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探花府:皖北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

2021-01-08 安青網
林探花府:皖北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

2013-05-29 16:25:25   來源:皖北晨刊    

【摘要】

編者按林探花府位於埇橋區楊莊鄉林官莊,為嘉慶朝辛未科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原有房屋81間,現存房屋58間。它不僅在我市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

編者按林探花府位於埇橋區楊莊鄉林官莊,為嘉慶朝辛未科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原有房屋81間,現存房屋58間。它不僅在我市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落,在皖北地區也是獨一無二的。其建築風格南北兼容,雕梁畫棟清晰可辨,文物價值很高,是安徽省人民政府第四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林芳標自幼武功了得

林芳標,字錦堂,嘉慶辛未科探花。至於生於何年,卒於何年,清代歷史與地方志書均未有記載,只能根據僅有的文獻和現代林氏子孫的說法,考證推測其生於乾隆晚期,卒於同治年間。雖然文獻記載關於林芳標的生平事跡較少,但是在故鄉林官莊,關於林探花的傳說故事卻不少,數百年來,林官莊的人們一直津津樂道,代代相傳,引以為榮。

據當地人介紹,林芳標出生在林莊一個貧苦寒薄的農民之家,幼年父母雙逝,只好跟隨哥嫂生活,生活非常艱辛。林芳標從小就力大過人,並且飯量特大,據傳說一頓能吃一大盆麵條,還要再吃幾個淮北大卷子(另一種形狀的饅頭)。為了能吃飽飯,就要勤勤懇懇幫助哥嫂多幹農活,增加收入。繁重的體力勞動非但沒有累倒童年的林芳標,反而練就了強健的身體,長得人高馬大。憑著一副好身板,幹起農活來一個人頂幾個人,很快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財富的創造者。不僅沒有成為哥嫂的累贅,反而使哥嫂的生活漸漸寬裕起來。

林芳標少年時,在收割打場的場上,曾當著眾鄉親的面單手舉起石磙(打場用的石質農具,很笨重),眾人驚呼神力。哥嫂聽著眾人的稱讚喜在心裡,於是就讓林芳標習武打拳,拜師學藝。在師傅的指導下習武,林芳標如魚得水,他能吃苦又勤奮,不僅很快就把老師的武藝學得精光,甚至武功還超出了師傅。只好再到外地尋訪新的武林高手拜師。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對武術的悟性,經過幾年的時間,林芳標終於練就一身過硬的功夫,刀槍劍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高超的武功引來許多武術界朋友來林莊切磋武藝,每來比試者,無人能出其右,眾人都紛紛拜其為師,漸漸地,林芳標的武功聲名遠播。

林芳標在清嘉慶年間成為武探花

因為林芳標一身的武功,又身材高大,成年後,林芳標謝絕了眾人要其當武術教練的請求,決心從軍,為國效力。在戰場上,林芳標最擅長使用大刀,他使用的大刀重量有幾個等級,分別是360斤、240斤和160斤。平常練武用360斤或240斤的刀,出徵打仗用80斤的刀,在戰場上揮舞起來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因而在戰爭中屢建戰功,威名赫赫。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林芳標順利通過殿試,獲得辛未科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績,即武探花。嘉慶皇帝賜武進士及第功名。林芳標的大名赫然醒目在皇榜之上。《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記載:九月壬午以禮部右侍郎帥承瀛知武舉,內閣學士吳芳培為武會試正考官,詹事府詹事王宗誠為副考官。十月庚申試中式武舉徐勇等五十四人於太和殿前。十月癸亥諭內閣:本月十七、十八兩日,朕御紫光閣,閱視新中式武舉弓箭、技勇,除山西省李殿楹一名因墜馬未試弓刀石,著於下科補行殿試外,其安徽省程冠甲、廣西省莫懷亮二名馬步箭中靶最少,十二力弓全未開動,刀石亦俱平常,俱著罰停一科,俟下科再行殿試。十月乙丑上御太和殿。傳臚。賜中式武舉一甲馬殿甲、成必超、林芳標三人武進士及第,進士及第後,林芳標一度侍駕,嘉慶皇帝稱讚其忠心可表。

林官莊一帶,在清朝時隸屬於徐州銅山縣管轄。因而清同治版《徐州府志》和清道光十年修訂的《銅山縣誌》對林芳標的事跡都有記載,這也是同一時期的《宿州志》未有隻言片語記載的原因。據清道光十年修訂的《銅山縣誌》十三卷科舉篇記載:「林芳標,探花,現任甘肅甘州提標、城守參將,差赴新疆塔爾巴哈臺屯防」。又據清同治版《徐州府志》八卷科舉篇載:「林芳標,嘉慶辛未科探花,浙江衢州總兵署浙江提督。」由此可知,林芳標在道光十年,正在甘肅甘州提標、城守參將任上,並且差赴新疆塔爾巴哈臺屯防。到同治帝年間,又調任浙江衢州總兵署浙江提督。林探花致仕後,告老還鄉,於府邸居住至病逝。

現在的林探花府古韻十足

作為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位於我市埇橋區楊莊鄉的林探花府是目前皖北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古建築群落,兼容了南北建築的風格,既展現了江南園林手法,又揉進了西北建築風情。

初夏時節,記者一行來到了楊莊鄉的林官莊,看到現在的探花府保存還較為完整,古韻十足,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的風格。這一古建築群是依照傳統北方四合院落而建,倒座、二門一應俱全。屋面為硬山頂,在房屋的兩山牆上方、屋脊下面都有精美的磚雕,磚雕內容或出自成語典故,或者選自吉祥的民間傳說,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據介紹,林探花府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房屋81間,現存58間,建築平面構成東西兩條軸線。東軸為敕建,建築由門廳、倒座、正廳、二門、堂樓與四進院落中的廂房組成,是該建築群的建築價值所在。據其建築特點及木構斷代推測,其建築年代應是同治時期,為其告老還鄉作準備而修建的。西軸可能是後來仿照東軸添建的,計有門屋、敞廳、二門、堂樓及三進廂房,比東軸少一進院落,使門屋前構成明堂格局。門廳前有練武場,主體建築後院設有後花園和養魚池,水塘現存。

探花府的正廳中大膽採用「軒」結構,使室內空間敞開向戶外的庭院中,這種江南園林手法,在該府邸建築中得到大膽的運用。在構造設計上對傳統也有突破,如:梁枋斷面選定、臺明高度、屋面水法等,均略別於清《工程則例》,但在開間尺法、構架選用等方面又嚴格遵守古制,使傳統建築技法既得到張揚,又不拘泥,這是該建築群的另一價值所在。東軸門廳配房採取平頂式,又具有西北風格(這應該與林芳標在甘肅、新疆的任職經歷有關),一組建築中能集南北手法於一體是比較少見的,它是研究我省古代此類建築群落的典型實例。

此外,該建築群所採用的磚雕、木雕、彩繪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有著重要的人文思想和科學價值。

林探花府目前保存較為完整

武探花林芳標的一生,是建功立業,充滿傳奇的一生,其府邸也因其主人的光環,並建築本體獨特的風格具有非凡的文物價值。

林芳標故去後,探花府一直由其後人居住。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長時間用作當地糧庫。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8年宿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經文物部門的不斷努力,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宿州市政府公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幾年前,我市文物部門聘請省考古研究所古建室的專家,為探花府制定了整體保護維修方案。按照方案近年來也陸續維修正廳,花廳,倒座和後廂房等房屋。當下正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保護好本土的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子孫。我們當順應時代,主動作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千方百計的多渠道籌措維修基金,逐步加大對探花府的維修力度,使我市這處古建築群落較早的以古樸,莊重,完整的面貌,笑迎八方來客。

文/圖張貴卿記者王雲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相關焦點

  • 距西安1h,陝西唯一完整的清代考院,最珍奇墨寶竟用老鼠鬍鬚寫的
    距離西安1小時車程,有一座歷史悠久的關中縣城,這裡保存著眾多人文古蹟,其中就有一座國內保存最完整、也是陝西唯一的清代考院建築群,你去過嗎? 它就是位於蒲城縣的——清代考院博物館。
  • 這是中國最大,最完整的祭祀建築群:華夏人文先始不能忘
    關於甘肅旅遊,我最熟悉的地方是甘南一帶,我最期待的地方是敦煌和張掖,天空之旅給我帶來了驚喜。如果喜歡南方的建築,就不要錯過南方的民居,但是,關於伏羲廟,不能說是中國西北地區有名的古建築群之一,不能說2018年入選了「魔法西北100景」排行榜,僅僅是三皇之一,中國民族的人文首創伏羲就值得去伏羲廟看看。
  • 現存最宏偉,最完整的清代建築群,廣西欽州劉永福舊居
    後座為祖廳,是建築群中最高的一座,叫"請纓堂"。這是當年劉永福反對"二十一條",請纓抗日的地方。民國四年(1915年),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 【網絡媒體走轉改】皖北「逐鹿中原」 唱響「安徽聲音」
    碭山位於安徽的最北部,地處皖、蘇、魯、豫四省七縣交界處,區位優勢非常顯著。在融入中原城市群的過程中,如何才能打好這張牌?這也是省人大代表、碭山縣委書記王廣敏在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基礎設施薄弱一直是困擾皖北地區發展的「瓶頸」。  王廣敏說,作為通往中原地區的交通要道,310國道碭山段改建工程已經全線通車。
  • 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築群之一,規模宏大雄偉壯觀
    歷經百年滄桑的「高家大院」,是西安市保護最完整的民居院落之一。「高家大院」即「高培支舊居」,高培支(1881-1960),著名劇作家、教育家,於1912年創立西安易俗社,曾4次擔任易俗社社長,並於解放後率先將易俗社上交國家。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的舊居,建於清代中葉,保留了古樸、傳統的民居建築風格。
  • 「皖北三寶」童子雞、乳鴿、嫩鴨,搭配九珍堂湯料包,輕鬆煲靚湯!
    今天小淘就為大家推薦品質好又實惠的「皖北三寶」肉禽組合,配上「懶人熬湯的秘密武器」——九珍堂滋補湯料包,省去了自己到處買的時間,倒入這些食材,怎麼煮都是一鍋美美的湯。70克優質的水源、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活動空間,是優質肉禽成長的必要條件,淘最商城為大家找到的皖北農場很少有工業開發的痕跡。
  • 瀋陽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氣勢恢宏的皇家建築群,依舊完好如初
    瀋陽值得一去的旅遊景點,氣勢恢宏的皇家建築群,依舊完好如初瀋陽,簡稱「沈」,別稱盛京、奉天,是遼寧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瀋陽都市圈核心城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東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
  • 這是一枚來自皖北大平原的土雞蛋!
    皖北土雞蛋讓人吃完想要舔嘴巴的好吃!皖北土雞堅持古老雞種,堅持傳統散養,嚴格控制種雞品種,皖北土雞目前建設有專門的雞苗孵化場,來培育華北柴雞這一古老土雞品種。好雞蛋來自於好的土雞!  江淮平原,天然的養雞場所 皖北,位於安徽省北部,處於江淮平原腹地,這裡工業發展薄弱,以農業發展為主
  • 迄今完整的大陸最大規模民國建築群,位於廣東:簷下屋頂藝術點滴
    (上述參見《潮汕華僑史》《汕頭海關志》)多年的大建設令得成片民國建築群在各地消失殆盡,而迄今整個小公園商住建築架構完整,是為近代通商口岸的活標本、大陸最大規模成片民國建築群。目前,汕頭政府正在以「繡花針」功夫,對其分期分批進行「保育活化」。
  • 中國最奇葩的建築群,堪稱藝術殿堂,卻曾把美國人嚇壞了
    其中最吸引遊人屬南靖土樓和永定土樓。永定土樓內的承啟樓堪稱是一座城堡,號稱「土樓王。2008年7月,包含承啟樓在內的福建土樓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據史籍記載,承啟樓始建於明崇禎元年(破土動工),於清康熙四十八年才建成,歷經81年時間才完成了這座古老、奇特,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建築。
  • 雲南巍山古城——600多年的明清古建築群
    在唐初就有村舍了,元代由大理段氏總管開始建築土城,到明朝才正式建城,至今整座縣城依然較為完整的保持了600多年前建城時候的棋盤格局,是中國保存較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之一。巍山古城是南詔國的發祥地,南詔始祖細努邏曾在此耕牧。這裡也是雲南推行土司制度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地方政權組織形式和制度。
  • 國企匠心 堅守品質 | 中農聯皖北華農城12月工程進度
    中農聯·皖北華農城工程進度播報
  • 鄉音無改:皖北方言拾趣
    平日裡總是人模狗樣地講著普通話(不會講蕪湖話),而回到家鄉,立刻切換成「原汁原味」的皖北話。但我閨女就不行。她也是土生土長的淮北人,只是六歲的時候被我接來蕪湖生活,七年過去了,小姑娘變成了大姑娘,只是她既不會講蕪湖話(聽得懂),又把老家的方言忘得七七八八,每天只能跟我們講講普通話。
  • 閱檔筆記|馳援皖北:110年前上海的民間救疫醫療隊
    本文圍繞清末上海慈善團體遠赴皖北馳援疫區的歷歷往事,回眸近代上海民間救援的身影;當年的救疫經驗和方法,也值得回味。1911年5月起,皖北鳳陽府懷遠、蒙城等縣突然發生一種熱症,傳染極速。當地的西方傳教士有三人患疫而亡,華洋義賑會派往賑災的職員中,也有數人不幸染疫,命在旦夕。皖北災民在饑饉之後,又染上大疫,實在苦不堪言。華洋義賑會所發放的普通藥品,藥不對症,根本無濟於事,甚至出現愈治癒壞的情況。
  • 當最後一頭皖北豬,從地球消失!
    在陪伴人類千年以後,最後一頭純種皖北豬在最近20年內告別地球。這意味著,對許多人來說,那一口「童年的味道」,永遠失去了。豬也會滅絕嗎?很多人認為,人工飼養的牲畜家禽不可能像野生動物那樣滅絕,但事實上它們也面臨著一種叫「市場選擇」的滅絕。
  • 9月27日-28日皖北地區817-麻雞行情最新走勢
    原標題:9月27日-28日皖北地區817-麻雞行情最新走勢   聲明:以下所報817-麻雞-雞苗
  • 皖北農村人的俗語——「憨狗等羊蛋」
    對這樣的人,皖北村人要麼說他「吃洋了」,要麼說他就是「洋蛋」。總之,離不開一個「洋」字。我就見過特別「洋蛋」的人。在一個鄉鎮的集上,有個行醫的老李。他不吃魚,任何一種魚都不吃。還有個廣播站的老徐。他從不吃西瓜。據他自述,從小到大,一口西瓜都沒吃過。有人問過啥原因?他們也說不出來個子醜寅卯,反正就是不吃,不想吃,沒吃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