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皇帝的婚姻檔案

2021-02-13 明清家具研習社


光緒十四年十月初五日,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從複選的秀女中確定了皇后,當天下午,準皇后出宮回府。從這時開始,光緒皇帝的大婚——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皇帝婚禮,終於拉開了帷幕。

 納採禮 

清代皇帝大婚,皇后的選擇通過選秀女的形式,並沒有像民間的訂婚程序,皇家行納採禮只是表明尊崇古禮。歷代的納採,男家都要向女家致以薄禮。從漢代開始,饋贈之物漸次增多,並且開始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納採禮筵宴圖》一,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時,行納採禮。內務府官備文馬四匹、甲冑十副、緞百匹、布二百匹、金茶筒一個、銀盆二個。)

(納採時的彩禮,緞匹龍亭和布匹龍亭)

(納採時的彩禮,甲冑龍亭。)

(納採時的彩禮,文馬四匹。)

PS:滿族馬上得天下,是以騎射與尚武為立國根本的民族,所以在納採禮物中把馬匹、鞍轡、甲冑列入其中,卻沒有中原地區婚禮用雁代表婦從夫、順陰陽的儀物,這應是滿漢民族的差異。)


民間舉行婚禮要選擇黃道吉日,皇帝大婚事關國家盛典,更加重視吉期的選擇,掌管天文曆法的欽天監負責選定,大婚各項禮儀舉行的黃道吉日以至吉時。

 

(太和殿日冕)

他們認為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初二日午時(11點至下午1點)行納採禮最吉,於是從那一天起,光緒帝大婚的序曲終於奏響了,整個紫禁城都忙碌起來。

(《納採禮筵宴圖》二,午時之前,正副使來到太和殿前,欽天監報吉時到,引正副使就位。)

午時之前,光緒皇帝欽命的正副使恭恭敬敬地來到太和殿前,聽宣制官宣布皇帝命其「以禮納採」的詔令,然後三跪九叩,接受由大學士所授的金節,再率儀仗隊伍以及納採禮物出東華門前往皇后府邸。

(《納採禮筵宴圖》三,正副使於太和殿前,先聽宣制官向其宣布皇帝的命令。)

(《納採禮筵宴圖》三的局部放大,圖中為大學士將金節交與正使之手。)

(《納採禮筵宴圖》四,正使受節,御仗在前引導,出太和門。)

(《納採禮筵宴圖》五,御仗在前引導,正使手捧金節,率儀仗隊伍,前往皇后府邸。)

(《納採禮筵宴圖》六,儀仗隊伍路經文華門,圖中為彩禮。)

(《納採禮筵宴圖》七,儀仗隊伍至協和門。)

皇后家精心準備,跪迎來使,皇后之父聆聽正使傳制。納採禮後,給皇后娘家的賜物可以留下,而給皇后的禮物卻仍要帶回宮中。

(《納採禮筵宴圖》八,儀仗隊伍至皇后府邸,後父著朝服跪迎於大門外道右。)

(《納採禮筵宴圖》九,正副使入中門,內務府官捧甲冑、緞布入陳於左右黃案。)

當天傍晚,皇后的娘家張燈結彩,舉行盛大的納採宴會,這並非皇后的父親設宴款待來使,而是光緒皇帝特命內務府大臣侍衛八旗公侯以下、滿漢二品以上的官員宴請皇后的父親,同時還賞給皇后娘家女眷餑餑桌20張,酒筵桌20席,羊20隻,酒20瓶。

(《納採禮筵宴圖》十,納採後,父袛受,行三跪九叩禮。)


(《納採禮筵宴圖》十一,後父行三跪九叩禮畢,正使偕同副使出。)

(《納採禮筵宴圖》十二,正副使出府邸,復命,後父跪送於大門外右邊。)

(《納採禮筵宴圖》十三,光緒十四年十一月初二日,納採禮成後,未時納採筵宴。按照滿族的飲食傳統,他們先喝奶茶,吃餑餑,然後再吃酒席。圖中為喝奶茶。)

宴會結束,以皇后之父為首,眾官員朝皇宮的方向行三跪九叩之禮,以謝皇帝賜食之恩。

(《納採禮筵宴圖》十四,酒過三巡,宴會結束,行一扣禮。)

(《納採禮筵宴圖》十五,鴻臚寺官引眾官至堂下,以後父為首,行三跪九叩禮。)

 大徵禮 


傳統婚禮中稱為「納徵禮」,也稱「納幣」,表明男女雙方的婚事已成,男方需給女方家裡大量的財物作為經濟上的補償。而作為一國之主的皇帝,大徵禮當然相當豐厚、貴重。

(《大徵禮圖》一,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初四日,午時,行大徵禮。皇帝給皇后的禮物有:黃金二百兩、銀萬兩、金茶桶一具、銀茶桶二具、銀盆二、緞千匹、文馬二十匹、閒馬四十匹,馱甲二十副。)

經欽天監卜測,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二月初四日行大徵禮為吉。為把大徵禮物送達皇后邸第,同樣要由皇帝欽命正副使節,率領各相關的機構人員完成使命,其儀式與納採禮的命使禮儀相同,只是使節的人選有變更而已。

(《大徵禮圖》二,吉時到,正副使行三跪九叩禮。)

(《大徵禮圖》三,正使受節。)

內務府官員把大徵禮物分為兩類,一類是給皇后的禮物,盛在74座龍亭內陳放於丹陛上,另一類為賜物,盛在58座採亭內陳放於丹陛下。命使結束後,浩浩蕩蕩的人馬在御仗引導下經東華門向皇后娘家進發。

(《大徵禮圖》四,龍亭在前,採亭在後,御仗前導,出太和門。)

(《大徵禮圖》五。)

(《大徵禮圖》六,經文華門。)

(《大徵禮圖》七,至協和門。)

到了皇后娘家,正使畢恭畢敬地把金節放在廳堂正中的節案上,大徵禮的儀式與納採禮相同。同樣地,給皇后的禮物也要隨妝奩帶回宮中,而賜物則可以留下。

(《大徵禮圖》八,至皇后府邸,後父跪迎於大門外右道。)

(《大徵禮圖》九,正副使入中門,龍亭、採亭止於門外。)

(《大徵禮圖》十,後父北面跪,正使傳制:行大徵。後父袛受,行三跪九叩禮。)

(《大徵禮圖》十一,賜後父後母黃金百兩、金茶桶一具、銀五千兩、銀茶桶一具、銀盆一具、緞五百匹、布千匹、馬六匹、甲冑一副、弓一張……;賜後弟緞四十匹、布百匹、馬二匹……;賜從人銀四百兩。)

(《大徵禮圖》十二,後父率子弟,北面跪,行三跪九叩禮,謝賞賜物,正使持節,偕同副使出。)

(《大徵禮圖》十三,御仗前導,正使持節,偕同副使出府邸,復命,後父仍跪送於大門外右道。)

 冊立禮 

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皇帝先派遣官員告祭於天地、太廟、奉先殿,然後到慈寧宮向慈禧皇太后行禮,告知將要迎娶新娘。

(《冊立奉迎圖》一,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舉行大婚典禮。)

與此同時,太和殿前的典禮布置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光緒帝向慈禧太后行過禮後,親臨太和殿閱視金冊金寶,命使節持金節奉迎皇后。使節接受金節後,光緒皇帝回到內廷乾清宮等候皇后的到來。

(《冊立奉迎圖》二,皇上行三跪九拜禮。)

(《冊立奉迎圖》三,冊立皇后大典前太和殿廣場陳設的滷簿儀仗。)

(《冊立奉迎圖》五,光緒帝親臨太和殿命使奉迎。)


正副使率領儀仗隊伍出太和門,緊隨使節之後的是盛放金冊、金寶的龍亭。皇后的鳳輿在16人抬護下,列在龍亭之後,一同出午門、大清門,前往皇后府邸。

內務府官員早在皇后府邸提前作好了準備,正使先向皇后之父宣讀迎娶皇后的制文,然後把金冊金寶放在冊案寶案上,引禮女官引導新皇后到拜位前,由侍儀女官向皇后宣讀冊文寶文,皇后接過金冊金寶。

(《皇后鳳輿入宮圖》一,皇后父親跪聽冊立女兒為皇后的制文,皇后乘鳳輿離開府邸進宮)

最後,皇后行三跪三拜禮畢,冊立大禮即告完成。等欽天監官報告子時(二十七日凌晨)吉時一到,皇后身著龍鳳同合袍,正式坐上鳳輿向皇宮進發。

 奉迎禮 

冊立禮結束後隨即進行奉迎禮。皇后身著龍鳳同合袍,手執蘋果、金質雙喜如意(寓意平安如意),搭上紅蓋頭上轎。正使持節偕副使出,乘馬先行。皇后之母率諸婦人送至鳳輿前,皇后之父率子弟跪送於大門外。

(《皇后鳳輿入宮圖》二)

(《皇后鳳輿入宮圖》三)

(《皇后鳳輿入宮圖》四) 

(《皇后鳳輿入宮圖》五)

(《皇后鳳輿入宮圖》六)

(《皇后鳳輿入宮圖》七)

(《皇后鳳輿入宮圖》八)

(《皇后鳳輿入宮圖》九)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一)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二)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三)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四)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五,陳設冊寶圖。)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六,鳳輿入乾清門中門。)

按照封建禮法,迎娶皇后必須走皇宮正門,才足以表達其與皇帝同尊並重的地位,才符合「中」與「正」的觀念。

其進宮路線如下:


大清門中門—天安門外金水橋(正副使下馬持節步行進入)—天安門中門—端門中門—午門中門(鐘鼓齊鳴)—太和門中門—中左門—後左門—乾清門中門(正副使至此完成使命,與內大臣侍衛退下)—乾清宮階下。

(《皇后鳳輿入宮圖》十七,鳳輿至乾清宮階下,寅時,內監奏請皇后降輿,詣交泰殿,恭侍命婦袛迎皇后入中宮。)

寅時(凌晨3點至5點),皇后的鳳輿迎到乾清宮階下,在恭侍命婦的導迎下皇后走出鳳輿。此時恭侍命婦接過皇后手中的蘋果與金如意,同時又遞給皇后一個寶瓶,寶瓶內裝有珍珠、錢幣等各種金銀財寶。

皇后懷抱寶瓶,進入乾清宮內,首先要跨過火盆,然後出乾清宮後槅扇門,改乘孔雀頂轎,由交泰殿前往皇后中宮坤寧宮東暖閣的洞房。

(掐絲琺瑯火盆,清中期,高21cm,口徑51.7cm,底徑31.5cm。)

(坤寧宮東暖閣)

在坤寧宮的門檻上還設有一個馬鞍,馬鞍下壓著兩個蘋果,寓意平平安安,皇后要從上面跨過才能進入洞房。至此,奉迎皇后的禮節結束。

(同治大婚時的桃皮喜鞍)


 洞房禮儀 


溫馨浪漫的合巹禮


合巹禮在現代看來就是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飲共食,結為一體。「巹」原意為把瓠分成兩個瓢,合巹即新婚夫婦各拿一瓢飲酒。這一程序是婚禮中最為關鍵的禮儀,是婚禮中的高潮。

(坤寧宮洞房內景,是光緒大婚行合巹禮的地方。)

進入洞房後,天已經快亮了。首先,皇帝皇后要坐在龍鳳喜床上,面向正南方天喜方位,行坐帳禮,又稱為坐床,其本意緣於讓遠路迎來的新娘歇息一下,後寓意為祈求多子。

(光緒大婚時所用的百子帳)

接著,皇帝揭去皇后的蓋頭,皇帝居左、皇后居右坐在龍鳳喜床上,一起吃半生不熟的「子孫餑餑」(即餃子),以寓意多生子嗣,繁衍萬代。

(光緒大婚時所用的雙喜被,長284釐米,寬225釐米。)

(光緒大婚當晚所用的百子枕,長68釐米,高17釐米。)

然後皇后卸去龍鳳同合袍,重新梳妝,改穿朝服——身著明黃色朝袍、石青色八團龍朝褂,頸戴朝珠、領約,用扁方梳扮旗人已婚女子的兩把頭髮式。

(隆裕大婚時所穿的吉服,身長141釐米,兩袖通長212釐米,袖口寬24釐米,下擺118釐米。)

御茶膳房預備好合巹宴,美味佳餚都放在坤寧宮外屋簷下以黃幕布罩起,隨吃隨進。同時,由結髮的侍衛夫婦在洞房外用滿語唱《交祝歌》,表達各種吉祥美好的祝願。當晚,帝後在龍鳳喜床上吃長壽麵,以求白頭偕老,福壽綿長。

(光緒大婚時所用的懷擋(即餐巾),長73釐米,寬73釐米。)

(帝後合巹宴所用的「五彩吉祥」龍鳳碗及筷子。)

莊嚴肅穆的祭神禮


次日一早,福晉命婦等重新為皇后梳妝,準備祭神。此時皇后要穿上吉服——頭戴鳳鈿,頸戴項圈、朝珠,身著明黃色龍袍、八團龍褂。皇后走出洞房,捧起一捆預先準備好的柴禾,交給結髮薩滿收存,以備祭祀時使用。

(銅鍍金累絲點翠嵌珠石鳳鈿,清光緒,高20cm,寬30cm。清宮舊藏。)


(明黃色綢繡五彩雲蝠八仙雙喜金龍紋女龍袍)

皇后捧柴稱為捧柴禮,象徵婦道三日下廚房之意,又因「柴」與「財」諧音,亦寓意財源滾滾。此時在坤寧宮明殿早已擺好了兩張大紅雙喜圓桌——天地神桌和喜神桌,其上擺神位、如意、蘋果、金色香餅和香鬥。

(紅地描金喜字碗,清同治,高7.2cm,口徑10.5cm,足徑3.9cm。)

天地桌向北,喜神桌向正南喜神方位,皇帝皇后依次到桌前上香,行三跪九叩禮,然後回洞房稍事休息,接著再向坤寧宮的西案、北案(常年供奉薩滿教各神位)行三跪九叩禮,在灶君前上香行三叩禮。拜神完畢後,皇帝和皇后同在龍鳳喜床上吃茶膳房預備的團圓膳,象徵合和美滿。

 廟見禮 


洞房各禮行過之後,皇后須與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廟祭祀,稱「廟見」,以求得祖先神靈的接納。

(壽皇殿更衣彩棚圖)

皇帝皇后首先要到供奉列祖聖容(即畫像)的壽皇殿(今景山公園北麓少年文化宮)祭拜上香,然後回到宮內,依次到供奉先皇、先後的各宮殿中上香行三跪九叩禮。

 朝見禮 


朝見禮是擇吉日皇后到慈寧宮向皇太后所行之禮。民間婚禮之後,新婦於第二日拜見公婆(古稱拜舅姑),為其點菸斟酒倒茶。而在皇家,只有老皇帝駕崩(乾隆帝除外),新皇帝才能即位,所以大婚皇后從來無「舅」可拜,而只能拜「姑」,即皇太后。

光緒皇帝大婚時,由欽天監佔卜吉日,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二辰時(7至9點)舉行朝見禮。皇后與妃嬪首先向慈禧太后遞如意,取其最為吉祥之寓意,然後向皇太后捧觴獻饌,以示侍奉唯謹。接著皇后向慈禧太后行三跪三叩禮,皇太后舉酒舉饌,皇后再行一跪一叩禮,然後即席舉酒舉饌。內監撤席,皇后再到拜位上行一跪一叩禮。禮畢,皇后回到坤寧宮。

(青玉鳳蝠如意,清,長42.7cm。)

(銅鍍金八仙壽星如意,清,長41cm,首寬11.2cm。)

皇帝大婚是國家的重大慶典,宮廷中的慶賀禮屬於國禮,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進獻賀表。由欽天監官測出吉時,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二月初四日辰時(7點至9點)行慶賀禮

外廷慶賀禮結束後,立即就開始進行頒詔禮。捧詔官將詔書放至天安門城樓的黃案上,然後宣詔官登上城樓,用滿漢兩種語言宣讀詔書,文武百官於金水橋南排立,耆老領催等另站一隊,面北行三跪九叩禮。

宣讀完畢,捧詔官將詔書置於一朵金色祥雲內,用彩繩懸系,並銜於金鳳口中,放下城樓。禮部司官跪接詔書,然後送至禮部衙署設香案供奉,刊印頒行天下。

 

光緒皇帝大婚其相關費用共折銀達550萬兩,約佔當年清政府財政總收入的1/4。皇后的妝奩共計就有200抬,整整用了兩天時間才得以全部抬入宮中。

光緒皇帝大婚時,中國已處於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的窘況之中,天災人禍,起義頻發······


-  END  -

明清家具研習社




相關焦點

  • 2008年經過檢測,光緒皇帝是砒霜中毒而死,到底是誰下的毒呢?
    光緒皇帝到底是怎麼死的?也是關注這段歷史的人們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主要是光緒去世的時間非常蹊蹺,他與慈禧太后竟然前後不到一天先後去世,死因的確令人懷疑。二、光緒病死說根據清廷檔案的記載,光緒多年備受肺結核、肝病、心臟病、慢性風溼病困擾,導致身體免疫力低下,最終造成心肺功能衰竭而死。
  • 《萬國公報》曝出光緒皇帝真實照片,與光緒畫像十分神似
    提到清帝國的光緒皇帝,大家都耳熟能詳,光緒皇帝的人生可謂是十分不幸,一生受西太后慈禧的擺布,做了一輩子的傀儡皇帝,留給了後世兩大謎團,一是他的死亡之謎,二是他的真實容貌之謎在網絡上,我們搜索光緒皇帝,下圖這張照片中的大頭貼成為了光緒皇帝的標準照片
  • 光緒皇帝為何娶醜表姐為皇后
    然而這三對情況各一,其中光緒皇帝是被迫娶醜皇后最讓人唏噓。 賈南風則是不僅容顏醜陋並且德行不堪,但她嫁的丈夫司馬衷是有名的「白痴皇帝」,因此也算半斤八兩不說也罷。惟獨光緒皇帝是在慈禧的威逼之下娶了一個時刻監視自己的枕邊人,後來還連他最心愛的珍妃都保不住累得她慘死無狀。
  • 盤點光緒皇帝的3個女人,最愛的女人被扔進井中,馬臉駝背成皇后
    ,想來應該還是光緒皇帝。所以,在同治皇帝去世後,載湉就被慈禧太后推上了帝位,是為光緒皇帝。光緒皇帝太小了,所以慈禧太后如願以償的繼續垂簾聽政,慈禧太后只有一個兒子,那就是同治皇帝,但同治皇帝19歲就早逝了,所以慈禧太后就將這個侄兒子當成了兒子,據她自己對臣屬說:載湉「常臥我寢榻上,時其寒暖,加減」,「我日書方紙課皇帝識字,口授讀四書詩經,我愛憐惟恐不至」;而且還讓同治皇帝的老師翁同龢,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
  • 影視劇中當配角的光緒皇帝,究竟是怎樣一個男人?
    光緒雖然貴為天子,但在大多數人眼裡,他不過是個任人擺布的傀儡或者說是窩囊廢。 真實的光緒皇帝究竟是怎樣一個男人呢?且聽筆者娓娓道來。
  • 清宮最後的疑案:光緒真是被毒死的嗎?
    他在這本光緒帝的傳記中相對隱晦地指出,光緒之死潛藏著一個巨大的弒君陰謀。光緒帝死前11天,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生日,光緒帝率領百官前去賀壽。惲毓鼎跟在隊列裡,進門前,看見光緒扶著太監的肩膀做疏鬆筋骨的動作,估計是擔心等下給慈禧太后跪拜時爬不起來。但太后不願與皇帝見面,命太監傳懿旨:「皇帝臥病在床,免率百官行禮,取消賀拜儀式。」
  • 三兩黃金一兩茶光緒皇帝降聖旨,「天子神茶」傳千年
    三兩黃金       在清朝光緒(1875)年間,武夷山下有位叫陳子賀的先生在京城擔任光緒皇帝的老師,光緒皇帝當時身體較弱,食欲不振
  • 慈禧太后對光緒皇帝有感情麼?答:和大家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大約在三年前曾經參加過一次史學家研討大會,在會上很多專家都說:慈禧太后其實對光緒皇帝沒有任何感情,她僅僅是把光緒皇帝當作了一個棋子,這是光緒皇帝最可悲的地方。但是當我們去回顧歷史,我們要去真實地去面對那一段歷史的時候,就會發現:慈禧太后對於光緒皇帝的感情還是有的,只不過沒有同治皇帝那麼深罷了。一、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感情。和其他多數人想像的不一樣,光緒皇帝儘管不是慈禧太后親生的兒子,但也是慈禧太后拉扯大的。
  • 差點就銷毀的老照片,光緒皇帝下葬的大型葬禮,氣勢滂沱!
    清西陵專門為皇帝葬禮而建的道路。雍正、嘉慶、道光大清皇帝大多住在那裡。 百姓觀看光緒的靈柩經過。
  • 老照片:這是清朝光緒皇帝的出生地,這是百年前的醇親王府
    這是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外國人鏡頭下清朝醇親王的府邸,這個應該是太平湖東裡的醇親王府也就是俗稱的醇親王南府,因為1889年,醇親王才遷府至後海北岸,即今醇親王府北府。通過這些百年前的老照片,帶大家去看看當時清朝王爺府邸真實的樣子。那個騎白馬的就是當時的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他是清光緒皇帝的生父。
  • 光緒皇帝苦學英語18年,讀寫很不錯,口語太差被吐槽,原因是……
    每天為皇帝補習一小時英語德齡寫道:「我每天早晨碰見光緒皇帝,他常常趁我有空的時候,問我些英文字。我很驚奇他知道的字這樣多。夏天我比較空閒,每天能有一個鐘點的時間替皇帝補習英文。」▼光緒皇帝(1871年—1908年)光緒皇帝在英語上的長進,讓慈禧太后也動了學英語的念頭:「太后見皇帝這樣學習,也很喜歡,說她也想學,想來不久也得學會,但是只上了二課,她便沒有耐心再讀下去了,以後也不再提起這件事了。」
  • 光緒被立為皇帝,慈禧太后為什麼不除掉醇親王?溥儀說出了真相
    古史新談/文清末政治中,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一脈可謂是榮寵一時,連續出了光緒和宣統兩位皇帝。父憑子貴,祖因孫榮,奕譞的地位在朝廷中自然也是水漲船高。何況奕譞和慈禧太后的關係非同一般。奕譞的妻子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兒子載灃娶的又是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的女兒。
  • 檔案春秋︱清宮御膳那些事:皇帝一日兩餐,乾隆偏愛蘇杭菜
    清代內務府詳盡地記錄了皇帝的起居飲食,形成了近兩億字的膳事實錄——《御茶膳房》檔案,這是研究清代宮廷膳食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獻,而在清代之前任何一個朝代都沒有留下這方面的檔案。從《御茶膳房》檔案的窗口,或許使今天的人們能夠了解真實的清宮膳食制度和膳食演變,了解不同皇帝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偏好。
  • 光緒皇帝死於砒霜中毒,慈禧謀害說,其實理由不充分,誰才是真兇
    2008年,正好是光緒帝駕崩100年,由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專家,聯合發布了一個震驚世人的消息:在光緒皇帝的髮辮及隨葬衣物中,發現超量砒霜,根據砒霜含量分布,及人體生理特徵分析,最後得出「光緒帝死於砒霜中毒」的結論!光緒帝駕崩後,就一直流傳著光緒帝被謀殺的說法。
  • 歷史剪影:清朝光緒皇帝後宮相冊大曝光,原來電視劇裡都是騙人的
    圖片從左至右分別為:瑾妃、德齡、慈禧、容齡、容齡之母以及光緒皇后。瑾妃與珍妃光緒瑾妃光緒珍妃珍妃與瑾妃兩人是同父異母的姐妹,光緒十四年時兩人同時入選,瑾妃樣貌富態卻並未得到光緒的寵幸,而珍妃則較瘦小,並且長了很多的青春痘,但因為性格好而深受光緒帝的喜愛。
  • 隆裕不僅容貌秀麗,還是慈禧太后的侄女,為何光緒卻不願和她同房
    古代中國人的婚姻觀念一向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使是身居高位的皇帝,也難逃政治聯姻的悲劇命運擺布。
  • 光緒怎麼學英語的?當年的英語教材曝光,英語老師:光緒口語不行
    光緒帝,清朝倒數第二位皇帝,也是整個封建王朝倒數第二位皇帝,實際上的清朝最後一位具有統治能力的皇帝。不過他的這個統治能力也只是相對而言,慈禧太后宛如一座大山牢牢壓制在他的頭上,歷經鹹豐、同治兩朝積累的人脈與權勢,怎是一個光緒就能輕易扳倒?光緒之所以鬥不過慈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政治訴求不一樣。
  • 光緒死後,同治三位皇貴妃與光緒皇后的皇太后之爭
    這個四歲即位,37歲去世的皇帝,有著33年的皇帝生涯,可事實上,他從沒有一天真正掌握過權力。他在位期間,大清帝國的掌門人一直是其「親爸爸」慈禧太后。 對於皇位的繼承人,慈禧已經想好了,那便是光緒弟弟的兒子,溥儀。當然,慈禧也口傳了一道懿旨,那便是皇太后的歸屬。毫無疑問,這人自然是被慈禧寄予厚望的光緒皇后葉赫那拉氏(靜芬)。
  • 他父親是皇帝,兒子是皇帝,孫子還是皇帝,他卻只是一品官員
    除了唐中宗李顯,清朝歷史上也有這麼一位和他類似的卻帶點「悲劇」色彩的牛人,他的爺爺是皇帝,他的父親也同樣是皇帝,然後他的兒子也登上帝位,他的孫子也是皇帝,而他自己卻僅僅只是一品官員,無緣帝位,他就是醇親王奕譞。奕譞的爺爺就是那位幹掉和珅的嘉慶皇帝,之後嘉慶皇帝駕崩後,他的父親道光皇帝登上了皇位。
  • 清朝皇帝的年夜飯有哪些人參加,有沒有吃山珍海味?
    在清朝初期,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將年夜飯放在乾清宮舉行,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後來,從雍正皇帝開始,清朝皇帝將寢宮搬到了養心殿,乾清宮不再作為寢宮,成為皇帝召見和選派官吏、批閱奏報,處理日常政務和舉行重大賜宴活動的場所。皇帝家的年夜飯,依舊在乾清宮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