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5月4日,在北京爆發了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反帝國主義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這一智勇之舉,不僅打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的大門,同時也改變了青年學生的著裝文明,回顧這100年間校服的變化,才發現原來我國女生的校服是真真正正的時髦過,而且還各有千秋。
20年代
辛亥革命之後,新式學堂誕生,女性終於可以開始接受教育,也是那時制服式校服問世了。中國傳統與西方文明結合的設計極具特色,女生的上裝為中式的襖子,衣長及腰,袖長過肘;下裝則為西式百褶裙,長度過膝,端莊大氣。
五四運動時期,在文明新裝的基礎上,除去「倒大袖」,除去裝飾的花邊,衣料顏色以素雅為主,上衣也改良成中西結合款式的布衫,這種裝扮統稱「五四裝」,不僅受當代畢業生的追捧,而且還經常會出現在影視劇中。
30-40年代
民國時期,東西方文化交融,受西方審美的影響,女生校服的剪裁也改變了以往的「一馬平川」,曲線美開始被推動。改良版的旗袍盡顯女性的溫婉之美,深受女生喜愛,於是旗袍在女校裡盛行。
冬季也有對應的棉袍。
至今旗袍式校服仍在澳門培道中學、香港興華女校延用。
旗袍的美是必定要走向世界的,旗袍早已經成為大牌設計師們的寵兒,經常會在各大時裝周的秀場上華麗現身。
40年代末
對於新時代的女性來說,旗袍雖美但過於拘謹,不適於日常活動,於是寬鬆的運動款校服出現,輕便利落的服飾讓學生們可以盡情做自己。
50年代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基礎薄弱,所以學校也沒有指定校服,入隊後的學生一般就是白襯衫搭配藍色下裝,整齊乾淨。社長猜測這正是當代藍白相間的運動服的靈感來源。
60-70年代
這個滿是「運動」的年代,奼紫嫣紅是不被允許的,綠色的舊軍裝成為了時代的標誌,一片軍綠色無一例外的覆蓋了校園,至今爺爺輩兒也是唱紅歌愛綠裝,去影樓拍照也不忘令他們情有獨鐘的軍裝。不過和50年代一樣,這些裝扮都不能算作校服,所以校服史上是有一大段空白期的。
80-90年代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人民迎來了新春天,同時校服正式回歸人們的視野,但是初期各校風格散亂,也沒有固定的樣式,能夠確定的就是配色均為藍白。
90年代,教育下發了《關於加強城市中小學生穿學生裝(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要求著裝款式一經確定,應保持相對穩定,以利於充分發揮統一著裝的作用。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我們跟校服展開了這段充滿愛恨情仇的「孽緣」。
說它醜呢也不盡然,近兩年中式校服褲深受大牌設計師喜愛,時尚的街拍大片中也經常會有校服褲的身影。
21世紀
進入新世紀後,網際網路越來越發達,當我們向外望去時發現,原本的校服早已經不符合當代的審美,在個性化的驅使下,兼具舒適與風採的校服貌似才是新時代學生的需求。
自五四後,中國校服的變遷不僅是歷史的縮影,同時也是服裝行業發展變化的一個過程,從民國初期到21世紀,對比下來那個時代的校服更符合你的審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