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29 16:25:25 來源:皖北晨刊
編者按林探花府位於埇橋區楊莊鄉林官莊,為嘉慶朝辛未科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原有房屋81間,現存房屋58間。它不僅在我市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
編者按林探花府位於埇橋區楊莊鄉林官莊,為嘉慶朝辛未科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原有房屋81間,現存房屋58間。它不僅在我市是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落,在皖北地區也是獨一無二的。其建築風格南北兼容,雕梁畫棟清晰可辨,文物價值很高,是安徽省人民政府第四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林芳標自幼武功了得
林芳標,字錦堂,嘉慶辛未科探花。至於生於何年,卒於何年,清代歷史與地方志書均未有記載,只能根據僅有的文獻和現代林氏子孫的說法,考證推測其生於乾隆晚期,卒於同治年間。雖然文獻記載關於林芳標的生平事跡較少,但是在故鄉林官莊,關於林探花的傳說故事卻不少,數百年來,林官莊的人們一直津津樂道,代代相傳,引以為榮。
據當地人介紹,林芳標出生在林莊一個貧苦寒薄的農民之家,幼年父母雙逝,只好跟隨哥嫂生活,生活非常艱辛。林芳標從小就力大過人,並且飯量特大,據傳說一頓能吃一大盆麵條,還要再吃幾個淮北大卷子(另一種形狀的饅頭)。為了能吃飽飯,就要勤勤懇懇幫助哥嫂多幹農活,增加收入。繁重的體力勞動非但沒有累倒童年的林芳標,反而練就了強健的身體,長得人高馬大。憑著一副好身板,幹起農活來一個人頂幾個人,很快成為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財富的創造者。不僅沒有成為哥嫂的累贅,反而使哥嫂的生活漸漸寬裕起來。
林芳標少年時,在收割打場的場上,曾當著眾鄉親的面單手舉起石磙(打場用的石質農具,很笨重),眾人驚呼神力。哥嫂聽著眾人的稱讚喜在心裡,於是就讓林芳標習武打拳,拜師學藝。在師傅的指導下習武,林芳標如魚得水,他能吃苦又勤奮,不僅很快就把老師的武藝學得精光,甚至武功還超出了師傅。只好再到外地尋訪新的武林高手拜師。憑著自己堅強的毅力和對武術的悟性,經過幾年的時間,林芳標終於練就一身過硬的功夫,刀槍劍戟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高超的武功引來許多武術界朋友來林莊切磋武藝,每來比試者,無人能出其右,眾人都紛紛拜其為師,漸漸地,林芳標的武功聲名遠播。
林芳標在清嘉慶年間成為武探花
因為林芳標一身的武功,又身材高大,成年後,林芳標謝絕了眾人要其當武術教練的請求,決心從軍,為國效力。在戰場上,林芳標最擅長使用大刀,他使用的大刀重量有幾個等級,分別是360斤、240斤和160斤。平常練武用360斤或240斤的刀,出徵打仗用80斤的刀,在戰場上揮舞起來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因而在戰爭中屢建戰功,威名赫赫。
公元1811年,嘉慶十六年,林芳標順利通過殿試,獲得辛未科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績,即武探花。嘉慶皇帝賜武進士及第功名。林芳標的大名赫然醒目在皇榜之上。《大清仁宗睿皇帝實錄》中有一段這樣的文字記載:九月壬午以禮部右侍郎帥承瀛知武舉,內閣學士吳芳培為武會試正考官,詹事府詹事王宗誠為副考官。十月庚申試中式武舉徐勇等五十四人於太和殿前。十月癸亥諭內閣:本月十七、十八兩日,朕御紫光閣,閱視新中式武舉弓箭、技勇,除山西省李殿楹一名因墜馬未試弓刀石,著於下科補行殿試外,其安徽省程冠甲、廣西省莫懷亮二名馬步箭中靶最少,十二力弓全未開動,刀石亦俱平常,俱著罰停一科,俟下科再行殿試。十月乙丑上御太和殿。傳臚。賜中式武舉一甲馬殿甲、成必超、林芳標三人武進士及第,進士及第後,林芳標一度侍駕,嘉慶皇帝稱讚其忠心可表。
林官莊一帶,在清朝時隸屬於徐州銅山縣管轄。因而清同治版《徐州府志》和清道光十年修訂的《銅山縣誌》對林芳標的事跡都有記載,這也是同一時期的《宿州志》未有隻言片語記載的原因。據清道光十年修訂的《銅山縣誌》十三卷科舉篇記載:「林芳標,探花,現任甘肅甘州提標、城守參將,差赴新疆塔爾巴哈臺屯防」。又據清同治版《徐州府志》八卷科舉篇載:「林芳標,嘉慶辛未科探花,浙江衢州總兵署浙江提督。」由此可知,林芳標在道光十年,正在甘肅甘州提標、城守參將任上,並且差赴新疆塔爾巴哈臺屯防。到同治帝年間,又調任浙江衢州總兵署浙江提督。林探花致仕後,告老還鄉,於府邸居住至病逝。
現在的林探花府古韻十足
作為武探花林芳標的府邸,位於我市埇橋區楊莊鄉的林探花府是目前皖北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古建築群落,兼容了南北建築的風格,既展現了江南園林手法,又揉進了西北建築風情。
初夏時節,記者一行來到了楊莊鄉的林官莊,看到現在的探花府保存還較為完整,古韻十足,具有典型的清代建築的風格。這一古建築群是依照傳統北方四合院落而建,倒座、二門一應俱全。屋面為硬山頂,在房屋的兩山牆上方、屋脊下面都有精美的磚雕,磚雕內容或出自成語典故,或者選自吉祥的民間傳說,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品位。
據介紹,林探花府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原有房屋81間,現存58間,建築平面構成東西兩條軸線。東軸為敕建,建築由門廳、倒座、正廳、二門、堂樓與四進院落中的廂房組成,是該建築群的建築價值所在。據其建築特點及木構斷代推測,其建築年代應是同治時期,為其告老還鄉作準備而修建的。西軸可能是後來仿照東軸添建的,計有門屋、敞廳、二門、堂樓及三進廂房,比東軸少一進院落,使門屋前構成明堂格局。門廳前有練武場,主體建築後院設有後花園和養魚池,水塘現存。
探花府的正廳中大膽採用「軒」結構,使室內空間敞開向戶外的庭院中,這種江南園林手法,在該府邸建築中得到大膽的運用。在構造設計上對傳統也有突破,如:梁枋斷面選定、臺明高度、屋面水法等,均略別於清《工程則例》,但在開間尺法、構架選用等方面又嚴格遵守古制,使傳統建築技法既得到張揚,又不拘泥,這是該建築群的另一價值所在。東軸門廳配房採取平頂式,又具有西北風格(這應該與林芳標在甘肅、新疆的任職經歷有關),一組建築中能集南北手法於一體是比較少見的,它是研究我省古代此類建築群落的典型實例。
此外,該建築群所採用的磚雕、木雕、彩繪都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有著重要的人文思想和科學價值。
林探花府目前保存較為完整
武探花林芳標的一生,是建功立業,充滿傳奇的一生,其府邸也因其主人的光環,並建築本體獨特的風格具有非凡的文物價值。
林芳標故去後,探花府一直由其後人居住。新中國成立後收歸國有,長時間用作當地糧庫。在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時被發現,1988年宿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後經文物部門的不斷努力,199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宿州市政府公布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幾年前,我市文物部門聘請省考古研究所古建室的專家,為探花府制定了整體保護維修方案。按照方案近年來也陸續維修正廳,花廳,倒座和後廂房等房屋。當下正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時期,保護好本土的文化遺產,功在當代,利在子孫。我們當順應時代,主動作為,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千方百計的多渠道籌措維修基金,逐步加大對探花府的維修力度,使我市這處古建築群落較早的以古樸,莊重,完整的面貌,笑迎八方來客。
文/圖張貴卿記者王雲
責任編輯:
免責聲明: 網站內所有新聞頁面未標有來源:「安青網-安徽青年報」或「安青網」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安青網聯繫。轉載稿件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