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和大家見面。今天我做的報告題目大一些。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走到今天,已經有25年左右的時間。這一教學法經過多年的沉澱,需要有一個總結。為了能讓大家聽得更明白,我用漢語講,儘管我準備的是英語。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內容,一部分是雙語,一部分是英語,主要是便於大家理解。
我們走在英語外語教學的路上,但是幹擾太大,甚至目標模糊,偏離了航道,導致廣大教師對如何教學感到茫然。課改之後大家可能感覺壓力更大,各種思潮和理念的湧現讓我們難以明辨是非。對中國教師來說,還是要堅持走中國式的英語外語教學之路。今天我們聽到的報告儘管題目不同,其實報告人都是在探討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此外,我們需要首先了解英語教學的歷史足跡。
英語教學有幾千年的歷史,英語從英國語言演變成國際語言或全球語言,經歷了很長的時間。英語為什麼能走到這一步?第一,英語詞彙比較豐富,借用了法語、德語等語言中的大量詞彙,詞彙量已達一百多萬。第二,語法相對比較簡潔、規範,重視語法修辭方面的建設,比較科學。第三,很多國家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政治、軍事、商業、貿易、生活等領域都使用了殖民者的語言。全世界大概有20億人口在學習、使用這門語言,人口數佔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左右。
學習語言就要有方法,有人說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是「後教法」時代了,「後教法」時代就沒有教法,這種說法不對。「後教法」時代實際上是後交際法時代,這一時期交際法出現並被證明是失敗的教學法,後來又出現宏觀策略,重點搞課程設計,實際上此路走不通。我想今後會有文章探討後教法時代是否需要教學方法,需要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全世界真正有系統地探討教學方法的歷史才有一百多年,中國興起學外語的歷史不到兩百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前外語教學方法都是以語法翻譯法為主,一直到現在還是一個主要教法,80%以上的教師和學生都熟悉這一方法。全世界學英語的國家大多是把英語作為外語來學習,恐怕還離不開語法翻譯法,這不僅是因為語法很重要,而是翻譯也很重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家、民族之間需要語言交流,尤其是各國軍隊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強,出現了聽說法(或者叫口語法),或者叫直接法。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後,美國軍隊也用此方法訓練部隊。直接法在二戰以後有很多變種,如視聽法,全身反應法(TPR)等。由於語法翻譯法、直接法等有自身的缺陷,上世紀70年代又出現交際法。交際法本應該翻譯成「交流法」或「溝通法」,因為約定俗成,一直就這樣叫下去了。到上世紀末,交際法也成了強弩之末,本來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結果這個美夢又破滅了。使用這一方法被證明是學不好外語的,因為交際法是直接法的極端方式。具有20多年歷史的任務型教學是交際法的極端形式,即強交際法。到本世紀初,任務型教學已顯頹勢。
任務型教學成為2005年IATEFL國際會議的辯論主題,辯論中得出結論,任務型教學只不過是一種大練習罷了。現在國外教材每一個單元完成之後,有一個大任務,而國內卻把任何內容都當成任務,一節課就有很多任務。一百多年來,人們尋找最佳方法的努力歸於失敗。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應運而生,它借鑑了中外很多傳統,具備了中國特色,走過了二十餘年的歷程。儘管有所謂的「後教法」時代的說法,沒有教學方法就做不成任何事情。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外語教學國家,沒有教學方法是難以想像的。
以上講了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產生的歷史背景,下面我就要講一講這一教學法的性質和定位。有幾個概念大家需要搞清楚。TENL是把英語作為母語來教授;TESL是把英語作為二語來教授;英語在我國不是官方語言,不是教學語言。中國人交流用的是漢語,只不過有一些地區使用方言來交流。英語在我國既然不是二語,為什麼還要用二語習得理論來指導我們的教學?顯然我們把教學類型搞錯了。有人說二語習得理論包括了外語,宏觀上可以這樣講,但微觀上外語就是外語,二語就是二語,不能用宏觀的理論解決微觀的問題。TEFL是把英語作為外語來教授,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就屬於這一類型。
教學類型決定採用什麼方法,比如學得還是習得。學得需要有教師教授,有目的,有計劃,有意識,屬於正規的課堂教學。中國沒有自然的英語語言環境,只能學得。我們學習漢語有語言環境,人們利用語言習得機制可以習得,但通過語法修辭可達到更高的水準,這就包含有學得的成分。任何正規的課堂教學都是以學得為主,讀寫技能更需要學得。本次會議的主題就是讀寫框架,我認為中國人學外語最主要的是解決讀寫問題。有人會問,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像學母語那樣學外語?外語學習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不同步,一般來講,學生開始學外語時已經基本掌握了母語,這就決定了外語學習要講究規則,記憶單詞,進行技能訓練,用學的方式取得成績。二語習得理論只能批判地借鑑,它並不能完全解決中國的外語教學問題。我國的英語教學類型是英語外語教學,所以只能是學得,習得的成分幾乎沒有,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搞清楚教學類型。
在座的老師可以說是英語使用者,更精確地說是雙語使用者,但平時仍然以漢語為主。而絕大多數學生則是英語學習者,不是英語使用者。我們可以說中國是一個學英語的大國,卻是使用英語的小國。印度有35%的人讀英語,16.5%的人說英語,加在一起50%多一點。這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300多年的結果。我國只有部分地區有殖民歷史,使用英語者極少。我們學外語還是把它當成語言工具或者為了考試。考試是階段性教學目標,大家都不可否認。在中國這樣的環境下就決定了教學類型,學習途徑有所不同。這是報告要講的第二個問題,也是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定位問題。
當前外語教學的主要問題有很多,因時間關係,我只列舉十個。
第一,教學方向問題。基礎教育階段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語音能力,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目標過高是不現實的。我們的課程標準是三維目標,過於寬泛,知識和技能的順序顛倒了,變成技能在前,知識在後。知識和技能加起來實際上就是能力。過程和方法就是手段,怎麼能變成目標?這是明顯的錯誤。情感和態度對語言學習十分重要,需要潛移默化,無法量化,也不應該作為具體的目標。我們這樣一個外語教學大國,竟然在教學目標上犯下如此「小兒科」的錯誤。語言是工具,是文化的載體。真正學好外語,學習者必須學習目的語的文化,並了解與自己文化的差異,這樣才能有效地使用這門語言。還有人提出英語教學四維目標,超過了其他學科的維度,這麼多的目標如何能達到?我認為教學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這門語言學會。英語學習就是學習英語,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教學英語就是教授英語。
第二,知識和技能的關係問題。正如劉道義老師所說,知識是基礎,各種技能是在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沒有知識,各項技能無從發展。高考要求三千詞彙量,中考一千六百個單詞,中學生從小學到初中畢業歷時七年時間,還不一定學會這一千多個單詞,這種學習效率十分低下。這些詞彙學生學過,但並不代表學生會用,所以學生實際掌握的詞彙量少得可憐。即使這麼少的詞彙量,如果方法和理念不對,師生雙方仍感覺困難。我們使用的教材系統性差,缺少語言點,使用起來十分吃力。
外語教學從小學開始就要求「做中學」,完成某種任務,先輸出,後輸入,甚至不輸入就輸出,總是在強制輸出,做各種表演。現在又興起一股「先學後教」的課堂風暴,極力限制教師的講授,一開始就讓學生表演,完全違背了教學規律,把知識和技能顛倒了。這種課堂又稱為「高效課堂」,在這種課堂裡,教師的作用已無足輕重,也無尊嚴可言。這種現象是課改十年來輕視知識、輕視教育的後果。知識有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英語中的詞彙、語法等是知識,也是技能,學生基本的「雙基」都沒有,怎麼去完成任務?基礎掏空了,就等於把外語教育顛覆了。
在座的各位老師需要牢記,堅持「雙基」的理念永遠都是對的。知識和技能互相依託,學習知識的時候通過技能訓練來鞏固知識,在訓練這些技能時使用這些知識,技能才能形成。這次課改空談能力,實際上忽視了「雙基」的培養,造成外語學科教學質量下降。所以說,課改如此艱難,是因為素質教育還沒有實現。課程改革進行了十多年,英語課程標準遲遲不正式修訂頒布,仍然是實驗稿,這樣的外語教學大國,沒有一個統一的課程標準或大綱,外語教學的難度可想而知。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有自己的理念和方法,遵循客觀規律,是外語教學正確的解決方案。
第三,定位問題,即非英語國家的教師問題。有一種觀點認為,全英老師外教最好,課堂教學各環節全部用英語進行。其實像我們這樣,既懂英語又懂漢語的中國老師條件最優越。這樣的教師是學生的榜樣,了解學生的心理,了解中國的考試制度,全國範圍內有一百多萬這樣的外語老師發揮著主導作用。最近我們搞過一項調查,這一類的老師通常一方面英語基本功較差,比不上英語為母語的老師,另一方面教學理念和方法有偏差。由於語言基本功差,聽說法、交際法、任務型教學等方法老師很難駕馭。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教師就要有意識地提高這兩方面的水平,教師培訓就應側重這方面的內容。
第四,教學資源建設問題。教學資源建設過程中,我們過分地強調了多元目標、多元智能、原汁原味,結果造成語法不系統,語音不重視,詞彙不集中的後果。教材按照功能、意念編寫,而不是按照語法為綱的原則編寫。教材不是語法為綱,我國老師沒有辦法使用。教材出了大問題,但是教材編寫者不一定認這個帳。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教材都可從中找出一些經典文章,師生就可以結合文本有重點地找出重點和難點,然後做一些相關練習,學習效果非常好。現在的教材教師很難從中找出重點和難點,也不知道先教什麼,後教什麼,教參更是歪門邪道,誤導了師生。
最近十年來國外教材的編寫思路與我國現在使用的教材又有很大的不同,非常重視語音、詞彙、語法,甚至有的教材直接用語法要點作為各單元的標題,就是把語言知識作為第一大板塊,然後第二大板塊則側重各項技能的訓練,最後適當安排一些任務讓學生完成。這是正確的教材編寫思路。外語教學的最大特點是沒有語言環境,所以說,教學資源建設就更加重要。
第五,課堂教學問題。課堂教學是最主要的渠道,是最寶貴的資源。從小學到大學,一位學生經歷的課時只有一千多個。儘管課時較少,但是現在教師被限制講授,排在學生和教具之後,排到了第三位。有口號說,要把教師長期霸佔的課堂完全還給學生。原來還是10+35,即教師只講10分鐘,35分鐘要交給學生。有一種理論支持,知識不是傳授的,是學生合作、建構、發展出來的。這種說法過分強調了學習者的作用,是一面之詞,是片面的。實際上,現在國際上的研究證明,英語教學要強調顯性教學,更重視教師和教學對學習者的動力影響。在新的思潮下,課堂變成了表演場所,成為一種「非典型經驗」在誤導教學。既然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就不是中心,難道「以人為本」,就是要給學生讓位嗎?我們還是少談「中心」比較好,教師為主導要堅持,對低年級的學生,必要的時候以教師為中心也未嘗不可。
第六,關於學習成績的控制(constraints)問題。學習外語不一定越早越好,從小學階段來看,小學生語音沒有學到,音標不重視,詞彙不記憶,語法不讓講的現象很普遍,只讓他們一味地模仿,培養興趣,英語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沒有打好,或者說底線沒有守住,教學效率可想而知,以後的英語學習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發展。教學的密度和長度,教師的教學質量都沒有控制好的話,外語教學很難有所提高。這種情況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加以解決。我們講的控制就是要保證教學的數量(quantity)和質量(quality)。
第七,測試問題。現在很多學校搞聯考,實行月考制,將來有可能發展成周考甚至日考。中、高考大面積搞一模、二模、三模,考試泛濫成災。考試就是測量,教師如果天天進行考試,就相當於教師拿一桿秤,天天給學生稱重,這不是檢測了,而是每天打擊學生。一些教師用中、高考的綜合題型來考核平時階段的學習成果,學生現階段所學習的應知必會的內容沒有考核,考核的是將來的終點的內容,即用綜合性的題型來考核階段性的內容,實屬坑害學生。
考試四大難點一直在圍繞著我國教育,第一是考試的效度問題,考試的內容必須是學生學習的內容,現在中、高考的效度都有問題。第二是考試的題型。我們的平時考核、期中、期末考試題中,有70%以上都是選擇題,這種題型需要糾正。模稜兩可的選擇往往誤導學生。第三是考試類型。期中、期末考試屬於成績測試,平時小考是進展測試,中、高考是選拔考試,社會考試是水平考試,區別很大,不能混淆,不能亂用。第四是信度,也叫可靠性,就是測驗分數的穩定性和一致性程度。在素質教育中,如何提高測試水準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第八,關於學習策略。學習策略有一百多種,可分為直接策略和間接策略。直接策略通過認知、記憶和補償來掌握知識,間接策略主要通過情感、計劃、參與來科學地、主動地參加學習活動,用各種策略手段促進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過於注重元認知策略即間接策略,過分重視補償策略,「搞猜測,蒙答案」等於不研究如何學好語言,研究了如何投機取巧。一些教師在搞科研時總是愛探討非智力因素。學習者要想學好語言實際上更多地使用直接策略中的認知和記憶策略。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是人可以利用大腦的智力去學習。多元智力大行其道是個錯誤取向,教師要多注意引導學習者使用直接策略。這不是說間接策略就不用,兩種策略要有個平衡,並應以直接策略為主。
第九,關於教學科研。這一領域問題很多,有所謂專家的誤導,有定量和定性方法的誤用,而且很多科研成果是照搬西方幾十年前的東西。說照搬好聽一些,實際上是抄襲。杜威的「兒童中心主義」就是在西方都已經遭到批判的東西。外語教學中的眾多科研題目都需要認真地斟酌,大多數教師的論文主題都涉及非智力因素、培養興趣、任務型教學,選題可否更寬泛一些?內容更具體些?學習者面臨哪些困難可以具體分析,目的是解決中國國情中的具體問題,千萬不能被所謂的專家誤導。專家有幾類,一類是大學畢業繼續讀碩士、博士,一直到博士後,學問不能說不大,已經到了高深莫測的程度;另一類是紮根一線,以實踐為主,同時學習借鑑國內外的最新成果;還有一類是理論也懂,實踐也通,能夠很好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遺憾的是這一類的專家太少了。
第十,學習動機問題。這是老話題,最近又被提起。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中心的教師出國留學項目,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實驗,全國中小學外語教師園丁獎等都是對教師的激勵機制,而教師要給自己的學生制訂一些具體的激勵機制。學生喜歡老師,前提必須是老師喜歡學生,這種關愛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要想讓自己的學生學習成績好,教師就要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動力。動力可分成外部動力和內部動力,學生的成功是最大的內部動力。
在我國,英語是外語,不是二語,也不是母語,所以學習者的「石化」現象嚴重,可能學習越早,「石化」現象越嚴重,極易產生兩極分化。所以說,為學生提供動力尤為重要。我們中心每年舉辦的全國中小學生英語能力競賽和全國中小學英語學習成績測試(NEAT)也是很好的動力源泉,各地教研部門可以充分加以利用。我國外語教學的一個焦點問題就是動力不足,理念混亂,教材無序,教師被邊緣化等,作為一線教師要知道問題所在,並加以解決。
下面我要講一下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的基本理念問題。該教學法倡導的是中國的外語教學之路,不是我個人的,是大家的。「四位」是四個要素,四個階段或四個內容放在一個系統裡,所以稱為「四位一體」。「四位一體」有一百多個金字塔,主要針對課堂的是4P教學法。第一個P代表準備(preparation),這個「準備」和導學案裡的先學後教完全是兩碼事,是師生雙方的預習和準備,後三個P代表呈現(presentation)、練習(practice)和產出(production),也都賦予了新的內容。上課可以以研討式的方式進行,師生之間有對話,有交流,課堂氣氛就很活躍。課外教學方法主要培養學生的學能。
可以說「四位一體」博大精深,可操作性強。現在課堂教學當中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沒有聚焦形式,英語當中的形式就是語音、詞彙和語法。無論進行何種訓練,學生都要學會這些知識。英語「四位一體」教學法和任務型教學是兩種不同的教學法。世界範圍的語言教學研究,包括二語習得研究都表明,聚焦形式的教學優於聚焦意義的教學。聚焦意義的教學很容易使學生們過早地出現「石化」現象,產生兩極分化,導致一部分學生放棄學業。
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外輔導,教師都要遵從簡約(simplicity)的原則。例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演繹,也可以歸納,都要做到簡單明了。顯性比隱性更通俗易懂。一味地讓學生歸納和感悟,教學效率不會有所提高。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能,這會讓他們終生受益。學能(aptitude)主要包括語音拼讀能力和口語模仿能力(phonemic coding ability);語法編碼能力(grammatical coding ability),又稱語法敏感性(sensitivity to grammatical structures),這是指識別句中不同部分語法功能的能力,主要識別詞法、語法和慣用法,外語教學就要以語法為綱,詞彙為目;歸納學習能力(inductive learning ability),即從個人語言學習和使用經歷歸納語言規則的能力,學生沒有歸納能力就等於沒有自主學習能力;記憶能力(rote-learning ability),記住新語言中的單詞、規則等的能力。外語學習不強調或不培養這四項基本學習能力,學生的整體語言能力提高就很難實現。
關於教師培訓,國家外研中心花費了巨大的代價,歷經十多年,選送一線教師出國留學,全國已經有一千名教師學成歸來。從反饋的信息來看,這樣的培訓效果遠高於國內的短期集中培訓,這是真正的教師教育項目。各位教師和教研員都可以嘗試利用這個項目來提高自己。教師的發展可以有多種形式,教師的職業要求是專業化。今天的會議屬於在職培訓,外語教師要發展,就要高度重視在職培訓,把自己變成專家型教師。
(原文發表於《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