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韻壺》 徐達明制
徐達明先生是我交往三十年的朋友,也是時常在一起收集、玩賞中國古代陶瓷的朋友,更是對宋代瓷器同樣鍾愛有加的同道。我對這位老朋友十分感佩的是:達明經過不懈努力,居然將宋瓷的意韻成功地糅化進紫砂壺的創製,作品精彩紛呈,獨彰同儕,多次獲得全國陶瓷藝術創新評比金獎、銀獎,為紫砂壺藝的傳承和拓新作出了非凡的成就。可惜的是達明英年早逝,離開我們已經一周年了,這一年中我幾次去宜興,總要到達明家坐坐。看到他舊屋內的器物陳列原封不動地定格在先前的模樣,又見新居中的裝飾布置處處透露出達明精緻設計的個性。睹物而思人,我始終覺得達明沒有離開,他好像依然和我們同在。
我與達明相識於1985年底。那年春末宜興紫砂二廠廠長史俊棠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辦宜興紫砂作品展覽。其間展出紫砂二廠的新品佳作,同時展出上海著名畫家唐雲收藏的多把曼生壺及其他清代、民國的一些名人名壺,在上海引起強烈反響。年底時我經當時在紫砂二廠的許四海先生陪同和引薦,拜訪了史俊棠廠長和制壺名家徐漢棠先生,同時也初識了徐達明。那時徐漢棠一家已在紫砂二廠,達明隨父學習壺藝已有幾個年頭,雖然起步晚了一些,但在父親徐漢棠的悉心教授之下,壺藝進步很快。一些傳統壺如石瓢壺、虛扁壺、掇只壺、箬笠壺、樹癭壺、龍帶壺等已做得遊刃有餘,精益求精。在此基礎上也探索推陳求變的嘗試,曾製作了《馬鐙提梁壺》、《太白尊壺》、《白首齊眉壺》、《康寧壺》等作品,表現出陶藝家一種革古鼎新的渴望和堅韌不拔的創造力。
達明自從喜愛收藏中國古代陶瓷器以後,逐漸以將古陶瓷的韻味化入砂壺創作作為自己今後壺藝風格新追求。他知道我收藏一批中國古陶瓷,其中不乏精品。於是達明偕妻子王秀芳不止一次到上海我家觀賞藏品。我收藏的古瓷以唐代越窯及宋代瓷器為主,在觀賞中,他倆對宋瓷猶感興趣。我拿出了宋代定窯、鈞窯、影青、磁州窯、吉州窯、建陽窯等藏品,邊介紹邊一起欣賞。達明、秀芳出於職業的本能對宋代的壺具、茶盞、酒器、梅瓶、爐、盒均致細品賞,讚嘆不已。
《馬鐙壺》 徐達明制
宋代瓷器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它以簡約平淡、清逸典雅的特徵獨傲千秋。宋代統治階層崇奉道教,道學「靜為依歸」、「大道至簡」,崇尚自然、含蓄、質樸的審美觀。正是在這種審美觀的演進下,宋瓷為我國陶瓷美學開啟了一個新的境界。有一次在賞瓷中,達明、秀芳對我收藏的磁州窯、吉州窯梅瓶大加讚賞,認為梅瓶造型優美:小口,短頸,寬肩,收腹,斂足,小底,整體比例修長,氣勢高峭,是件視覺效果頗強的陳設瓷。不愧是陶藝行家的達明曾作如此評說:這梅瓶的肩多漂亮,不聳不塌剛正好,沒有做過成千上萬梅瓶拉坯的制瓷工匠是拉不出來的,現代人制的梅瓶就沒有這樣好看的瓶肩。
為了擁有較多的宋瓷實物用以觀賞研究,並提高自己的審美涵養,在一段時間中,達明和秀芳幾次約我一起去嘉興、蘇州、上海的古玩市場,逛地攤、兜小店,有時也去攤主的家中,看古陶,收宋瓷。只要看到造型別致、線條美、釉色好的宋瓷,他都收,每當斬獲精品,都會欣喜異常。有幾次,他倆到江西、北京、杭州、福州等地辦陶藝展,或者應邀去歐美、日本等地進行陶藝交流時,也會從當地購回一些宋代古瓷,真可謂從事壺藝和兼顧收藏兩不誤。
達明對於古代陶瓷藝術的鑑賞悟性是很高的,它通過賞識宋瓷藝術的素雅沉靜之美,捕捉到了中國文化高度的含蓄之美,體察到了中國陶瓷特有稟賦的精神之美,也領會到了藝術必須見素抱樸。素到極致,便是大智,簡到極致,便是大美,如此的美才是感人肺腑的。由於達明認真尋覓、品鑑宋瓷的美學特徵,敞開心靈地去凝視揣摩宋瓷的藝術底蘊,從而使他在觀照中自我陶醉、自我涵養,這是一種自我觀修、自我善化的過程。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和實踐,達明在砂壺的繼承和求變求新上有了突破:他創製的砂壺已摒棄了單純追求視覺上的細巧精緻,因為那是外顯的美,是停留在工藝層次的美。達明將宋瓷的審美意蘊融化進自創的砂壺中,他的壺藝也有了涅槃般的再生。
細賞達明創製的《宋韻壺》極具宋瓷意趣:素身、臥足、平蓋、紅木穿柄把,壺嘴是標準的宋代執壺尖長流口。壺蓋和壺頸合攏處的圓凸雙線,顯得十分簡潔優雅,這在宋代瓷盒上下合口處可見類似裝飾。又如看到《高單線紅木橫把壺》,我就記起曾經贈送給達明的一把宋代吉州窯黑釉橫把小藥壺,兩者之間有幾分相似:它的流,它的淺撇足,它的壺身上的平圓口,都是宋瓷的技藝,只是達明經過整合再創作,將壺做得更素美耐品。
《四方開片壺》,徐達明制
還有兩件砂壺是達明父親徐漢棠大師所親授:一件是《四方開片壺》,則是汲取了宋官窯釉面冰裂紋的特質,移用到段泥方壺身上,使作品產生了一種遠古自然的殘缺美。另一件是達明和秀芳合制的《鬲鼎壺》,它的壺身造型也源自宋瓷,如果去掉了流、柄、蓋,那就是一尊宋代龍泉窯的三足出筋鬲式爐。徐門陶藝這兩把壺的傳授和繼承,反映了達明的父輩也早已關注我國古代陶瓷的精湛技藝並吸收到壺藝之中,而達明和秀芳在父輩的啟發教誨中也對宋瓷有了初始的領悟。至於達明那組精心創製的《七君子紅木橫把系列》紫泥壺,每款都做得簡約、溫潤、清逸而高雅,其中幾件單把壺均獲得大獎。依我看來,這七件砂壺都演化了宋瓷的文化含量、美學含量,呈現出樸質原真的美感。達明成功地將紫砂壺藝和紅木工藝結合得如此完美,開創了中國砂壺史上的新品類、新技藝,這也充分表現出一位陶藝大師開拓、徵服制壺材料的氣魄、睿智和毅力。
縱觀達明後期的壺藝,可以窺見如下特徵:一是平淡清真的造型韻律,追求質樸無華、自然天成的情趣風味。二是深沉高雅的作品意蘊,給人留下含蓄、嫻靜、玄妙的意境。而這些特徵正是宋瓷藝術獨有的風華之美。鑑賞達明的砂壺,可以解讀出作者豐富的情感,心靈的脈動和智慧的呼吸。他的作品受到國內外壺藝愛好者的青睞和讚譽,更是收藏家們夢寐以求的茗壺妙品。達明的陶藝精品先後被中國美術館、北京中南海紫光閣、英國劍橋大學博物館等機構永久收藏。
我國歷代紫砂藝術大師的作品,既是民族燦爛文化的明珠,又是民眾共享的藝術珍品。作為獲得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榮譽稱號的徐達明,他一生留下的傳統茗壺作品、紫砂與紅木工藝璧合的系列壺具,特別是糅合宋瓷清韻雅趣的砂壺佳作,必將在漫漫的紫砂藝術長河中閃灼絢麗的異彩。
本文刊於2017年2月23日《文匯報 筆會》,原題《宋韻瓷意摶沙壺——徐達明的紫砂藝術風格》。
-
【筆會上月好文推薦】
沈芸:老派
畢飛宇:李商隱的太陽,李商隱的雨
韓天衡:藥翁三五事
莫言新作:「想當初,我真狂」
雍容:身為語文教師,春蠶蠟炬是我最最厭憎的比喻了
劉曉蕾:探春做事,寶釵做人
李娟: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