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吃晚飯」這一話題,總是被推上「風口浪尖」。有些人認為不吃晚飯可以讓腸胃得到適當休息,助力長壽;也有些人覺得少吃甚至不吃碳水化合物,能瘦得更快。
但不吃晚飯、不吃碳水化合物真的可以讓人更健康?更瘦嗎?
人體機能的正常運行無時無刻都在消耗能量,而飲食是補充能量最基本的方式。當不吃晚飯、飲食攝入不足時,如同想讓馬兒跑,卻不給馬吃草。長期如此,身體能量供不應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不吃晚飯,看似可以減輕胃腸道消化不良的負擔,卻可能暗藏著更大的危機。
我們的胃是持續分泌胃酸的,即使不攝入食物,依舊會有胃酸分泌。不吃晚飯或進食過少,意味著胃內容物不足,此時胃酸反而會傷及胃黏膜,引發胃炎甚至胃潰瘍等風險。
不吃晚飯,不僅會產生強烈的飢餓感,還會讓大腦一直處於興奮狀態,容易導致入睡困難,甚至還可能中途被餓醒,影響睡眠質量以及第二天的精神狀態。
不吃晚飯,很容易因為飲食攝入不足而出現營養上的短缺,導致免疫力下降。
以蛋白質來說,當人體缺少蛋白質時,就無法合成足夠的免疫球蛋白,輕則出現疲乏無力、食慾降低等症狀,重則導致機體消滅突變細胞、病菌等的能力下降,從而易出現各種疾病,且會加大治療難度。
可可身邊也有些減肥人士,嘗試過不吃晚飯,初期確實有體重下降,但持續一段時間後,體重就很難下降,甚至一恢復正常飲食,體重就蹭蹭漲。
這是因為初期減少了總熱量的攝入,身體自然會瘦下來。但持續一段時間後,不僅肌肉會流失,身體還會自動開啟「節能模式」,基礎代謝水平會下降。相當於同樣的進食量,身體消耗得更慢了,體重就很難下降,一旦恢復正常飲食,也更容易復胖。
飢餓狀態下很容易低血糖,但葡萄糖是生物體內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也是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唯一的能量來源。
低血糖會導致大腦細胞失去養分,出現缺氧,時間久了,還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影響大腦功能,甚至還會出現昏迷、死亡現象。
近幾年,生酮飲食減肥法很火,不吃碳水多吃肉就能減肥?其實不然,它存在很大的弊端:
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公共衛生雜誌》曾發表過一項研究結果:碳水化物的攝入比例與我們的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如果碳水化合物的總量佔到能量總攝入量的40%以下,就會縮短壽命;但如果超過70%,也會影響壽命;因此,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或過少都不適宜,最合理的碳水化合物佔比是50%左右。
不吃碳水或碳水過少,機體會被迫分解脂肪、蛋白質等合成酮體來為身體供應能量,但當酮體生成超過一定程度時,就會引發酮症,甚至導致酮症酸中毒。
輕則使患者疲乏、食慾減退、噁心、嘔吐、多尿、口乾;重則出現腹痛、嚴重失水、尿量減少等情況,甚至會導致意識障礙和昏迷。
減肥人群的本意是想減去脂肪,但不吃主食很可能會導致能量攝入不夠。此時,身體就會消耗體內的肌蛋白,將其轉化為葡萄糖供能,長期如此,容易造成肌肉流失。
肌肉流失過多,不僅容易發胖、反彈,還會導致關節疼痛、血液循環減慢,甚至誘發心血管疾病。
我們感到快樂,是「激素」在起作用。多巴胺、內啡肽和苯基乙胺被稱為「快樂激素」,而這三種激素都可以通過食用碳水化合物獲得。因此很多人不吃主食,就總是會覺得「缺點什麼」,心情也會變差。
無論是不吃晚飯、還是長期碳水攝入不足都是不合理不健康的飲食方式。但是,晚飯要是吃不對,反而有害健康還容易發胖,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項關於「夜間飲食」的研究表明:夜間攝入熱量佔每日熱量比例較高的女性,得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大。通常,早、中、晚餐的熱量佔比遵循「3:4:3」的比例是較為科學的。
而下午18點後攝入過多熱量的女性,心臟健康狀況通常較差、體重指數(BMI)更高、血壓更高、血糖控制情況也更差。因此,晚上更要控制高熱量飲食的攝入。
其實,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我們常說的主食,其主要成分雖然是碳水化合物,但還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因此,日常飲食不能少,但吃法有講究。
①有粗有細
我們常吃的米飯、麵條、麵包等多屬於精細化碳水,口感好、易消化,但在加工過程中會損失大量的營養素,升糖指數也相對更高,不適宜長期過量攝入,更建議粗細搭配。
根據2016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穀類和雜豆類應為50-150g,薯類50-100g。
②營養均衡,飲食多樣化
除了碳水化合物,一日三餐要儘量保證飲食多樣化,專家建議每天吃12種,每周吃夠25種食物:
很多人喜歡吃一些重口味的食物,這些食物一般較辣或高鹽、高糖。
長期高鹽飲食,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誘發心血管疾病;
攝入大量的辣椒,不僅會刺激胃腸道,降低食管黏膜抵禦能力,還容易導致上火、便秘;
高糖飲食則會增加肥胖、高血脂、高血糖、心臟病等風險。
有些人減肥常把水果當晚餐。其實水果中含有大量果糖,長期過量食用,不僅會導致熱量攝入過多,加重肥胖,還會增加肝臟負擔,引發脂肪肝。
晚上進食過晚,胃還沒有完全排空,此時睡覺,胃腸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不僅會導致食物在胃中停留時間過長,損傷胃黏膜,增加胃病風險;還容易增加肥胖風險。
此外,人在睡眠時血液流動速度會減慢,晚飯吃太遲更容易導致脂肪隨血液堆積在血管壁上,形成動脈硬化。
對減肥人群來說,少吃多動是不變的原則,但飲食上該怎麼吃更有利於減肥,又能保證均衡營養呢?
①混著吃:每一餐都應該有肉、菜、碳水化合物,全天中的碳水攝入量應該佔50%左右;
②主食不偏心:不能不吃主食,也不能只吃主食;
③蛋白要優質:減重期間尤其需要補充蛋白質,防止自身蛋白流失。
每人每天蛋白質攝入量應當滿足:(身高-105)*0.8~1g,肉類、雞蛋、牛奶等食物都能夠補充蛋白質,不同身高的人群需要根據自身情況調整蛋白質攝入量。
減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當然也不能指望一兩天就瘦下來。科學減肥應該遵循低熱卡飲食,將熱量控制在略低於需要,但又能滿足基本生理功能的範圍。
在《我是大醫生》節目當中,專家以身高165cm、體重120斤的女性為例,為大家推薦了一份健康的減肥食譜(不同人群可根據自身情況適量增減)。
【早餐】1.5-2片全麥麵包+一個雞蛋+蔬菜+2兩肉類+一杯牛奶;
【午餐】1兩米飯、2兩紅肉、5兩水煮蔬菜;
【晚餐】1兩米飯、2兩白肉、5兩水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