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東南部的雷山縣,有個隱秘的小村莊,叫龍塘村。這裡山間梯田雲霧繚繞,房前屋後荷塘遍布,風景秀美如畫。當地的 200 多戶人家,終日與雲海相伴,住著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穿著苗族獨有的苗服,延續著苗寨人家長久以來特有的古樸生活。不被外界打擾,令人心生嚮往!
點擊視頻,一起去傳聞中的仙境一探究竟
在貴州東南部的雷山縣,
有個隱秘的小村莊,叫龍塘村。
這裡山間梯田雲霧繚繞,房前屋後荷塘遍布,風景秀美如畫。
點擊播放 GIF 4.3M
當地的 200 多戶人家,
終日與雲海相伴,
住著依山而建的吊腳樓,穿著苗族獨有的苗服,延續著苗寨人家長久以來特有的古樸生活。
不被外界打擾,令人心生嚮往!
此次,融創中國聯合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與一條一起,專程來到龍塘這片淨土,體驗了一把原汁原味的苗寨風光。
我們不僅感受到了原生態鄉村所透露出的頑強生命力和苗疆聖地獨特的人文情懷,
更為重要的是,還親眼見證了一個美麗鄉村的淬鍊與新生。
早就聽說貴州「地無三尺平」,此番龍塘之行,可以說是深有體會。
我們先從上海搭乘飛機來到貴陽,由貴陽北站坐高鐵到達凱裡南站後,包了一輛開往龍塘村的大巴。(聽說,這也是目前最方便的交通組合方式)
清晨,行駛在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上,窗外山澗煙霧縹緲,山頂鑲著金邊。一路翻山越嶺,終於到達期盼已久的龍塘苗寨。
迎著遠處傳來的悠揚蘆笙樂聲,我們走下車來,發現村主任連同十幾位苗族村民,笑臉盈盈站在村口已等候多時。
苗繡:一針一線,記載苗族的世世生生
四位穿著民族服飾的姑娘,在人群中尤為亮眼。其中一位叫曉芬的姑娘介紹說, 她們頭上盤的髮髻叫苗鬏鬏(發音同「糾」),身上穿的花衣裳是苗族便裝,來自苗族特有的刺繡技藝 ——苗繡。
原來,苗族是沒有自己的專屬文字的。但「沒有文字的民族,更擅長用心去表達」。對苗家兒女來說,苗繡就是最真情生動的文字,而苗服盛裝,正是苗繡的最佳代表作。
曉芬帶我們去她家做客的時候,曉芬奶奶正埋著頭,坐在曬臺上一針一線繡著盛裝。別看老人家上了年紀、架著老花鏡、背也佝了,做起針線活來依然利索。我們和曉芬說著話的功夫,兩朵小花已經繡好了。
曉芬告訴我們,苗繡手藝複雜,涉及到織布、引緯、染布、繡花等一系列工序,完成一套苗服盛裝更是要用掉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
但在她的印象裡,自己的媽媽和奶奶好像生下來就會做苗繡。
點擊播放 GIF 4.6M
寨子裡還有很多像曉芬奶奶一樣的老繡娘,她們雖不識字,卻能繡出巧奪天工的「花鳥魚蟲」。
因為,「在她們那個年紀的人看來,苗繡對每個苗女來說是一生的使命」,哪怕家裡再窮,她們也會給自己織出一套盛裝當嫁妝。
這衣服上繡的不只是美麗圖案,更是一代代繡娘從自己的母親、奶奶那傳承下來的民族記憶。盛裝穿在身上,寄託著關於族人昌盛和自己一生幸福的美好祝願,同時也是對英勇苗族先輩的一種紀念和緬懷。
苗年 :當地最隆重熱鬧的節日
碰巧幾天後,我們趕上了當地的苗族新年,不但進一步目睹了苗家女穿苗繡的風採,也體驗到了更多苗寨的別樣風俗,眼界大開。
同春節對於漢族的意義一樣,苗年作為苗歷的歲首,對苗寨人家來說,是慶祝豐收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熱鬧的日子。
而「魚凍節」,又是苗年的開始。曉芬說,「每年這個時候,稻穀、糯禾都收割好了,村民就會邀請親朋好友到家裡,一起吃好吃的魚凍」。
那天天色尚早,我們再次被熱情的曉芬請到家裡,品嘗苗寨人家魚凍節前的年夜飯。
曉芬和家人忙前忙後,張羅了滿滿一桌飯菜。香甜可口的餈粑、熱氣騰騰的蒸糯魚一一上桌後,食物的香氣很快溢滿整個房間。
我們幫曉芬家人拍了家庭合影
我們和曉芬及她的家人圍坐一桌,吃著可口飯菜,酌著米酒,聊起了家常,氛圍融洽到一時間好像分不出主客。其樂融融之中,大家都感受到了在城裡生活無法體會的那種,簡單質樸的快樂。
不過更精彩的還在後面。
01最美的期待:「姑媽」回娘家
第二天一大早,村主任就帶著我們趕往村口,一起去看「姑媽回娘家」的盛況。村主任說,在苗族,大家都把嫁出去的姑娘叫「姑媽」,今天是「姑媽回娘家」的日子。
隨著蘆笙吹響,浩浩蕩蕩的迎姑媽儀式開始了!
點擊播放 GIF 3.1M
只見這群苗族姑娘頭上、頸間戴滿銀飾,身上穿著滿載刺繡的豔麗盛裝,隆重極了!
身邊的村民告訴我們,有些「姑媽」身上的盛裝需要繡制長達 4、5 年的時間,單是穿上盛裝、佩戴好首飾,也至少要花上幾個小時的功夫。可見對回娘家有多重視。
村寨還有個有意思的小規矩:每位「姑媽」在回村前,必須喝上一口自家村落人釀製的米酒才能進村。這是為了歡迎她們回娘家的專門儀式。
於是,在鞭炮齊鳴聲中,近百位「姑媽」在村寨口迎來了第一道攔門酒。打頭陣的「姑媽」衝著敬酒的舅媽笑了笑,霸氣地把碗中的米酒一飲而盡。
第二道、第三道......喝完第十三道攔門酒後,「姑媽們」自動排成兩排,踏著齊刷刷的舞步,有說有笑來到了村內的小廣場,這才算真正意義上地回到了娘家。
我們也隨著「姑媽」的隊伍不自覺跳了起來,一路上,苗族銀飾發出的清脆響聲、村民熱情的招呼聲和歡騰的鞭炮聲不絕於耳。
突然間,一記高音喇叭聲響徹天空:「各位姑媽,你們辛苦啦,龍塘永遠是你們的家,歡迎我們的姐姐妹妹回家!」
02最暖的晚餐:「千人長桌宴」
當夕陽的餘暉慢慢灑下,山風中突然飄出微微飯菜香,這是苗年特有的長桌宴要開始了。
從村口到村尾,約 60 多張長桌沿著道路依次擺開。桌邊兩側,龍塘村民和當地寨老挨家挨戶坐在一起。
桌子上擺滿了酸菜魚、白切雞、折耳根等苗家傳統美食,比我們在曉芬家看到的還要多。
在大碗喝酒大碗吃菜氛圍的帶動下,不喝酒的我也沒忍住吞下一碗。就著原生態風味的苗族飯菜一起下肚,暢快淋漓!
夜晚,村子漸漸黑了下來。我們還沉浸在苗寨喜慶歡騰的氛圍中,久久不能平靜,卻在和村主任的談心中得知了一個嚴酷的現實:由於缺乏先進的技術和發展理念,村民的收入來源非常單一。
另外,近幾年由於年輕勞動力的不斷外遷,龍塘的老齡化變得越加嚴重了。「去年出生率只有 6 個,今年只有 4 個」。
不過,幸運的是,一直致力於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的融創中國,早早關注到了龍塘美麗的青山綠水和珍貴的非遺文化。
2018 年,融創中國攜手雷山縣政府、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結對幫扶貴州龍塘精準脫貧。
融創結合自身優勢產業及資源,通過文旅切入、產業帶動、文化激活、教育幫扶等多方面的努力實踐,如今的龍塘村寨增收近 300 萬元,已實現整村脫貧,變得越發有生機了。
點擊播放 GIF 4.1M
目前,龍塘村已完成山頂精品民宿「龍塘山房」的設計建造及兩棟示範民宿的改造,並支持村民自主改造經營農家樂、餐廳、工坊等經營實體。村莊景觀大幅提升,被吸引來龍塘旅遊的遊客越來越多。
為促進產品聯動發展,為村莊帶來長效發展動力,融創協助龍塘打造了「龍塘好物」自有農產品品牌。同時通過消費扶貧方式,為合作社帶來收入超過 200 萬元。
以文化激活鄉村活力,是融創參與脫貧的另一維度。刺繡、蠟染等手工藝培訓的開展,龍塘繡娘團的成立,及「非遺工坊」的正式亮相,讓龍塘的非遺文化得以重拾與傳承。
融創還將英苗培養計劃帶進大山,打造出「一進+一出+全面探訪」的助學模式,更深度、更長線地為龍塘孩子提供多樣化教育支持。
◆
正如我們臨走前,曉芬說的那樣,「融創這個扶貧項目,讓很多人的生活改變了,也讓在大山深處的很多家庭改變了」。
作為目睹龍塘村寨整個變化過程的見證者,我們為融創與龍塘村民共建美麗鄉村的決心和毅力所感動著,激勵著。
我們相信,龍塘村只是一個開始。
通過共同努力,讓更多美麗村落再現生機的心願定能成為現實!
推廣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點個「在看」,願更多像龍塘一樣的美麗鄉村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