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是其代表形式,琴棋書畫林林總總,其中詩詞便是皇冠上的璀璨明珠。它簡潔凝練,是一種濃縮的文章,又因其押韻有格律朗朗上口,也便於傳唱,它能給人以精神上的享受,陶冶情操。至於書法繪畫亦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為視覺藝術流傳數千年,足見國人對其喜愛程度。唐朝詩人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當然也可有書法,其實那時不提書法,只是太普及的緣故。若將詩詞書法繪畫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其感染力毫無疑問會倍增,中華文化將更加光彩奪目。
宅家期間我創作了許多詩書畫,請注意不叫詩配畫了。為什麼呢?因為它已不是在畫上面題一首詩,而是將膾炙人口的詩詞以書法的形式書寫,放在畫面的主要部位,畫則根據詩的內容選取,可以是傳統中國畫,水墨丹青,也可以是西畫、攝影等等,重要的是能表達詩詞的內容意境。
需要先弄明白作品中哪個因素最重要,以往詩配畫似乎以詩文去配畫,那麼畫是中心,詩文是配角,所以在位置上靠邊站。我理解的詩書畫應以詩為中心,齊白石在金石書畫上都有很深的造詣,但他說:「我的詩詞要高於書畫雕刻」,毫無疑問詩詞高於書法繪畫,理所當然應置於畫面之重要位置。但觀以往詩配畫,詩文大都偏於一隅,是作者看輕詩文嗎?非也。若把詩文放在畫的主要位置,往往與畫的重要元素相衝突,以至於難以辨認。我的詩書畫作品是採用Photoshop等工具對詩書畫三者加工,使其協調,關係恰當,從而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還能進一步以書法之美增強畫面的感染力。此時畫面的主角已經不是配畫而變成以書法形式表現的詩詞了。
為了增強博大精深的古詩詞的感染力,需要對每一首古詩詞精讀,做到儘量理解其內涵、境界,而不是浮在表面,依此選合適的書體書寫,以及選擇相對理想的圖片。因此製作過程也是學習理解古詩詞的過程。當然我的做法以往不多見,還很不成熟,需要更多熱愛中華文化的朋友們支持幫助,甚至需要辯論。如目前網上流行的電腦畫和詩配畫多為簡筆畫、動漫畫、卡通畫、Q版畫,但對於為古詩詞配畫我均不傾向採用。
進入高科技時代,數碼圖像處理技術迅速發展和普及,逐漸滲入文化藝術領域,為圖文處理提供強大工具,對於傳統的詩配畫必將發揮更大作用。
附圖
齊白石的紫藤—傳統的詩配畫
題畫:陰密如雲敝日華,因聞香氣更思家,借山四野藤如海,樵牧何曾認作花。
蘇軾題西林壁—我作的詩配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