個發光球現在也不確定是什麼,5張飛碟照後來雖被證實是假的,但不少人吐槽:偽造手段也太高明了。
  • 一大波深山好物,就在貴州日報淘寶直播間
    深山,茂林,生長於大自然中的食物,或許外形其貌不揚,但入口瞬間,濃厚的香氣總能讓人怦然心動。生長於赫章深山的老樹核桃就是這樣。想嘗一嘗這種生長於貴州風土的地道好物,6月15日11時半,赫章縣走進「黔貨在京」消費扶貧產品走進中央統戰部網絡直播活動,為當地優質農副產品代言。6月16日、6月18日,貴州日報淘寶直播間還有兩場直播。
  • 這座山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堪稱貴州名片,終年雲霧繚繞仿若仙境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到貴州去旅遊,貴州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在這裡有眾多的自然景區景觀非常的壯麗,而這其中有一座可是世界性的自然文化遺產,它就是梵淨山,暑假的時候跟朋友終於是領略了梵淨山的獨特魅力真的是讓人印象太深刻了,這不愧是是貴州的旅遊名片。
  • 柴立:貴州大健康裡尋芳香
    事實上,他還有幾個別具一格的頭銜——省管專家,貴州民族大學客座教授、碩士生導師。近日,貴州康養產業商會成立,他當選為會長。多年來,具有中醫藥教育和從業背景的柴立,痴迷於貴州黔東南州的南部黎從榕一帶少數民族香文化的研究,提煉出了一些獨到的觀點,並通過各種方式在不同場合傳播。
  • 「公大研支團」在貴州普安——趙琬婷:我想做貴州深山裡的「小太陽」
    今年8月,趙琬婷第一次到貴州普安,她所見到的現實和自己之前的想像完全無法重疊。在她想像中的貴州是曾經在電視裡見到的交通閉塞、貧窮落後的地方,在來支教之前,她已經做好迎接一切困難的準備。然而眼前裝修一新的校舍、風格一致的居民樓、熱鬧非凡的文化活動中心、基礎醫療設施齊備的衛生服務中心,這些建築無論如何也看不到貧困的影子。「這……還需要『扶』嗎?」
  • 誤入深山秘境寨仔尾裡,廈門的世外桃源
    首選就是大帽山三角梅園和寨仔裡!兩個地方離得不遠,往大帽山走,在一個分岔路口,往左走三公裡左右就是寨仔尾裡,往右走三公裡左右就是三角梅園。先去了梅園,可惜還不到三角梅怒放的季節,只是那水庫美得都不自然!隨後趕往寨仔尾裡,一進村兒就發現幾個大字,寫得柔美可愛!景致也造得自然優美,一股小清新的古樸文藝風立刻躍上心頭!
  • 深山裡的挑夫,每天只挑四趟 - 新京報 - 好新聞,無止境
    深山裡37歲的挑夫羅成華(音)。眼看就要爬到山頂了,他快跑了幾步,陡峭的臺階似乎完全沒有給他造成困擾,他的額頭全是汗珠,但腳步卻還是很輕快。羅成華每天只挑四趟,一趟來回10裡山路,「再多的話,明天就幹不了了」,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