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中華眼科雜誌》 2018年第7期
一、定義
蠕形蟎瞼緣炎是蠕形蟎感染瞼緣所致的慢性炎性反應性疾病,主要累及瞼緣皮膚、睫毛囊和腺體以及瞼板腺,以眼癢、眼異物感、眼乾、瞼緣充血、鱗屑及睫毛根部袖套狀分泌物等為典型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引起結膜及角膜併發症。該病可能具有一定的傳染性。
二、病原學
蠕形蟎屬於節肢動物門的蛛形綱、蜱蟎亞綱中的真蟎目、蠕形蟎科[1],其中有兩種可寄居於人體,即毛囊蠕形蟎和皮脂蠕形蟎。在眼部,毛囊蠕形蟎常寄居於睫毛囊,而皮脂蠕形蟎多寄居於眼瞼皮膚的皮脂腺和瞼板腺。
1.形態:
寄生於人體的兩種蠕形蟎形態基本相似[2]。蟎體分為鄂體、足體和末體3個部分。鄂體位於蟎體前端,有一對螯肢,呈針刺狀。足體近圓柱形,腹面有4對足,粗短呈芽突狀且分節,能伸縮,跗節上有一對叉形爪。末體細長如指狀,體表有明顯的環狀橫紋。毛囊蠕形蟎的末體較長,佔蟲體長度的2/3~3/4,末端較為鈍圓;皮脂蠕形蟎的末體較短,佔蟲體長度的1/2,末端較為尖銳,呈錐狀[3]。
2.生活史:
蠕形蟎在人體內的生活史分為5期:卵(60 h)、幼蟲(36 h)、前若蟲(72 h)、若蟲(60 h)、成蟲(12 h)。整個生活史歷時240~348 h,即10~15 d[3]。在雌雄交配階段,成蟲必須移動到毛囊口處進行交配,此過程常於夜間進行。
3.寄居部位及溫度敏感性:
在眼部,毛囊蠕形蟎寄居於睫毛囊中,主要以顎體朝向毛囊底部寄生,且常常有多條群居現象。皮脂蠕形蟎寄居在與睫毛相關的皮脂腺和瞼板腺中,一般為單條獨居生活[4]。0 ℃以下或37 ℃以上的溫度對蠕形蟎的生存不利,54 ℃為其致死溫度,58 ℃為有效滅蟎溫度[5]。
4.傳染途徑:
蠕形蟎主要通過接觸傳播。衛生條件差及使用共用衛生潔具等,均可使蠕形蟎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感染人體[6]。臨床觀察發現,在瞼緣蠕形蟎檢查陽性的兒童中,其父母或與其密切接觸的親屬瞼緣蠕形蟎的陽性檢出比例也很高。
三、流行病學
蠕形蟎瞼緣炎臨床比較常見。文獻報導瞼緣炎患者的蠕形蟎檢出率達到23.8%~90.0%[7]。印度一項單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150例瞼緣炎患者中,蠕形蟎的檢出率為78.7%,其中蠕形蟎檢出率前部瞼緣炎為90%,後部瞼緣炎為60%,混合型瞼緣炎為90%[8]。我國淮南地區一項單中心研究結果顯示,在400例瞼緣炎患者中,蠕形蟎的檢出率為26.76%[9]。
蠕形蟎瞼緣炎可見於各年齡階段的人群,但目前仍缺乏其在不同年齡人群中發病率的流行病學數據。儘管在不同研究中瞼緣蠕形蟎的檢出率有所差異,但大部分研究一致發現,皮脂蠕形蟎和毛囊蠕形蟎在瞼緣的檢出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增高[10]。目前尚未發現蠕形蟎的檢出率在不同性別患者中有明顯差異[11,12]。
四、分類
根據感染蠕形蟎的類別和炎性反應累及的部位,蠕形蟎瞼緣炎可分為3個類型。
1.累及前部瞼緣炎:
主要由毛囊蠕形蟎感染所致,炎反應主要累及睫毛囊根部。
2.累及後部瞼緣炎:
主要由皮脂蠕形蟎感染所致,炎性反應主要累及瞼板腺及其開口區。
3.累及全瞼緣炎:
同時累及瞼緣、睫毛和瞼板腺。
五、發病機制
目前,蠕形蟎瞼緣炎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有多方面因素參與。
1.直接破壞及物理性損傷:
毛囊蠕形蟎以刺吸宿主組織中的角質蛋白為食,並可吞食睫毛囊上皮細胞,導致毛囊擴張和睫毛脫落。皮脂蠕形蟎則吞噬瞼板腺脂質,導致腺體缺失及萎縮。蠕形蟎的分泌物、排洩物及死亡後的代謝產物,可機械性阻塞睫毛囊及瞼板腺腺管,導致腺體上皮過度增生及角化,並造成脂質生成與排出障礙[13]。
2.免疫反應:
蠕形蟎作為異物抗原可引起寄生部位組織的異物性肉芽腫反應,其周圍出現上皮樣細胞、間質細胞、成纖維細胞、淋巴細胞及漿細胞浸潤[14];蠕形蟎及其排洩物可誘導機體產生遲髮型超敏反應。此外,蠕形蟎所攜帶細菌的抗原也可誘導免疫反應。
3.病原微生物的載體:
蠕形蟎蟲體進出毛囊或皮脂腺時,可攜帶病原微生物,其中以細菌居多,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和芽孢桿菌,由此可引起瞼緣局部菌群失調或繼發細菌感染。即使是睫毛囊和腺體內死亡的蟲體,也可以增加細菌抗原的釋放,從而導致機體發生炎性反應[15]。
六、臨床表現
多為雙眼發病,呈亞急性或慢性病程。
(一)症狀
症狀無特異性,多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瞼緣紅、眼癢、眼乾、眼燒灼感、異物感、畏光及分泌物增多,嚴重者可伴有反覆睫毛脫落。當炎性反應累及角膜時,可有視物模糊或視力下降。
(二)體徵[16,17,18,19]
1.睫毛異常:
可見脂樣袖套狀分泌物包繞睫毛根部,此外常伴有倒睫、亂睫、睫毛稀疏、睫毛缺失,甚至禿睫等。
2.瞼緣炎性反應:
瞼緣充血和肥厚、毛細血管擴張和上皮角化,長期炎性反應可導致瞼緣不規則,甚至眼瞼內、外翻。
3.瞼板腺異常:
瞼板腺開口可見脂栓,瞼酯分泌物性狀異常。部分患者可合併瞼板腺囊腫。
4.皮膚病變:
部分患者可伴有面部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
(三)併發症
1.結膜炎:
為瞼緣炎性反應累及結膜所致,患者出現結膜充血、乳頭和(或)濾泡增生。
2.角膜炎:
瞼緣炎性反應可累及角膜,引起點狀角膜上皮病變、角膜基質浸潤和角膜潰瘍等,常伴有淺層新生血管形成[20]。嚴重的角膜潰瘍可發生角膜穿孔[21,22]。
七、輔助檢查
蠕形蟎瞼緣炎的病原學診斷依賴實驗室檢查。
1.光學顯微鏡檢查:
每個眼瞼取3根睫毛(主要選取根部帶有脂樣袖套狀分泌物的睫毛或倒睫、亂睫),雙眼上下瞼共取12根,在結合臨床表現對檢出蠕形蟎把握較大時,可先任取1或2個眼瞼的睫毛進行檢查。將拔下的睫毛平行置於載玻片上,加蓋蓋玻片,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蠕形蟎,分別統計每個眼瞼3根睫毛上蠕形蟎檢出的數量及形態[23]。若拔出的睫毛根部鱗屑較多,可於載玻片上滴加香柏油和100%乙醇20 μl或0.25%螢光素鈉滴劑再進行觀察[15],有利於對蟲體進行分辨。
2.活體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檢查[24]:
在活體狀態下,可對多個毛囊進行快速檢測,同時還可觀察到相近的瞼緣和瞼板腺結構以及瞼板腺內蠕形蟎的感染情況。對於睫毛缺失的患者,依然可對殘存毛囊進行蠕形蟎檢查。由於活體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檢查為無創性檢查,適合用於多次隨訪檢查並指導治療,可減輕由於反覆拔取睫毛給患者帶來的痛苦。但是,此方法目前尚難以鑑別診斷蠕形蟎的種類,且無法準確計數。此外,該方法的有效實施對檢查者的經驗、操作技巧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均有較高要求。
八、蠕形蟎瞼緣炎的診斷依據
1.雙眼慢性或亞急性病程,有眼紅、眼癢、異物感等眼部症狀或伴有反覆發作、難治性霰粒腫。
2.睫毛異常,睫毛根部脂樣袖套狀分泌物(具有診斷提示價值),可伴有瞼緣充血和肥厚。
3.蠕形蟎檢查陽性。毛囊蠕形蟎檢查陽性推薦標準:(1)各期的蠕形蟎均計數在內;(2)成人患者在4個眼瞼中的任1個眼瞼蠕形蟎計數達到3條/3根睫毛;(3)小於上述標準為可疑陽性,需結合臨床表現,必要時可同時進行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檢查,如細菌、真菌等。
同時符合以上3條,可確診蠕形蟎瞼緣炎。同時符合前兩條,睫毛檢出蠕形蟎但計數達不到標準,可重複取材及應用活體雷射共聚焦顯微鏡輔助檢查;若計數仍達不到標準,可診斷為疑似蠕形蟎瞼緣炎。僅蠕形蟎檢出陽性而無臨床症狀和體徵者不診斷蠕形蟎瞼緣炎。
九、治療
(一)治療原則
1.局部驅蟎治療為主。
2.療程一般為2~3個月,以避免復發。
3.若伴有乾眼、瞼板腺功能障礙或角結膜病變,應同時予以治療。
(二)治療方案
1.局部物理治療
(1)瞼緣清潔:使用棉籤蘸取滅菌生理鹽水或用眼部清潔溼巾清洗睫毛根部,去除瞼緣鱗屑、結痂等,每日2次。
(2)眼部熱敷及按摩:主要針對後部蠕形蟎瞼緣炎,眼瞼熱敷可軟化瞼板腺和皮脂腺內脂質,加速瞼酯的排出。按摩有助於擠壓及排出阻塞瞼板腺的分泌物,方法包括玻璃棒法、瞼板腺墊板法、棉籤法及手指擠壓法。
(3)強脈衝光:主要針對後部蠕形蟎瞼緣炎或合併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患者。強脈衝光可一定程度上殺滅蠕形蟎,並軟化瞼板腺和皮脂腺內脂質,加速瞼酯的排出。作為新的治療手段,其安全性和療效,尤其遠期療效尚有待大樣本更長期的觀察和研究。
2.局部藥物治療
(1)驅蟎藥物
A.2%甲硝唑眼膏或凝膠:取適量蘸於棉籤上,擦洗上下瞼緣全部睫毛根部,每次8~10個來回,每日2次。目前該藥尚無市場化製劑。
B.茶樹油溼巾或5%茶樹油眼膏:使用方法同上。茶樹油製劑可與2%甲硝唑眼膏聯合使用,方法同上,兩種藥物間隔15 min。
C.茶樹油眼貼每日貼敷兩次,維持2~3個月。
(2)局部抗炎藥物
A.對瞼緣炎性反應較重的患者,局部給予糖皮質激素眼膏塗抹,每日2次,2周後停用,可以有效減輕瞼緣炎性反應。
B.並發角結膜病變的患者,可以使用低濃度糖皮質激素滴眼液,每日2或3次,連續1~2周至眼表炎性反應明顯減輕。注意避免長期使用而出現糖皮質激素不良反應,如眼壓升高、白內障,甚至發生感染。
C.眼表炎性反應控制後,可選用刺激性較小的非甾體類抗炎藥物維持治療。
(3)人工淚液
合併乾眼或並發角結膜病變時,可同時使用人工淚液。
3.全身藥物治療
對伴有系統性免疫功能低下者,合併嚴重酒渣鼻、紅斑痤瘡、脂溢性皮炎等且單純眼部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聯合口服多西環素類藥物抑制炎性反應。明確合併嚴重皮膚蠕形蟎感染者,由皮膚科予以聯合驅蟎藥物。常用藥物有伊維菌素[25]和甲硝唑。
4.治療期間的注意事項
(1)儘量避免辛辣及刺激性飲食,避免疲勞,改善環境衛生狀況。
(2)將平時所用的枕巾、毛巾等私人物品進行高溫消毒滅蟎,不與他人共用盥洗物品,常用香皂洗臉。
(3)建議與患者密切接觸者也進行蠕形蟎檢查,陽性者建議同時進行驅蟎治療。
形成共識意見的專家組成員:
劉祖國 廈門大學眼科研究所 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眼科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主席,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及眼表與淚液病學組組長)
孫旭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眼表與淚液病學組副組長,執筆)
張明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眼科(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眼表與淚液病學組副組長,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委員)
徐建江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眼表與淚液病學組副組長,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委員)
洪 晶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眼表與淚液病學組副組長,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委員)
(以下委員按姓氏拼音排序。*示亞洲乾眼協會中國分會,#示海峽兩岸醫藥交流協會眼科專業委員會眼表與淚液病學組)
陳 蔚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陳梅珠 南京軍區福州總醫院眼科*#
陳偉勵 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眼科(名譽委員)#
鄧應平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眼科*#
丁傳慶 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
杜園園 吉林大學第二醫院眼科*#
龔 嵐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
洪佳旭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
胡竹林 雲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眼科*#
賈 卉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眼科*#
接 英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金 明 中日友好醫院眼科*#
李 冰 山西省眼科醫院*#
李 煒 廈門大學眼科研究所*#
李 瑩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
李 穎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廣仁醫院眼科*#
李明武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眼科*#
李紹偉 北京愛爾英智眼科醫院*#
李偉力 深圳愛視醫療有限公司*
梁凌毅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執筆)
劉 昳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眼科*#
龍 琴 中國醫學科學院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協和醫院眼科*#
呂 帆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
馬 林 天津市眼科醫院*#
馬惠康 臺灣長庚紀念醫院眼科(名譽委員)#
馬曉萍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眼科#
彭清華 湖南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
齊 虹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
沙翔垠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眼科*#
邵 毅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
王 方 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
王 華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
王麗強 解放軍總醫院眼科*#
王育良 江蘇省中醫院眼科*#
吳 潔 西安第一醫院西安市眼科醫院*#
吳護平 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
吳欣怡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眼科*#
謝漢平 重慶華廈眼科醫院*#
袁 進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
晏曉明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眼科*#
張 紅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醫院*#
張 慧 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
趙 敏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
趙少貞 天津醫科大學眼科醫院*#
鍾敬祥 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眼科*#
鍾興武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海南眼科醫院*#
周文天 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
曾慶延 武漢愛爾眼科醫院#
鄒文進 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
聲明 本文僅為專家意見,為臨床醫療服務提供指導,不是在各種情況下都必須遵循的醫療標準,也不是為個別特殊個人提供的保健措施;本文內容與相關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廠商無經濟利益關係
參考文獻