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顯微故事」(ID:xianweigushi),作者:秋水,編輯:李思思,36氪經授權發布。
街邊穿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
但實際上,你真的懂漢服裡的門道嗎?這些穿漢服的年輕人,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
漢服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它不是漢代服飾,而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往上還可追溯到華夏文化、華夏民族,是漢族禮儀文化的傳承載體。
本期顯微故事講述了漢服愛好者的故事:他們之中有的人因為喜愛漢服而成為了更好的自己,有的人乾脆直接投身於漢服事業,為了傳播漢服文化而奮鬥。
以下是他們的真實故事:
我接觸漢服10年了。
十年前,穿漢服的人少,市場上也沒這麼多好看的款式。我根據自己對漢服的理解畫了張圖,想要和閨蜜去市場買布料自己做漢服。
最後雖然因為學習緊張不了了之,但為自己定製一套漢服的想法就一直埋藏在我心裡。
後來,我去西安上大學,這個城市有非常適合漢服愛好者發展的土壤。
經喜歡漢服的學姐介紹,我們去了西安布料市場,看到喜歡的布料就買下來,找裁縫幫忙定製漢服。
西安的某次漢服巡遊活動
十年前的種子就這麼發芽了。
來料加工在各個行業都很普遍——自己提供材料,商家進行加工得到成品。
我一般在淘寶或者微博上找能來料加工的裁縫,選擇的標準是裁縫的做工、成品版型、好評度。
不過自製一套漢服的成本可不低。一套漢服的原材料成本包括面料、裡料、輔料(花邊扣子之類的)、工費、過水費等。
如果是真絲布料的短衫,以花羅為例,布料就要500元至700元、工費200元,整件衣服僅成本就要1000元左右。
棉布化纖布料相對便宜,短衫成本在300元左右。
某平臺的漢服來料加工價格
來料加工比較繁瑣、成本也不低,所以我還是更願意買漢服成品,偶爾看到喜歡的布料再做一兩件。
很多人都問我,「為什麼會喜歡漢服?」
我的回答也很簡單,穿上漢服後整個人感覺都會不一樣。
從布料、形制、妝造,甚至到琵琶,都是我因為熱愛漢服才去了解的。
我喜歡形制正確的正品漢服,可以在生活中的各種場合穿。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教書時我也會穿漢服。我還在學校內開選修課,跟學生講漢服和傳統文化。
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改良漢服,對此我並不認可。
電商平臺上所銷售的各類漢服
實際上,漢服有飛機袖、窄袖、短打半袖,都很方便。
如果非要強調輕便,大可直接穿T恤、短褲。漢服既然能存在幾千年,它必然是可以適應不同的生活場景的。
在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漢服行業都是屬於賣方市場,今年宋制井噴的現象就表示行業慢慢向買方市場變化。
最近還出現了20元以內、形制正確的圓領衫
所謂的改良漢服就是在打著漢服的名義賺錢。
既然已經改良了,為什麼不叫自己為漢元素時裝呢?不就是打了漢服tag,可以賣貴點嗎?
我喜歡復原款,也能接受時尚的設計,漢服可以加入新的元素,但不能脫離形制的「骨架」。
「漢洋折衷」就是形制正確的漢服用新的穿法來呈現,搭配非漢服風格的小物。
我可以接受這樣的搭配,但是必須是形制正確的正規漢服。
漢服圈裡有「鄙視鏈」:比如正統的看不起改良的、宋明漢服看不起魏晉唐漢服……
最近這段時間,大家又追捧起了漢洋折衷的漢服搭配:如明制漢服和禮帽、飾品進行自由搭配。
還有很多商家還推出了飛機袖衫、兩片旋裙,也是主打日常的漢服款式。
很多商家都會出雙繞短曲裾、三饒長曲裾等款式,這在之前幾年算是業內比較認可正規漢服形制。
我的漢服寫真作品
但這幾年,又有人根據一些資料,質疑曲裾形制是改良後的漢服,不夠正統。
對於正統漢服,一直沒有定數。
但我覺得,大家對於正統的計較,甚至遠遠超過了對漢服的熱愛,有點過於吹毛求疵了。
我一開始入漢服的「坑」,也並不是被所謂的正統漢服吸引的。
2011年,我在高中同學的QQ空間第一次看到了漢服,感覺她穿著特別有範兒,又精緻,就入了漢服的坑。
第二年,我馬上入手了一套漢服。當初我什麼都不懂,那套漢服算是踩雷,買到了棲鳳閣——算是影樓裝,不是正規的漢服。
很多剛剛接觸漢服的萌新都會這樣,錯把影樓寫真的衣服,當做漢服。
我大學學的是數字媒體藝術,其中包括了攝影課。出於興趣,我就拍攝了一些關於漢服的圖片。
不過我水平不高,也不會後期,沒想過自己畢業後還會從事漢服攝影的工作。
我有個朋友,買了很多漢服,也會簡單妝造。我倆常常在休假時去山裡拍照漢服寫真。
拍一組照片不到兩個小時,但來回車程卻要近10小時。雖然很辛苦,但我們依然樂此不疲。
後來我開始在一些平臺發拍攝的成片,就有人來詢問約拍,那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拍照賺錢。
我們的流程一般告知客人約片費用、底片成片費用、衣服妝造費用、出片時間等。
如果客人有漢服、並且可以自理妝造,我們就直接商定拍攝場地、拍攝時間,然後根據衣服帶合適的道具。
一般來講,漢服約拍費用在500元至1200元,而非漢服則會便宜一點。
我們在進行漢服寫真拍攝
我的客源大多來自微博、好友推薦。很多客人還會在拍攝時帶零食、自己做的點心和我們分享。
印象最深的妹子已經在我這拍攝了十五組片子,幾個月前我還去她家中給她拍了漢服孕照。
我拍攝的取景地大多在西安各景點,偶爾也去外地旅拍,大部分是外景。
我們一般選取外景,尤其喜歡花的元素。開春時,有桃花、杏花、紫葉李,夏天則主要伴隨些荷花。
大唐芙蓉園
有些客人更喜歡建築元素,我們就去青龍寺、大唐芙蓉園、宣平裡等地方拍攝,具體根據客人需求定。
疫情後,大家隔離封閉,也對漢服攝影帶來不小打擊。
很多客妹被迫改時間、妝娘工作室進不去、景區關閉,不過大家也不是很著急,疫情總是有結束的時候。
創業的初衷,純粹因為自己喜歡,也想給漢服同袍們做一款社區產品,能讓大家玩得開心。
19年4月,我去參加了一次西安的「中國華服日」,活動現場見到了上千位同袍。
百度上關於「同袍」的名詞解釋
當時很感動,原本以為是小眾、不起眼的愛好,原來有這麼多年輕人熱愛著,我就想,這是一個可以投身的事業了。
但真開始創業時,還是遇到了重重困難。
我曾在今日頭條、最右等公司都帶過運營團隊,自認為有非常豐富的網際網路產品運營經驗。
作為一款漢服社區產品的創始人
我始終認為我們就是個小創業公司
運營和自己研發app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後者需要成熟的團隊,而不能只是因為熱愛,一腔熱血就上了。
寫app難、推廣app更難。
很多人是聽說漢服行業暴利,才來這個行業創業。但真的入門後才知道,只有大品牌、好做工、好設計才能保持穩定的客源、以及穩定的流量。
微博上不乏和漢服有關的「致富經」
如果只是靠投機,而不了解漢服、以及喜歡漢服的群體,那麼一定虧錢虧到哭。
比如今年疫情,2月份很多紡織廠停工,導致漢服行業也受到很大影響。工廠出不了產品、大家也無法出門拍照,無論是電商、攝影等,都停滯了。
2019年底,我創業做了漢服社區平臺
一直到今年4月,疫情基本控制,我們平臺上才又開始活躍起來了。
漢服圈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因美入坑,因文化而深愛」。漢服的群體很多元化,大家都有不同的審美觀點。
萌新、入門、資深、老鳥……隨著用戶對漢服了解的加深,對漢服的體制要求也會有所區別,會開始逐漸追求正統漢服。
我覺得沒必要爭吵,背後精神很相似。萌新因為漢服美入坑,背後也是對東方審美的認同。
漢服同袍之間的行禮
就像每一個認識漢字的中國人,讀到「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樣的句子,會油然而生覺得很美。
很多漢服都可以日常穿著,今年宋制漢服受到很多人歡迎,就因為宋制漢服不繁瑣,哪怕上班也可以穿。
宋制漢服
在我的眼裡,改良漢服不是漢服,只是中華風元素的時裝、漢元素時裝,和牛仔褲、T恤沒有任何區別。
一些沒入坑的用戶望而卻步、覺得「漢服圈」太嘈雜,也沒有必要。
我堅定看好漢服行業,因為圈內有太多可愛的商家、同袍:
大家都願意攢零花錢買漢服、願意向更多人安利漢服、願意通過漢服來了解中華文化。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近年來漢服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商家們越來越多,互相通過好作品來競爭,良性循環已成為不可阻撓之勢。
我很小的時候,就有一個疑問:
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服裝,為什麼漢族卻沒有?
一次機緣巧合,2009年我接觸到漢服同袍,並一眼就喜歡上漢服,隨後開始嘗試自己做漢服。
我的漢服工作室是一家比較有特色的腰部漢服商家。
幾年前,我拍過一組湯圓姐姐的照片表情包
在網上火過一陣子
當時是2017年,孩子的突然降臨,打亂了我的生活、工作節奏,我的生意也做的不太好。
此外,我剛生完寶寶,身材胖了不少,很難買衣服,而大碼的漢服在當時是一個空白。
我就想把大碼與漢服結合,讓每個懷孕了的、生過孩子的媽媽,都能夠有好看的漢服,就做了嘗試。
拍完照,我自己覺得效果不錯,開心之餘還拍了表情包給大家玩,沒想到這反而很快讓我在朋友圈「火」了。
我拍攝的大碼漢服
漢服行業發展到現在,產業鏈上已經和其他品種的服裝並軌。
一套漢服從設計、打樣、測款、製作、拍攝到上架銷售的流程,和傳統服裝沒太大的區別。
很多人都說漢服是個暴利行業,這是對我們天大的誤解。
任何一個新興行業的利潤空間都較大,原因並不是產品有多賺錢,而是競爭的對手較少、有先發優勢。
漢服的成本並不低,面料好的漢服價格達到數千元。
網上賣的上萬元一件的漢服
但目前市場上賣得好的,還是那些非正統、帶中華元素的服裝,200元以下的最受歡迎。
那些甚至算不上漢服,但他們的價格較低,拉低了整個行業的客單價。
那些把漢服工藝誇大的商家,多少有些貓膩:號稱絕版漢服,也只是因為原創商家不再生產同款,是一種炒作價格的方式。
漢服裡的旗袍、秀禾服、時裝等工藝已經爐火純青,並沒什麼特殊的。
我們喜歡漢服,更重要的是她所承載的文化,如果沒有這層標籤,即便是再好看的衣服,終究也被新的潮流替代。
秀禾服為清末民初女子所穿襖裙,在國內的真正興起還歸功於電視劇《橘子紅了》裡周迅飾演的「秀禾」設計的服裝。
漢服圈內還有很多原生態商家——那些只為同袍服務的商家。
他們大多本身是由於喜歡漢服文化而成為商家,但自己的產業鏈不夠成熟。
我越了解市場,越覺得原生態漢服商家面臨的壓力不小。
他們只看見同袍顧客,但更大的市場卻沒開拓,這樣會有更市場化的漢服商家佔據市場份額。
現在有些商家甚至會苛責顧客不懂行,不懂漢服,但我覺得過度執著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對於不了解的顧客,更需要我們來普及正統漢服。
如果一味追求復原,難道我們還要從養蠶、種棉花、紡布、染色回溯?
作為熱愛漢服的商家,更需要了解漢服的歷史,對傳統文化有敬畏之心,同時也要向市場多學習,了解顧客需要什麼。
我們做的不僅是商品,也代表了時代對前人的理解和當下的運用。
為後人留下印記,是當下原創漢服同袍商家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