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國第一豪宅閻錫山故居,院內石刻上家訓最吸引人,都是成功秘訣

2020-12-21 5555幸福

名副其實的「山西王」閻錫山,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統管山西長達38年之久。他一生奉行中庸哲學,雖頗有些負面評價,但他對於山西的治理頗有成績,數十年後,依舊為人稱道。同時,閻錫山還是清朝陸軍步兵科舉人,文化底蘊較佳

閻錫山故居既有黃土高原典型民居和北方四合院的形式,又有晚清宮殿式建築的特點,不僅是閻錫山政治官場沉浮的歷史遺蹟,也是研究閻氏家族興衰的珍貴實物。

先後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樓、上將軍府、二老太爺府、穿心院、東花園、西花園以及子明慈幼院等大小30多座院落,近千間房屋(現存27座院落,700餘間房屋),總佔地面積3.3萬餘平方米。

一進大門,一座小巧景致的假山,半擋著人們的視線,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轉過假山是第一院,院子頗寬闊,地面全由鵝卵石和青磚砌成幾何圖案。

對面是高大的二層樓,南北兩面是大瓦房。穿過過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廳為三間大房。屋內陳設著桌椅,供閻氏家族議事及宴會使用。南北均有出簷抱廈通往後院。三院的宮殿式大樓高而且大,站在三樓頂端,可遠眺全村。

這組氣勢恢宏堂皇、格局變幻詭奇的近代建築群,不僅是研究閻氏家族繁衍興衰的珍貴實物,也是閻錫山本人政治仕途升降沉浮的歷史遺蹟。

其中尤以一組組精湛絕倫的石雕、磚雕、木雕而使遊人流連忘返。遍布主要建築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將這座故居罩上了一層神奇的面紗。

有人評價閻錫山故居,「一座都督府,半部民國史 」、「民國第一豪宅」。這樣的評價沒有半點誇張。閻錫山故居的整體風格為北方四合院結構,青磚灰瓦,飛簷鬥拱,抱廈迴廊。磚雕、石雕、木雕讓中外遊人流連忘返,遍布各主要建築物下的地道、地下室,顯示出閻錫山對這座宅院的重視。

老子《道德經》有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聖」之意。閻錫山將這座樓取名為「得一樓」,有得到「一等侯」之意。得一樓修建於1914年,是閻錫山故居最高點,此樓前可通都督府,後部以地道與東花園二院相連。

都督府是閻錫山擔任山西都督後修建,它是中西合璧的一進兩院,在府門上方與前後過道以及後院東廳頂部均修建了羅馬教堂風格的尖頂前臉。

1912年孫中山來山西考察,期間評價道,「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競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伯川之功,不惟山西人當感戴閻君,即十八行省亦當致謝。 」

據資料顯示,閻錫山故居始建於1913年,耗時14年,直到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才算完工,總耗資140萬兩白銀。

縱觀閻錫山的一生,他是近代中國繞不開的人物,加入同盟會、刺殺慈禧太后、太原起義、獲取袁世凱信任當上山西都督;北伐時期,閻錫山還是與蔣介石、李宗仁、馮玉祥齊名的四大集團軍總司令之一。

再後來,還擔任過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抗戰時期是第二戰區司令長官,最後任到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遊覽閻錫山故居,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院內的家訓石刻。在閻錫山故居東花園的牆上有這樣一句家訓,「做事是人生的結果,做的事多就是此生的結果大,做的事少就是此生的結果小,為做人即應當做事。」

謀事力成」是閻錫山所題,這四個字也是閻錫山成功的秘訣,意思是說謀劃好的事就要全力以赴去做,竭盡所能才能成功。

閻錫山還進一步告訴後人,「作甚務甚,作甚學甚,作甚會甚,作甚成甚;作不成甚羞甚,作壞甚補甚。為人事的必要人格,有此人格,則百事皆成。」

1986年8月18日,閻錫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8月開闢為晉北河邊民俗博物館。

閻錫山故居,位於山西省定襄縣城東北的河邊村。從忻州市出發,先乘坐大巴到定襄縣,然後在定襄縣城火車站廣場乘坐1路公交車,到河邊村口下車即可。票價4元。不建議坐忻州的過路車,因為下來後還有走好長一段距離,才能到村子。

閻錫山故居現在也叫河邊民俗博物館。在裡面還能看到很多民間麵塑、刺繡、雕刻、飲食、信仰、婚俗和民俗等展覽陳列,可以欣賞到山西晉北的一些地方民俗和生活。

門票60元

相關焦點

  • 半部民國史——閻錫山故居/李日宏
    後閻錫山考入山西武備學堂學習軍事兩年後,又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院,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1911年策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在太原舉行武裝起義成功,推翻了清政府設在太原的行政和武裝,從而當上了山西都督,一躍成了封建割據山西的大軍閥,執政山西38年,解放前夕去臺灣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
  • 遊閻錫山故居,感受民國時期官方和民間、傳統和西式的建築之美
    遊閻錫山故居,感受民國時期官方和民間、傳統和西式的建築之美文/林海雪原位於定襄縣河邊村的閻錫山故居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閻錫山故居建於辛亥革命後至抗日戰爭前,歷時十四年,花費白銀百萬兩才終於建成。整個建築圍繞閻氏老宅擴展而成,佔地六萬多平米,有大小院落30餘座,房屋近千間。由於地形原因,每個院落都相對獨立,錯落參差。但院子之間又彼此相通,就像迷宮一般。最終形成了院中有院、房宅相連的建築特色,充分體現了山西民間建築的多樣性和閻錫山複雜多變的人物特徵。
  • 閻錫山故居見聞-原創思宏
    由於年輕共產黨劉胡蘭 死在大軍閥閻錫山的鍘刀下,所以閻錫山這個大軍閥的名字在我們國家老幼皆知。我們去五臺山旅遊的路上正好路過閻錫山的故居。這所大院就在從太原到五臺山的中段的路邊,具體地址的名字叫什麼地方我想不住了!
  • 定襄縣閻錫山故居,始建於 1913 年前後,體現了他以和為貴的思想
    文山位於河邊鎮東側,文山上硯石質地細膩,有紅、黑、綠、紫等色,最為優質的是綠石。此地的旅遊紀念品中,硯石廣泛,工業化程度較高。河邊鎮以忻臺公路和忻河鐵路兩條主要交通,都是在閻錫山執政期間建造,其中忻河鐵路是太鋼專線和軍用專線,此條鐵路由於經濟、技術、地貌、中外政治等原因,修建道路坎坷,但最終通車,窄軌也沿用至今,現屬國家三級單線鐵道。這些都為閻錫山故居的形成創造了有利條件。
  • 觀一座閻府院,讀半部民國史,山西閻錫山及其故居的是是非非
    觀一座閻府院 讀半部民國史閻錫山其人在回答閻錫山的故居在哪兒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閻錫山這個人吧。這個內容比看他的故居更精彩十分。閻錫山的一生頗富傳奇性。閻錫山自稱是在「三顆雞蛋上跳舞」的人(三顆雞蛋指的是蔣介石,日本人,紅軍)。閻錫山於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出生於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現在的山西定襄縣河邊鎮),那條河叫滹沱河,河,在河的對面,有一徐姓人家,閻、徐兩家人一家富一家窮,雖沒有過多的交往,但應該還是相互有所了解的。這徐家後來出了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名字就叫徐向前。
  • 臺灣閻錫山故居,按山西窯洞風格建造,墓碑朝向回不去的大陸老家
    圖為臺北閻錫山故居第一道大門,左牆上寫著「閻院長故居」。 圖為臺北閻錫山故居的第二道大門,沿著這裡的石臺階走下去就是閻故居的院子。 蔣先生有一次來看他,把陽明山上的另一套條件好的住宅給閻錫山用,但被閻謝絕了。圖為「種能洞」側貌,院子裡種的都是平時吃的蔬菜。
  • 臺灣閻錫山故居:仿照山西窯洞的風格修建,侍衛自願守墓59年至今
    【故居大門】閻錫山在日記中提到了剛到陽明山的場景,「其地為廢耕之茶園,雜草及胸,道路坎坷,無電燈電話,飲用山泉,距山仔后公路步行三十分鐘,建築茅屋,從事著述,人以『菁山草蘆』名之。」閻錫山去臺灣時,已經年過花甲,他無比思念在山西的生活。
  • 「遊在山西」徐向前、閻錫山故居遊記
    這兩個人就是閻錫山和徐向前。若論家庭,一個出生在地主兼高利貸者的家庭裡;一個出生於晚清秀才兼教書先生家中。青少年時期,兩個人都曾勤學苦讀,都曾考取學校,接受革命的薰陶。若論志向,一個是棄商報考武備學堂,並被選派留學日本,出入頭地,踏上宦途;一個是考取埔軍校,投筆從戎,以身許國,並立志「不求升官發財,只為救國救民」。
  • 閻錫山到臺灣的晚年清貧生活,在山上住簡陋房子,吃飯饅頭配青菜
    第二天,陳立夫找到閻錫山說金條能不能少帶點,要不然飛機飛不起來、而閻錫山卻認為介紹幾個人,金條必須帶。閻錫山帶著這些金條是打算以後再回大陸用的,不過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飛走了永遠再也回不來了。閻錫山也有私心,想去海外發展,特別是美國和日本都能去,但是蔣介石並不放人,所以閻錫山不得不追隨校長到臺灣生活。閻錫山來到臺灣之後,生活上也比較平淡,最後決定遠離繁雜的政壇,隱居起來。
  • 15歲追隨閻錫山,守墓58年,88歲的他:閻部長在哪,我就在哪
    「忠誠敦厚,人之根基也。」人性過於複雜,有的人為了蠅頭小利就願意背棄一段情誼,但有的人卻是甘願用一輩子守護一個人。張日明從十五歲的毛頭小的時候就開始追隨軍閥閻錫山,在其去世後整整守墓五十八年,他始終堅持,閻錫山在哪裡,他就要在哪裡。
  • 江蘇無錫有一座「豪宅」,門票25張,名曰江南「第一豪宅」
    術語「豪宅」是指那些古老而富有的商人建造的最適合居住的住宅。據說現在有錢人住的別墅就是豪宅,但無論從建築藝術還是材料上,個人感覺還是古代建築更精緻、更大氣。這座「豪宅」位於江蘇無錫,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建於晚清時期。
  • 張鍅故居:展現豫西民居獨特風格
    張鍅故居(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洛陽9月24日電(記者 海涵)何為「儒將」?張鍅怕是將其詮釋得最為淋漓盡致。抗日戰爭爆發後,任第一戰區預備總指揮,軍事參議院副院長、院長。解放戰爭後期任鄂豫陝綏靖區主任。後毅然棄暗投明,任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病逝。  張鍅故居,是一座歷史較長且具有典型北方傳統特點的民宅,當地百姓叫它「張公館」,距古城洛陽市區僅40餘千米。這座大院由張鍅父親張子溫始建於清末年間,後經不斷擴建、增修,成為現在佔地4200平方米,是一個全封閉的建築群。
  • 被稱為「潮汕小故宮」的陳慈黌故居,寶藏推薦,有空得去看看
    這是一種厚重而神聖的歷史感,既能激起訪古探幽的欲望,又能吸引你對故居觀光後的文化沉思,一種凝重感,一種反思意緒乃至一種愛國教育便油然而生。陳慈黌故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2.54萬平方米,從1865年,陳慈黌家族開始建造豪宅,歷經三代人,跨越兩個世紀。從祖居地「劉厝」建到新鄉,相繼建了12座,而現在人們經常提起的,就是這後來興建的4座,即「郎中第」、「壽康裡」、「善居室」、「三廬」書齋,共有廳房506間。
  • 閻錫山榮歸故裡,為什麼每次都步行回家?
    閻錫山,家在山西五臺縣,出生於光緒年間,原本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階層。辛亥革命爆發後,閻錫山順應時代的潮流,加入了革命,並且在佔據山西後,成為了山西革命軍裡最大的長官。閻錫山榮歸故裡,為什麼每次都步行回家?閻錫山的一段話讓人羞愧!
  • 閻錫山晚年在臺灣生活:身邊沒有兒女,死前留下七句話,令人感慨
    來到臺灣後不久,閻錫山很有見地就辭掉了「行政院長」的職務,帶著隨從人員搬到臺北市郊陽明山附近的菁山居住。原為日據時代未建的農場,極其偏僻,離最近的公路要走半個小時。到臺灣時,閻錫山隨身攜帶兩箱金子,自己也可以盡情享用,侍衛們都勸閻錫山改行,閻錫山拒絕了。
  • 位於北京的5座頂級豪宅,每個主人來頭都不小,每一座都價值連城
    而很多遊客在來到北京旅行的時候,除了被北京許多美麗的景色所吸引之外。更是對北京當地高昂的房價印象頗深,而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北京最頂級的五座豪宅,每一座都有價無市,而且歷史意義和文化底蘊極其深厚。
  • 本是軍閥家的少爺,和寡嫂結婚後定居美國,晚年買票參觀父親故居
    有段時間網上曾經很流行「軍閥的姨太太」梗,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太骨感,近代不少軍閥的姨太太生活並不像很多人以為的那麼光鮮亮麗,不要說姨太太,就連軍閥家的少爺也不一定能縱情任性,
  • 家風家訓紀念館成暑假親子遊熱門 - 泉州晚報數字報·泉州網
    本報訊 (記者黃寶陽 詹偉志 通訊員陳偉鵬 實習生尤瑤瑤)昨日剛剛恢復開放的南安市梅山鎮李光前故居紀念館,迎來了不少剛放暑假的學生。記者了解到,我市多個家風家訓紀念館、家風家訓文化傳承基地近期將陸續恢復開放。我市依託名人故居、閩南特色建築遺存等建設的一批家風家訓紀念館、文化傳承基地,「顏值」和內涵並存,是暑期親子遊的好去處。
  • 【尋訪梅州名人故居】何如璋故居人境廬:欽差大臣不辱使命 敦睦邦...
    為進一步推進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挖掘名人故居精神內涵,去年底大埔縣對何如璋故居進行修繕,目前已經修繕完成準備布展。「修繕後的何如璋故居煥發新顏,吸引了越來越多人前來參觀,了解何如璋的外交故事,感受他的愛國情懷。」大埔縣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說。
  • 閻錫山逃亡臺灣帶著兩箱黃金,為何住60平米的窯洞,錢去哪了?
    閻錫山在蔣介石敗退臺灣之際,也隨老蔣到臺灣。但來到臺灣後,閻錫山卻住在窯洞裡?據說他在逃走前帶了兩箱金子。為何到臺灣後仍住在窯洞裡?這兩箱金子究竟去哪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