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學吟魏俊梅老師度曲的《詩經.葛覃》,沉吟中不覺入境,仿佛自己已然是了那個歸家的小媳婦,已然在青山綠水間洗衣捶裳,聽耳畔傳來黃鳥喈喈。這樣的日子,二十多年前自己好像真的是有過,只不過此刻已物是人非,少了「小喬初嫁了」的意氣風發,多了「桃花依舊笑春風」的無奈。這幾年老母病痴,我亦步入中年。再也沒了歸寧父母的期待與喜悅,只是多了對父母和自己身體的擔憂,只想健健康康活上幾十年,能有空多陪陪父母,送其百年;多陪陪兒子,助其成家。每念及此,頓覺肩頭的重量格外沉重,也倍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把生命裡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來度過,這還真不能算是一句空話了。
《葛覃》裡把新媳婦出嫁後回門稱為「歸寧」,這或許就是我們中國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三天回門」的風俗吧。在延續的過程中,又產生了許多變化,賦予了更多的寓意。查找之下,還真是找到了一些不同地域關於「歸寧」的不同風俗。
現在的歸寧方式很多,大年初二回娘家也是一種歸寧方式,這種方式好像由來已久,約定俗成,已經成為一種拜年的傳統了。不知道這個是不是從《葛覃》的「歸寧」一詞中延續而來,但是其中的講究卻是多多,大都圖個喜慶。新年新婦的「歸寧」一般是由新娘的弟妹到新郎家,請新郎新娘一起回娘家,新郎回新娘家要提滿大包小包的禮品,備足壓歲錢,同時也要備足菸酒,一路走,一路問候村民,挨個遞煙,以示尊重,不然就要「挨打」,這在我們老家稱為「鬧女婿」。春節圖個樂呵,一些好事者不僅要「鬧」新婚女婿,有時候還「鬧」老女婿,甚至都四五十歲的「老頭子」了,也還不饒過,還是要「鬧」上一鬧,鬧完了,互相嘻哈著,遞遞煙,攀攀話,最後以一句「七老八十了,還瞎胡鬧,真能亂!」作結,大家也都各自散去了。
如果說我們不能確定大年初二回娘家算不算《詩經.葛覃》裡的「歸寧」,那夫妻新婚後第三天「回門」,則是妥妥的「歸寧」了,「回門」指的就是女子出嫁後首次回娘家。其寓意就是夫妻幸福美滿。這也是「歸寧」中最為隆重和值得紀念的日子。
歸寧又叫回娘家、返外家。無事平常返外家叫歸寧,而迫不得已返外家,叫大歸。例如亡國、遭夫棄、舊時犯七出之條等。南宋筆記《江陵鄉野錄》記載「昔諸侯之女既嫁,父母存,則歸寧,不然,則否。今鄉俗皆以正月二日、四日、六日歸寧父母,若父母已歿,則於三、七日寧於兄弟。」由此可見,古人對已婚女子歸寧是分外重視的,這可能跟當時女性出嫁後很難再能隨時回娘家有關係,加上古時交通不便,歸寧實在是很難實現的事情,不然,老話怎麼總是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呢,這正所謂是「出嫁容易回門難」了。而現代社會的女子早沒了古代的條條框框,女子結婚不離家的也多的是,要想回娘家,任什麼時候都可以,所以歸寧也就不覺得那麼重要了,但是大年初二女兒回娘家則是必不可少的傳統,這已經不再是「歸寧」的本身之義,而變成極具儀式感的一種寄託和象徵了。這天女兒若無特殊理由而不回家,那父母定然是失望透頂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歸寧」。據說五月為九毒月,而端午為九毒首日,毒氣攻身,邪氣旺盛,又傳說為天地交泰之日,非常不適合男女交歡,故把這天,定為「歸寧日」。女子歸寧,在父母家度過,這樣就從客觀上,就把夫妻分開了。其「歸寧」的意義也就變成避災了。
在杭州,新婚的女子歸寧父母則一般在「重陽節」。舊時重陽節也叫「女兒節」,凡有女兒已經出嫁的人家都會準備名酒和糕點。在九月初九天明時迎接女兒回娘家,這便是「歸寧父母」。
總之,「歸寧」一詞從《詩經.葛覃》走出,兩千年過去,各地還保留了「歸寧」的習俗,雖鄉俗有異,但主旋律是一樣的,美好的祝願也一樣,一樣都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期盼。天下和平,父母安康,闔家歡樂,平平安安,不正是我們這些小女子們所期盼的嗎?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最溫暖的是父母,最溫馨的是陪父母吃頓團圓飯。還等什麼呢?趁父母還健在,「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歸寧父母!」讓我們一起回娘家吧!
(文中圖片皆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作者簡介:洹南北窗主人,一名生活在安陽的臺前人。七零後教育工作者。寫寫畫畫,走走停停,縫縫補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