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極拳秘訣

2021-02-12 中國太極大學

       練習太極拳不能不講究身法,身法共有十三條,並非十三勢。可以先練前八法,如:涵胸、拔背、松肩、垂肘、提頂、吊襠。氣沉丹田,護臀等等,身法即常講的內形,內形要與外形拳架統一,要求做到精、氣、神寓於拳架之中,還要做到有知覺,如此方有意境。

       身法就是組織,如涵胸、拔背等,身法乃是組織的方法,各有一定的用處。目的是節節貫穿,不頂不丟,節節貫串,為的是能通達全身,使全身通氣,也是為了勁整。

       涵胸有左右兩胸,兩胸是在鎖骨以下二、三寸處,亦即肋骨微含包圍兩胸往下沉。從鎖骨到心不可彎曲,均勿含心。拔背是大椎要拔高,兩者同時進行,即一個動另一個要相應動,先空後松,用松肩垂肘來幫助涵胸。拔背要互不破壞,與此同時後肋及扇骨往下插,這叫做「氣貼背」,背後的機關很多,不可忽視。松肩垂肘要求兩處關節鬆脫開來,再配上含胸、拔背,然後才能布於兩膊,開於手指。因為放鬆才能貫氣,氣貫於手指,一定走膊的裡半邊,這樣是為了有勁、有敏感性。

       提頂(頂勁)和吊襠,提頂要外形幫助,它是虛的,不是實的。頂勁、不伸臉、不低頭,並不在中間起吊襠作用,要拎尾骨同小腹和頂中心成一條直線。吊襠也要有外形幫助。吊襠:即尾尖前移一、二寸,但意識上可遠到幾尺、幾丈。吊襠,要由兩臂兩膝幫忙,不可各不相關,要相互配合,幫助吊襠,這就叫做裹襠。護肫如不恰當,它能破壞空松,及支撐八面。護肫是在兩肋下邊軟襠處不能匾掉,要保護它,猶如一個口袋中間匾了氣便被阻礙不能下沉到丹田,亦即無護肫,無護肫即無氣沉丹田。一定要叫口袋上下相通無阻。騰挪和閃戰也是剛柔結合,松肩結合,是內四外也四,即柔是四寸包住剛四寸,剛柔不分,似動不動,這就是騰挪。要周圍一寸,處處都是一寸,是精神中產生,也是陰中產生,如從精神上衡量,即實腿同肱部通過松肩結合成一體,閃戰者即方向也,實股是陰,陰可向任何一面滾,即是閃戰,亦即一個圓體隨便向那一端冒出一股氣來。左胸同右臀連繫在一起,也是八個合一來應用,不可一個一個地分開來用。以前所講的一個一個用是可以的,但身法不可缺一,仍是完整的,所以要幾講搓合在右合攏,合後的手開是豎掌成八字形,手指高不過肩。提手上勢的左手向前上方張開,右手要劃大圓圈,意識射向遠前方,匯成一個焦點。白鵝亮翅是丁字形,右手上升為橫,左手下推為豎。

       氣沉丹田,可以譬喻潛水艇潛在水下,外不露形。內動為內形,又稱身法。加上外形的拳法,並配以胸中腰間運化等,就是所有各個兵器我都有了,只是用時須要靈活,不可硬強強地為好。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像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叫精神的這隻實腿要靜,要靜如山嶽,它不可外露,即不可隨便亂動,實腿是深入地下的,而頭頂又是升騰空際的,兩者尺寸都是相等的(以上都是指動腦筋用思想)。以上幾點可概括為三虛包一實。

       拳可以不放在身上,動作全在靜中產生,不靜則不專心。此外八條線都要存在,方能自身有主,推向前面時要顧到後面,也要顧到左右兩面,方能立身中正,八不依。

太極拳發勁根源

       發勁的根源,即如何行氣運勁,拳書上說,勁起於腳跟,但少不了尾椎骨的運勁,運勁又少不了大椎骨的行氣,尾閭管住腳腿,大椎管住兩膊及手,又可說行氣在手,運勁在腿,腿肺要有數,然而運用腿腳又叫用意。呼是開,開是沉,呼的形狀在手,是所謂形於手指。其實,呼的根源卻是在腿、在腳,所以,呼是沉,沉是腿上有意思,呼是在沉的基礎上開出去的,因此,神氣的活龍活現,就是精神在實腿的勁道十足的反映,是實腿的支持和運送,神氣是外形,是用得完的,而精神(實腿)隱蔽在內是用不完的。因此,滔滔不絕的根源是實腿。行氣是由於沉的作用生成的,因而沉又是發勁的根源,呼是因為有沉,沉是為了呼,呼是開,沉是合,這叫開中有合,其中合中又有開,兩者相輔相成,上下相等,不分前後,不可分離,這個又叫行於四肢,上布於兩膊,下支撐八面。開是在沉的基礎上,也就是在實腳上反射出來的。因此,實腳要不怕緊張吃力。在發勁出手時,尾根下插,腿不移位,實腿虛腿一起曲蓄,也叫做收。收時臀部和腳跟有相吸碰頭之意,同時膝關節相反張開(決不可挺直),使曲蓄有餘。「蓄勁如張弓」,也應該如抽絲,但發勁決不可如抽絲,要如放箭之速,如錘擊之重,我覺得這種拳不是形意拳,因他不是形在先而是意在先,可以叫它意形拳(意不離形,形不離意)。

       至於怎樣起動對方的腳跟,使他向我傾近?首先要彼此之間的尾閭對換一下位置。就是把他的尾閭放在我的尾根後面,這在方法上,既有用意,又有用形,形意合一。用形是求步法上的幫助,概括地講,便是上面引進來,下面攻進去,手收尾出,上下合拍。此時的尾進身自然要微微的弓腿,這就叫做上下相隨,在外形上並不覺得搶坐他的位置。

       大椎行氣定手,尾閭運勁定腳。可以先運勁後運氣,最好是行氣運勁相結合,這才是上下相隨。

       一起勢就是一動無有不動,不要那個局部先擺好,再動其他部份,局部先動不好,起勢前是無極,到舉動時才分太極,才分陰陽,才做虛實。一句話,就是一動就有了各種身法的組織相配合。最主要的是吊襠管好腿,拔背管好手。也要注意,吊襠時尾椎根要松,尾根不鬆氣就行不到腿腳。與對方一碰手就是全身統一,亦即周身一家。此外,肩胯要靈活,如要使尾根松,吊襠不能太過。

       兩膝關節在引蓄時是一同曲直的,虛胯要放鬆到膝,如淌水一般,以胯淌到膝,這樣,下部的樁步穩了,上部就可不要,不要者不是丟掉,而是放柔放鬆,意識仍然存在。也就是上面由松而吸,下面由蓄而整,最終要用整體。不可用局部,並且要沾粘絲毫不離,打什麼路線,猶如寫字下筆一樣,筆頭觸紙就有計劃,有模式,有體裁,怎麼寫便是怎麼打,胸中早有成竹,手上也有抑、揚、頓、挫了。

太極拳意與力

       所謂「意」,是指習者的思維器官,對於太極拳的理論原則及其具體的行功實踐要求進行思想活動後,所產生的認識結果在思想意識中的反應而形成的意識要求。習者有了這種意識要求後,在行功實踐時則必然會以這種意識要求去求達感性的認識,使自身的運動按照太極拳的理法要求進行。習者在這種運動過程中的感覺、思維和想像等等各種心態活動的總和,統稱為「用意」。

       太極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無論是走架還是打手,每一舉動都必須用意來指揮,以意去求其精微巧妙,切不可用力。然而什麼是意?怎樣用意?為什麼要用意不用力?「力」指的是什麼?這些問題習者一定要弄明白。

       所謂「用意不用力」之力,指的就是沒有這種意識參與的運動結果。這種力沒有意氣虛實之分,用力過程簡單而缺乏變化,且容易暴露自己的意向,使對方有機可乘。

      太極拳之所以提出用意不用力的原則,就是要通過人的意識的正確活動,將先天自然用能的習慣轉變為精微巧妙的內勁。誠然對於初習者來說,由於對太極拳的理法尚不能正確地理解,意識還不能發揮其巧妙的能動作用,因而身不能由己,行動不聽使喚。這些現象在初習太極拳的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習者弄清原理,明白規矩,循於原則,一舉一動善於用意,不斷地研究揣摩,就能不斷地提高意識對隨意機能的支配能力,由「用力」漸至「用意」。久練之後,自然能達到意到、氣到、形到,所謂「意、氣、拳」三者的統一。熟能生巧,日久功深,那時周身節節處處皆能聽從自己的意識指揮,以至達到說有即有、說無即無、隨心所欲的境界。

太極拳陰陽虛實

       虛實陰陽(屬太極)是內形;拳是外形:手、身、步(腳)法。

      兩者結合起來,由外形(拳)帶動內形的叫拳太極;久練後由內形推動外形的叫太極拳。

       由路線和方向結合起來的叫上下相隨。方向是直的,路線是曲(弧形)的。

       陰是指方向,陽是指路線。

       又要分清虛實,否則就成雙重。

       虛實不能截然分開,虛是多點的,實是少點的。

       磨子是虛的轉,實的不動。

       虛實又要以尾閭中正來調整。

       兩手靠大椎來調整,兩腿靠尾閭(舵)來調整。

      以含胸拔背來指揮氣沉丹田,用沉肩垂肘來指揮含胸拔背。松(沉)肩要靠氣貼背,以氣下沉來指揮氣貼背。一環套一環。不這樣做,練幾十年還是徒勞的。

       護臀(如內外輪胎的關係)。

       陰陽(如皮球裡外)。

       四方:意思是有方的,不能外形方。

       四斜:斜不離正,是利用斜。(如左肩和右胯相合)

       內部調整身腿穩。

       命門移動始終在運動之中。

       調方向:必須精神調回來,外形不來。

       精神在內調配,人不知我。

       外示安逸,內示精神。從這個角到那個角不丟。

       往左必有右,無中生有。

       不可用手法來調配,要用精神來調配。

       虛蓋實如傘面蓋傘骨。

       腰以實託虛,不可平行轉動。如向右轉,則左腰託由腰,左腰眼靠攏由腰眼,依靠胯的調整,不可丟離。

       氣沉丹田為什麼會氣貼背?

       向左轉,左胸掏空,胸中運氣。

       尾閭中正,即兩胸不可平行的動。

       合力法:手法、步法合在一道。

       騰挪:預動未動之勢。

       氣勢騰挪是精神產生出來的(如鍋蒸飯)。

       實的要想辦法藏在虛的裡面;虛的要想辦法包圍實的。實的在裡面好改變,實的在外面就不好改變。

       上下相隨有兩:方向指揮路線,方向是實的,路線是虛的。

       勁由內換。

       外形向左,精神向右。

       含胸有如能吸引對方的意思。

      摺疊由對立雙方的相合統一而構成,在有上即有下、有下即有上、有前即有後、有後即有前、有左即有右、有右即有左的過程中產生。摺疊不僅包含著內勁上的運動內容,還包含著身法上的組織內容。

       摺疊體現在內勁的運行上,是意欲往上時,即寓有下意,且意欲往上多少,則寓意向下多少;意欲向下時,即寓有上意,且意欲向下多少,則寓意往上多少。不論向前向後、向左向右,都是如此。此即是摺疊之術。

       在身法上,摺疊要求有四正與四斜之分。四正者,兩肩與兩胯正對相合,即左肩與左胯正對相合,右肩與右胯正對相合,且左右的上下對合必須相等。四斜者,即左肩與右胯斜線相合,右肩與左胯斜線相合,並且四斜的對合也必須相等。

       達到了四正和四斜的摺疊要求,就能以脊柱為中心,使身體的左右兩半對合相等。此時,身體便能保持穩定而不致亂動,各條身法的依存也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空與松

       現在講講剛與柔,空與松的關係,剛和柔是分不開的,但它有主次之分,剛為主,以剛帶柔,因為骨頭(剛)在肉(柔)的中間,骨頭在肉內,內為陰為精神,以陰帶陽,所以骨為主動。比如手的向下按是骨的主動,肉是懶的,懶扎衣的名稱,已說明肉要懶,肉不能主動,不能以肉帶動骨(有所謂骨肉分離之說)。肉既不能主動,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為精神是產生在肉裡的骨頭,肌肉是柔,是被動的,以剛帶柔,既精神「骨」帶動肌肉。

       「空」與」松」要區分開來,肩松沉下來手指會發脹,這是正常的現象,是對的,還有肩鬆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覺,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還要經過後面背肌往下松,初學時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氣,就能松下,但這是暫時的,往後必須在放鬆肌肉時的正常自然呼吸腹松也要通過腰,腹松可使身軀全部肌肉鬆,松即是沉,相對地講即是骨的上升,也是意的上升,能夠沉降肌肉,就能有骨頭包括脊骨的上升,因此,骨頭在肉的松沉的同時也就飄起來了。這叫做有降必有升,也叫做有下必有上,要使臂膊骨飄得起來,就是在於沉的作用下產生的。

       純松是塌,純空是頂,要空中有松,松中有空,全身處處都是一分為二,關節、骨頭和肌肉也是這樣,但剛和柔分不開的,因為剛中有柔,柔中有剛,而空和松卻要分得開,空即每個關節要脫離開來,鬆開關節,這叫空,在鬆開關節的同時,肌肉也要鬆開,空是上升,松是下沉,沉要沉得越深越好。由於勁的下沉而相反必然會使意的上升,所以,有上必有下,有下必有上,有左必有右,有右必有左,既要分清,又是一道,另外,空和松究竟空到什麼程度,松到什麼程度呢?比如沉下五寸則上升也要五寸,即肌肉往下松,骨頭向上升,一沉一升是同時進行的,並非一邊上升,一邊不動仍留在原處。

       剛和柔搓和在一起,太極叫做有動未動有預動之勢,這又叫做騰挪。剛和柔是相濟的,是分不開的,但又都有空和松,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又如靜如山嶽,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一個是騰挪,一個是上與下的東西,要慢慢體會,再就空松二字來說,松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如以起勢為例來說,起勢時兩手的意原在膝下,卻可以一直到腳下,空是拔兩頭,即意上升,氣下沉,並不是空洞飄浮,空松一道做之後,就可以「氣遍身軀不稍痴」。上升是由於下沉反射上來的,關節的鬆開後可以貫氣,騰挪二字,即是剛柔混在一起,剛中少不柔,柔中不能缺剛,然而空與松必須分清楚,它是肉練出來的東西交給骨,骨又練出來的東西交給肉,騰挪可以幫助空松,剛柔又要混在一道。這裡所講的東西是主要的,拳卻是次要的,以前是先學拳後理論,現在是理論和拳一起練習。

    編輯:駿馬奔騰


微信名:中國太極大學

微信號:ZGTJDX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_^

投稿郵箱:chinatju@hdc.edu.cn

相關焦點

  • 李家四代傳承太極拳,延續武式太極拳香火!
    李家太極拳傳承武式太極拳,自李亦畲起歷經四世,傳承研究太極,名師輩出。李氏歷代相承,用哲學觀點解釋太極,用體用態度驗證太極拳。李家二世傳人:李寶相、李寶極、李寶琛、李寶恆、李寶廉、李寶讓兄弟六人均堅持不懈練拳,繼承李亦畲意願,傳承延續武式太極拳。三世:李福蔭、李召蔭、李槐蔭、李棠蔭堂兄弟四人著書立說,教徒授藝,將武式太極推向社會。
  • 文太極拳強身健體,武太極拳才是真正的中國功夫
    太極拳在傳統的中國功夫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很多人包括外國人都把太極拳當作中國功夫的代表。不誇張的說,太極拳確實非常厲害,尤其講究以柔克剛,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但是現在的太極拳卻被認為是花架子,尤其出現了不少所謂的太極拳高手,在與人對打時一敗塗地,這加深了人們對太極拳的誤解。事實上太極拳分為兩類,一類是文太極拳,簡稱文太極。文太極也就是今天國內外大多數人練的太極拳。包括現在所謂的太極拳高手也都是文太極。文太極主要是強身健體,對於實戰其實沒有太大用處。
  • 武式太極貓步的重要性
    通過口令式的簡單動作,使學拳者機械被動型地接受新的武式太極拳的概念,沒有更多附加和繁瑣的動作,所以稱之為古杆老梅。同時簡單的口令式動作,也可純淨精神,提升注意力,但對於「心知、身知」的武學傳承的內涵是遠遠不夠的。
  • 武式太極拳的「氣貼脊背」身法訓練--郝少如
    濰坊形意拳之家:(您最忠實的朋友) 武式太極拳身法即:涵胸、拔背、裹襠、護肫、提頂、吊襠、松肩、沉肘、
  •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老人健身的好幫手
    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是漢族傳統拳術之一,而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推行出來的一種簡易太極拳的套路,也是為了方便廣大群眾推廣的一種太極拳。而且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刪除了繁雜的、重複的動作,只是選取了24式,所以才會被編成了「簡化太極拳」,可以大大的滿足群眾練拳的需要。
  • 武式太極秘訣
    太極拳要做到右腿可以放在左腿的左邊,這就是靠擺法,即我的腳不可象放方桌或放圓桌那樣,都是四隻腳擺平,而成雙重,要求兩隻腳放在一根樁子,一根樁子在三虛(兩手和一條虛腿)之內,實腿是一根樁子,它叫精神,另兩手和一條虛腿叫做神氣,神氣要活,要隨屈就伸,動若江河。
  • 武式陳勇挑戰太極之王:你可以面對面地指教我
    隨著國家體育總局已經將太極拳納入五年發展計劃綱要,再加上近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勢必會進一步加快太極拳這一產業的發展。 為此,太極之王王佔海近年來對這些影響太極發展的害群之馬也是深惡痛絕,採取零容忍的態度,這不前幾天在擂臺上10秒被某瓜KO的武式太極第六代傳人陳勇就因為恬不知恥,在某武術群裡自吹自擂
  • 楊家太極拳使用法秘訣
    葉大密先生太極拳照楊家太極拳使用法秘訣根據現在初步的分析和研究,解釋如下的大意,並不象原注所說明那樣,含糊其辭。所謂「撒去滿身都是手」是全身完整的放,不是一手一式的放。敷:是用兩手微貼在敵身,即所謂「輕如鴻毛」,才能聽得對方動靜。這是在做「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的功夫。就是一般練其它拳術的人們所說的那樣「拳打人不知」的意思。太極拳在用法上也是如此的,如用重手,已失去敷字的意義了,切記!切記!因為重手反而使敵知我,我不知人,定遭失敗而無疑。
  • 簡化24式太極拳
    簡化24式太極拳 休閒益智 大小: 1.36M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上)
    學太極拳的人常說的外家也是如此,太極拳家看一切武術都是太極拳,而外家看真正的太極拳也是外家。拳法與佛法不二,內求就是內道、內家,外求就是外道、外家,法爾如是。同樣,禪淨密也只是入門的方法不同,太極拳的不同流派也是為此,到了高級境界都是一樣的, 都是萬法歸一,佛住一真法界。
  • 如何更好掌握42式太極拳 常練42式太極拳有什麼益處?
    42式太極拳的發展歷史非常的之久,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群人在練習42式太極拳,其實練習太極拳42式對我們的身體是很有幫助的,如全身各器官系統機能的變化和協調動作,改善身體微循環,加強血液及淋巴的循環,減少體內淤血等等好處,當然42式太極拳好處是非常多的,那麼要練好42式太極拳就必須要掌握其技巧,還要避免42式太極拳誤區,糾正其錯誤才能其他養生的作用,想要練好42式太極拳的夥伴一定要看哦
  • 中華武術---太極拳
    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 快速學習太極拳的秘訣,化整為零的訓練法
    太極拳是中國獨有的優秀傳統健身方式,這種表面看起來安靜緩慢的運動,實際上是一種妙趣橫生的運動體驗,那麼如何能儘快學會太極拳呢?太極拳不是一個以速度和力量來衡量好壞的運動,練得好壞的最大標準是「規範性」,簡單的講動作越規範,則練習水平越高。
  • 楊式太極拳85式拳譜
    85式簡介:      楊式太極拳85式拳架舒展大方,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具有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的獨特風格。      由於楊式太極拳85式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適於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體質,又適用於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楊式太極拳85式是目前全球流傳最廣泛的太極拳種之一。
  • 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
    吳氏太極拳三十七式抑鬱症,強迫症,焦慮症、亞健康狀態,困擾著越來越多的現代都市人,這些人有著共同的特點
  • 武氏、吳氏太極拳專場:中正安舒,松靜怡然!
    12月19日下午,太極拳七大社區匯演活動——武氏、吳氏太極拳專場展演在陳家溝開幕。縣領導任紅星、李健、璩敬東出席開幕式。 伴隨著一曲古樸悠揚的《雲水禪心》,武氏太極拳26式表演拉開了本次展演的序幕。
  • 太極拳與佛法同修之秘(下)
    大悲咒全稱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太極拳知人而不為人知,挨何處何處可擊,出手不見手,滿身都是手,實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武林之示現,故走架時持咒自有妙應,直接得到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功力增長迅速。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太極拳
    中國改革開放後,部分還原本來面貌;從而再分為比武用的太極拳、體操運動用的太極操和太極推手。傳統太極拳門派眾多,常見的太極拳流派有陳式、楊式、武式、吳式、孫式、和式等派別,各派既有傳承關係,相互借鑑,也各有自己的特點,呈百花齊放之態。由於太極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種,流派眾多,群眾基礎廣泛,因此是中國武術拳種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 八段錦和太極拳的區別
    今天就來介紹一下八段錦和太極拳之間的關係。八段錦之前我有做過介紹,是目前健身氣功裡面流傳最廣的功法。由於招式簡單容易上手,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謂是氣功入門築基不二之選,在中醫界,國學文化界及健身愛好者之間廣為習練,現就不多做贅述,今天主要介紹一下家喻戶曉的太極拳。
  • 太極拳劃時代保護傳承的激情「碰撞」!太極拳研究專家、七大社區...
    各位專家、七大社區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在太極拳的發源地,共同研究太極拳的科學價值等,對進一步拓展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文化內涵、社會價值,提升太極拳文化影響力和產業價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創新發展,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自信,促進人類優秀文化交流,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