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旁友們大家好
歡迎收聽今天的白女士字字箴言:
- 本期主題 -
在中國
最便宜的裝逼方式是買GUCCI
大家好,我是高興不起來的白女士。
中國女孩對GUCCI的狂熱追捧,全球38977538雙小眼睛,都看得清清楚楚。
上個月的代購圈,沸沸揚揚地炒著一件事,就是GUCCI在海外漲價,漲幅高達25%,堪稱史上最大規模硬核操作。
這可把GUCCI鐵粉中國女孩兒們嚇壞了。網傳正式調價的時間是3月29日,在此之前,代購們的危言聳聽倒是夠奏效,短短三周,老花爆款Ophidia,圓的方的長的短的銷量直接翻了一倍。
後來deadline的前夕落了實錘,漲價的大多數都是皮帶產品,歐洲官網定價也確有漲幅,但原因是歐元暴跌,中國市場,影響不大。
中國女孩們虛驚一場,GUCCI還好,3萬塊一個的Sylvie?還不至於。
白女士也沒那麼感興趣,我已經沒那麼喜歡GUCCI了。
這幾天的消息卻突然來了個180度大逆轉:國內關稅下調,包括LV、GUCCI在內的一眾奢侈品,不只不漲,反而要降。
此次降價將從4月1日起,線上官網和線下門店同步調整價格,降幅為3%。
甚至還上了10分鐘的熱搜。
輿論反饋都還挺好笑的,放進芸芸眾生裡那也是個共鳴。一致意見,3%的調價簡直太雞肋,20000塊省600,真的不動心。
嬉笑怒罵插科打諢,大眾最愛嘲笑「權威」,統一意見也就一個:
管你是國外漲價還是國內降價——GUCCI在中國,還是太貴了。
降價的動機說的明白,是為了「響應國家增值稅減讓政策,惠及更多中國消費者」。
響應之下有動作的品牌不多,耳熟能詳的奢侈品也就LV和GUCCI。但上了熱搜的,卻只有GUCCI——
比起潮牌LV的五光十色街頭新貴,中國女孩還是更愛義大利「神經病」雅痞的花花腸子。
中國是奢侈品消費大國,倒不是說大家多能買,而是你一個LV我一個GUCCI,購買力也就上去了。
就算是3%,眾人拾柴火焰高,那也是好大的一筆「國民消費力」。
雞肋降價怎麼了?
明著擴張背著討好,GUCCI不傻。
只是在示弱。
貴族的GUCCI
溢價的小丑
中國女孩喜歡GUCCI,白女士當然曾經也喜歡。
一年多前Alessandro Michele大刀闊斧搞改革的時候,GUCCI在大牌圈,那是真的風光享盡鰲頭佔滿。
拋開商業行為不說,GUCCI的時裝理念,當真算得上是一種世界觀。
2018春夏米蘭時裝周,抱人頭的抱動物的,場景是手術室,體現的是「人造人」的生物科技,藝術概念是倫理。
到了2019的春夏,中世紀的模特帶著朋克青年墳頭蹦迪,有點嚇人也有點警示,探討的是死亡。
都說GUCCI又花又怪。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審美溯源,可以是GUCCI的外衣,也可以是VERSSACE的外衣,MOSCHINO的外衣。
外表的騷氣多帶幾朵花多撞幾個色就可以達成,但概念上的傳輸,往往富有邏輯,花啦動物啦人體啦,不過是「邪教教主」GUCCI傳教的工具。
隔三差五見縫插針拍一點諾亞方舟的末日覺醒科幻片。
想起來了搞點油畫,「頹靡與奢華地淪陷」,貴族的病態精緻倒是也有。
哲學、藝術、審美和質感,GUCCI能佔的高逼格全都給佔完了。
就連在DIOR為AB打架,BALENCIAGA在爆款復刻裡水深火熱的時候,GUCCI都還是穩穩噹噹不溫不火,想著不搞商業帶貨吧也不好,隨便搞一搞,倪妮和李宇春頂天,流量上去逼格也不能掉。
但那是以前的GUCCI。
你看搞了這麼多花哨么蛾子,咱們看戲的吹牛的說的都是人家藝術造詣那是真的高。可你看真正買GUCCI的中國女孩,記住了什麼?
中國特供奢侈品的印花豬豬毛衣?
還是翻來覆去就那幾個款的Marmont翻蓋包。
一萬種尺寸、一萬種配色和一萬種材質的經典酒神鏈條Dionysus。
哪一個看著不眼熟?
網紅帶貨、明星上身,機場街頭甚至愛恨交織的奢侈品門店,GUCCI爆款見縫插針無孔不入。
換言之,GUCCI的商業成功,還是那個爆款思路。
最近倒是出來了新款Zumi。
放在那裡還是經典永留存的下一個復古藝術品,偏偏坐不住了要營銷要宣傳,8個網紅10個女明星全部時髦POSE圓規站臺,逼著蘇明玉都要說一句Zumi「都挺好」。
再有,最近的最近草莓果味席捲全球,文藝老姐GUCCI這次想起來跟風了,「少女感」和「春天」一點不違和,管他是MIU MIU附體還是得了DIOR的女子真傳,能賣貨就完了。
現在的GUCCI,文化底蘊丟不了,設計層次上不去,偏偏精通了一套「符號消費」的賣貨哲學,營銷的帶貨的促銷的,活脫脫一個被商業推上臺的小丑。
再有調價這事兒,之前國外25%的漲幅搞得人心惶惶,歐洲代購們椎心泣血聲嘶力竭喊買喊賣,奇珍異寶的噱頭活生生炒了一個月,硬是頭破血流擠爆了文藝老姐的最後一間避難所。
匡威1970s都能炒價上千鬧個旋風烏龍,GUCCI鐵粉中國女孩們能不怕嗎?
商業市場運籌帷幄,資本家還有什麼事兒做不出來?
偏偏巧了在國外漲價的第二天,泰然自若地宣布了國內降價3%,仿佛賜予了天大的恩惠,人家這是「為了惠及更多中國消費者」啊。
動機純不純良,操作好不好笑?
打了一巴掌給塞顆糖,壞就壞在糖還不夠甜,圍觀的看戲的說句「我膨脹了還敢看GUCCI」,可到底大多數人,真的不缺3%,可不就真的就缺這97%嘛?
人代購早就說明白了,一般歐洲比國內便宜還真不止3%,2萬左右的包從代購渠道走會比國內便宜4000-5000元。
真正不缺97%的中國女孩們,心裡不清楚嗎?
一不便宜二不實用,再高級的文化立意,碰上這被流量、被網紅、被爆款帶壞的品味,那都是聖人撞上了小鬼,質感毀在了營銷。
那麼當GUCCI終於降價的時候,中國女孩憑什麼還要高興?
在中國,最便宜的裝逼方式是買GUCCI
GUCCI的口碑有點下滑,奢侈品市場倒是早有預見。
去年CELINE換logo的事兒也炒得夠大吧?
老Celine的笑臉包Luggage、一度成為爆款的拼色方塊Frame通通宣布停產,嘴上說的是開天闢地進入了Hedi時代,心裡怎麼會不清楚,老包款的市面流通堪比炒鞋市場?
當初Burberry換logo搞潮牌,爭議鬧了多久「TB」的logo就貼了多大,國外秀評馬屁也拍了小鹿斑比也賣了,搞得白女士這種刻薄作者一時說不上話,只好附和一句倒也是個突破。
可無奈鍾愛Burberry的中國女孩們,還是只會買格紋襯衣,稍微有點名氣的童款小圓包頂天了,3000塊。
精心鑽研「買買買」的中國女孩太清楚了,中古的小眾的輕奢的選擇那麼多,買Burberry又不能裝逼,花這個錢幹嘛?
果然人家前兩天就在上海尚嘉中心關了一家店,今天一早的濟南銀座商城店,也是人去樓空——
業績狂跌的影響果然立竿見影。這已經是近段時間Burberry在中國,關掉的第五家店了。
再往前看,你還記得VETEMENTS嗎?
兩年前串標飄帶大火連Champion的logo都學。那時候VETEMENTS執行長Guram Gvasalia還信心滿滿,聲稱品牌成功的策略就是飢餓營銷。
營銷了一圈碰上供過於求的慘澹,不得已線上線下全盤折扣,陳列室裡HM的既視感——
打到骨折的潮流奢侈品,被爆款害得血本無歸。
讓人甚至要忘了,巴黎世家橫空出世搶佔爆款之前,VETEMENTS才是那個一手拉著奢侈品,一頭頂著潮牌的街頭精英。
你覺得下一個該輪到誰了?
目前還不至於是GUCCI。
GUCCI敢在中國搞個不痛不癢的降價3%,有他的底氣。
中國女孩買GUCCI,5000塊到20000塊的款應有盡有任君採劼,買得起輕奢的忍一忍,張口就是GG Supreme緹花織布的mini款了;
再碰上什麼SPACE、INSIDE的夜店social場,五六千的衛衣也不管好不好看,套上就是個名利女主角了。那個在看你的DJ心裡都清楚,門口不停輛保時捷,誰都請不動你。
當真有誰是真的喜歡GUCCI,愛死了這文藝復興的豪門盛宴?
賣貨營銷的爆款GUCCI,消費成本的高低完全取決於這些中國女孩的購買動機。
在中國,最便宜的裝逼方式,可不就是買GUCCI嗎?
因此管你怎麼調價,明星哄好了網紅誆到位,只要不辱華,怎麼著都還能賣個一年。
但也就是一年了。
商業的極盛就是口碑的懸崖檔口,GUCCI和它的中國女孩們,一個願打一個願挨。Vetements的下場,我看GUCCI也不是沒有可能。
現象反映本質,錢好賺、人好騙,名聲戰役優勝劣汰,能賣貨才是王道。
賣了貨還得挨罵,國外漲價、國內調稅,彼此妥協自欺欺人,就是生怕你不買。資本的流動繁榮透了,背後的虛榮社交自然也會坍塌。
漲價風波時候說GUCCI讓你寒心,追求符號消費的成本上升,確實寒心;
到了降價實錘這兒酸味一片,鬧得最厲害的的那批人,實際上也不會真的要買GUCCI。
購買動機人心惶惶,說到底,是你就沒尊重過GUCCI,也沒尊重過自己。
文字:白女士 | 圖片出自:網絡
假 裝
No bullshit,no cos bigger
「不說假話不裝bi的時尚號」(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多點【在看】多思考
少打嘴炮少裝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