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離雍和宮很近,從地壇公園南行,來到國子監街街口,不過牌坊上寫的卻是成賢街。這條街東起雍和宮大街,西至安定門內大街。元時已然形成,明時稱「國子監孔廟」,清時稱成賢街,民國以後稱國子監。這是北京僅存有牌樓的街道。街上有四座牌樓,東西街口各一座,額題「成賢街」,國子監附近左右各一座,額題「國子監」。
成賢街北側各立一座「下馬碑」,現為清朝遺物,碑文用滿、漢、蒙、藏、回、託忒等六種文字銘刻「官員人等到此下馬」,用以表達對先祖的崇敬之情。
如今的國子監與孔廟並立,東邊是孔廟,西邊是國子監,這是古代「左廟右學」規制的集中體現。從東邊過來,自然先進孔廟看看。孔廟門口的招牌上寫著這是中國十大名街。
國子監街周邊幾乎全是低矮整潔、灰牆灰瓦的四合院民居,瀰漫著濃濃的老北京氣息。仿佛因與皇家祭孔場所和國家最高學府毗鄰久居的緣故,透出一股通透達觀的氣質,這是那些仿古一條街所無法比擬的。不過衛生情況確實一般。
先師門是孔廟的大門,售票處也設在這裡,孔廟和國子監聯票,這座大門說是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築風格,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一座城門。
作為首都的孔廟自然規制較高。門內院落共有三進,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南向北依次為大成門、大成殿、崇聖門及崇聖祠。孔廟的大成殿自然是中心建築,也是黃色琉璃瓦。在大成殿前,導遊一般樂於講述門口觸奸柏的來歷。
孔廟碑刻
創建於元代,坐落在高大的磚石臺基上,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石級下兩側排列著元、明、清三個朝代的進士題名碑198座,上面刻有五萬多名進士的姓名、籍貫和名次,由於年深日久,風雨侵蝕,太多的字都已經模糊了,再加上護欄,只能看個感覺了。
相傳這棵孔廟內最古老的柏樹是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說明朝奸相嚴嵩代嘉靖皇帝祭孔時,行至樹下,樹枝揭掉了他的烏紗帽,人們便認為柏樹有知,能夠辨別忠奸,因此,稱之為「觸奸柏」或「辨奸柏」。
明朝最大的宦官九千歲魏忠賢也在這棵樹下觸過黴頭,樹枝剛好掉在他的頭上,嚇得他不敢再進去代皇帝講課了。
大成殿是重簷廡殿頂建築,規制最高的了
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取九五之尊的含義,顯示孔子已得天子之尊,正中的匾額「萬世師表」是康熙皇帝題寫,康熙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走到哪裡題字到哪,相對惜墨如金。
大成殿中木龕供著孔子的牌位,正上方高懸的匾額是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題寫的「道洽大同」。
乾隆皇帝的字自然不能少,這是他題的一副對聯:「齊家治國平天下信斯言也布在方策,率性修道致中和得其門者闢之宮牆。」上聯大意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所講的首先整頓好家族,然後再治理好國家,最終才能使天下太平,要相信這些言辭,記載在史冊之上。下聯大意是只有遵循儒家的倫理道德,使人的修養達到中和的境界,才能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人人能實現自己,使自然與社會和諧有序發展。若想達到中和,就如同進入宮牆內,必須找到它的正門即率性修道。
有趣的是大殿四周懸掛著清朝各位皇帝題寫的匾額: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鹹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很遺憾光緒的「斯文在茲」和宣統的「中和位育」,八位皇帝和一位總統題詞,這個規格絕對高了吧。大成殿兩側有十一座碑亭,正式名稱叫做御製記功碑,為清朝帝王的記事碑。雍正三年平定青海告成太學御製文碑、平定回疆叛亂碑等等。
從孔廟往西邊的國子監方向,路上還見到一棵柏上桑,就是長在柏樹上的桑樹,對於我們,可能更為熟悉的是陌上桑吧。全國的孔廟去過很多,建築規制都相對統一,就當一次流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