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圖鑑】它,架起了恐龍與鳥類的橋梁!

2022-01-09 夢幻恐龍園

收錄於話題 #恐龍圖鑑 4個

它是恐龍,卻身披絢爛的羽毛,習慣棲息於樹上,還能在林中自由地滑翔。

它的存在支持了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佐證了「鳥類起源於恐龍」假說。

它就是小盜龍


恐龍名稱:小盜龍

生存時間:白堊紀早期

挖掘地點:考古第?層

「滑翔傘般的四翼和高超的滑翔技能是小盜龍的標誌性特徵,是已知最小的恐龍之一,身長42到83公分,體重可達1公斤(和雞差不多大)。

雖然小,但也是不折不扣的肉食恐龍!」


首次發現於中國遼寧省九佛堂組 ,其尾巴的標本負模曾被走私出國,拼接上其他恐龍的化石,成為了當時震驚世界的龍鳥過渡物種「遼寧古盜龍」。

但同年便被發現其為假化石,風波之後,走私化石歸還中國,這種首次發現的小型獸腳類恐龍也終於有了正式命名——「小盜龍」。

在小盜龍發現之前,全球發掘長羽毛的恐龍依序為中華龍鳥、原始祖鳥、尾羽龍、北票龍、千禧中國鳥龍,小盜龍是第六件長著羽毛的恐龍。

根據小盜龍後肢特徵,它可能習棲於樹上,而且可以在林間自在滑翔。

小盜龍的發現,大力地支持了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也顯示「鳥類起源於恐龍」假說和「鳥類飛行的樹棲起源」假說之間,並不互相矛盾或對立。 

雖然它小巧可愛,高度只到人類小腿。

雖然它羽毛柔軟,顏色鮮豔華麗。

但請別被這表象欺騙,小盜龍可是名副其實的捕獵者!


早在2010年,古生物學家就在小盜龍胃部發現了原始哺乳類的殘骸。在2019年發現的新標本,小盜龍的胃中,甚至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個還未被消化的蜥蜴個體,體內的蜥蜴被其從頭到尾、整體吞入體內,這種進食方式與現在的食肉鳥類捕食蜥蜴的方式相似。

(值得一提的是,這隻蜥蜴也是首次發現的全新種類,後命名為王氏因陀羅蜥。)


遊戲中的小盜龍,還原了四翼及善滑翔的特點。

多種進化形態,從可愛小飛龍到威猛狩獵者一應俱全٩( 'ω' )و

外表可愛狩獵能力超群,這樣的小盜龍,園長喜歡嗎?

喜歡就快把它帶回你的公園吧!



相關焦點

  • 鳥類是否可以被認為是真正的恐龍?是的
    所有這些鳥類都可以追溯到一類雙足恐龍,它們主要是肉食性動物,被稱為獸腳亞目恐龍(Theropoda)。獸腳亞目恐龍最早出現於2.31億年前的三疊紀晚期。最早的鳥類與獸腳亞目恐龍有很多共同之處,包括羽毛和產卵。然而,某些特徵——比如持續的、有動力的飛行——將古代鳥類與其他獸腳亞目恐龍區分開來,並最終定義了現代鳥類的支系(儘管不是所有現代鳥類都會飛行)。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鳥類祖先找到了?確定是1.15億年前的三趾恐龍
    在1.15億年前生活在巴西的三趾恐龍的化石已經被確定為一種新的鳥類前輩。2008年,食肉動物從位於塞阿爾的Pedra Branca礦的一層黑頁巖中挖掘出(被稱為「Aratasaurus musuncanacionti」)。
  • 恐龍龐大身軀是如何支撐的?研究者發現特殊結構,沒它恐龍長不大
    知曉了恐龍「大體格」的來歷之後,再讓我們回到最初的問題,恐龍是如何支撐自己龐大身軀的?上文中我們提到了「骨小梁」是關鍵所在,那麼,什麼是骨小梁?根據《科普中國》官方給出的解釋:它是骨皮質在松質骨內的延伸部分,在骨髓腔中呈不規則立體網狀結構,如絲瓜絡樣或海綿狀,起支持造血組織的作用。
  • 緬甸琥珀中發現新恐龍,比蜂鳥還小,但還有比它更奇怪的恐龍
    新發現恐龍的復原圖①比蜂鳥還小根據頭部的大小,科學家們推測,它們的身體總長約為5釐米,這比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吸蜜蜂鳥還要短0.5釐米。頭部復原圖因為眼睛很大,嘴裡牙齒特別多,形態像鳥類,所以這種恐龍被命名為眼齒鳥。這涉及到一個生物學概念,廣義上的恐龍,包括鳥類和非鳥恐龍,所以鳥類其實是屬於恐龍的。
  • 恐龍其實是鳥類?「始祖暴龍」已長出羽毛,只差不會飛
    鳥類和恐龍的歷史鳥類是由恐龍進化而成的--這已經是無可動搖的定論。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還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 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副教授方琳浩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也就白堊紀末期的「非鳥類恐龍」滅絕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琥珀是中生代白堊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松柏科植物的樹脂,始於1.45億年前,剛好趕上了恐龍時代的班車,這樣的巧合使得大量古生物得以被發現。如果沒有松柏科植物的樹脂,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還有這麼小的恐龍。這個體型極小的恐龍的出現,或許將改寫鳥類的演化史,並且讓科學家了解到更多恐龍時代的生態環境。
  • 吃上恐龍不是夢!科學家在雞體內培育出恐龍骨骼!
    研究者成功推遲了鳥類胚胎的發育,發現第一個腳趾不能翻轉,反而長得很像恐龍的腳趾。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智利科學家找到了一種再現恐龍特徵的方法。在一個「逆向演化」實驗中,研究者操縱雞的基因誘導生成了類似恐龍腿骨的結構。 作為鳥類的祖先,恐龍下肢具有一根管狀的腓骨,一直延伸到腳踝處。經過漫長的演化,今天鳥類體內的這根腓骨已經退化變短,形態變得尖細。
  • 雞蛋孵出恐龍了?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的科學家讓雞長出恐龍的臉
    可是,就在它的頭破殼而出的時候,你看到的是一張恐龍的臉,你會有什麼感受?6500萬年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的恐龍從地球上滅絕。如今,我們只能通過一具具死氣沉沉的化石,了解這些古老的生物。不過,科學家告訴我們:雖然恐龍不在了,但是有一種生物和它們有著密切的關係,那就是鳥類。你可能覺得這兩種生物長得根本就不一樣,怎麼可能有「親緣關係」呢?沒錯,自然界的生物就是這麼神奇。
  • 《方舟:生存進化》全恐龍生物資料及馴服方法圖鑑一覽
    18183首頁 方舟:生存進化 《方舟:生存進化》全恐龍生物資料及馴服方法圖鑑一覽 《方舟:生存進化》全恐龍生物資料及馴服方法圖鑑一覽
  • 科學家在雞的身上找到恐龍遺留的痕跡,將能證實雞是恐龍的後代
    白堊紀時期的恐龍在經歷了一場大爆炸之後就滅絕了,留下來的只有琥珀和化石。對於現在的人類來講,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史前超大生物,實在是一大憾事。但最近科學家們的一些研究,似乎可以讓滅絕的恐龍再現。部分古生物學家計劃在恐龍的骨骼中提取出DNA來復活恐龍。
  • 恐龍不滅絕將進化出「恐龍人」,這只是一個美麗的願望
    非鳥恐龍和一隻現代鳥類的顱骨內鑄件(藍色)。圖片:俄亥俄州大學/Witmer Lab如果恐龍沒有滅絕,能否進化出人類一樣的智慧?這看起來像是無釐頭的問題,不過最近的一項研究卻成功地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由進化生物學家和古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使用來自恐龍、已滅絕的鳥類(如始祖鳥和大海雀)以及現代鳥類的大量大腦數據集,重建了禽類大腦的進化。在白堊紀末期大滅絕之前,鳥類和非鳥類恐龍的大腦的相對大小相似。大滅絕後,倖存的某些類型的鳥類重新佔據了滅絕群體騰出的生態空間,腦體比例關係發生了巨大變化。
  •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迄今最小恐龍 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相當 2020-03-12 22:33:29,大小與現存最小的鳥類蜂鳥相當。
  • 恐龍繪本推薦—家有小恐龍迷必備
    這套繪本很感人,經常到結尾感動處惹得娃落淚😭宮西達也的畫風很贊,小朋友們都很愛,還有一些其他系列我也都入了,字也不算多講起來不費力,故事情節很暖很有愛,基本兩歲以上我覺得都可以接受~主要講培養好的生活習慣,每本書扉頁會介紹即將出現的恐龍們慢慢發現,娃默默把每隻恐龍都記住了,孩子們的記憶力真的讓當媽的覺得自愧不如比如《恐龍怎樣吃東西》中有寫到「沒吃過的東西,他也願意嘗一嘗,哪怕只吃一小口」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羽毛,可能是恐龍的,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對恐龍形象的定義,人類有一些先入為主了,在科幻電影侏羅紀公園當中,給我們刻畫了一個栩栩如生的恐龍形象,這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我們的心中,認為恐龍就是長這個樣子的,如果在電影裡面所刻畫的恐龍形象,是像鳥類一樣又有翅膀或者像魚類一樣擁有鱗片的生物,我們會認為恐龍是長這個樣子的。
  • 復活恐龍分幾步?
    我們能找到恐龍的DNA嗎?這個世界還存在恐龍的近親?是的,它們就在你我身邊。鳥類。現代主流觀點認為,現代的鳥類就是由獸腳類恐龍演化而來,是恐龍的直系後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鳥類的卵細胞為恐龍DNA搭建一個可以自由發揮的「家」。
  • 這麼多恐龍來開會
    上圖為我辦公室裡各色的現生動物圖鑑;下圖為引我進入古生物學大門的《史前生命》直到我開始翻譯《恐龍再現II》才發現自己撿到了寶,這本書中的復原圖正是古生物藝術大師茲德內克·布裡安的作品。史蒂夫・懷特的古生物復原三部曲(《古獸橫行》、《恐龍再現》、《恐龍再現II》)完美地解答了我的這個困惑。《恐龍再現II》中,羅伯特·尼科爾斯在引言中就向我們展示了古生物藝術家們在復原過程所持的嚴謹態度。書中的每一位藝術家們都著重提到了他們如何遵從客觀事實,在綜合儘可能多的信息後再進行古代生物的復原創作。
  • 恐龍愛吃草
    為了生存,所有生物都必須吃東西,恐龍也不例外。那麼,如何知道恐龍吃什麼呢?雖然許多電影都將大部分恐龍描繪為兇猛的食肉動物,但通過研究恐龍的牙齒化石,我們發現,肉食性恐龍僅佔恐龍總數的35%。也就是說,大部分恐龍是植食性的。牙齒的秘密下圖的兩種牙齒形狀很不同,但它們都來自恐龍。你認為這兩種牙齒分別適合咀嚼什麼食物?
  • 體重近4噸的恐龍,靠什麼支撐起龐大的身軀?原來它有特殊結構
    恐龍有多強大呢?通過化石研究,科學家表示恐龍是地球上已知的體型最龐大的生物,它們的體重最大的甚至可以達到幾十噸,那麼,擁有龐大身軀的恐龍,又是通過什麼來支撐它們移動行走的呢?鴨嘴龍化石揭開謎團鴨嘴龍是一種出現於恐龍晚期的草食性恐龍,目前已知的最大鴨嘴龍,身長超過了22米,體重更是將近4噸。通過研究鴨嘴龍化石,科學家發現鴨嘴龍的骨小梁結構,是與哺乳動物和鳥類完全不同的,這或許是支撐恐龍龐大身軀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